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及变法法令;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通过对康梁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教训,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分析、比较、探究。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学法指导方面:
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迫害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日落紫禁城”的文字片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2.“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几个读书人”代表了哪些阶层的利益?他们的主要主张有哪些?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4.“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他们为什么对“改”表现出了“犹豫”?
5.一个“杀”字能说明哪些问题?
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然而一向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
P124“学思之窗”,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哪些?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危害?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修路和开矿: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掠夺中国资源。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出租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对中国的影响: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1)危机出现的原因:
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经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清政府要偿还外债本息;
③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措施
(3)结果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生产因素暗自生长着……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
1863—1894119680
1895—1898741432
材料二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2)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及原因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材料一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发展艰难。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此时还会有初步的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甲午战争以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仍然在继续扩大,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也使中国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战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巨额赔款,为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减轻和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维新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运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理论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它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法国启蒙思想,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思想来源。
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大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③代表:王韬、郑观应。
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时间跨度也较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与洋务派关系密切,有些人曾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但他们与洋务派不同,认为单纯科学技术不能使国家富强,主张维新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④主张(思想的特征):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工商业的经济思想);与外国进行商战(以“商战”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
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提倡西学的文化教育思想;)
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
⑤意义
虽然他们的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⑥局限性:那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持哉?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1)李鸿章与郑观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
不同: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他批评洋务运动不改变封建制度制度只学西方先进科技。
(3)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培养人才,改革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课堂小结: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历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9单元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大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理解: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运用: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前思考:

图一: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二

图二是清末一位爱国人士所画,图中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肠代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这幅图形象地揭露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严重局势。

请回答:

《马关条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自主学习: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马关条约》的影响:

2、资本输出:

3、瓜分狂潮

思考:1、《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新变化:

2、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危害?

3、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政治危机:

2、财政危机:

3、清政府的政策:

4、后果: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2、表现、特点:

3、面临的困难:

4、影响:

知识参考: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修路和开矿: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掠夺中国资源。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①阶级矛盾激化②新兴阶级的出现③中下级武士的不满④外来民族的侵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

2、明治维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幕府的腐朽统治B、民族危机不断加重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D、中下级武士的要求

3、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推行的措施主要有:①实行封建等级制度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鼓励派遣留学生④支持尊攘运动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

A.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B.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C.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而非决策机关D.实行君主立宪,天皇解散议会是违法行为

6、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先侵略的国家或地区是

A.台湾B.朝鲜C.菲律宾D.琉球群岛

7、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8、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9、“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10、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平等

C、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11、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B、发展近代教育C、实行征兵制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12、明治维新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主要措施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B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C“废藩置县”D将大名迁居京都

1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

28、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

A.黑船事件B.大盐平八郎起义C.“大政奉还”事件D.“戊辰战争”

14、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

A.幕府的形式B.控制天皇C.控制大名D.通过外国势力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梭伦

材料二“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4分)

(2)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3分)

(3)从梭伦、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的改选意味着什么?“地契调查”依照什么情况?意味着什么?

(2)材料二认为国家富强的途径是什么?

(3)上述两个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将发生怎样的转变?

34、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6分)

(2)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10分)

第九章《戊戌变法》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兴起》

学习目标

1、识记: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即主张;康有为维新派思想的基本内容;公车上书的概况及影响;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及影响

2、理解: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难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内容时,要注意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来分析维新思想的特点。

学习过程

复习反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千元)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商办53470722.4%

官督商办、官办191620877.6%

甲午战争后商半631246570%

官督商办、官办18534530%

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导入新课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维新变法产生了什么作用?除此之外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还有哪些?

知识点

一、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⑴产生时间:

⑵原因:①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影响

②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的影响。

⑶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

⑷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主张:①兼采西学,变法自强,改变中国被侵略的地位。

②经济上:振兴____,发展____,通过___同外国资本主义竞争

③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⑹影响:①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早期维新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一股________,成为____的先声。

2、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萌发变法思想的时间:______

⑵第一次上书皇帝(时间、内容、影响):

⑶变法理论:康有为从_______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宣传变法,在学生____的协助下,写成____、_____两部变法理论著作著作。

思考: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阅读P153历史纵横,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由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⑴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⑵领导人:________

⑶主张:___________

⑷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______

2、发展

⑴表现①创办报刊、学堂a、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_________等地创办_____等报刊,宣传变法。

b、___年__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由___担任主笔。他发表了《》《》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______________,呼吁______________。同时主张改革__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从而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在湖南,谭嗣同的活动及影响:

d、在天津,严复的活动:

②成立维新团体:a、___年_月维新派政治团体_____在北京成立。它的宗旨是________,得到了_______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____是发起人之一,该团体还得到了西方________的关注。

B、不久强学会还在___成立,南北呼应,使东南地区的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____年,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上海强学会也解散。

⑵影响:①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____、____和____的重要作用。

②维新派的活动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已经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知识迁移:

1、思考: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其特点?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3、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4、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5、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地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

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

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D、时务学堂、《湘报》、《仁学》

6、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判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7、1895年,强学会成立,得到了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这表明

A、强学会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彻底决裂

C、维新运动得到各省督抚的广泛支持D、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不断扩大

8、下列表述与严复无关的是

A、发表《原强》等政论文章B、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C、在天津创办《国闻报》D、介绍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第九单元第三课《百日维新》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

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

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学习过程:

学前思考: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光绪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学习知识:

一、百日维新的背景

1、列强瓜分中国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俄国强占了大连、两港。

(2)1898年,法国租借广州湾;英国强行租借后来被称为“”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不断上书皇帝

①1897年,康有为两次上书光绪帝,由于他任职的拒绝代呈,光绪帝未看到这份奏疏,但是这份上书被传抄,并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李鸿章等奉旨在对康有为问话,并将康有为的新奏疏转呈光绪帝。在新的上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提出开制度局,商讨变法全局,高待诏所,接受天下人上书。这份奏疏后来被称为《》。

③康有为还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籍;康有为的主张引起了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坚定了他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2)维新团体的建立

①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保国会,以保国、保教为宗旨。

②在保国会的影响到下,保浙会、保川会、等到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爱国官员的要求;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爱国官员,甚至像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思考:如何认识张之洞等人支持变法的行动?

历史纵横: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二、百日维新的概况

1、开端:在康有为等到人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宣布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取消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农式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式商业,提倡兴办农学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许以专利;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在京城设立铁路、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改书院为,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到专门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4)军事方面:精练陆海军,添造,增强海军实力;军队使用洋枪,按新法练兵;裁撤军队,节约饷银;等等。

3、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得中国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的可能性,初步支援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大开国会”、设立等主张。

思考:对光绪帝没有采纳措施的认识。

学习总结:

学生自主总总结学习收获。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一、选择题

1、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百日维新措施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3、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被光绪帝在进日维新中采纳的有

①撤并政府机构②改革科举制度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④

4、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保国会成立C、百日维新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

5、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有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6、1897年后,推动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B、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宣传

C、光绪帝的支持D、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7、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向海外派遣留学生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8、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9、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上清帝第六书》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劝学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0、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①裁汰冗员②废除八股取士③设立农工商总局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是

A、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B、百日维新

C、保国会的建立D、康有为向光绪帝递呈《日本变政考》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2)文悌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二分析保国会夭折的原因。

(4)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思路解析:(1)问社背景主要从材料一前半部分归纳;宗旨主要从后半部分归纳。(2)问从文悌奏折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维护“大清国”利益,应属于守旧势力。光绪帝的目的应结合材料“会为保国”分析。(3)问结合材料二守旧势力的攻击分析。(4)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1)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保国、保种、保教。

(2)守旧势力。保国会“乱国”,保百姓不保清王朝。维护清王朝统治。

(3)守旧势力的攻击和破坏。

(4)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第九章《戊戌变法》第四节《戊戌政变》

学习目标

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与历史意义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

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要点式记忆,理解记忆

学习过程

1、知识结构

①慈禧的活动

⑴守旧势力对变法

的阻挠和破坏

②中央和地方官

1、历史背景员对变法态度

⑵新旧势力矛盾尖锐和表面化

百日维新的失败⑶袁世凯告密

⑷西方列强袖手旁观

2、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1、失败的根本原因: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⑴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改革运动

3、历史意义⑵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⑶思想解放潮流

2、思考:戊戌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3、思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⑴两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期,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本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上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⑵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⑶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摇摇欲坠,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开展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⑷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府末期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存在时间长,力量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⑸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知识迁移:

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英国、日本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目的是

A、帮助中国实现富强B、要求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D、联合美俄共同控制中国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

A、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B、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C、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D、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4、戊戌变法失败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光绪帝被囚禁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

5、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

A、慈禧囚禁光绪帝B、顽固势力取消新政措施C、戊戌政变D、“戊戌六君子”被屠杀

6、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有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提问导入法:

显示图片《时局图》,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

提问: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列强接踵而来,不断加深侵略中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严重。当时的中国可谓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甲午战争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改革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即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概念的含义。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方式表现危害或影响

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强占租借地德国首先强租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湾地区,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山东;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两广和云南;英国: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日本:福建。

美国“门户开放”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独立侵华),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关于列强争做中国债主的两点补充说明

清政府向列强贷款的原因:《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目空前巨大,清政府当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而赔款近此数字的三倍,必须在三年内付清。为了偿付大量赔款,清政府只有举借外债。这就给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清政府提供有政治条件贷款的机会。

帝国主义列强争相贷款给清政府的原因:①贷款增强了贷款国家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如1895年俄法贷款为俄国势力深入东北、法国势力深入西南开辟了道路。②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从经济上掠夺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四年间,清政府举办了7次对外借款,其中数额最大的三次是1895年的俄法借款,1896年的英德借款和1898年英德续借款,每次约为白银一亿两。这三次贷款都以海关收入为抵押。当时清政府海关年收入约2000多万两白银,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因此,控制海关就可以左右中国财政,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③通过贷款,进一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三次大贷款都明确规定,不准提前还清,说明帝国主义不但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政治特权。英德两次贷款中,都规定全部还清贷款前,中国海关管理制度不准改变。④通过贷款,获取巨额利润。

今天我国政府引进外资与19世纪末清政府贷款的不同点?

从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中国成为主权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赎辽”费用以及满足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我国资金的不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性质看,清政府的贷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奴役性的贷款;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从影响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银行分行主要有: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英国为了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输出资本,1898年将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合组为中英银公司。其任务是:掌握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操纵金融,独占外汇。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工厂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纷纷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项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待豁除,亦莫不相同。”1896年,“中日公立文凭”第三款又规定:“日本政府允中国政府任便酌量课机器货物税饷,但其税饷不得比中国臣民所纳加多,或有殊异。”这样,帝国主义根据片面的最惠国条款,就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并且这些工厂又取得与华资工厂及洋货的同等待遇。在所建工厂中,有矿冶业、机器制造业、纺织业、食品业等行业,这些工厂大多集中在上海、直隶、奉天等地,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怡和纱厂、老公茂纱厂、协隆纺织局,美国的鸿源纱厂、美国烟草公司、美国机器碾米厂、通兴煤矿,德国的瑞记纱厂,日本的云龙轧花厂等。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权简表

铁路名称起止点争夺国修筑时间完成情况

中东铁路满洲里—绥芬河俄国1897—1903已成

龙州铁路镇南关—龙州(国内段)法国1896未成

滇越铁路昆明—河口(国内段)法国1904—1910已成

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比(法、俄)1898—1906已成

胶济铁路青岛—济南德国1899—1904已成

中东路南满洲支路①哈尔滨—大连俄国1898—1903已成

正太铁路②石家庄—太原俄国1904—1907已成

新奉铁路③新民屯—奉天(沈阳)日本1904已成

沪宁铁路上海—江宁(南京)英国1903—1908已成

沪杭甬铁路上海—杭州—宁波英国1903—1912大部成

广九铁路④广州—九龙英国1907—1911已成

津浦铁路⑤天津—浦口英、德1908—1911已成

汴洛铁路开封—洛阳比(法、俄)1909已成

①长春至大连段,1905年转让给日本,改称南满洲铁路。

②1904年俄国将此项路权转让给法国。

③京奉铁路由山海关至北京段是中国自筹款项修建的,1896年已建成。英国夺得的是关外续修工程。由于俄国的反对,该路于1903年修到新民屯便停止展筑。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又强行从新民屯向奉天延伸,这一段又称新奉铁路。

④此路深圳以北为华段,深圳以南为英段。

⑤此路以苏鲁边的韩庄为界,以北属德,以南属英。

“租界”与“租借地”的不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而租借地是19世纪后期列强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向弱小国家租借大片战略要地。

租界的面积通常只有几百亩,且所有的租界都不包括水面。租借地的面积一般都有几百平方公里,多数包括水面(江面、海面)。

行使租界行政管理权的主要是租界开辟国驻当地的领事,或者是侨民自治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则多是租借国政府直接任命的总督。

在租界内,开辟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但华人或其他外国人在租界内犯罪则执行中国的司法制度。在租借地内,无论中国居民还是其他外国人,完全受租借地殖民当局的司法管辖。

承租租界土地的外国政府或侨民须向中国政府交纳地价金、地税,辟有租借地的国家不交一文钱。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早先忙于同西班牙战争的美国在不甘心的情形下,采取了适合它自己的政治外交政策,与欧洲各国抗争。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伦敦、彼得堡和柏林的大使,以美国政府名义把对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递交英、俄、德三国;10月,又把同样内容的照会递交法、意、日政府。照会宣称:为避免帝国主义各国在华发生冲突,保证彼此之间的商务利益,美国政府特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海约翰标榜“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但实际上其侵略野心极为险恶。首先,这一政策完全肯定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取租借地的现有格局,肯定了欧洲各国侵略中国的合理性;其次,美国在“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口号下,要求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不实行独占,使帝国主义各国在华都能享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帝国主义从来都是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美国的经济实力虽日渐雄厚,但军事力量终究逊人一筹。就当时美国的实力而言,“门户开放”政策在它在当时形势下最大限度谋求在华权益的最好办法了。美国推行这一政策,实质是企图凭借自己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

在其他列强看来,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鲸吞整个中国,因而也乐于接受美国的倡议,保住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并通过“门户开放”从别国势力范围内取得某种利益。英国由于经济实力有所下降,在对中国的竞争中已感到力不从心,企图借助美国阻止其他国家的竞争,所以首先赞同;不久,其他国家也都相继表示接受,俄国的态度稍嫌搪塞支吾,海约翰担心俄国一旦公开拒绝会给其他列强取消对“门户开放”的赞同制造借口,所以认为俄国尽管只是虚假的敷衍,总比拒绝要好,于1900年3月20日匆忙宣布:“各国政府已接受美国所作的关于对华贸易的声明”,美国政府认为这种接受是“最后的和确定的”,可见,“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协调彼此矛盾,本着各国都能接受的原则共同宰割中国的强盗政策。从此,中国成为向全世界开放的共同市场。

同年6月,美国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战争中列强们为争夺更多的侵华特权明争暗斗,矛盾再度加深。美军在八国联军中的人数较少,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于是海约翰于1900年7月3日再次照会各国政府,发出所谓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宣称:各列强应“保持中国领土及行政之完整,保障所有条约及公法对列强保证之权利,并保护全世界在中国各地均等,公正通商之原则”。海约翰还标榜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俾可在中国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的幌子下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保证它们对中国的共同占有。”欧洲列强此时也感到,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较之势必引起中国人民激烈反抗的“瓜分”政策更为有利,于是再一次达成妥协,一致拥护这一政策,共同“保护”、管理中国,共同扶持清政府以继续统治中国。此后,“门户开放”政策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方针的共同基础和原则。

然而,随后的日俄战争冲击了“门户开放”政策,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更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的正式承认,而作为对华政策被载入《九国公约》,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门户开放”政策才随着旧中国的覆灭而结束。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偿还借款的本息;

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偿还外债本息2000万两白银,到1898年又增加到2500万两白银。

②各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等,引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措施:节支增收

(1)增额度: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

(2)降薪俸:降低官员薪俸;

(3)裁军节支: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4)增税收: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等。

3、结果:

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

②封建官僚转嫁负担,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主要形式,同时也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这使得在甲午战争前已经逐渐解体的自然经济,在许多地区已经是面临崩溃瓦解的境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贫穷落后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根据教材两个表格,可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22.4%;而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中纺织业是中国民族工业最集中的行业。

3、困难:举步维艰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从军事工业起家(而不是从民用工业起家),直到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才成为中国近代化主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等不足,导致竞争性不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家又多是官僚地主、贵族商人转化而来,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某些轻工业部门艰难成长,重工业几乎为零。而且,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分布不平衡。这种畸形的民族工业,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正常发展道路。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政治基础:(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2)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

思想基础:改良的维新思想的出现。

在经历了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尤其是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这也构成了戊戌变法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提示: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简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提示: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

⊙学习延伸:

你是否能结合梁启超这段话,分析一下甲午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答案提示: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割地规定,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国土,而且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统治者,促使更多的人发愤图强。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马关条约》内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3)通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腐败是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提问:亚细亚的孤儿是谁?她是在什么战争后被侵占的?
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师:出示材料: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师:出示材料(日本大陆政策演示地图)
生:(观看后并作答)
师: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反映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一些列行动。
师:出示图表,日本军费预算的变化反映什么现象?
生:(阅读并作答)
师:除此之外日本还作了哪些准备?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因此这场中日战争并非像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的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而是…
生:蓄谋已久
师总结: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叫嚣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1887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征讨清国策》,即侵略中国的战争计划。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日本已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师:此时的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邀请中国派兵“代平内乱”,而日本以保护侨民等为由乘机出兵朝鲜。平息起义后日本不但不撤兵,反而增兵,并在1894年7月挑起战争。
师:下面是一段反映甲午战争的视频,边看,边思考①这里提到了哪几次战役?②李鸿章的态度怎样?③甲午战争中列强是否看好日本?
学生回答(略)
师:出示甲午战争形势图,在平壤战役中清军总兵左宝贵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北洋水师官兵不畏强敌,尤其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军舰中弹船身倾斜的情况下,毅然下令向敌人吉野号冲去,准备同归于尽。反映了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精神。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报”,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生:使中国失去了黄海、渤海制海权。
师:此时的战火已烧到的中国家园,国人应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保家为国。但是掌握实权最高统治者还想着她的六十大寿,一批官员还在拍马迎合。完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日军在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而此时的北京紫禁城却热闹非凡,歌舞升平。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生:(看图,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可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签约。割地
师: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出了一个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的回答的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打肿脸充胖子,厚颜无耻。
生:(阅读教材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回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1885正式划为单一行省,割一个省这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
生: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师:材料反映什么情况?
生:(阅读后回答)
师:确实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在日本统治的五十年中,台湾人民始终未停止过反日斗争。
师:辽东半岛在俄等国干涉下归还中国了,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后作答)
师:辽东半岛最后归还中国,但中国出了3000万两“赎辽费”。
师: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回想以往条约赔款数目。
生:(思考并回答)
师:2亿3千两白银,日本也没想到会赔这么多钱,相当于日本几年的财政收入,日本人可以拿笔钱来干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一直说上有天堂,(学生接),从南宋开始经济中心就南移,苏、杭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生:学生观察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图
师: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和以往有和不同
生:(根据地图演示回答)
师:允许在通商口岸开工厂,这也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此后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方式由倾销商品转变为输出资本。
师: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生:总结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师: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最后签定了《马关条约》。我们一直说以史为鉴,那么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哪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A学生回答较踊跃师:同学们提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说明大家很有想法,有的可以作为课题去研究一下,但中国为什么失败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B没有回答师:偌大的中国输给了一个蕞尔小国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师:清朝输得如此惨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来重温当时两国的最高层领导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观看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百姓在捐款)师:为什么捐款?(筹钱购买吉野号。)有个小女孩回到家,看到父亲在喝酒,她劝父亲不要喝酒,父亲告诉女孩,他已捐过款了,但女孩说她也要为购买吉野尽一份力,哪怕只够买一个螺母。
师:再出示材料“日本国为跟大清的北洋水师作战,欲从西欧国家购买先进的战舰,但是日本国力在当时仍然有限,……明治天皇于是下诏令,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约的钱用来捐给国家买军舰.明治天皇的举动传染般地感动了全日本的民众,……全国民众自发集结捐款,节衣缩食,资助国家购买最先进的军舰以战胜大清水师.”——刘涛《中国崛起策系列》
师:根据视频和材料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日本人(节俭责任自律…)
师:再来看看大清的统治者们在干吗?
生:(看慈禧用膳图)
师:看到这张图,你脑中马上会冒出哪些词语?(奢侈,腐败满汗全席)
师:请同学把书翻到21页,把小字倒数第三行读一下。(借办洋务之机而贪污挪用公款、中饱私囊的现象,比比皆是……)(贪婪私心)
师:何等鲜明的反差,一边是踊跃捐款,节衣缩食,一边是铺张浪费,贪污成风。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清朝就是在这样腐败的吏治下败下阵了,清朝的历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当然不允许历史重演。
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惩治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要政治任务。
师:既然关系到党的存亡,关系到国家兴亡。反腐倡廉刻不容缓。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自身能做些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天下兴亡,下一句是什么?(匹夫有责)
师: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说过:下一句应该是“我的责任”。班级卫生不干净,是我的责任,灯没关,我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希望我们同学能从小事作起,从身边做起。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复习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自主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
2.过程:
爆发:年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日军控制黄海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半岛和半岛,占领、等地;年初日军攻占,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被迫签订《》。
(1)割:
内(2)赔:
容(3)开:
(4)允:
影响:使中国的和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
新通商口岸
允许投资设厂
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引发列强,使中国加深,日益高涨。
1.背景年打着“”的运动在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爆发:年6月,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向进犯。
(2)顽强阻击:和清军官兵在和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年7月,率领八国联军占领,8月攻陷。
(4)妥协投降:携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部署与侵略者“”。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内容:(1)赔:
(2)设:
(3)拆:
(4)惩:
(5)改:
影响:(1)巨额赔款
(2)“”成为列强侵华的。
(3)清朝腹地至地区置于列强之下。
(4)列强通过加强了对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
(6)标志着中国陷入的境地。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这个规定对日本最大的经济作用是:
材料2“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这篇檄文反映的史实是:

材料31995年4月,中国台湾百人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①材料2和材料3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②试结合《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及当代史实,谈谈你对材料3的认识。

2.写出以下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①“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_______________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____________
④“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____________
⑤“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____________
⑥“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中华民族不畏列强进行艰苦的抗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哪几次重大侵华战争?战后同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哪些主要条约?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列举四例说明中华民族的抗争主要有哪些。这些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3).这段历史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在今天的和平时代,我们应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哪些?

知识检测: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通商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D.设立总理衙门
3、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应是
A.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7、在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下列条约全部含有赔款项的是()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虎门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8、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辛丑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望厦条约》
9、《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0、《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1、“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A.火烧圆明园B.割占宝岛台湾C.签订《辛丑条约》D.提出“二十一条”

知识拓展: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经济上: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82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