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封建社会“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从唐太宗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承前启后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教学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

系。

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开国

1.唐朝的建立

①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晋阳起兵;

②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2.唐朝的统一

①唐高祖派兵击败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②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①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帝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②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jAb88.com

③唐太宗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

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④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2.唐太宗的政绩

⑴政治方面:

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贞观一朝,人才济济。

A.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B.名将有李靖、李勣等。

C.著名的谏臣有魏征等。

②革新政治。贞观时期,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

③重议门第,打击门阀士族,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的地位。

⑵经济方面:

①轻摇薄赋,劝课农桑。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②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货。

⑶文化方面:

①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令其来长安任教,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①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

②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政绩

①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

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C.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如名相狄仁杰、

姚崇等。

②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①选贤任能,刷新吏治。

A.唐玄宗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

B.唐玄宗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

②大力发展生产。

③限制佛教。

A.裁汰僧尼;

B.禁建新佛寺。

④实行募兵制。

⑤大兴文治。

A.发展科举;

B.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2.开元盛世

①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②这是我国历史上继汉武帝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鼎盛局面。

扩展阅读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历史:4.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眼看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要点
一、唐朝的开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政绩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2.武则天的政绩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本课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件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做如下图示:

 建立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盛世 发展—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二、“唐朝的开国”一目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建立 (1)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
2.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贞观之治”一目,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教师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四、武则天的统治: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下面分别阐述:
(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2)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内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教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
五、开元之治, 
(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佞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除了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继续,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需要。
(3)“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
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业: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历史:4.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眼看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要点
一、唐朝的开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政绩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2.武则天的政绩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本课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件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做如下图示:

 建立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盛世 发展—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二、“唐朝的开国”一目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建立 (1)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
2.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贞观之治”一目,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教师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四、武则天的统治: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下面分别阐述:
(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2)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内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教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
五、开元之治, 
(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佞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除了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继续,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需要。
(3)“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
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业: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眼看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要点

一、唐朝的开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2.唐太宗的政绩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2.武则天的政绩

四、开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2.开元盛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本课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件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做如下图示:

隋→唐

{

建立

统一

盛世

{

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发展—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二、“唐朝的开国”一目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建立,建议教师从两方面讲述:一是唐朝建立的原因;二是唐朝建立的简单过程。(1)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

2.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贞观之治”一目,包括“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及唐太宗政绩两部分内容。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教师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四、武则天的统治: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下面分别阐述:

(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2)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内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教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

五、开元之治,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问题:(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3)“开元盛世”的概念;(4)如何看待“盛世”。

(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佞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除了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继续,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需要。

(3)“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

小结:

建议教师采用下列图式进行总结:

结论: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考点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识记唐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知识点,准确掌握“贞观之治”这一历史概念,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正确分析评价唐太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2、武则天的统治

运用发展观识记并理解武则天在位时期所采取的使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武则天。

3、“开元之治”

用分析历史问题的一般规律分析“开元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即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其概念。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的统治者鉴于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⑤同家统一,科技进步。

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盛世景象;②都是在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并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③统治阶级都调整了统治政策;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局面;⑤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现象,都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①出现的具体朝代不同:前者出现在西汉初期,后者出现在唐朝前期;②调整统治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等;后者侧重于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沿用或完善各种制度等;③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3、正确评价武则天

功:(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举,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荐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2)经济有发展。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国力很强盛。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重视古建筑的修建;兼容三教,使其发展;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对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的认识

(1)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看: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③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④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此外还跟制度的革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有关。

(2)从盛世局面的表现看:一般都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的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奴役。

(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②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两汉、唐朝统治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足以证明这一点。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⑥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⑧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等等。

例1、《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B、维护地主阶级长久利益

C、忧怜百姓D、完善各项政策

本题答案是B。此题解答的关键先要看懂材料,弄懂“本质”的含义,“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一般来说,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必然反映其阶级属性,维护其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

例2、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她重用有才能的人

本题答案是C。此题考察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她的评价,用的是生产力标准,历史人物的措施,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就要肯定。

例3、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与贞观时期相比,开元时期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本题答案是A。根据课本中关于开元盛世的概念的表述可知:开元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据此可以判断,与贞观相比的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经济繁荣的程度。故选择A。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他们的共识。回答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唐太宗的阶级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3问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唐太宗的统治做全面评价。学生回答时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评价时要全面,并能根据其阶级立场,指出他的阶级局限性。

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0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