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女真族的兴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猛安谋克制;金灭辽和北宋;“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北方义军抗金斗争;岳飞抗金;绍兴和议。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宋金和战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猛安谋克制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女真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领袖。

2.金军南下掠夺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北方义军抗金使金军南下受到牵制,也使金在中原的统治长期无法稳定;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教学要点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2.女真抗辽3.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2.东京保卫战和金灭北宋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3.岳飞抗金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岳飞的抗金斗争。

本节难点:对绍兴和议的评价;对岳飞的评价。

二、“金的建立”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女真族的兴起。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黑水??的情况,为让学生了解女真族的历史发展,教师在讲述时可做适当补充。强调女真族是由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黑水??发展而来的;女真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辛勤劳动对开发东北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女真人受辽的统治。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荒淫暴虐,对女真人的勒索压迫更加凶狠,迫使他们揭竿而起,奋起抗辽。由此引入下一个问题。

2.女真抗辽。教材介绍了女真抗辽的简单经过,要求学生掌握抗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抗辽斗争属于正义性质。

教师可补充女真人抗辽斗争的背景:①女真受辽的控制,每年要向辽贡献大量财物。②辽的地方官以各种名目勒索女真人。③辽与女真贸易,经常压低价格,甚至强行夺取,引起女真人的怨恨。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顺应女真人民反抗辽奴役的要求,举兵抗辽,并取得抗辽斗争的胜利,不久建立了金朝。由此导入第三个问题。

3.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这部分是本节重点之一。关于金朝建立,要求学生掌握金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金政权的得名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引自《金史》的史料。教师应强调两点:第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因为这些政权都是他们自身发展和强大的结果,而且对开发我国边疆地区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女真族社会在金朝建立前后性质不同:金朝建立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建立后处于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猛安谋克对金朝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猛安谋克制。教材介绍了猛安谋克制的演变、性质、主要内容及作用。教师在讲述时应概述猛安谋克制的演变: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强调猛安谋克制的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主要内容按教材讲述即可;猛安谋克制的作用,教材指出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教师还应补充:在猛安谋克管辖之下的各户男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总之,猛安谋克制在推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三、在讲述本节内容时,教师应抓住本节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本节教材特点:一个中心,三条基本线索。一个中心,是指教材突出了金政权以及金政权与周边主要民族政权关系。三条基本线索,是指①金与辽关系:抗辽→灭辽;②金与北宋关系:联宋抗辽→灭北宋;③金与南宋关系:用兵南宋→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四、“辽和北宋的灭亡”一目,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

1.金灭辽。教材介绍了金灭辽的背景、经过。教师在讲述背景时应强调,金灭辽是在女真抗辽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应重点讲清三个问题:第一,金辽之间的战争性质。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起初,阿骨打举兵抗辽,是为了反抗辽统治集团的剥削压迫,是正义性的战争。后来,金屡败辽军,辽统治者已经无力对金进行奴役和掠夺,金军还继续进攻,目的在于掠夺,战争的性质已发生变化,变为非正义的了。同样道理,金攻宋也是不义之战。特别注意:民族间战争性质可以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绝对不能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第二,辽灭、宋挫的主要原因:从内因看,辽和北宋统治集团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弱。从外因看,金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第三,金灭辽后女真社会的变化。金灭辽之后,女真族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被压迫民族变为东北和华北广大地区的统治者。为掠夺财富,女真贵族发动了对北宋的掠夺战争。由此导入下面的内容。

2.金灭北宋。教材介绍了北宋抗辽和“靖康之变”。要求学生知道主战派大臣李纲;1127年“靖康之变”是北宋灭亡的标志。教师应强调:主战派无法挽救北宋灭亡命运。

教师应重点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①金军强大,是北宋灭亡的外部原因,也是客观原因。②北宋统治集团腐败是北宋灭亡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从北宋中期开始,社会已经出现了政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失败,腐败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严重。当北宋联金灭辽时,宋王朝腐败已暴露无遗,这又给金攻宋提供了有利时机。另外,从东京保卫战的进展看,开始金军出师不利,李纲领导东京军民多次击退金兵。但是,北宋王朝内部出现了主战派和投降派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李纲被赶出朝廷,勤王兵被遣散。这也说明宋朝的腐败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南宋建立。教师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悬挂《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或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地图,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要概述,南宋王朝存在150年,统治地区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而社会经济却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南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保障了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教材介绍了抗金斗争背景及其概况。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性质、特点、作用。性质:北方义军抗金斗争,是以北方汉族人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抗女真族贵族掠夺、压迫的正义斗争。特点:具有广泛性、持久性。作用:打击了女真贵族进犯中原的嚣张气焰,牵制了金兵南下。也使金在北方的统治长期不能稳定下来,因而南宋政府得以维持江南的半壁河山。

3.岳飞抗金。这部分是本节重点之一。教材介绍了岳飞的抗金活动:制定“连结河朔”方针;“岳家军”抗金(郾城大战)。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指出“连结河朔”的方针,就是和华北义军联合抗金的方针,说明岳飞认识到了北方义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性。其抗金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即可。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要求学生回答:①岳飞抗金是正义的,符合人民愿望,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岳飞抗金取胜的根本原因。②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比较强。③其他抗金将领对金的斗争,支援和配合了岳飞的抗金斗争。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岳飞进行正确评价:一方面从岳飞抗金斗争的正义性角度来评价,说明岳飞的抗金斗争在客观上维护了人民利益,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另一方面要指出岳飞在思想上是效忠封建朝廷的。例如在抗金斗争顺利发展时候,他奉命班师回朝,表现了他忠于封建统治者的一面。

至此,教师应对两宋时期的宋金战争做全面评价:这场战争是由女真奴隶主贵族集团直接挑起的民族压迫与掠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女真贵族是最大的受益者,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至于广大的女真族人民,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沉重的负担。两宋时期宋金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从整体来看,战争是短暂的,和好是长期的。

六、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本目是教材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绍兴和议的内容和作用。关于绍兴和议的内容,教师可结合《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来讲述,并强调绍兴和议的主要之点,一是划定疆界;二是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关于绍兴和议作用,教师应强调,绍兴和议确立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教师还应重点评价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结果,和议是不平等的,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就是例子,这些屈辱条件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在客观上,它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相关阅读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猛安谋克制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女真族也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2.金军南下掠夺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岳飞的抗金斗争。
教学难点:对绍兴和议的评价;对岳飞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①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②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③女真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女真抗辽
①背景:
辽对女真人勒索压迫,迫使他们奋起抗辽。
②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
③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
3.金朝建立
①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②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4.猛安谋克制
①演变:
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
②性质:
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③内容: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④作用:
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
①原因:
A.阿骨打建国以后,国力迅速增强。
B.辽政权政治腐朽,剥削苛重;
C.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②结果:
A.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
B.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2.东京保卫战
①背景:辽灭亡后,金军两度南下攻宋,威胁宋的都城东京。
②过程:北宋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纲的领导下,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
③结果: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没有抵抗的决心,都城终于被攻破。
3.金灭北宋
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①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②赵构就是宋高宗。
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
①背景:金军控制了北方大片土地,把许多汉人掠去服苦役,甚至当作奴隶出卖。
②斗争:北方各地人民抗金义军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八字军等。
3.岳飞抗金
①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率领宋军给金军以重大打击。
②岳飞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
③1140年,岳飞率军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
④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绍兴和议”
①时间:1141年;
②和议双方:南宋与金;
③内容:
A.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
B.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④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
2.南宋与金对峙
①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
②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
③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考点2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a:三次“和议”是指:辽宋1005年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1044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b: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c: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到屈辱的和议。

d: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关于辽实行南北“蕃汉分治”双轨政治制度

原因: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4.对宋金时代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

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常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国内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和国外民族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国内民族战争中出现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物,应怎样评价和称呼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第一,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说。凡在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都应称为本民族英雄,如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由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能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二,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说。从历史上说,民族矛盾都是中国疆域之内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发生的。斗争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义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一方是压迫人民的,另一方是被压迫的,正义的一方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以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斗争为例,阿骨打的抗辽是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正义的。其斗争既符合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不以损害契丹族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阿骨打理所当然地不仅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金灭后,在未受到北宋王朝的侵犯情况下,大兵南犯,把北宋灭亡后仍不罢休,这是明显的不义之战。而代表宋方全体人民利益,为维护汉族地区已高度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以武装反抗女真的岳飞,也同样不只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如何认识岳飞抗金?

金对宋的战争是女真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发达的战争,具有非正义的掠夺性。女真贵族的掠夺不利于各族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包括女真人民在内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岳飞抗金,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重。但同时也应看到,岳飞抗金的目的在于“精忠报国”,具有狭隘性。他的不幸,暴露了南宋王朝的腐朽,至于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女真族融入中华民族,但并不影响岳飞抗金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后来的历史苛求当时的历史存在。

例1.(2002年高考上海卷,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本题答案是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金”是我国古代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另外题干所给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2.(2004年高考北京卷,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本题答案是B。辽在北宋时处于中国的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修文物与中华相同,说明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极大,促使其迅速发展。而两政权之间的频繁贸易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例3.(2004年高考豫、冀、鲁、浙、闽卷,18).下图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本题答案是C。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虽然题干给出图片,要求考生从中捕捉历史信息,但实际上题目所设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可采用知识迁移法去印证,A、D两项在教材中都有原文表述,B项中因西夏人已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可确定其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只有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西夏文字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字体而创造的,而并非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例4.(2005年高考上海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

本题答案是A。解答该题必须全面理解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影响,这些措施虽然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但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造成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不能有效抵御辽、夏的军事进攻。

例5.(2005年高考江苏单科卷,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本题答案是B。此题的关键是“辽代”的政治制度,A项是金的统治者阿骨打推行的,B项是辽统治者实行的,C项是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D项是元朝实行的。

例6.(2003高考上海卷,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首先,从诗歌的作者判断相关的背景──北宋时期,宋金发生战争,李纲主张抗金,反而受到排挤,结果金军占据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其次,从背景知识入手回答相关的具体问题,如胡骑、退避、中原等。再次,对于李纲的自强渴望,应结合其境遇去分析,因为境遇恶劣,自己的主张不得实现,故而生出自强的渴望。

(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任意答出3点计满分,总计不超过3分。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两宋农业的发展;辽代、西夏、金代农业的发展;元代农业的发展;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西夏的冶铁技术;金代的矿冶业;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和元朝棉织业的发展;两宋、辽、元的制瓷业;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辽、夏、金商业的发展;元代运河和都市;两宋的海外贸易;辽、金的对外贸易;元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族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一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我国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宋、辽、西夏、金的贸易及宋、辽、金、元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辽、金人民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夏人民为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付出了艰苦劳动。元朝时,蒙古族和其他各族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都有重要贡献。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学要点

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特点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两宋农业的发展

2.辽代的农业

3.西夏的农业

4.金代的农业

5.元代的农业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

 (1)丝织业(2)棉织业

3.制瓷业

 (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2)辽金制瓷业(3)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业

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

4.元朝修治运河和都市发展

五、对外经济交流

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

2.辽、金的对外贸易

3.元朝对外贸易繁荣

4.马可波罗来华和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内容为两课时,属非考试内容。本节涉及知识点较多,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难点、疑点问题。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利用教材关于对这一时期经济总特点的叙述,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有一个基本印象,以便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这段历史经济发展的总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叙述。一是农业有重大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二是手工业生产技术与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有民族特色;三是商品经济活跃,出现纸币;四是海外贸易兴盛。

三、本节内容丰富,头绪和知识点较多,但主要是讲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易于读懂教材。因此,应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列表归纳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解疑,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重点、难点、疑点,然后由学生概括归纳。

四、“农业的发展”一目,教材讲了五个问题:1.两宋农业的发展;2.辽代的农业;3.西夏的农业;4.金代的农业;5.元代的农业。

1.两宋农业的发展。两宋农业的发展,是本节重点之一。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北宋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北宋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北宋农作物品种的调剂;④经济作物种植地区扩大;⑤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最富的经济区,全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移到南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两宋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教材小字叙述了宋朝农民讲究耕作技术,重视田间管理。

2.辽代的农业。教材介绍了辽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和农业发展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辽代农业的发展,认识契丹族对我国北方地区开发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3.西夏的农业。教材介绍了西夏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产地,说明西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4.金代的农业。教材叙述了金统治者促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教材小字补充介绍了金宣宗鼓励推广水田的一些作法。

5.元代的农业。教材首先讲到元世祖重视农业,设大司农司和颁发《农桑辑要》,然后简要叙述元朝时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棉花种植遍及南方和人口的增加。说明元朝时蒙、汉和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五、手工业的发展。教材首先介绍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然后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1.矿冶业;2.纺织业;3.制瓷业;4.造船业。

1.矿冶业。教材介绍了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技术、西夏的冶铁技术和铁器制作技术、金代的矿冶业。

(1)北宋的矿冶业。教材介绍了北宋煤的大量开采和煤在冶炼中的重要作用。

(2)辽、西夏和金代的矿冶业。教材介绍辽代的铁农具、铁甲和马镫制作具有较高水平。西夏冶铁采用较为先进的竖式风箱和说明金代的矿冶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说明这几个朝代矿冶业的发展状况。

2.纺织业。教材介绍了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空前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元代黄道婆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北宋丝织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北宋的丝织品产地和丝织品的特色。

(2)辽代丝织业的空前发展。教材介绍了辽墓中出土的刻丝夹被,织有绚丽图案,“精绝天下”。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契丹贵族建立政权后,统一了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并利用国家政权把大量汉人迁到内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以供其剥削。汉族人民也把纺织技术传到了契丹地区,使辽代的丝织业空前发展,丝织技术大大提高。

(3)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教材介绍了南宋时,棉纺织业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新的棉纺织工具出现及棉纺织业兴起的意义。教师应向学生指出:随着北宋以来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南宋纺织业中虽然丝织技术也有新的提高,但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兴起,是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4)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教材叙述了黄道婆和海南黎族人民对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指出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以及江南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教材小字介绍了西夏较为发达的毛纺织业。

3.制瓷业。教材介绍了两宋制瓷业的发展、辽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金代制瓷技术的进步以及南宋、元朝的制瓷业中心。

(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北宋瓷器各具特色,五大名窑分布各地,大量产品远销国外。南宋、元代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产量倍增,行销海内外。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南宋制瓷业进一步发展,运销海外的瓷器比过去增多,这些都体现了两宋制瓷业的重大发展。教学时应突出两宋的制瓷业,同时还要着重指出,在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教材小字介绍了北宋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特色。

(2)辽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教材只介绍了辽代生产的鸡冠壶、凤首瓶等,教师可补充说明:近年在辽宁境内出土的契丹时期的陶瓷制品中,有的为单色釉,有些表里都挂釉,还有三彩釉。这些说明辽代制瓷业也有发展。

(3)金代制瓷业。教材主要介绍金代耀州瓷窑所产瓷器花纹图案简洁等,反映了金代制瓷业的发展。

4.造船业。教材介绍了北宋造船业的发展和南宋发达的造船业。

(1)北宋造船业的发展。教材叙述了北宋造船业的发达地区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教师应指出:北宋造船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所造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且设有隔离舱。这种隔离舱既可防水,又可防撞击,是我国造船工匠的首创。

(2)南宋发达的造船业。教材介绍南宋的造船中心能造可载粮几万石的大型海船。教师应指出:南宋造船业的发达,与南宋偏安江南,中西陆路交通几乎完全中断,海上交通更显重要有密切关系,这种情况促使南宋造船业进一步发展。

六、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4.元朝修治、开凿运河和都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教材介绍了北宋东京等大城市商业比前代有了突破性发展:城市商业繁荣,行会组织有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并开始出现纸币。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是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坊”“市”界限的打破,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都可进行商业活动,这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由于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纸币插图要让学生观察,说明这幅插图为北宋印造纸币的铜版拓片。拓片正面上部有十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铜版长16.2厘米,宽9.2厘米。约在20世纪40年代流落到日本,为田中清岳堂收藏。国内仅存原铜版拓片。

教材小字叙述了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立机构,专门征收商税。商税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2.南宋商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南宋临安的人口及南宋大量发行纸币。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说明:临安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达到百万,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昼夜不绝。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辽的南京、西夏的凉州、金的燕京商业繁盛,商税成为金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辽、西夏、金都曾与宋有榷场贸易。金后期,银币成为流通的货币。对此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了解即可。

教材小字介绍了西夏与北宋的边境贸易、和西夏、金铸造的钱币,又介绍了金代铸造的银币。可让学生自行阅读,不作要求。

4.元朝交通的发达和都市的繁荣。讲元朝交通和都市时,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中的《元代大运河》插图,说明元代先后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运河连接起来并延至大都。这样,元代漕运可从杭州直达大都。为使学生了解元代运河与隋运河的区别,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张隋运河与元运河对照的投影图,说明隋代运河迂回曲折,水陆并用,而元代运河截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元运河的开通既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也保持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沟通。

讲元代的都市时,教师先强调大都、杭州、泉州是元代最著名的城市,其中大都不仅是元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商业城市。那里,来自欧、亚、非诸国的使团和商队络绎不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大都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元大都平面图,说明元大都面朝背市、左祖右社的建设布局,棋盘式街道及运河直通积水潭的盛况。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人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教师可按教材内容讲述。

七、对外经济交流。教材首先指出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特点,然后介绍了两宋的海外贸易和辽、金、元的对外贸易。

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教材介绍了两宋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两宋政府都设有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的机构,北宋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南宋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商国家、商税收入等,都说明两宋对外贸易的发达。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而且与汉、唐相比,对外贸易的通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从西北的陆路转向了东南的海路。那么,宋代的海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对外贸易的通道为何转向了东南的海路?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第二,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这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第三,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宋朝每年有沉重的“岁币”负担,军费、官俸开支很大,财政入不敷出,需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为此,宋政府一方面鼓励对外贸易,一方面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并且进一步完善始建于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北宋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

第四,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第五,从地理条件来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在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原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宋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①宋政府的集权统一使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加。

③两宋政府重视商业,制定了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宋代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

④南方战乱较少,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经济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⑤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领域。

教材小字介绍了同南宋交往密切和频繁的国家和地区。

2.辽、金的对外贸易。教材介绍了辽、金与高丽和与日本、波斯、大食等国有经济联系或贸易关系。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但应引导学生对这一时期辽、夏、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可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等方面去思考。

3.元朝的对外贸易和往来,可分两点讲述:

(1)与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两点:①与高丽的陆路贸易及我国棉纺织技术传入高丽的情况。②和日本的广泛经济文化交流。教师可通过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说明中日技术交往密切。

(2)与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往。教师要强调元朝时,我国和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都在这一时期西传。教师可按教材内容,列举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被传为佳话的重要事件,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访华和畏兀儿人列班扫马访问西亚、欧洲的事迹。然后,教师进行简短小结。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宋辽、宋夏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宋辽和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契丹和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宋辽和宋夏的关系,有战有和,但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过程

教师指出:北宋时,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的起源:

A.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

B.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

C.唐朝末年,契丹族的势力发展起来。

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A.契丹族起初是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B.一些汉族农民为了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C.契丹人逐渐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2.契丹政权的建立

政权建立的条件:

A.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B.阿保机提倡农业,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政权的建立:

A.时间:916年;

B.人物: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C.都城: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D.创制文字: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政权的影响:

A.契丹势力的扩大: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B.契丹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3.“蕃汉分治”制度

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A.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

及北面官大。

B.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特点:“因俗而治”;

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对辽的战争

目的:夺取幽云等州。

过程:宋太宗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在高梁河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

结果:宋军大部被歼;

影响: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2.澶渊之盟

背景:

A.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宋的安全。

B.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寇准力主抵抗,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

士气更大振。

C.辽方有所惧怕,提出议和要求,宋真宗接受。

内容:

A.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B.辽撤兵;

C.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

A.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B.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C.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

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A.党项是羌族的一支;

B.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西夏政权的建立

A.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B.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2.西夏的政治制度

仿效唐宋王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

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

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3.宋夏的和战

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

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C.宋夏重开边境贸易。

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7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