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六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点击新目标标
1、熟记建立辽、宋、夏、金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2、了解澶渊之盟;评价岳飞。
3、分析认识辽、宋、夏、金之间关系及影响。
链接旧知识
回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方式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语,完成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的53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简称五代。五代共有14个皇帝,你想,53年五个朝代,有14个皇帝,这正常吗?这很多皇帝都被手下掌握兵权的大将杀死,这些人当了皇帝后又被他手下的大将杀死,政局十分混乱。小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什么朝代?都城在哪里?是日本东京吗?北宋完成天下的统一了吗?

(一)辽、宋、西夏、金的建立
1、分组自学:第一组重点了解宋,第二组重点了解辽,第三组重点了解西夏,第四组重点了解金。
2、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代表介绍本组所代表的民族与政权情况,其他各组指出正误。
3、做一做:再请同学上黑板上完成列表: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的对峙。
(二)辽、西夏、金与宋的关系
1、比一比
(1)辽、北宋、西夏三个国家并立历史上哪个时期相似?

(2)与三国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宋比作中国,辽和西夏能不能比作日本或美国?为什么?

2、议一议:
(1)、他们之间具体战争有哪些呢?是否战争长期持续不断呢?

(2)、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如果你在那时,你是主张战还是和?为什么?
(3)、你知道岳飞吗?能讲述岳飞抗金故事吗?岳家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你如何评价岳飞?

朗读知识结构

课堂大练兵
练习册19页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第1题、第3题。

课后谈收获
我知道了

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阅读

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川教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川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3、西夏的建立: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04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先战后和,1044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崛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2、1125年,金灭辽。
3、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
4、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的抗金战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
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
6、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
课堂小结: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第二、辽、宋、金之间的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学习与探究:
课堂作业:学习辅导本课的作业。
教学后记: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流程:
一、学生准备
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
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2.北宋的建立?
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
4.契丹政权的建立?
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
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
8.概述战争的发起?
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
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
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
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
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
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
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那么,在北宋时期,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又有哪些兄弟民族政权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配音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配轻音乐),并在此图下半部分出示字目,师指图讲解)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5分钟后同学之间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估计学生所提问题有(师引导学生解决并给出定论或评价)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2.契丹族和党项族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
学生回答后师补充:今天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而我国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早在10——11世纪的时候就为开发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3.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是有战有和,但是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当时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4.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
(1)略。
(2)略。
学生回答第三问:①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②提倡农业;③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④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的进程。
师增补资料: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5.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
学生回答:(1)辽太宗时,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力量不足,他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
教师:回答得很好,即为称帝,为获取帮助不惜称臣,不惜割地。谁来回答第二问呢?
学生回答:(2)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后,经济实力大为加强,而后来北宋为收复十六州既损兵折将,又不得不每年送岁币给辽,这就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也使北宋政府威严扫地。
教师:你真棒!考虑得很全面!那第三问如何作答呢?
学生1答:我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宁做平民,不当“儿皇帝”,石敬瑭的行为是可耻的。
教师鼓掌称赞:说得太好了。
学生2答:我赞成石敬瑭的做法。如果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好一方国民的话,我可以先做“儿皇帝”获得契丹的帮助,然后再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之事。
教师带头鼓掌:说的同样精彩。
学生3答:可是石敬瑭并没有收复十六州之意,更无收复幽云之举,可见石敬瑭是只图享受皇帝梦,目光短浅之辈。
教师鼓掌:棒极了!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已超出老师的意料。
6.元昊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补充: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7.元吴和阿保机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l答:都是少数民族领袖,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
生2答:都任用汉人作官,都仿宋制建立自己的制度。
生3答: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教师补充:嗯!两人都积极接受中原文化。
8.杨老令公既然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惨败陈家谷?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历史上的杨家将与戏曲中的杨家将是否完全相同?
(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一段,一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一方面从氛围上感染学生有亲临杀场的感觉,并对老英雄杨业产生敬佩、敬仰之情。同时对潘美之流的抢劫、贪生怕死产生憎恶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学生答第三问:相同,原因是课文中记载了杨业抗辽的史实。
教师播放录像(自制:屏幕上投放杨业、杨延昭、折太君的画像,并配乐录音)介绍二者的区别。
杨业,原名崇贵,幼年随父转战晋西北,抗衡契丹和后晋的石敬瑭,后来,杨业娶了折太君。杨业屡立战功,被北汉皇帝封为建雄军节度使。979年,他与北汉国君一同归来。北宋第二次对辽用兵时,因轻率冒进而溃败。撤退时,杨业率军担任掩护,被辽军包围。他孤军奋战,身受几十处创伤,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杨业死后,北宋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中书令尊称“令公”,所以后来杨业被尊称为“杨令公”或“老令公”。折太君则在戏曲中被称为“佘太君”。据《宋史》的《杨业传》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并没有记载什么“八姐九妹”等等。在杨家将的第二代中,以杨延昭最为著名。他年青时经常随父出征任先锋,999年和1001年两次大破辽军。他守边20年,号令严明,屡破契丹兵。在戏曲中,他被称为“杨六郎”、“六将军”,民间也认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其实照《宋史》看,他应该是杨业的长子。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四个儿子中的第三子,也是在《宋史》中唯一有传的儿子。他为范仲淹所擢用,后从大将狄青派到南方。宋神宗初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辽宋争议代州地界时,他反对让步,主张必要时进行战斗,收复幽云。后来病死于军中。戏曲中说,他是杨宗保的儿子,杨宗保又是杨延昭的儿子,并不可信。戏曲“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为中心,包括七个媳妇,还有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及丫头杨排风等等,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多次打败辽军进攻。这些人,除佘太君外,其他人史书上并无记载。佘太君确有很高的骑射战斗、布阵行兵的本领。从史书的记载上看,杨家请将大多位列偏裨,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并非中心人物,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却成为一门系国安危的主角。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看过录像后,大家应该明白二者的不同了。
9.夏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1038年元昊称帝后,一心想夺取宋朝土地,即位不久,便撕毁了已经维持了近三十年的宋夏和约,一再入侵宋境,宋夏战火重起。此时北宋王朝已日益衰弱,交战多遭失败。夏军所至,庐舍为墟,牲畜、财物劫掠一空。宋军前线损兵折将,使满朝文武大为惊骇,急望议和。西夏虽连打胜仗,但因宋军四十万陈于边境,每次战后所掠财物还不如互市所得之多,且战争中断了双方的贸易,西夏所需的茶叶、布匹等缺乏来源。更兼辽朝乘宋夏交战之机,陈兵西夏边境。因此,元昊在公元1044年表示愿与北宋重订议和。双方议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重开互市贸易,恢复民间商旅往来。自此以后,宋夏长期未再用兵。
10.澶州大战的具体经过怎样?如何叙述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生答后教师补充:1004年秋末,辽国20万大军,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军抵挡不住辽国的兵锋,黄河以北很多城镇失陷,辽军前锋进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眼看就要渡过黄河,围攻北宋的都城东京。强敌压境,局势紧张,前方告急的奏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到东京,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一夕急书凡五至。”
宋真宗急忙召集众大臣,叫他们陈奏退敌之策。这时朝中大臣有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以宰相寇准为代表,主张坚决反击,收复失地;主和派的代表是两个副宰相,他们怂恿皇帝迁都避战。寇准斥责主和派,他说:“迁都避战,其结果是人心崩溃,敌人乘机而入,大宋的江山就难保了。劝皇帝迁都的人,要杀头问斩。”他劝说皇帝御驾亲征,他说:“皇帝御驾亲征,必将鼓舞士气,皇帝神武,将帅和协,奋勇反击,必能打败辽军。”
真宗皇帝勉强同意了,被迫北上。但真宗到达黄河边上的澶州南城时(澶州隔河分南北二城),又犹豫起来。寇准鼓励皇帝说:“目前的形势,只可进尺,不可退寸。”真宗这才渡河到澶州北城,并在大批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登上北城门楼。宋军“齐呼万岁,声闻数里,气势百倍,而使辽军感到惊骇”。接着在澶州城下,宋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退了辽军。
学生叙述第二问:
1004年澶州大战,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讲和,宋真宗贪图苟安,于1005年与辽签约。盟约内容为:辽撤兵,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其影响是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教师作出适当评价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11.寇准是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答:是位爱国的主战派大臣。
教师补充介绍:他是北宋政治家,19岁中进士。20岁为官,历任知县、知州、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他善于劝谏,得宋太宗赏识。1004年任宰相。同年辽军攻宋,宋真宗屡次表现怯懦,由于寇准等人的规劝和鼓励,才亲往澶州督战。1006年罢相,出知陕州,晚年又被宋真宗起用为宰相,后遭陷害,贬官到雷州,死在那里。其灵柩运往洛阳途中,人民拜祭不绝。后来,寇准被追封为莱国公,因此历史上称他为寇莱公。

同学们已经提出探讨了很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非常高兴,下面就请同学思考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依次把问题出示给学生)
1.议一议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重要朝代,历时210年(916年—1125年)。〔敲击《辽、宋边境地区图》(以课本附图为据参照有关的历史地图自行绘制的)指图讲解〕辽极盛时期的版图:东到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北至色楞格河流域,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
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种“因俗而治”的制度,适应了辽境内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种政策对以后的金、元、清各朝的统治都有深远的影响。
辽还保持着与中亚、大食、波斯、高丽、日本等国的交通。辽的都城上京,是当时东西方使节、商旅云集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外国人经常把我国统称为契丹,这足以说明辽的历史地位了。
纵观整个辽代史,尽管契丹贵族不断发动战争,给当时各族人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和负担,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汉族和我国北方许多民族的融合,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辽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那么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之间的澶渊之盟呢?请看第2题。
2.讨论:你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师提示学生(提示内容出示在大屏幕上):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要从评价历史事件的几个方面,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基本情况、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人手,指导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澶渊之盟是辽进攻北宋,北宋进行抵抗并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内容是:辽撤军,北宋给辽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澶渊之盟,对于辽来说,不仅使其安然脱险,而且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即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而且双方还进行频繁的贸易。
3.阅读下列材料: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回答: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澶渊之盟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宰相是谁?
学生回答:1005年,寇准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好!咱们商讨解决了这么多没有次序的问题,可能感到有些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这节课的知识。

北宋时期同赵王室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大理等。咱们这节课主要研究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下面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教师将依次敲击鼠标出示)辽、西夏、宋三个政权中辽最先出现。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曾多次改名,这里咱们暂且称它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党项族的夏国王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称帝建立西夏。辽与宋首先并存,为收复后晋皇帝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北宋曾两次对辽用兵,结果都失败,只好对辽采取守势。但辽却对宋的北伐耿耿于怀,1004年摆开进攻阵势与宋展开了澶渊大战,结果由于宰相寇准力排众议,皇帝真宗亲征,振奋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1005年双方讲和,签订澶渊盟约,从此,双方由战转和,双方人民过上了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夏与宋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首先是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宋夏双方损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议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从此,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大大促进了西夏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和西夏两国人民在我国的北方辛勤劳动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还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最后请同学做几道练习题
1.阅读材料: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为异域尊。
 ——苏辙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遗俗奉遣词。
 ——苏颂
回答:
(1)这两位诗人赞颂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附答案:杨业(2)这个历史人物本来是中原皇朝的将领,为什么却能受到异域、仇方(辽国人)的尊敬?
附参考答案:由于杨业光明磊落,勇战杀场,最后一次出征被辽包围后,身负几十处创伤,被俘后坚贞不屈,不食三日而死,表现了高尚气节。因此,杨老令公不但为汉人爱戴,也为契丹人民所敬仰,他的庙宇就建在辽国的古北口一带,受到当地人民的祭祀。
2.有人说:辽国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杨业当年所作的牺牲是无意义的牺牲,请针对这一观点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来阐述你的看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2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