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民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

4.旅顺陷落徐邦道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影响(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1、战争的爆发 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战争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关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学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的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学习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
2、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五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3、自己编口诀,熟练记忆《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
(二)、问题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叫“甲午战争”?
2.设想邓世昌在亲自驾舰撞向“吉野”的心理活动。
3.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项目割地赔款通商其他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4.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击败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
(三)、系统总结
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四)巩固训练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2亿元B、2亿3千万元C、2亿两D、2亿3千万两
5、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李鸿章D、左宗棠
6、《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B、杭州C、苏州D、重庆
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偿数额不断加大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五)、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六)、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甲午中日战争》学案


《甲午中日战争》学案
一、(2分钟)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
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⑵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
⑶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⑷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2.⑴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
⑵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⑶《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1.黄海大战。2.《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二、(12分钟)
1.1分钟浏览课本绿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什么战争?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认识了哪位民族英雄?
问题:(1)(2)
战争:
民族英雄: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黄海大战:时间民族英雄结果。
(2)威海卫战役:结果;后果:1895年,清政府派________去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间年。
中方代表:;日方代表:;签约地点:
内容:①②


三、(15分钟)
(一)分组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2.从课本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3.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4.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一位英雄的故事。
5.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比较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异同。
6.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7.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5分钟)
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侵略称霸世界的梦想。
时间:年。
时间:年月。
地点:黄海大东沟
黄海大战结果:1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与二百名战士壮烈牺牲。
2日本舰队遭到重创
背景:日军夹攻,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时间:年
地点:日本马关。
签约人:中方;日方;
《马关条约》1割、、给日本。
2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
4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7分钟)
A层
1.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是指()
A.1893年B.1894年
C.1895年D.1896年
2.右图人物是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他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丁汝昌
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是()
A.战舰装备落后
B.日本海陆两路的进攻
C.军队士气低落
D.清政府腐败无能
4.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海上实力的一次大较量。当时参战的中国海军是()
A.福建水师B.北洋舰队
C.南洋舰队D.广东水师
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双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D.《马关条约》
6.因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国人唾骂的清府官员是()
A.袁世凯B.左宗棠
C.李鸿章D.曾国藩
7.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是指什么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允许外国在我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
A.《北京条约》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甲午战争结束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层
10.(07山东济宁模拟)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七子之歌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了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作,请你说一说:
(1)台湾是怎样割占的?
(2)诗中“郑氏”指的是谁?“酷炎的夏日”指什么?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来少数“台独”分子大搞“台独”活动,你能用史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反击吗?
效果评价:优()良()中()差()评价者:
需要改进和强化之处:
六、(4分钟)
1、除了知识方面,你还有哪些收获:
①学习方法上
②情感认识上

参考答案:
A层:1、B2、C3、D4、B5、D6、C7、C8、C9、C
B层:答案(1)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台湾岛给日本;(2)郑成功;日本的殖民统治;(3)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230年三国时期的吴国曾派大将卫温到过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之久的台湾。后来清政府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5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