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过程:
1.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经历(见印发的材料)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C.求读准: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
2.读通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在上述导读之后,把握文章脉络对于理解文意、背诵课文不无益处。理脉络时可以由句到层,由层到段,聚零为整。
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即可按此步骤进行。①③句,叙述洪州地理位置。④⑤句,用两典故,盛称洪州地方和人物的美好。⑥句,言城池繁荣,人才众多。⑦⑩句,表宾主尽东南之美及宴会盛况。⑾句,自己与会的缘故与荣幸。
由此可归纳出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
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
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并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
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山川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探讨主旨:即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表现在课文中,即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
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读求鉴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体验、兴趣选其一点品评、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学以致用。无论命途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动人心弦;开阔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予人美感在鉴赏中,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觉背诵的欲望。
7.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二)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可从藻饰用典两点入手,赏滕王阁盛景,解王勃心怀。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
3.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
答案:B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催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1、王勃一序传千秋
王勃登阁作序的传说故事,梗慨如下:
王勃被逐王府,父亲王福受到牵累,贬迁南海炎热之乡的交趾为官。上元二年(675),王勃从山西动身,万里迢迢去看父亲。坐船逆长江而上,来到江西与安徽地界。在彭泽县东北,东流县西南,有一座马当山,形势险峻。唐朝诗人陆鲁望有《马当山铭》为证:“山之险莫过于太行,水之险莫过于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王勃的船到马当,突遇风浪。船不能开。王勃问:“船已到什么地方?”艄公说:“已到马当山下。”于是,避风马当山庙下,船上人都登岸纵览风光去了。
王勃也到庙里观瞻了一番,又赏玩江景多时,正想回船去,突然见一位老者坐巨石块上,须眉皓白,貌若神仙,王勃整衣向前,与老人作揖,老人遥指,问:“来的是王勃吗?”
王勃大惊,说:“正是,不知长者何以得知?”老者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往赴宴会,作为文章,足垂不朽。”
王勃笑,答;“老丈有所不知,此地距洪都六七百里,一个晚上那里到得了呢?”
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当助清风一帆,使你明日早达洪都。”
王勃肃然起敬,问:“拜问老丈,你是神还是仙?“
老者笑而远遁。隐隐听见“吾即中源水君“。只觉祥云缥缈,瑞气盘旋,脚底下船箭一般朝鄱阳湖方向而去。果然是: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第二天一早,正是九月九日,洪都府阎都督果然开宴,遍请江右名儒。席上有澧州牧学士宇文钧,还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阎公再三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洪都绝景,在座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原来,阎公女婿吴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诸公假装不敢轻受,只一心要推让给吴子章,好让阎公翁婿名利双收。愉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迟,慨然受之,满座俱惊。阎公哂笑,暂退更衣。喊:“敬酒。”王勃欣然持觚,对客长饮,酒酣,索笔求纸,文不加点,满座又惊。小吏跑步报所写诗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吏三报“襟长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吏又报到“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说:“此子视我为知音。”吏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满座尽皆失色,阎公更衣复出,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阎公大喜,说:“帝子之阁,有子之文,风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吾当厚赏千金。”席散,公府官吏余兴未消,问王勃下人:“请问你家王博士,常酒醉写文章吗?”
下人笑答:“博士凡写文章前,不堪精思,先磨墨数升,一饮而尽,然后蒙被大睡,称为腹稿。然后,一跃而起,写成文章,不改一字。王博士今日只饮酒,假若饮墨,其文章更好。”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将王勃誉为神人。
传说,王勃大笔挥毫作了《滕王阁序》不待辞别,携了下人,便匆匆离席下楼,直奔江边而去。
众人正告退之际,阎都督又喝一声:“慢,请诸位回来。怎么结尾一诗,末一句空一字未写?”
众人近前,果见诗空一字。
阎公说:“只怕是我等轻慢了王诗人,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众文人面面相觑。
便有人说:“槛外长江自流”,所空的字就是“独”字,也有的说是“船”字。问到吴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说“水”字。
阎公露不喜之色,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众人直琢磨到天亮,竟没有猜出付佳句来。
阎公问:“此时王勃船到何处?”
衙卫答:“最快到了丰城。”
阎都督命令:“你快马先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衙卫得了都督之命,快马加鞭,追上王勃,衙卫说明来意,王勃但笑,久之,说“王勃乃一介书生,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紧拳头,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便索了一支笔,并不蘸墨,就在衙卫手心里画了一阵,令其握拳,拜别。
只说衙卫回府,就阎都督面前伸开手巴掌,竟空无一字。阎公自语:“怎么会空空如也,空空如也呢?千金难买一字啊!”猛然一惊,莫非是一“空”字。
“妙哉!好一个‘空’字!”众文人齐声附和称赞。
阎都督拍案称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个‘空’字用得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
滕王阁千载盛誉不衰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本文开首所引清代诗人尚《忆滕王阁》五言古诗的诗句作了极好的回答。原因就在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秋日登洪俯滕王阁饯别序》。据传,神童子安即席挥毫,“年十有四,时誉斯归”(杨炯语)。此文有如石破天惊,顿令滕王阁名噪天下。
。。“王勃一序,脍炙千古。”(王夫之语)后世文人为滕王阁所写作的诗文连篇累赎,难以胜计,但“言必称王序”,亦无一篇能与之相媲美。清顺治年间,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并大量征集诗文,他曾说:“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此话有理,子安一序,滕阁千秋。这座迭废迭兴的江南名楼,乃是一部“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的历史佳话。
序以阁名,阁以序传。滕王阁之所以名扬天下,历千载而盛誉不衰,全赖王勃的不足千字的序诗。其实,岂只滕王阁如此,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也未尝不是这样!黄鹤楼赖崔灏的诗,岳阳楼赖范仲淹的记,鹳雀楼赖王之涣的五绝,无文人之笔,何论楼阁之名!立功立德者也得靠“立言”者为其立传,方可千古留芳。
2、王勃其人
中国封建社会步入其黄金时代——唐代,正是一个需要巨人和诞生巨人的时代。王勃,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文学巨子。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治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都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父亲王福畤,在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阯二县令,以及齐州、泽州二长史等。
王勃与两位哥哥皆有“神童”之誉。《旧唐书》说:“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指摘颜氏失误。十岁时,在较短的时间内,精通了六经。此后又从长安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及《黄帝素问》、《难经》,将近两年的时间。
传说王勃十岁那年,重阳节,父亲带他郊游赏菊。见秋光正浓,黄花正盛,不免诗兴大发。
父亲吟得上联:“重阳游郊,郊野黄花如金钉,钉满野郊。”
王勃不假思索地题了下联:“中秋赏月,月浸白蘋如玉盏,盏尽浸月。”听罢,父亲暗吃一惊,心里高兴口里却不露。
王勃在十四岁时,已知名于世。与王勃同时代并齐名的杨炯,在其所撰写的《王子安集序》中述道:“年十四,时誉斯归。太常刘公,巡行风俗,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他十六岁上呈《乾元殿颂》,十七岁献《宸游东岳颂》,并被沛王贤看重,擢为王府修撰。十八岁时,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注并序。十九岁时,献《九成宫颂》、《拜南郊颂》。这几年,是王勃短暂的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几年。
嗣后,王勃便步入了多舛多艰的命途。二十岁时,因当时诸王以斗鸡为戏,勃为文,戏檄英王鸡。高宗李治看了此文,大怒,下令将勃赶出沛王府。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由长安入蜀,客居剑南,“文章憎命达”,患难中的王勃吟咏之作自然不少,自编《入蜀纪行诗十三首》(序存诗佚)。咸亨元年(670),举办时选,朝中显要先后征召王勃,勃因病辞谢了。这年,与卢照邻、邵大震等诗人登游唱和,有《蜀中九日》、《圣泉宴》等诗。在入蜀的三年中,先后到许多州县,诗文很多,影响很大,“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序)。咸亨三年(672),王勃二十三岁,由蜀还长安。后至虢州(今属河南)任参军,因匿杀官奴曹达的问题,应判死罪,碰巧遇大赦,仅除名,一年后又复旧职,但勃已“弃官沉迹”。其父因受牵累而由雍州司功参军而迁谪到海南任交阯令。
上元二年(675),是王勃短暂人生的最后一年。弃官为民的年轻诗人,这年春天便开始了赴交省父的行程,他由山西龙门南下,到桑泉,继而渡河至潼、崤抵荆门。又由荆门东下,八月至楚州,九月抵达江宁,有学者认为此间王勃来滕王阁参加盛会并作序文。王勃于十一月初七到南海(县名,今广州),后渡海赴交阯,不幸溺水受惊而亡。卒年二十六岁。
关于《滕王阁序》究竟是何时所作,历来颇有争议,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为王勃十三、十四岁省其父至江西而路经南昌所作;另一为王勃赴交阯省父而路经南昌所作。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远走南昌,我是一定要看看滕王阁的,那里是王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骈体文名篇《滕王阁序》孕育、产生的地方,《滕王阁序》的整个篇什和它的意深境远、凝炼非凡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精彩佳句,莫不为世人由衷称颂。我想在那里领略江南古代文化的一重气息,沉淀一番对这份瑰丽文化遗产的粗浅感知。
原以为滕王阁是唐代的原貌建筑,亲临观瞻,才知是当地政府于1988年重新修建。史料记载,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创建,迄今1300余年,缘于自然旧败和水火兵燹,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从1926年反动军阀肆意火焚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29次重建,也已时隔62年。现今的滕王阁,址在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的新洲尾,背依两河茫茫水域,面向南昌繁华街市,是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参照宋代腾王阁彩画,重新设计建造的大型仿宋式建筑。赣江之滨,阁体巍然耸峙于象征古城的高台上,在四重叠楼和飞檐之间,朱丹廊柱与琉璃碧顶鲜明辉映,雕梁画栋同飞檐翘脊凌空呼应,昂然当空傲立,气势颇为壮观。
步上基台前的回折台阶,我首先从阁内的电梯直达顶层东眺:洋洋水域,连天接地,洲渚横波,芳草萋萋,江面舟帆艇舸争流,彼岸楼树山田如漂,云天空远,沙鸥翱翔,好一派辽阔的壮美!这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地方啊,这就是王勃状摹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的境界啊。凭栏俯视,水国风物尽收眼底,回望楼阁,画檐彩廊倚空巍峙,这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胸阔意远!体味顶层门联依然极浦遥山想念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遥想当年王勃在此汲取诗情画意,凝结美句华章,我不禁兴怀感慨,神思联翩。
滕王阁以滕王冠名,标示的不过是建阁的最初因由,与当年的滕王其实并没有多少关联。作为一座非凡的历史性建筑,它的意义不仅是临观山河的一处胜景,而且是古代灿烂文化的一座载体。而王勃的名序则是这座文化载体中的轴心之作。
滕王阁以王序传名,滕王阁的文化蕴存大体上都与王序相关。韩愈称自己作《新修滕王阁记》词列王序之后,苏东坡、董其昌恭写王序全文,甚至康熙帝临摹董其昌笔意,御写王序,遂有御书亭石刻;诸多历史名人如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汤显祖、辛弃疾等,都写过滕王阁的诗词赋联,其中的许多佳句词涉王序。现今的滕王阁,占地47000平方米,高拔57.5米,构建规模当居历史之首,而各楼的内容布设,自然以王勃的名序贯穿--一楼有依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马当清风夜送王勃赴滕王阁作序传奇故事创作的大型壁画,二楼有描画王序人杰一语的江西历代80位各类名人的巨幅长卷,三楼有绘制汤显祖在滕王阁演出《牡丹亭》盛事的《临川梦》,四楼有演绎王序地灵一词寓意江西胜山名湖风光的《地灵图》,而五楼的整壁书法则是苏东坡书写王序全文的秀美镌刻。诚如滕王阁一幅名联所谓:高楼人文之最,雄奇壮丽,唐代文章巨子除王郎韩愈更谁侧显其间;杰阁得公论之先,瑰伟特绝,江南著名景观数黄鹤岳阳而此独为第一。滕王阁与王勃序襟袂相谐,融而难分。
王勃作序,佳话动人--洪都闫都督拟求大才为滕王阁撰序,筵座皆江左名儒,惟王勃最幼。众皆怯辞,而王勃欣然受纸,分毫不让。闫公原本借滕王阁重修竣工的盛宴,让女婿吴子章显才,光耀门庭。不料王勃胸有成竹,勇当此任,闫公只好诺命,令吏人在王勃下笔时,逐句禀报。开始数句,闫公傲然小视;接下几联,稍有心动;当落霞、秋水句落纸,竟不禁拍案赞叹:此子运笔如有神助,真乃天才,当垂不朽啊!便更衣出庭,邀王勃上座。王勃才名,从此远播,王勃序作,天下传诵。这段佳话,无不激发后世学人。滕王阁也因此更富有文化蕴含。?
史载:王勃自幼聪明过人,6岁能作文章,9岁即有《指暇》,10岁精通六经,14岁应举及弟。他才思敏捷,下笔则成,人生仅28岁,就有文集30卷;所撰《周易发挥》、《大唐千岁历》及《宸游东岳岭颂》、《乾元殿颂》等,史有记载。王勃的祖父王通曾是隋朝官员,弃官后专事著书讲学,有纪元书《元经》、类似孔子家语的书《中说》,为当时所称。王勃受祖父启蒙、教导,当在理中。王勃怎样治学,尚无史录,但他博览融会,志专精学,绝然不可或缺。
《滕王阁序》赋事意谐境切,用典推陈出新,历史地理底蕴深厚,人情风物境况通晓。这一切,融而成文,又谋篇老到,用辞精凝,极为到位。仅此一序,便可识王勃学养。我因此认为,名序名阁相互辉映传世,自有其深湛之道。
(郝贵平)
文章来源://m.jab88.com/j/197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