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案
1、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3)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4)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5)掌握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通过市场经济来分析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其意义,对按劳分配“主体”的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某村是个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该村从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鼓励富裕起来的村民以劳动为荣、在劳动中享受健康人生,陶冶情操,升华人格。
在收人分配上,该村实行工资制,年老农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园。该村致富不忘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人们。十多年来,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希望工程的款项总计达数千万。
[学生思考]:该村在收人分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该村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既注重提高效率,又注重促进公平。
【进入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知识原理】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一)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同学们重点掌握】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标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探究】材料一:目前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应该实行哪种分配方式?
材料二: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方式中,哪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学生回答: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和平均主义,这是由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决定的,还有生产力水平不高及劳动的性质和特征等主要因素决定的。
老师:回答的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下按劳分配的原因。
3、按劳分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按劳分配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
(2)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个人
(3)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社会
5、按劳分配所处的地位。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小明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人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人不少;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收人比小明爸爸、妈妈的收人总和还高出一倍。
问题思考:小明的爸爸和姑姑主要是按什么方式取得收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目前收人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小明的爸爸和姑姑主要是按劳分配收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人形式多样化。下面我们具体来探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主要问题。
1、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
2、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哪些?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的收人、推动经济发展。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汇总
1.财政、预算、决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什么是政收入?其来源有哪些?
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是什么?种类有哪些?
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种类(按具体用途分):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6.我国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③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
1、简述从汉到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创立于,完善于。
(2)、三省的各自职责?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作用?
3、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财权、行政权、军权是如何划分的?
★★★阅读了解: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4、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
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
2、隋唐、北宋时期,丞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课本P10最后一段小字中提炼出元朝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
4、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选官制度
1、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并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
3、简述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以取士,科举制形成。
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结合以上材料和设问,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重点理解: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2)世家大族袭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2、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家大族后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
★★★阅读:科举制的兴衰
开创于隋。完善于唐朝。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僵化于明清,形式上僵化——八股取士,内容上僵化——四书五经内命题。改造于戊戌变法,形式上改造——废八股,内容上改造——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结束于1905年
三、监察与谏议
1、简述监察与谏议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评价它?
监察制度:谏议制度:
①秦朝:①隋唐:
②汉代:②宋代:
③宋代:通判有监察地方的职责。③明清:
④明清:
2、解释“科道”
★★★易混点:谏议官员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却没有约束皇帝行为的权力。
1、如何认识:P12小字提到的: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中的“弹劾及考试两权”?
2、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
2、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
2.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
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5.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征辟制D.剌史制
6.“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B.宗法制C.谏议制D.三省六部制
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8.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9.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②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③宋代出现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④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以增设丞相的方式,分割丞相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集权)
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加强。
3、原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4、三省同为宰相,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生活上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积极:
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君主专制的加强
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和谏议制度。孙中山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到谏议制度可以决策失误,监督官员的行为,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科举选官为统治阶级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统治。
(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
文章来源://m.jab88.com/j/449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