88教案网

化学变化与能量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2.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

4.能举例并学会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5.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3.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教学难点】

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并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教学手段】实验、讨论、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试管、烧杯、玻璃棒、镁条、碳酸氢铵、醋酸、碳棒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讲解→联系实际→尝试练习→拓宽视野

A、B达成教学目标1、5,C达成教学目标2,D达成教学目标3和4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A.创设情境→探究实验→讨论、观察、记录[引入]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吸热和放热现象。请大家举出几个例子?

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巡回指导思考、举例

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实验1,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试管壁发热;实验2,由于结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知道化学反应有吸热和放热之分,存在能量的变化。

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B.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评价]回答得很准确。

大家阅读教材找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变化?

[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可燃物燃烧,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像碳与二氧化碳、碳酸氢铵晶体和醋酸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吸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

阅读教材

讨论回答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吸热反应将能转化为化学能

理解记忆,整理笔记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的手段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C.教师引导→自学课本→联系实际,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引导]放热反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哪些重要意义?

[板书]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生活、生产的意义。思考、阅读

讨论、交流、得出

1.维持生物体温和就提供肌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2.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来取暖、煮食物、发电、冶炼金属、烧制陶瓷、发射火箭等。通过自学、交流、联系实际了解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D.教师引导→自学课本→联系实际,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引导]物理中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请举出一些实例。

[演示实验]

讲评补充

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干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如:燃气灶;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如:电解水;

归纳分析学生的答案

自学教材相关知识、讨论交流并回答。

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磁灶、电饭煲、电热毯等;

光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热水器等;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摩擦生热;

观察实验得出: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学生能举例并学会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E.尝试练习,理解知识出示尝试题见附题

巡回指导思考、做练习让学生学会知识、当堂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F.小结通过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变化与热量的转化,了解了吸热和放热反应,知道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热量的重要性。知道了一些能量之间转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按照课本相关知识做一个水果电池完成课外作业巩固知识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吸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3.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饭煲、电热毯、电热水器等

光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热水器等

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摩擦生热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干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燃气灶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水

精选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思想教育: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仪器试剂】:铁架台、试管、单孔塞、导气管、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研钵、
坩埚钳、石棉网、水、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化学是初三设置的课程,同学们可能会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组成相同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回答:桌椅、灯管、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
回答:空气、水、木头、石头、砂子等。
思考
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引进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化学,首先要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引入】
如何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呢?
【投影】从三方面观察
思考并记录: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思考并记录的内容同投影。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问题讨论】
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投影】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演示实验】胆矾粉碎
将块状胆矾研碎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概念运用
【问题讨论】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
(结合概念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质性质?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举便指导学生回答)
【板书】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内容看书)
2.化学性质(内容看书)
思考并回答: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识记
引导认识新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识记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问题讨论】
1.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活实际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你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吗?
3.你怎样学好化学?
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给以补充完整。
明确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二、科学素养:

1、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是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引言]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联系第二章的分子、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再重新组合展开,导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

[新授]

[活动与探究]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酸钙和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两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讨论与思考]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B、32克C、22克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A、12克B、44克C、56克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指导学生画重点]讲解:①参加反常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总和”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有的反应并未全部参加反应)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气体、沉淀等全部物质的质量③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反应”“足量反应”等表示的意义。

[讲座与思考]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能够成立?

[投影]水分解示意图、碳和氧气在化全生成二氧化碳的示意图

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

[小结]

[反馈练习]

1、已知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克

2、已知A与B反应生成C和D,(A+B=C+D),现有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4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克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4、在4X+5Y2=2Z2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A、X4Y5B、X2Y5C、XY2D、X4Y10

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和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克B、(A-B-C)克C、(A+B+C)克D、(A+C)克

第二课时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科学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能独立分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能独立计算常见的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疑点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什么含义?

4.解决办法

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加深对化学方程式“质”和“量”含义的理解,讲

练结合,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为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组织讨论:(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讨论:(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2KCl+302↑

2(39+35.5+3×16)2(39+35.5)3×16×2

=245=149=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

[目的意图]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平法:

步骤1.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

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CO2表示的意义是①②。

2.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前面,配上适当的,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Fe3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第三课时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知识目标: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科学素养目标:1、依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受热,氯酸钾与氯化钾的质量比。

2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氧气的质量比。

[导入新课]:

由于化学方程式反映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进行计算时必须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由此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那么,怎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呢?

[新授]

(自学)课本第100页例题,弄清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式。

(思考)例题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本题中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谁?待求质量的物质是谁?

(讲述)1设未知量的方法与数学上的设法略有不同。2所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正确,特别要注意配平,这是基础。3求出所需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关键。并把已知量、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下面,为下一步列出比例作充分准备。

(讨论)解题步骤:设、写、找、列、算、答。强调解题步骤完整的必要性。

阅读观察与思考,学习书写格式。

(说明)今后作业时格式要与例题的解题过程一样,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练习)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多少克?所生成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

反馈练习:

1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在这个反应中,铜、氧气、氧化铜的质量比是()

A2:1:2B64:32:80C1:1:2D4:1:5

2.制取4。8克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

A12.25克B24.5克C2克D3克

3.要使6。2克白磷完全燃烧,至少需要多少克氧气?

4.3克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得到多少克二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4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3课时)
【学习目标】1.会根据提供的信息书写陌生反应的方程式;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写出下列氧化物的化学式,并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⑴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⑵氧化镁、________
⑶四氧化三铁、___________⑷双氧水、________
⑸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⑹氧化铜、_________
⑺一氧化碳、__________⑻水、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共同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
3.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前面,配上适当的,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O2→A12O3(2)Fe+O2→Fe3O4
(3)Cu2(OH)2CO3──→CuO+CO2+H2O
(4)Fe2O3+CO───→Fe+CO2
二、思考与交流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检验二氧化碳

(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两种氧化物
(3)用H2做“零污染汽车”的燃料

(4)灯泡里放极少量的磷来延长白炽灯泡的使用寿命

(5)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并放出能量。。
2.金属钛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矿石主要是金红石(TiO2),TiO2中钛的化合价是________。目前工业上制取钛的方法是:第一步,在高温时,将金红石、炭粉混合并通入氯气(Cl2)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第二步,在氩气的环境中,用过量的金属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钛(氩气不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阅读P.100.页“联想与启示”,并完成相应的空格
4.写出在空气中灼烧铜的反应方程式,并求出这个反应中,铜、氧气、氧化铜的质量比

三、总结与反思
1.根据提供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2.如何根据方程式求算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四、达标检测
1.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某化工厂以甲烷为原料合成甲醇(CH3OH),并将多余的氢气用于合成氨。请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甲烷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得CO、H2;
②CO、H2在一定条件下制甲醇;
③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3.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l-35.5,K-39,Ca-40,Mn-55)。
⑴加热高锰酸钾⑵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五、课后训练
1.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ClO2的名称为。?
(2)制取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美国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1)为减少“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国化学家PaulSabatier提出CO2合成甲烷反应。该反应使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CH4和H2O,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温度超过374℃、压强超过22.1MPa下的水就是超临界水。用超临界水、空气氧化处理聚氯乙烯(C2H3Cl)n的反应中,生成两种无污染的氧化物、___________(写化学式)和HCl。
3.下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该反应中共涉及两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4.已知A、E、F是单质,B、C、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1)则A、E的化学式为
A,E。
(2)请你写出以下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F→C;
D→B+C。

《同步导学》第3课时

六、教学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977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