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章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四章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眼看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要点

一、唐朝的开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政绩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2.武则天的政绩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本课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分析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件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做如下图示:

 建立兴起──贞观之治 ← 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盛世发展──武则天统治 ← 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顶峰──开元盛世 ← 唐玄宗的政绩 

二、唐朝的开国

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建立 (1)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

2.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教师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四、武则天的统治

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下面分别阐述:

(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2)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内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教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

五、开元之治 

(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倡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除了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继续,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需要。

(3)“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

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业:(略)

扩展阅读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封建社会“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从唐太宗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承前启后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教学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

系。

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开国

1.唐朝的建立

①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晋阳起兵;

②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2.唐朝的统一

①唐高祖派兵击败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②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①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帝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②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③唐太宗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

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④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2.唐太宗的政绩

⑴政治方面:

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贞观一朝,人才济济。

A.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B.名将有李靖、李勣等。

C.著名的谏臣有魏征等。

②革新政治。贞观时期,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

③重议门第,打击门阀士族,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的地位。

⑵经济方面:

①轻摇薄赋,劝课农桑。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②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货。

⑶文化方面:

①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令其来长安任教,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①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

②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政绩

①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

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C.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如名相狄仁杰、

姚崇等。

②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①选贤任能,刷新吏治。

A.唐玄宗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

B.唐玄宗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

②大力发展生产。

③限制佛教。

A.裁汰僧尼;

B.禁建新佛寺。

④实行募兵制。

⑤大兴文治。

A.发展科举;

B.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2.开元盛世

①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②这是我国历史上继汉武帝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鼎盛局面。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
1、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并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配乐图片幻灯,峨眉山、恒山、衡山、华山、黄山、九华山、普陀山、嵩山、富士山等。以上的秀丽山川都是各地出名的风景名胜区,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而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岳是怎样形成的呢?
回答:根据前课所述,地质作用,特别是内力作用。
但地质作用也有很多种,我们看到各山形态不一,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影响他们形态的因素各不相同。我们知道,山岳形成中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下面我们依据影响山岳形成的不同内力作用类别,按成因把山岳分类。
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
这三座山刚好对应着这三个类别
请同学们来连线
学生进行分类
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山岳逐一研究
褶皱山
褶皱山的形成与褶皱有关
那么,褶皱又是什么呢?
观看褶皱形成演示及说明
请大家观察同样有褶皱形成的山又有什么不同呢?
褶皱也可以分类
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山,向斜→谷
是吗?大家看这里
甲乙分别是什么地形?又是什么地质构造呢?
学生回答:甲→山,向斜;乙→谷,背斜
让我们看看原因吧。观看视频,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容易被侵蚀。向斜的槽部到挤压力的影响。不容易被侵蚀。
下面大家看着两幅图的对比,假如你上某个地方考察,你如何分辨这个地方的地质构造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讲述:背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老到新;向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新到老。这一规律给我们分辨背斜和向斜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们来看山岳的第二种成因
断块山
实际上断块山的形成是与断层有关的,断层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介绍。播放视频。
这是华山,典型的断块山。
最后一种火山
火山的成因大家比较熟悉,是怎么形成的?
火山的影响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介绍。播放视频。

我们已经研究过山岳的成因了,下面就应用一下,大家判断这些山的成因都是什么?
用各种山的图片练习,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已经看过了许多山,大家思考一下这三种类型的山它们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褶皱山:连绵的山体
断块山:独立山体,有陡崖
火山:锥形、盾形,顶部平

我们国家的山很多,看,这是我国的地形图,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这一幅图是我国的公路交通图,大家看看哪里的公路稠密,哪里稀疏?
下面把两幅图同时拿出来,看看公路网的稀疏与稠密与地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三大阶梯……公路线的分布明显与地形有关,山区公路稀疏……
浏览图片,山区的交通有什么共同点呢?(为什么山区的公路为“之”字形的?为什么山区交通多以公路为主?)
学生讨论探究回答

练习:准备在甲乙两地之间修筑道路,下图中给出了A、B、C、三个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好?为什么?

小结: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安排合理,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实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有所不足。部分教学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如:地层沉积的过程,倒置地形的形成等。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感性认识更深,更好的掌握知识。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
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
背斜
向斜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未受侵蚀,成为山岭
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分布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未受侵蚀,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心到老对称分布
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
1.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①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②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多媒体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景观图
提问:“华山、庐山、泰山”属于哪种山?
学生阅读教材。
承转过渡。
2.断块山
多媒体投影: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承转过渡。
除了断块山,还有哪种原因形成的山?
3.火山
多媒体投影:火山的喷发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应该掌握火山的形成、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方面的知识。
设问:如何评价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讨论。
教师总结: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火山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多媒体投影:本课练习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构造地带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2.读下图,判断:
A.①处是向斜,②处是背斜,③④处有断层构造
B.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③④处反应海陆变迁
C.①处是盆地,②处是山峰,③④处反映地壳的升降运动
D.①②处是火山造成的地形,③④处将形成块状山地
3.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
(2)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4.读下图,图中岩层由A到D,形成时代由新到老,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形态看,M是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
(2)从地质构造看,M是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判断根据是___________;
(3)M处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N处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
5.读“某地地质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来源:原创作品)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历史:4.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眼看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要点
一、唐朝的开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政绩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2.武则天的政绩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本课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件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做如下图示:

 建立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盛世 发展—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二、“唐朝的开国”一目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建立 (1)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
2.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贞观之治”一目,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教师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四、武则天的统治: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下面分别阐述:
(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2)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内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教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
五、开元之治, 
(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佞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除了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继续,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需要。
(3)“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
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81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