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老人和鸟》教案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老人和鸟》教案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老人和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老人和鸟》,请同学们看一段表演。

师:这样的画面,多么美好呀!老人尽情地享受着鸟儿们与他的亲近,鸟儿们畅快的在老人身边玩耍!

2、看到表演,你知道课文写了关于老人和鸟的哪三个场景?

老人保护森林、鸟儿拜访老人、鸟人送别老人

3、复习生字词和个别解词。

4、师:同学们已经熟记了这些字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鸟儿要为老人举行葬礼呢?

二、深入读文、品味爱鸟情

【铺垫后引】1、反馈:为什么鸟儿要为老人举行葬礼呢?

A、老人保护了树木,保护了他们的家,所以鸟儿要为老人举行葬礼。

B、因为老人非常爱护鸟儿,保护鸟儿,鸟儿把老人当成朋友。

C、因为鸟儿也非常喜欢老人,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2、出示《爱心记录》:老人爱鸟鸟爱老人爱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场景:【老人保护森林】第三段

3、、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找老人是怎样保护森林的?

生:“老人带着黑狗,……他们低下了头。”

4、(1)那几个动词能体现老人坚决的态度?

抓住“阻拦、叫喊、激烈地争吵”,理解老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山林,保护鸟儿,同时感受老人的善良与勇敢;相机板书“阻拦、叫喊、争吵”

(2)“山神”是什么?抓住“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感受老人的高大形象以及老人的正义和勇敢。同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哪里还有老人爱鸟的文字?

“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受伤的…..安放在树枝上。”

5、理解第四段时:通过刚才学习第三段的方法,抓重点词语来学习。

(1)抓住“抚摩、安放”词语,理解老人对树木、对鸟儿像亲人一样的爱,以及老人的痛苦心情,同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相机板书“抚摩、安放”

师:老人为鸟儿们做的,鸟儿们都看在眼里。看着这样的老人,鸟儿们会想——生根据想象自由发言。

师过渡:这时候,老人取得了鸟儿的信任,鸟儿们认定他是一个好人。

(2)指导理解为什么鸟儿觉得“老人像蒲公英、像神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把满头白发比作硕大的蒲公英,说明鸟儿们已经把老人当作森林的一部分;又比作明亮的神灯,是因为鸟儿们觉得有老人在,就有温暖和光明。”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场景

【鸟儿拜访老人】第六段

6、细读第六段,品味老人和鸟的和谐关系。课件——和谐情

“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又是一颗”可以表演。

(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六段,谁先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第六段)

(2)师:这段话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简述)

抓住“拜访、您好、馈赠、大胆”理解鸟儿信任老人,这里的省略号说明了?小鸟给老人的草莓数量之多,表达了鸟儿对老人的信任和喜爱之情。

抓住“招待、笑、客人”进行理解老人喜爱鸟。

(3)最初鸟儿们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老人的?惊诧——信任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亲密和谐的感觉,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三、激发想象、读中悟情

【鸟儿送别老人】

7、第七、八段师:多么其乐融融的画面啊!鸟儿们像一群可爱的孩子和爷爷一起快乐的玩耍,而爷爷在享受着子孙们带给他的天伦之乐,就这样日子在幸福中一天天过去。然而爷爷的岁数越来越大了,他老了,他要走了。老人最后一次来到山林里,他想做什么?生:跟每一棵树,每一只鸟儿告别。

“谁也没有邀请谁……掩盖了林中的小屋”分组起立读相机板书(盘旋、哀鸣)

8、师:老人走了,鸟儿们的心情怎样呢?——沉重

从老人的葬礼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动物是有灵性的,人如果对他付出爱,收获的同样是爱。

9、指名学生背诵或朗读第十段,体会鸟的沉重心情。

那天,老人走了,鸟儿们再也听不到他呵呵的笑声了,对鸟儿们来说,那是多么寂静暗淡的一天哪!

那天,老人走了,最信任的朋友走了,鸟儿们的心情是多么沉重的啊:那是多么寂静暗淡的一天哪!

那天,老人走了,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给予他们关怀、爱护的亲人走了:那是多么寂静暗淡的一天哪!

10、自由拓展:如果你是林中的一只小鸟,此时此刻,你会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说点什么?

11、谁来满怀着对老人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动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齐读,配乐: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他们想把老人永远的留在山林里,这个葬礼是鸟儿们送给老人的最珍贵的馈赠。这个画面是多么的壮观凄美、温馨和谐啊。带着感动,带着对老人的哀痛与思念,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个美丽的画面吧!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我们应该为美丽的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A、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动物以及世间万物之间,只要有爱,就一定会有和谐。动物是有灵性的,人如果对他付出爱,收获的同样是爱。

B、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生灵,做保护动植物的小卫士,让我们的世界因为有爱而更加色彩斑斓!

六、布置作业

请你制作一份“爱鸟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鸟儿的行列。

精选阅读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老师送大家一首歌,听完后把你听得感受给大家说一说.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把课文读一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3.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4.小结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采蜜集上。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联系生活感受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习《清平乐.》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作业:

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天窗》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四到第六自然段。

3.抄写佳段佳句。

过程与方法:用问题引读、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请听课文朗读。(课件出示画面)

二、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

2.检查朗读,师生正音。

3.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心质疑

1.完成练习,出示填空:

乡下人在屋间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2.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的孩子们会看到的很少,想到的很多?

四、学习重点段,解疑

1.看看插图,出示课件结合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读2~5段)

3.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看到想到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

带子似的闪电一瞥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

我们把孩子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习想象的方法

1.看文中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

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六、总结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七、作业

写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课件的展示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为学课文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为孩子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位同学展示自我创造平等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他们通过看图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词语意思。

爱幻想、爱想象是孩子们的共同特征,作者一方面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另一方面是抓住了丰富的想象。在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能更好的感悟,读中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读。读法多样,读的兴趣就会浓厚,学生就会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课内引申到课外,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快乐的足球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四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裁判、暂停、捧腹大笑、摔跤、前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举例说明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联系文中的精彩片段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描述的这场球赛的情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了解这场没有裁判、没有界限的足球赛依然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体会孩子们在比赛过程所享受的快乐,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赛的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足球的魅力,感悟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这场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乐趣,理解“我们的球赛”“在足球史上也难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观看一场足球赛

1.学生搜集有关足球方面的资料,球星、一场足球录像等等。

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难理解的生词。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3.课余时间和伙伴们进行一场足球赛。

第一课时

一、初赏“足球赛”

1.经过课前准备,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2.是的,同学们,没有大牌球星,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一般的“足球赛”

1.播放媒体:一场足球赛片段。

2.畅谈此时自己的感受。

三、触摸“足球赛”

1.自由朗读。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

4.简述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

5.师生共同讨论提出中心问题。

四、感受我们的“足球赛”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展开想象、谈感受,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足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中心话题可设为:你从哪看出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受:

(1)“不贴海报,不卖门票,我们的球赛却十分热闹。场地就在小河边上,这里长满了青草。”

这两句话告诉人们这场足球赛与众不同,不贴海报,不卖门票,场地在小河边”,产生兴趣,让读者不禁想去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足球赛。

(2)“比赛双方不用约定,前街一队,后街一队,谁也不知道人数多少。”

这里写出了大家不用约定,放学后不约而同的都来到这里,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定,随到随上。

(3)“至于比赛啥时开始,恋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球早已经满场乱飞,人也一个个大汗直冒。”

比赛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只看到他们迫不及待的进入比赛,你追我赶,大汗淋漓,玩的高兴,玩的尽兴。

(4)“啥叫最精彩的球艺?看我们小胖这一大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儿拍手叫好”

小胖的那一脚飞射,给比赛增加了悬念,意想不到的突然转变,把这场足球赛推向高潮,可爱的小胖玩的忘了自家的球门,不得不暂停了比赛。

(5)“好不容易组织一次进攻,球正向对方禁区高吊。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

笑够了,正当“我”准备凌空飞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调皮闲得难受的小家伙跑到一边摔跤去了。读者怎能不随着这戏剧性的变化发笑。

(6)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我们的球赛多快乐,在足球史上也一定难找!

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引起我们无数的遐想。

五、融入“足球赛”

1.品味后我们已融入“足球赛”。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同学们为自己感兴趣的小节配解说词。

2.配乐请同学上台做解说词。

六、回味“足球赛”

1.再读这首小诗,完整地体验它带来的快乐。

2.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像足球赛这样快乐的活动吗?

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来。

3.拓展阅读。

《快乐的足球赛》等(附后)

4.喜欢踢足球的孩子们可以到大操场上痛痛快快地踢上一场球,把足球带来的快乐延续下去。

随堂小测验: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裁判暂停捧腹大笑凌空飞射

()()

前锋摔跤

2.在括号中填写恰当的词语。

捧腹()()的足球赛

凌()()射满()乱()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捧腹大笑:

凌空:

4.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初赏“足球赛”:师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下载、打印图片文字,观看录像;教师则做成课件。

观赏品味“足球赛”:足球对于男同学来说是相当的熟悉,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激烈的双方对战,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让孩子们感受到一般的足球赛是非常紧张的。

触摸“足球赛”:回到课本上,感情朗诵,教师指导,全班齐读,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享受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感受我们的“足球赛”:文中有很多地方讲到我们的球赛非常地与众不同,很有趣,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如果能够带上感悟朗读更好,真切地体会球赛带来的快乐。

联系生活,感受我们球赛的与众不同。

多么可爱的小胖啊!

“球门”不见了,造成悬念,有意思!

踢累了还可以这样休息,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让人怎能不快乐呢?

融入“足球赛”: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我”就是“花朵”,“我”就是作者。自由发挥,配以音乐,创设情境,达到全课的高潮。

回味“足球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将快乐由课本向生活进行拓展。

此次测验着重检查学生对字词和课文的理解。

《芦叶船》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

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纸折的小船、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1.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江南地理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注意:“唾沫”的“唾”念“tuò”,不念“tù”,“沫”念轻声;“喇叭”的“叭”念轻声;“苇”念三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

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

4.多媒体出示本课生词,开火车认读,正音。质疑。

芦叶芦苇桅杆舢板折叠唾沫

喇叭港口崇明岛蜘蛛网大篷船

5.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

芦崇苇桅篷叠唾沫喇叭港

6.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

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

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

(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随堂小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wěiwéigāntuòmolǎba

()()()()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折:____()____()____()

漂;____()____()____()

横:____()____()

杆:____()____()

三、比一比,组词语。

芦()桅()苇()篷()

庐()危()伟()蓬()

唾()沫()叭()港()

睡()抹()趴()巷()

四、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又惊又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

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小组交流。

3.各组推荐想象合理的同学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

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3.课外阅读:故乡的芦苇

4.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

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2.表兄说着,()采来三片芦叶,()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上口唾沫,()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着风,()着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预习作业以认识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为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由于我们离江南水乡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他们的生活不了解,所以,还要大家多去查找资料,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很好地整合。此环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谈话导入很自然,加上有实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课堂上要先对其预习效果进行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为后面的阅读理解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也进行了训练。

本课易写错、念错的字较多,要注意引导对学生进行辨析。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可以迅速提高其能力和水平,还能充分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试分段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练习,学生合作后,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从而感觉到题目相对会简单,进而促使他们以后学会合作。

为下一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此次练习以字词为主,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检查上节课课后的复习效果。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给予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机会。本环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这段描写得非常生动,也为下文描写小小的芦叶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做了铺垫。

这段非常地生动,孩子们能够轻易读懂并进入情境,体会到孩子们的乐趣。

这段突显孩子的年龄特点,丰富的想象更让他们产生了共鸣,令其体会深刻。

表兄一系列的表现足以让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令孩子们产生向往,甚至欲与表兄一比高低。这里,孩子们一定能够体会到芦叶船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将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道题中训练学生对分号、顿号、问号的使用。

这道题中,第1小题是三个非常明显的比喻句,第2小题是描写表兄做船、放船的过程。两段句子描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句。

把快乐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女孩儿乌塔》教学设计(一)

教材说明

乌塔是一位12岁的德国小姑娘,课文主要写了她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子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性强,是家里的宝贝,一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出去玩。而德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通过朗读,感受乌塔的性格特点。通过适当的小辩论比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学生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应该怎样成长。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应该怎样成长。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媒体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什么地方?是独自旅游的吗?可是一位12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旅游了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样旅游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5课(板书:女孩儿乌塔)

2.出示地图,简介欧洲。

帮助学生明白:小女孩的旅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在什么位置,游历这些国家的行程到底有多长。

3.小辩论赛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需要长辈带着吗?也像老师一样一个人出去玩,感觉会怎么样呢?回忆一下以前,同学们春游秋游都是老师带着你们去的,去外地玩是爸爸妈妈带着我们。有多少同学喜欢自己出去玩的呢?

好吧!我们来做个小测试:有哪些同学喜欢和长辈出去的?请举手。

有哪些同学喜欢一个人出去玩的?请举手。

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讨论,顺便开个小辩论比赛吧。看看哪种玩法更好呢?要给出你的理由吧!

反方:“和长辈出去,不会迷路,小孩一个人出去玩会迷路的,而且还会遇到坏人。”

正方:“我们可以带着地图出门,还可以问警察叔叔”(生自由争辩)

既然不分上下,大家来看看德国小姑娘乌塔是怎么做的吧!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乌塔。

二、初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学完之后,告诉老师你对乌塔的这种行动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呢?

生读后感交流:“乌塔真聪明!”

“乌塔真棒!”

“乌塔胆子真大!”

2.师引导:年仅12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生:一个人去的)是啊!乌塔胆子真是够大的,但是乌塔是不是真的胆子大的天不怕地不怕呢?是不是莽撞的出去冒险呢?(生:不是)那她旅行之前都干什么了?(生:作了准备)

3.生小组讨论“乌塔准备的事项”,找到后,读一读,指名回答。

4.师整理板书:

独自一人游欧洲作好游览的日程和路线安排自理能力强

查当地的警察局电话号码经验丰富

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报平安懂事、心细

用三年的时间看书搜集资料、打工赚旅游费用自强、独立

三、分析课文,看出问题。

1.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生谈感受。

“老师,我觉得好像在说我似的。”

“老师,我们就没有乌塔那么优秀,我们要像乌塔学习!”

“老师,我们也要一个人出去体会体会。”

四、课堂延伸

1.老师这有一份真实的调查报告,我们再看看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在哪?中日夏令营的较量

在内蒙大草原上,日本和中国的孩子一起参加了一个五十公里的远征夏令营,日本的孩子背着大背包走在前面,没有一个孩子喊苦;相反中国的小孩尽检好玩的玩具,糖果等等放背包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跟着,很多中国孩子因为背包带子断了,理所当然地丢到了随团的车子里了。中国的孩子发烧了,爸爸二话没说开着车子把孩子接走了;相反一个日本的孩子也发烧了,他的爷爷开着车也来看他了,但是只问了孩子:“孩子,你还能坚持吗?”日本孩子说:“我能,我决不当逃兵!”爷爷马上开着车走了!日本的孩子走在前面,到了宿营的地方就拿出干粮,食品开始煮饭,煮好了之后恭恭敬敬先端给老师吃;而中国的孩子到了那就拿起日本孩子煮的饭不客气地吃起来……

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日本的五十个孩子由日本领队带领下,爬上了山头,领队问:“草原美不美?”孩子们大吼:“美!”

领队:“中国大不大?”

孩子们大吼:“大!!”

领队:“以后还来不来?”

孩子们:“来!!!”吼声仿佛还在回荡!

2.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吗?我们要从小培养自己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会做得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向日本孩子学习,成为祖国的骄傲!

3.作业: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吧!也可以写写你想对乌塔说的话,或是对日本小朋友说的话!也可以写写想对中国小朋友说的话!

《我们家的猫》教学设计(一)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设计思路

《我们家的猫》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首先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大花猫古怪的性格,接着追述了它小时候淘气的事。教学中首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兴趣,唤起学生急于去了解老舍爷爷笔下的猫的情趣。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释疑,对课文内容能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围绕课前预习题,课后问答题,以及相应的思考题,对课文内容逐层逐段地采用不同形式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学习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使学生懂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古怪性格和小花猫淘气的样子,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媒体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捕捉重点。

1.激趣揭题,板书课题。

2.读课文,初步感知。

(1)抽查本课生字新词的预习的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让学生自由读预习提示,读课文,读课后思考与练习,读本单元“读写例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训练重点,初步弄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顺序。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按预习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大花猫,哪些自然段小花猫?用归并法分为两段。)

3.学生质疑。

(1)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出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课文相关的放在讲读中解决:无关的问题和字词当时交流解决。)

4.捕捉教材重点,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性格古怪、淘气)

(2)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根据思考题。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能大致把握教材重点。

二、逐段细读,引导深究。

课文中作者抓住了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的特点,教者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去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段:让学生明确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这一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与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先总写什么?再分写什么?

(2)作者怎样具体描写大花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说说。

(3)猫高兴和不高兴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画出描写猫的动作、声音的词语。

(4)猫胆小又很勇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让学生根据思考题,再采用默读,自由小声读和齐读三种形式,读分写的三层内容,然后逐题讨论、交流、答题、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具体写,突出教材重点。

3.投影出示“猫睡觉、猫等老鼠”的静态画面,体会猫“尽职”的特点。

4.让学生模拟猫各种各样的叫声,体会猫高兴时声音温柔可亲。

第二段:让学生明确小时候淘气的具体表现。

1.投影出示思考题:“刚满月的猫十分淘气”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小组讨论:这段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投影出示: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动态”画面。体会小花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的淘气特点。理解“生气勃勃”并遣词造句。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学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教材的重点,不同的内容,采用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领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出课文中能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的语句,再分四人小组展开议论:作者对猫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精读全文,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学生回答后小结:由于作者平时喜爱猫,对猫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猫进行了十分细致地观察,这样就抓住了猫性格古怪、淘气的特点。

2.追问: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

学生答后小结:由于作者平时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了下来。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顽皮可爱的孩子写;还注意动态静态的描写,所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感人、真实而具体。

3.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了这课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

三、加强朗读,指导背诵。

学习语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教学中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自由读、默读、细读等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重音,运用语调、语气的多种变化,力求读得生动,表达出猫的乖巧、温柔、勇猛、尽职和天真可爱、生气勃勃,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稍加指导朗读、背诵,学生便可以完成背诵任务。

四、练笔。

观察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然后写一个片断,重点写它的习性或活动的样子。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

2.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生活习性和小狮子和的“我”亲密关系。

4.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2、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情感与态度:

理解“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2.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3.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教学难点

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自学建议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整理有关狮子的有关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奥地利作家乔伊.亚当逊写的《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并乐意把自己所喜欢的情节讲给同学听。

3.收集、整理自己所喜欢猛兽的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避导入、诱导探究:

1.板书课题,自由提问。师挑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2.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将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事件我爱小狮子的词、句小狮子爱我的词、句

出生

成长洗澡

勇斗犀牛

换牙

远足

送走后

发高烧

分别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自学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把握脉络:

1.默读课文,画出点明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利用表格,协作学习。

四、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这篇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发动机(2分钟)

1.出示课件1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动机。

2.师:狮子被称为兽中之王,是一种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狮子捕食的镜头。

3.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中的狮子爱尔莎却温柔、可爱、善解人意。这是为什么呢?以至于最后与作者达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

二、自主阅读、独立探究(7分钟)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课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组研究课题,同学们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两组课题中任选一组,进行研究。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读一读、勾一勾、议一议,还可以做批注。课件出示问题。

三、协作交流、体验感悟(17分钟)

1.研究第一组问题的同学,可以谈谈作者写了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莎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2.研究第二组问题的同学,可以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为此,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3.示课件3。选择音乐,配乐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地方。

四、交流争鸣、形成博爱(8分钟)

1.既然,爱尔莎与作者情同母子,分别时一个“莫大的痛苦”;一个“恋恋不舍”;那么,到底爱尔莎与作者分开好,还是爱尔莎留在作者身边好呢?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争论,向大家讲明你的理由。

3.师总结:(3分钟)

同学们说的两种理由都很合理,他们可以不分,但是爱尔莎还要生存,还要长大,它留在作者身边将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出示课件3。从这则镜头可以看出爱尔莎最宝贵的东西自由,最本质的东西兽性没有了。

因此分别,让爱尔莎回归大自然更合理、更科学。出示课件4。爱尔莎是兽类,大自然才是它最适合生存的地方,它才可以在那儿生活得自由自在。同时,作者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也是在完成一项科学实验。

出示课件6,大自然是广阔的,大自然有着许多狮子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把狮子送回大自然让它自由、让它发挥野兽的本性这是一种“博爱”,反之,把爱尔莎留在作者身边就是一种狭义的爱了。

五、联系生活,升华主体(6分钟)

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爱护动物,善待周围的动物,再凶猛的野兽也能和人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动物和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关心爱护小动物,小动物也会关心爱护你。

那么,与本文作者相比,你们认为我们周围的人在保护动物方面做得怎么样?或者建议咱们重庆人在保护动物方面还应做些什么?

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师总结: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太需要我们的关爱,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关心这些小动物吧!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只有我们生存的环境才会和谐、美丽。

评价量规

1.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梳理资料,并于同学交流、共享资料的。(2分)

2.能在阅读中圈、点、勾、划,主动发现问题的。(2分)

3.能大胆争取展示自己的见解、才能、特长、进步的。(2分)

4.能欣赏同学见解、才能、特长、进步的;能够协助同学进步的。(2分)

5.能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并有所发展、有所见解的。(2分)

课件策划要求

一、技术要求:

采用Authorware6.0系统进行开发集成,用Flash制作功画。

二、显示要求:

主页面:制作者独立创意、制作。

课件1:随着声声咆哮,出现雄狮头动态近景;出现狮子围猎捕食动态画面。

课件2:展示两组问题:

1组:作者写了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沙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2组: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爱尔沙送回大自然,为此,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课件3:根据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选择钢琴曲、小提琴曲、小号曲、二胡曲各一段,备学生选用。当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时,在即时播放该乐曲情况下,画面只出现该乐器静态。

课件4:动物囚于铁笼供人赏玩实景。

课件5:动物自由自在在大自然巾生活的实景。

课件6:在大自然壮丽背景下,随着嘹亮的小号乐曲,出现两个词:“博爱”“狭爱”。随着乐曲,两个词对比着变色:“博爱”鲜红;“狭爱”苍白;两个词对比着变大和变小:“博爱”越来越大;“狭爱”越来越小。

《树上的鞋》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鞋子跑到树上的原因及要领,领悟“依偎”的意思。

3.能够恰当的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8课《树上的鞋》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用简短的3、5句话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指名复述3~5人,师恰当评价(说话有条有理,口齿清楚,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评价。)

二、分析理解课文

师:复述完了,同学们那么我们刚才的问题你有了答案了吗?

生回答:鞋里有一个从窝里掉下来的小鸟,小鸟把我的鞋当成了家,于是我就把我的鞋连同小鸟一起放在了树杈上。

师:那么小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鸟送进窝里呢?有哪些原因呢?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勾出答案,然后读一读。

1.树太高“我”攀不上去。(第5自然段)(指导攀的写法)

2.小鸟打蔫,时间紧迫。(第7自然段)

3.小鸟只有躲在鞋里才会感到安全,它把鞋子当成了避风港。(第8自然段)

(每说一点教师指名读此段,读出作者的天真、朴实及小鸟的可怜。)

师:在第8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叫做“依偎”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生可能说是“靠着”的意思。)

师:自读课文第8自然段,你能通过读课文的来体会“依偎”的意思吗?

(小鸟这时很害怕,只有靠在鞋子边上才会感到些许安全,因此“依偎”不单只是靠着的意思,而是一种安全、幸福的靠着、挨着。

师:再读课文,看看课文里还出现过“依偎”这个词吗?(第13自然段)

指名读这句,体会依偎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依偎”的意思

师归纳:“依偎”是小鸟与小鸟妈妈和谐幸福的埃在一起。

师:你能不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依偎”的感觉?指名用“依偎”说一句话。

(如:晚上我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妈妈给我讲《灰姑娘的故事》。

三、小练笔

师:刚才咱们找了3个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鞋子挂到树叉上的理由,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当你遇到一个无助的小鸟躲在你的脚边你会怎么做。

师:作者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而是把它送还给小鸟妈妈?从这件事中体会作者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天真、善良、爱护小鸟)

师:作者把自己的鞋子奉献给了小年妈妈和小鸟而他只能光着一只脚回家。同学们相信一下回到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写出来。

《老人和鸟》教学设计(一)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情感目标: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人。他在树林里盖了一幢小屋,住下了。同学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体验交流。

1.初读课文,充分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默读课文,感受老人与鸟之间那份浓浓的爱。

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以下语句可作为指导品悟和朗读的重点:

(1)“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鸟儿们听到老人和那些人在激烈地争吵,听到了黑狗在狂吠。最后,老人展开了一张布告。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是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

树是鸟儿的家,砍树就是毁掉鸟儿的家呀!老人怎能容忍?他面对挥舞的利斧,不顾自己年老力单,“叫喊”、“阻拦”、“激烈地争吵”、“展开布告”——以法服人。老人奋不顾身护树爱鸟,态度坚决,像“一尊山神”,震慑住了偷砍树木的违法分子。

(2)“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受伤的树干,抚摩着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句中用了两个“轻轻地”、两个“抚摩”,与上文老人激愤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老人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内心对树木,对鸟儿的疼惜。

(3)“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这句话充满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在鸟儿们的眼里,老人不再陌生、可疑,他已和森林融在一起,瞧!那满头白发就像一朵大大的蒲公英。而且,只要看到这满头白发,就意味着安全,所以,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4)“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唧唧喳喳,唧唧喳喳,翻译出来就是:‘您好!您好!’老人呵呵笑着,用饭粒和爱招待他的客人。”

鸟儿的“拜访”体现出有了信任就有了亲近;老人的“招待”表达了由衷的欢迎。鸟儿从老人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饭粒”,更能从呵呵的笑中享受到诚挚的“爱”。

(5)“一只大胆的黄色小鸟,衔着一颗草莓停落在老人的肩上。老人伸手接住了这珍贵的馈赠,接着又是一颗,又是一颗……”

“大胆”是出于信赖,这才是“珍贵馈赠”的内涵。句末省略号引人遐想:老人的肩上、头上停落了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手上接了一颗又一颗的野果,心里涌起一股又一股幸福的暖流……

(6)课文最后一段。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让人感受到壮观:成百上千的鸟儿不约而同汇集在一起,盘旋不去,哀鸣不止,震撼了山林;让人感受到凄美:花瓣、树叶纷纷飘落,缤纷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炫人眼目。当飘落的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林中的小屋时,老人也就永远和森林、鸟儿在一起了。

最后一段是老人与鸟儿之间深厚情感的升华,教学时要让学生以反复诵读为基础,畅谈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体会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3.激发想像,拓展训练。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言约意丰之处想象、表达。

如:“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时间在树叶上写了许多故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再如,根据文中人与鸟儿情感的发展进行创造想象:有了爱和信赖,森林中的居民日益增多,他们都想认识这位可敬的老人,如果你是林中一只小鸟,你会对新来的伙伴说些什么呢?

四、回读全文,链接生活。

因为文章具有较为浓厚的童话色彩,回读全文时可用“你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五、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中精彩语句、段落,并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六、识字与写字。

在字音上,注意“脂”字读一声,“馈”字不要读成“贵”。在字形上,注意运用形近字比较法识记“衔”“译”“炊”。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将“衔”“吼”写得紧凑、美观,提醒学生注意“嵌”是上下结构。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拯救了一只被嘲鹰咬啄的海龟“侦察兵”,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课文叙事严谨,故事性强。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还特别强调“在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的陪同下。”从而点明了“我和同伴”及“向导”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两者对太平洋绿龟生活习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层次是不同的。

第二自然段插入对幼龟生活习性的介绍,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稍不留心”“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意在强调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第三到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其间,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地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先是因好心而“紧张”、“焦急”,要求向导想办法,接着,看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后感到“震惊”与后悔;“向导”本来是“若无其事”,由于同行人的“不满”,“极不情愿”地将绿龟引入大海,最后只能难过地发出“一声长叹”。

课文中向导的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意在说明,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能凭主观好恶做事。同时,也点明了课文的主旨: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课文最后写到向导的一声长叹:“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不仅仅是在说海龟,更是在呼吁:人类呀,要遵循自然规律,千万不要人为地干预。再一次点明“自然之道”。

课文主题突出,并且学生易于在读中感悟。一方面是因为选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内容在多方面形成强烈反差,读起来扣人心弦,例如:“我”和同伴与向导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与所造成结果的反差,海龟入海前的平静与入海时遭到食肉鸟捕食的惨烈情景的反差等。学文时,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点。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方法与过程

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

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即考察了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也了解了在初读课文中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

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属于故事情节的内容吗?那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遍。看看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在这里写这一段有没有用?

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第二课时

一、学生默读课文,独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要完成这个任务,在细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书——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给举个例子,比如你从课本中有什么发现,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什么意思,还有你对课文上所说的事情有什么体会,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书:发现、体会、想法)要想在读的时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读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应该画出来,有什么感受就简单得写下来,就是一边读一遍写写画画,也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大约进行十分钟。

设计意图: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时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的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1.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

3.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高潮。

三、写话练习。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是一个()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们(),才使这些海龟受到了伤害。(学生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实现读写结合,将学生理解的道理反馈外化。

四、拓展练习

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总结。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其实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必将使我们受到惩罚。作为人类,该如何才能真正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锁不住的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锁不住的心》是一首现代儿童诗,诗歌以儿童和妈妈说心里话的方式表达孩子热切的渴望:世界也是一本书,大自然是广阔的课堂,请不要锁住屋门,放我到大自然中去拥抱蓝天白云,亲近小鸟青蛙,在那里,我同样可以获取知识,获得营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在玩耍与学习的问题上你的父母和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曾和父母有过碰撞和摩擦,带着感情读书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教材,理解诗歌中孩子的苦恼。

二、感情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通篇是用小孩子的口吻写的,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和妈妈说的这番话?

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诗歌中的小孩子可能因为贪玩(妈妈认为的)被妈妈锁在家里,并被要求好好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妈妈说了这番话。

2.精读课文。

(1)精读诗歌的前三个小节。

三个小节在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抓住重复性的关键语句,把握诗中孩子的形象特点。

例如,三个小节在开头重复说“妈妈,您以为锁住屋门/就锁住了我的心,/”——表露孩子对妈妈行为的“反抗”和不满。诗中的妈妈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以为”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妈妈的主观武断和孩子的独立意识。“老老实实地捧起课本”一句反复三次,由此可以推断妈妈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和用意——希望我“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好好学习书本知识。

引导学生体会的是诗中孩子的做法和想象:不能真正到池塘看青蛙鸣叫,不能到树上看小鸟飞翔,不能亲自到大山里和牛羊对话,但是,绿纸片、脸盆、衣架、枕巾、桌椅……身边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都能因他们的想象而变得生动起来,只有感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渴望。

(2)精读诗歌的最后一小节。

诗歌的最后一小节,既有孩子对妈妈的请求与保证,也有对妈妈的诱导与规劝:您放心:我会把书读得很好,同时请您也不要过分限制我的自由,因为,大自然是更加广阔的课堂,请放开我的身心……

三、由课内阅读向生活拓展,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深化理解,指导生活实际。

1.“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意在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自己的看法:懂事的、活泼的、顽皮的、无奈的……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理解诗句“世界也是一本书”。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也可以引用名家名言或名人事例加以说明。

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课内外结合的绝好说明。

我们以前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走进大自然》等文章,都可以作为向大自然学习的范例。

毛泽东、高尔基、竺可桢等伟人或名人的人生经历也很好地证明了向生活学习、自然学习的必要。

3.给父母写封信,说明自己的想法。题目可以是《锁不住的心》《爸爸妈妈,我想说……》《我渴望》等。当然也可以仿照课文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说明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用拟人的方法,歌颂了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文章按照隔行分段的方法,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都很明晰。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小组合作,通过品读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进而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情感目标: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2.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时间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首歌曲叫《泉水叮咚》。歌中唱道:“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泉水啊泉水你到哪里去?”它要流到小溪里去,要流到大海里去。当代著名作家严文进笔下的小溪流也“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小溪流的歌》。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溪流是怎样一步步成长壮大奔向大海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师要明确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

1.小组合作或自己查字典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懂的字词。

2.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语,再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3.揣摩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及各个劝阻者的形象特点,把握各角色的语气语调,为分角色朗读做准备。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1.小溪流唱着歌儿流进小河,流进大江,流进大海,那么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中一个词语来描述,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快活的”“不知疲倦的”“十分强壮”“无边无际”……等词语理解课文。

2.四个劝阻者都有什么特点?

与小溪流的奔流不息相对照,抓住“发牢骚”“叹气”“懒懒地跟着”“恐吓”……等词语理解。

3.小溪流唱着歌儿向前奔流,我们仿佛能听到小溪流悦耳的歌声,那么小溪流的歌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除了它的歌声发生变化标志着它在长大,还有哪些变化可以表示它在成长?

五、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艺术形象。

1.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评价朗读,提出评改意见。

六、深入探究,领悟文章主题。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

小河、大江、大海分别是小溪流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小溪流是起点,小溪流的歌是整个水的生命之歌。他们都乐观向上、倔强、坚定、勇往直前,都为人类造福,都唱着同一首歌。以其他几个为题不足以涵盖水之歌的全部。

2.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文中的“枯树桩”,属于社会生活中衰朽没落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乌鸦”属于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了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泥沙”是跟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起来,甘愿掉队的人。他们反面表现了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可贵。

3.“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快乐的歌,勇往直前的歌,积极进取的歌,永不懈怠的歌……

《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简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社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那么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自立自强,从小练就一身生存的本领?读一读成长这篇课文,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联想,引起感悟。

《锁不住的心》让我们了解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加以梳理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雀斑交流讨论。

例如,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购买两根。”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她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上两块钱。——小男孩重复的行为使大家顿生疑窦,引起了读者好奇,是因为妈妈给他的钱很少吗?是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当“我”要送他两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话说得不卑不亢”。——一个自尊、要强得孩子,令我们对他顿生好感。

“是我的妈妈。”她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疑窦初解。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告诉我:“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元以上。”——原来他的衣兜里不是没有钱,他自己挣的钱足可以购买两根香肠了。他的克制与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珍惜啊。

还可以就“文章为什么不像《女孩儿乌塔》一样,用《小约翰》命题,而以《成长》为题?”展开讨论。

由此理解约翰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从而理解文章拿给的写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向学生推荐《夏令营中的较量》,这是作者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生字生词。

本课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和同音字比较的方式进行。

“俭”与“检”“挎”与“跨”“销”与“消”等形近字不要混淆。

“戴”与“带”在用法上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琢”“济”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另外的读音和用法。

《差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学会书写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情应该多动脑筋、开拓思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讨交流、表演等环节检查学生的自学所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注意观察生活小事,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阿诺德和布鲁诺之间的“差别”,交流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懂得做事情应该多动脑筋、开拓思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注意观察生活小事,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或生活哲理。

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遵循学生的学路,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感悟,彻底摒弃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安排挤进课堂;把创新意识教给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表演、写作”的教学流程,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特色,做到读、说、写结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

2.勾画出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

3.了解文章大意,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着什么?(苹果)

生畅谈想像——教师展示切开的苹果剖面)

师: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思维的差别。(师板书课题:差别)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向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差别”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课前游戏导语,启发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文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读课文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

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

2.交流易错的字。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强化指导易错字:

1.文中读错的字。

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3.默读课文,用简短的话试着说一说这篇文章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思考中体味。】

三、出示中心话题。

你觉得课文中阿诺德和布鲁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你认为谁做的更精彩?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总结分析出人物的差别在哪?】

第二课时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上节课的中心话题“你觉得课文中阿诺德和布鲁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你认为谁做的更精彩?说说自己的理由。”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各抒己见。

2.全班交流:

点拨重点:

布鲁诺:墨守成规,做事情缺乏主见,没有远见卓识,不能预见事态的发展从而做出更好的处理决定。

阿诺德:有思想,有主见,对上级的话不是言听计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创造性的执行,做事周到缜密,具有远见卓识。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讨论交流中提高能力。】

三、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说出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例如:

启示一:做事情就像下棋一样,每走一步都需要考虑到下面的好几步怎么走,想的月周到,看得越远,棋艺就越高。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眼前的事情,应该多考虑一下以后的发展,学会动态的看问题。

启示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善于动脑筋思考,学会长远打算。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经能够理解,并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利用学生现有的认知,点拨、补充,让学生的认知不止停留于这篇文章,有所提高。】

四、角色表演、深化理解。

自由结成三人小组,分好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想像,补充好人物对话,演一演《差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成语言、动作,在活泼轻松的形式中,内化语言,引发思考。】

表演结束后对照课文进行评价,请表演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演体会。

五、放飞想像、能力培养

师:布鲁诺后来有没有变化呢?他能不能赶上阿诺德?请同学们合理地作出推断,大胆地驰骋想像,猜故事的结局(是为“猜读”),虚构接下来的情节,续写《差别》。是一种高级的益智“游戏”,有点像“给个谜语让你猜”。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推断、想像能力,给《差别》续写出异彩纷呈、各有千秋的结局来。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激发想象、拓展延伸都是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为实践。猜读与续写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解读文本”到“重构文本”再到“超越文本”,从而实现阅读创新。】

六、写作延伸

你认为布鲁诺能不能赶上阿诺德?请你合理想象,虚构接下来的情节,续写小说《差别》。

要求在认真揣读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推断力、大胆地驰骋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给《差别》续写出既合乎情理,又异彩纷呈的结局。

课后检测

一、想一想,说一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二、展开想象,给这篇文章写个续集。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纸条上的两段话,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生活中你遇到过使你做出选择的事情吗?

说说看,你是怎样选择的?

的确,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出选择,也许是轻松的,也许是犹豫的,也许会面临艰难。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关选择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的这个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内心?

(课文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这个人品格高尚,讲诚信,勇于奉献。)

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三、体会感情,畅谈感受。

1.(幻灯片展示)自学要求:请大家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下你对“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在书的空白处留下你思考的痕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悟。

2.学生自学。

老师巡视,指导按“读、思、圈、注、议”的方法自学。

【预设】

(1)迷失方向、饥渴难耐是在沙漠中最可怕的困难,可他偏偏都遇到了。周围仍是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同学们想象一下,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此时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假如是你,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然而他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

(2)后来,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小心翼翼)

(3)对于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哪怕是一壶水也能挽救他的生命。恰在这时,真的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壶水,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喝下这壶救命的水,因为他在水壶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生齐读。当他看到这壶水和字条上的字时,他的心情怎样?(矛盾、犹豫)请你把描写这种心情的段落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指导学生的朗读

(4)如果你是这位沙漠旅行者,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如果这样做了,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想像一下。

(如果纸条上说的是真的,那么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泉水,不仅可以解救自己,还可以供给更多的同样在沙漠中面临困境的人;但是如果把水倒进汲水器后,汲水器不出水,那就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并且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的。)

这的确是艰难的抉择。大家都意识到这壶水对自己的生命有多重要。

(5)这艰难的抉择其实就是生与死的抉择,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汲水器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到底为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呢?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大的力量,让他把生死置之度外?

(宁愿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也要试试为更多的人,找到救命之水。)

(6)汲水器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此时的主人公是什么心情?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你认为他有着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置生死于度外)你除了感觉到他这种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你还体会到什么?

感受到了主人公为自己关爱、帮助别人而兴奋不已,这正是他从给予中体味到的快乐。现在,他想把这种欢乐告诉每一个沙漠旅行者。齐读他在纸条上加的这两句话。

“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请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时时提醒着在沙漠中将绝处逢生的人们,老师希望这句很富哲理的话,也会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同学。齐背这句话。

如果你也因此得到了甘甜的泉水,你会在纸条上写些什么?

四、读写结合,畅谈感受。

1.一段生动的故事,一份浓浓的情谊,一个做人的道理,像甘泉一样流进我们的心田。(幻灯片展示:给予别人快乐与幸福,就是给予自己快乐与幸福。)

2.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以后,感受一定很深,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在自己心中播下一粒无私、诚信的种子。

五、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有句话叫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如果我们人人都互相给予,心中充满爱,我相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大家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请记住一句话:给予永远是快乐的。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选择,为文章情感的激发做铺垫。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令思维在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充分的发展。

自读自悟,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思、圈、注、议,读到文本中去,品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出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换位体验,使学生与人物达到情感交融,体会主人公的坚强、不放弃一丝希望的精神,突出这壶水的珍贵与抉择的艰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是一种很好的感悟课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更能促进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交流表达中,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与主人公一起经历这个艰难的抉择,共同体会给予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才能水到渠成。

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颐和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东北大森林》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设计:

1.掌握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并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在书中做好记号。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熟读。

4.东北大森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描写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本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东北大森林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学生可能大都没有见到过大森林,但从电视里或书上能了解大森林的直观形象,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课文描写东北大森林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一个新的自然风景区:东北大森林。(大屏幕出示大森林的配乐图片)东北大森林不但森林覆盖面积大,而且在森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们去走进东北大森林,看看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吧!

二、欣赏大森林的美景。

(出示课件中的“课文初读”,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从东北大森林回来,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从整体来谈对东北大森林的印象。(预设: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都很美丽、奇妙,它是动植物的乐园。学生也许还会谈对某个季节的喜爱……)

师:东北大森林真是太美、太奇妙了,下面我们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到那里去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2.在检查读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生词,找生解释,或共同解决。

3.同桌交流学习识字方法

4.检查学习效果。(出示生字课件)

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

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什么?

问题引导:

1.这句话在哪一段?(齐读第一段)

2.你从这段中读出了作者对大森林什么样的感情?

3.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相机点拨“沉浸”、“奇妙”的意思。)

五、总结:

东北大森林是奇妙的海洋,它奇妙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让人沉浸其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奇妙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东北大森林四季的景色。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首先来到冬天的大森林去看看。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切换画面到冬天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欣赏画面。

2.全班交流:冬天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1:大森林的冬天到处都是雪,就像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真是太美了。尤其是那雪花漫天飞舞,就好像许多仙女在跳舞一样。

生2:大森林的冬天真是太冷了,熊和松鼠都被冻坏了。不过他们的样子可真可爱。

3.课件出示:冬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师:这里的动物们又冷又饿,那他们此时会有什么想法?

预设:(他们一定非常急切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心想:春天快点来吧,我都要冻死了,又没有吃的,春姑娘快来救救我吧!……)

找生模仿这些小动物表演,说出动物们的的心声。

4.自己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冬天的大森林的奇妙。

5.找生试读

师:既然动物们如此盼望春天的来临,那我们就赶快来观赏春天的东北大森林吧!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师生共同切换画面到春天这一部分)谁把这部分给大家读读?找生读

2.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热闹的、活跃的、充满生机、美丽的)

师: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动物们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了,植物们也开始舒枝展叶了,此时此刻,他们该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高兴、兴奋、激动万分、欣喜若狂……)

3.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谁来选你喜欢的一句话试一试?

4.师: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的勃勃生机。画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明确作者抓住了树木、小溪.野花和小动物,体现春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随机出示东北大森林的图片。

例:1.“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里“冒”和“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抽出”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冒”在这里也有此用意,写出了春日里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情态。)

5.草地上,到处开着红的、黄的、白的野花,有野玫瑰、野百合,还有许多你连名字也叫不出来的花。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斑斓和勃勃的生机。)

6.师:置身于这样热闹、活跃的森林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东北大森林的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是那样的美丽,你能把这种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配乐朗读)

7.老师:如果说,走进东北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那么此时,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花的海洋,绿的世界里。)

课件出示:春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真是太棒了,那里简直成了一个动植物的乐园。那谁想把春天这幅画面展现给大家?

8.找生配乐朗诵春天这一段。其他学生边看课件边欣赏

四、自学四、五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夏秋这两个季节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置身这样的景色之中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夏季的东北大森林)

学生交流:夏季的大森林是茂密的、浓雾缭绕的、郁郁葱葱。

明确抓住了树木的枝叶和浓雾以及阳光来描写的。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例:“一层又一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封”可换成“盖”。“封”什么意思?换成“盖”行不行?哪个好?好在哪儿?“封”是盖的意思,换成盖可以,但不如封好,封字既形象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葱郁蓬勃。)

如果此时你进入东北大森林林,你会有何感受?

师:在这样浓雾缭绕林海之中,抬头是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整个森林封的严严实实,阳光照射进来容易吗?所以在这里作者把阳光比作了利剑?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师:是呀学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构思的严谨和用词的贴切了。

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此时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

课件出示:夏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秋季的东北大森林)

学生交流:秋天的东北大森林是绚丽多彩的。

明确作者抓住了叶子的颜色、秋风和各种山果来描写的,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教师随机出示秋季东北大森林的图片。

例:(1)秋天,许多树的叶子变成了黄色,有的却变得火一样红。这时,松柏显得更加苍翠了。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秋天色彩的绚丽。)

(2)秋风吹拂着树林,发出哗哗的声响,就像海边的浪涛。

(这句话恰当的运用了比喻,不仅展现了秋风飒爽的情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松鼠忙起来了,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

(体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忙碌,和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感受文章结构的严谨。)

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此时的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

4.出示课件:秋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5.你对哪个季节的大森林最有兴趣?请你当一个小画家,把它美丽的容貌画下来好吗?

五、再次整体感知、总结

师:(结合板书以及学生的画作)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它是白雪的海洋、花的海洋、绿的海洋、雾的海洋和色彩的海洋,所以构成了东北大森林奇妙的海洋!作者运用了时间顺序把这样的天然美景写得尽善尽美!让我们向往与回味!真是人间仙境!(最后让我们在乐曲声中再来感受一下东北大森林的美吧!(播放一年四季的图片和配乐)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了解并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具体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运用大量准确、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敦煌至阳关、玉门关附近的沙漠奇景海市蜃楼。它的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二、预习作业:

1.利用字典,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收集有关海市蜃楼或其他自然奇观的资料和图片。

三、学情分析:

本课被安排在第四单元“人在画中游”的第三课。这个单元以写景文为主,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朗读和积累是本课重要的学习目的。因此,在学习之前,应该放手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搞清楚“海市蜃楼”,并把课文读熟,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朗读,积累丰富的词句,感受海市蜃楼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阶段,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请大

家来欣赏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两首边塞诗。(出示《渭城曲》和《凉州词》,指名读)。诗中分别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分别位于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的西南和西北,敦煌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神奇美丽的鸣沙山、月牙泉,更有让人琢磨不透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

设计意图:[由已知到未知,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不懂的词句,借助字典、词典,或是手中的资料、上下文,来理解

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阅读理解:

中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海市蜃楼?

1.自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海市蜃楼特点的词句。

2.全班交流。

(1)A、“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

B、“它却神秘地消失了”;

C、“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

海市蜃楼的特点——“神秘”。

(2)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海市蜃楼的神秘?

a.就在人们心中充满梦想的时候……向着沙漠中的绿洲和清泉走去……

b.在隐隐约约和不可触摸之间……让人浮想联翩,激动不已。

C.你走得越快,它就离你越远……百度寻它不复见……

……

想像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把心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那种神奇、渴望、感慨、遗憾、急切的感觉。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感受海市蜃楼的神秘,大自然的神奇。]

四、课外拓展:

1.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做了解的海市蜃楼。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附1:

课后检测: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海市蜃楼,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

《水乡行》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水乡行》是冀教版第8册第28课,课文主要以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长卷,它是一首现代诗,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教学要求:1、学会诗中3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熟读课文,自学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乡行》我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习惯,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预习的?(生: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查找有关资料等)大家的学习方法很好,一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知道哪位同学预习的最好了。

设计意图:[了解预习情况,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师:课前老师也搜集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加讲解)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这里是哪?(江南水乡)你们觉得怎样?(真美),喜欢吗,这样美的景色不光咱们喜欢,著名作家沙白也喜爱,就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生练读)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同桌同学一人听一个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请你帮他纠正(生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每人一小节,指名读,纠正并评论)我想请一名同学把整首小诗再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师:我们随作者坐船从水路上来到水上村庄,接着下了船走进稻田,最后离开了小村庄。到水乡走了这一趟,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感悟课文,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多美好的水乡啊,其实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长幅水乡风光的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卷,到水乡仔细看看,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先请同学自己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做做准备,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生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全班交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汇报时,先说喜欢什么,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的感悟点:

(1)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很广阔)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

(2)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

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

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

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

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

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

(3)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4)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留恋)留恋什么?(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师;读着这首小诗,水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指名读)

师:同学们会背吗?(生齐背)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著名江南水乡周庄去亲眼看一看(放课件)

2、同学们也了解了许多水乡的风土人情,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汇报)

设计意图:[水乡的影象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水乡的知识,向往水乡。]

五、布置课外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增加学生的收获]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2.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置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大家看了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尽管提出来。学生提问,教师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威尼斯在哪儿,小艇的样子怎样,小艇的作用如何等。

(读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学习主动性,师生加以整理,使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二、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请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达到正确、流利朗读,并思考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在书中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自己最突出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

1.先请同学们看课中插图或者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呈现小艇的样子),大家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子吗?(学生口述)同学们说得很好,描述得很形象,现在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谁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与你们描述的相比,作者的描写哪些值得我们学习?(领悟写法)

既然这里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有兴趣的话大家不妨把它记一记,积累下来。(学生读、背)

(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艇的样子,进行口述,这是学生的直接感受,再通过读书与课文描写相对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积累语言,迁移写法。)

2.这么独特的小艇不知道坐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你能通过读书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乘坐小艇的感受介绍给大家吗?大家准备一下吧。(学生读文、想象、介绍)

3.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老师找到了威尼斯和小艇的有关资料:(教师朗读或大屏幕出示)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刚才同学们知道了小艇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说明它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课文也进行了描写。快速浏览课文,读读描写小艇作用的5、6自然段。

(1)你能用列提纲或制表格的方法把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出来吗?小组合作进行。

(提纲或表格能将内容简单化,便于抓住要点,利于学生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除了书上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请像课文一样说一说。

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3)指导读第6自然段: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指名读,评价,配乐读,齐读)

(最后一段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要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与积累。)

5.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已经研究明白了,看看课文还介绍了什么?(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不能像体育节目主持人那样进行一次现场直播呢?下面咱们就来个体育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内容是直播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先自读、试说、互说,再指名说)

(机械的记忆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将课文背诵融于巧妙的比赛中,学生势必会跃跃欲试,大显身手。)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默读《威尼斯之夜》,比较一下《威尼斯的小艇》与它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结:两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威尼斯的独特风情,都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2.课堂小练笔: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练笔,宣读,点评,修改)

(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小练笔,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回顾,谈出感受

回顾这节课,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自己的心情。

《向卫星求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独立学习本课生字“踪、范、租、型、峦、剧、峡、援、搜、轨、监、疗”;联系上下文理解“忧心忡忡、轨迹、卫星、救援卫星”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通过品读文字,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

2.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向卫星求救”。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卫星、的资料。

3.解释卫星:

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卫星是怎样发现目标,如何营救失踪人员的,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经历那个扣人心弦的营救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认为文章哪让你最感动?

3.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4.全班交流:

卫星的神奇和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得快捷与高效。

请学生读读有关的句子。

三、自由交流。

四、深入课文,感受高科技的快捷”:

1.出示描写卫星快捷高效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卫星快捷在哪里?

3.交流指导:“几个小时后,救援卫星果然传来了微弱的无线电呼救信号”。“很快查出地点和方位。”

五、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六、小结:高科技真是奇妙无比,再读读课文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学习继续课文

1.听写“忧心忡忡、救援卫星”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这神奇救援卫星吗?读读相关的句子。

二、当人们听说飞机失事时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当西姆的儿子驾驶私人飞机不幸失踪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再读第一段。)

当人们听说西姆的儿子驾驶私人飞机不幸失踪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而西姆则为儿子担忧、为儿子焦急,他救子心切、态度坚定。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一读一二段。

(2)当西姆去救儿子时,又发生了事故?你的心情怎样?(担心、沉重)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三段。

三、默读课文,想一想:

1.西姆不但没有救到儿子,而且他们驾驶的飞机也在群山峡谷中失事了,这时他是怎么办的?谁来读一下第四段?(指名读)

2.当西姆他们三人陷入困境时,加拿大航空救险队派出飞机救援,这时你的心情怎样?(燃起希望,内心高兴)指名读第一句。

3.但是事情不象我们预料的,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踪迹,这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再次沉重起来。)指名读第二句。

4.西姆和他的朋友真没救了吗?营救中心该怎么办?卫星解救他们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5—8段)

5.当人们刚与苏联卫星救援中心取得联系时,人们的心情怎样?文中哪个词反映了人们的心情?(忧心忡忡)

6.几小时后,当救援中心果然传来了微弱的无线电呼救信号时,人们的心情又如何呢?(兴奋)指名感情朗读第6段。

7.西姆失事后分别向加拿大航空救险队和苏联卫星救援中心求救,我们来看这两句话。(出示幻灯片)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小结:通过对比说明卫星搜寻的位置确切,表明卫星的神奇作用。

8.当探险队终于发现了一顶红色的帐篷时,人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指名说)

9.西姆他们三人得救了吗?西姆的儿子呢?(指名读第九段)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学课文,谁能说一说卫星救人的过程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将卫星接受信号的一系列过程课件放给学生观看。)

2.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卫星救人的原理,领略了卫星的神奇。这正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去搞一些发明创造!

五、作业:

1.抄写带生字的词语。

2.搜集整理有关卫星方面的知识,增加对卫星的了解。

3.感情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设计:

1.借用字、词典自己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自然段

3.查阅相关资料或网上观看”神七”腾空的壮观景象,了解太空知识。如“太空、密封舱、模拟、隔音帽、失重环境”。等等。尝试回答课后问题,试着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如不能回答请把自己的疑问记录下一起探讨。

二、教学目标:

1.独立学习“宇、例、娱、培、疏、饰、洒、绑、隔、惧、障、维”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妙趣横生”、“无土栽培”、“密封舱”、“俯瞰”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丰富学生太空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太空生活的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宇航员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2.初步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写作上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多媒体播放神七升空录像):多么有趣的太空生活呀,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神秘的太空看看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同桌互查读课文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1.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想一想,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3.请学生读读有关的句子,自由交流。

四、深入课文,

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介绍宇航员太空生活的。

五、小结:同学们知道了那么多的太空知识,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太空之旅。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教师导语:太空生活是神秘的,让人浮想联翩。而今,人类的“飞天”已不再只是一个梦。那宇航员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吧!

二、阅读课文,想一想

1.“宇航员的生活与我们平时生活有什么不同”?

2.结合具体实例介绍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宇航员的生活环境、行走、睡眠以及在太空看到的景象。)

学生边说边利用媒体展示神七宇航员太空生活的视频。

3.你能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吗?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体会作者运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的表达方法。

“由于没有重力,他们在太空完若漂浮雨水中的鱼,稍微一用力,就会游涞游

去”这是什么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6.结合反问句“是呀,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呢?”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以读、说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结合神七宇航员太空生活的视频了解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7.指导学生朗读。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课外延伸

1.宇航员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使我们了解到人类科技水平的高超,但宇宙是无限的,太空中更多的奥妙还等待着你们去探索!也许,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有一颗科学的幼芽萌发,也许,今天的点滴思考就是一颗科学的巨星蹒跚启程!阅读《童年书架》。

2.阅读科普书籍,了解更多太空知识

四、作业

1.给生字注音组词并抄写一边

2.向别人介绍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3.宇航员描绘的地球是怎样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写一写吧。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学设计

内容教学《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有关宇航员、潜水员、嫁接植物的图片等。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题目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以课题激趣,提问:你喜欢这个题目吗?为什么?

2.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3.提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请自己读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本课生字字音读准,特别是“授”“萃”“涩”的读音要读准,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把生字读给对方听听,让同学检查、矫正。

2.在自读课文中把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实在弄不明白的向老师提出。

4.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感悟课文,体会神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说你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

(1)当学生说到第二节“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老师提问:假如你见到爷爷的爷爷,想象一下,祖孙俩见面该是什么样的情景?表演出来。“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也会看到我在操场上多么顽皮”,假设你是爷爷,你会说些什么?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2)当学生说到第四节,“把宇航员的记忆移植给潜水员,把潜水员的记忆移植给宇航员,他们就都知道了怎样‘上天入地’。”

①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或图像。假设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情景表演。

②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当学生说到第五节,“那又涩又硬的山梨树,如果嫁接上甜梨枝,就结出了又黄又大的甜梨;那枝繁果密的‘茄子树’,也是山茄和家茄嫁接后出现的奇迹。”

①出示山梨嫁接了甜梨后结出的果实图片与山梨对比。由于受生活所限,城市的孩子对“嫁接”感到陌生,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做示范演示。

②孩子们,你们感到神奇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自由练读—抽生扮演解说员读—齐读。

五、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同学们,移植哪里仅限于植物呢?瞧,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播放一段医学移植发展历史的图像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靠谁呢?齐读最后一节。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4.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六、指导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词。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七个生字。

3.全班交流,看看谁的方法最好。

4.指导书写生字。

(1)空书难写生字的笔画.笔顺。(重点写好“涩”、“懈”“授”字)

(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评,自我修改,教师用星奖励写字美观的学生。

从这个新奇的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结合资料了解什么是“记忆移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采取同桌合作的方式,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为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阅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

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并在一定的情景中感受想象的神奇。

给予学生适宜创作能力生长的课堂环境,在深化学生对原诗理解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此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盈、玷”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展开想象,感受文章的美,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导入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13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好,先来看第一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

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撼”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预习时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震撼”什么意思?

预设:(震动、摇动)

课文中把什么都震动、摇动起来了?

(读文)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预设:“喧嚷”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在课文中喧嚷什么意思。联系文章来理解,读出体会。

“雨幕”什么意思?

“幕”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出示:1.覆盖在上面的大块的布。2.垂挂着的大块的布。3.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4.话剧或歌剧中完整的段落。)在“雨幕”这个词中应该选第几种解释?为什么选第一种解释。你们还能用幕再组几个词吗?如:夜幕开幕闭幕银幕幕府一幕幕

读了这些词语,你感觉天气怎么样?(风雨太大了)

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些词。

3.第二组(出示:轻盈、素洁、玷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预设:“轻盈”就说到身体轻、动作轻快。

“素洁”理解到特别干净、圣洁无暇。出示图片,你们看,蝴蝶身上的彩粉怎么样?

有一点污痕没有?(没有)

是那么地干净,这就是-(素洁)。

这么素洁的彩粉,一点水都不能(玷污)上的,你怎么理解玷污?(弄脏)

柔弱的意思学生说一说。(柔软)

读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蝴蝶怎么样?

好,带着对蝴蝶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遍这几个词语。(去掉玷污)

4.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词语理解完了,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练习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写了一个大风大雨天思考蝴蝶避雨场所的过程,表现了“我”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分析能力,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同情心。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第一段:

如果汇报到第三句时,教师引导: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这句话)

先指明读再齐读。

(2)第二段:

还从哪儿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生: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如果学生汇报出:我从“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呢?)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

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它们禁(不起)。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第三、四自然段

学生先汇报出最后一句话“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同学们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第六段

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第五段

她的话是谁的话,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段)

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过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好,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五、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或者画一副图画。

有声有色的动画导入,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词语的反复朗读一方面是为了在读中理解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成词,词成句,句成段,段成章。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不仅可以理解文章,而且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于有些词,字典中的解释不好理解,通过反复读文章也不能理解透彻,就可以借助其他方法来理解如:借助图片理解,换词理解等。

词回句中,做到整体理解。

(不同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采用不同的形式读书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乐与读书,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知。

品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应有的教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

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交流:“赠名言”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不如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

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zháo))

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带着种种的疑问,赶快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有确定不了正确读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证。(教师巡回指导,特别留意学生的多音字朗读情况。)

2.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不妨请3个孩子来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吧!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辩论家”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伽利略

第三幕:“实践家”伽利略

就请讲故事的孩子自主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认真聆听,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胆大妄为更改的确着地当作)

小结: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们的眼睛善于辨析吗?

(3)形近字辨析:辩辨辫(鼓励学生发现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辨别、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师:目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故事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用横线划下来。

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寻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各指什么?(教师巡回)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介绍: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学生释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填空)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伽利略则认为:“()。”

(2)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渡: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词语,能够正确听写。

2.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复习巩固,引渡新课。

1.教师复述第1课时重点学习的内容,边复述边组织学生听写词语:(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合作听写,形成下面的板书。其余学生听写在本子上。)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胆大妄为固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畅谈感受,教师随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们如此的责备与漫骂中,在当时那么多的人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着这样的信念:读)

课件出示名言: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

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么,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学生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二、品读经典,感受心灵。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划句,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情况。

2.师生合作交流,梳理归纳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指名学生读句,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根据同伴所读的句子概括板书。)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质疑胆大妄为固执

试验

公开试验

3.品读经典,扣问心灵。

(1)质疑中感悟心灵

A、(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权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我觉得不错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问题吗?

B、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D、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2)试验中感悟心灵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决这个疑问?(试验)

哪位同学读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你估计做了几次?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还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也许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肯定是()!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1)公开试验中感悟心灵

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A.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时候的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还会经历怎样的重重困难?扩写“公开试验”。

B.集体交流,在赏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边积累描写人物的方法,边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当所有的人看见两个铁球真的同时落地时,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结合课文语句并展开想象表演)

D.拓展资料:《伽利略的女儿》中所描述的实验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总结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2.朗读练习

3.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4.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板书设计: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信奉质疑胆大妄为固执

试验

公开试验

《别踩了这朵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反复诵读这首写给小朋友的优美的诗,人们会感受到冰心这位满怀爱心的蔼然长者的一片深情。这深情会让人在感奋激动之余,油然而生一种对于虽然微小却充满勃勃生机的小生命及其赖以生存的美好大自然的由衷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冰心在这首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冰心对小花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

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冰心奶奶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个老奶奶是谁吗?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冰心奶奶?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冰心这位著名作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要突出冰心的文学创作中的“母爱、儿童、自然”这三大主题,突出冰心的仁爱思想。)

2.课件出示本课课文的导语。

师:同学们,冰心奶奶在对我们说什么,在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板书课题:26别踩了这朵花

二、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渎,指名读。

3.交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冰心奶奶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这朵小花值得我们去爱护?

为什么这朵小小的黄花引起冰心奶奶这样的关注?

(让学生从诗歌的第二至第四节进行精读,从两方面进行概括:一是这朵小花是一朵蒲公英,它很幸运,很快乐,得到了妈妈和大自然的爱护。二是这朵小花很勇敢、顽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勇敢地面对着一切。)

4.朗读指导。

从诗歌的内在情感上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想象富有爱心的冰心奶奶是怎样柔声细语地在和小朋友交谈。

三、精读诗歌,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1.默读思考:你懂得了冰心奶奶的心思了吗?

学生结合有关语句,认识到冰心奶奶是在告诉小朋友要爱护小花,因为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它也为春天的美丽景色做出了一份贡献,它和小朋友一样在创造着春天,也在享受着春天。

2.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生发开去,思考:“冰心奶奶的心思只是告诉我们要爱护蒲公英这朵小花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从这朵小小的蒲公英可以看出冰心奶奶是有爱心的,她告诉小朋友要爱护自然界里的一切生命。

四、拓展延伸。

1.依据“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让学生阅读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冰心作品。

2.根据“我的心思你们也懂”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及小练笔。

3.向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拓展:我们这些小朋友应该怎样付出自己的爱心。

三都任其一。

《再寄小读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再寄小读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四个生字,学会六个生字。

(2)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通讯这种文体。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心理,注重阅读体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所配的照片和冰心的话语,体会冰心爱儿童、爱生活的情感。

(3)根据相关提示,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选读《寄小读者》系列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在这篇通讯中向小朋友们谈了几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冰心热爱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感,并结合具体的语句有理有据地阐述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冰心《再寄小读者》的写作背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的部分作品;与“通讯”有关的资料。

2.学生搜集冰心的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题质疑,介绍写作背景

1.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冰心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她一生钟爱儿童教育事业,有大量的“为儿童而写”的作品。上节课我们学了她的一篇诗歌《别踩了这朵花》,这节课我们

教学过程

来学习她的另一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再寄小读者》。

2.让学生读课题和冰心的话,并说一说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再”说明这不是第一次,那这是第几次?第一次是什么时候?

(2)“寄”,一般是指给别人写信时用的字,那本文是不是一篇书信呢?

3.教师借机介绍《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的写作背景。

4.教师介绍何为“通讯”。本文是书信形式的通讯,但与书信有区别:通讯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是面向大众的。而书信一般是写信人与收信人双方之间的交流。

5.本文是《再寄小读者》的第一篇。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读文中遇到的新字新词,把字词读准确。(教师板书)

炽热腼腆阙曙光乃狱迥然不同

和煦辣酸

3.再读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点拨补充。

4.默读课文,说一说你从这篇通讯中读出了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

6.引导学生将作者谈到的内容进行归纳。

想起把听到的、看到的、把祖国的变迁、

你们——想到的向你们倾诉——和平、幸福的生活告诉你们

7.在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再读课文,可采用评价的方式赛读课文。先在小组内选出一位读得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出正确评价。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的作品。

承接上节所学内容,都是为儿童所写。但又有区别:上一篇是诗歌,本篇是通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对课文产生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介绍通讯,让学生了解通讯这种文体。

课文初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就会浓厚,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赛读课文既可以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温故导入

回忆冰心在这篇通讯中向小朋友们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二)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意蕴。

1.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述说”意识,渗透“作者”和“读者”角色认同意识。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冰心奶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通讯的?”引导学生用文本中的具体语句作为支撑来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感受。

4.可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全部交流。也可学生自己思考,再在全部交流。感悟作者写这篇通讯所要表达的意思。

预设:

“我又极其真切、极其炽热地想起你们来了。”

(说明作者非常喜欢儿童,与儿童们的关系近、感情深。)

“我似乎看见了你们漆黑发光的大眼睛,笑嘻嘻的通红而略带腼腆的小脸。”

(作者喜欢儿童,是因为儿童可爱,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作者给孩子们写信,正是要表达这种心情。)

“自从决心再给你们写通讯,我好几夜不能安眠。”

(这句话充分流露出了作者为儿童写通讯前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爱孩子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急于把这么多年来的见闻和想法,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早一点感受到祖国的变化,从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我鼻子里有点儿发辣、眼睛里有点儿发酸,但我绝不是难过。”

(作者回顾了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及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时间百感交集表达了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5.对待课文所配的照片和冰心的话语,引导学生把它们当成重要的信息去看待,以便加深地作者及文本情感的理解。

6.总结归纳:

冰心奶奶以书信形式的通讯与小朋友们进行交流,介绍了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劳动者和平幸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冰心奶奶而爱儿童、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

7.加强朗读指导,及时地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情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学生要带有“作者”的情感去读,让听的学生以“听众”的心态去倾听。

(三)拓展延伸

阅读《再寄小读者》的其它篇目。

(四)写字教学

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

(五)板书设计

再寄小读者

炽热地想起你们

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想你们倾吐

把祖国的变迁兴奋的生活告诉你们

(六)巩固提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热腼腆监狱乃至辛辣酸楚篇幅

2.课文理解

从第一次开始给小朋友写通讯,至今已()年了。文章以()的形式,告诉小朋友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人民开始着(和平)的劳动、(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衔接知识,一举多得。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课文,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读、想、说”,提出值得探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确立探究学习的目标,进一步感悟“爱”。

问题提出,由学生通过读书来解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人物的表现,凸显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个性化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拔、指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横向可分小组分项进行,纵向可在文本和图片的结合中作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列,将大语文的学习融入学生的终身学习之中。

加强读中感悟,并以“读”作为检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手段。

设计意图

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通过习题一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开阔视野,丰富词汇的目的。

在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深刻领悟道理,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把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来并标上音;划出文中的多音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坐无隙地、浩荡、密密层层、忸怩、感召、团聚。

3.说一说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的意思。

4.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6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坐无隙地”等17个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锻炼身体。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像出示,图文引入。

(出示春天图片,音乐春天在哪里)

师: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姑娘唤醒了大地,唤醒了小草,唤醒了百花,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双眼,春天带给了人间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让我们和着轻风流水,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吧。小朋友们,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你最想到哪里去找春天?

(学生自由表述)

师:太美了,你们都很快找到了明媚的春光。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是这样描写儿童找春天的情景的: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1.指生读,齐读。

2.指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儿童的可爱、天真、迷茫)

二、揭示课题。

1.导入:

师:不过在我的眼中,你们可要比诗中的儿童聪明多了,活泼多了。刚才你们就找到了春天的足迹,(引读:她在——他在——他在——)很好。

师:那么春天还会在哪里呢?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2.指生读,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齐读这两句诗。

3.教师板书课题:12只拣儿童多处行(注意“拣”字的写法)

4.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冰心奶奶说春游时如果不知道春光在那里的话,就挑儿童多的地方去,哪里一定会有明媚的春光的。理解的真好啊,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1.指学生读课题。

(指导学生分别读好体现作者心情、想法、行动的三个词语“只拣”、“多处”、“行”。)

2.质疑课题。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疑问,学贵有疑,谁能就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质疑。

4.梳理疑难,引导读文

师:这些问题问的很好,答案就在文章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后人人都能有话可说。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了解情况。

(2)读后,教师肯定,表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品读课文,深刻感悟

师:本文篇幅较长,共有9个自然段,请你看看在这9个自然段中,你最想读哪一段,然后再美美地把它读上几遍,呆会儿我请你们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2.展示个性,读出体会

师:真好,你们都能津津有味地去品读课文,并且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真是了不起啊,现在谁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向大家展示一下,让我们能和你一起共同分享明媚的春光。

(1)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教师随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儿童比作“小天使”、“太阳”、“花朵”、“春天”的象征。

(3)指导朗读。

五、学法迁移,语段训练。

1.小结学法,理清文脉。

师:刚才你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讲了自己喜欢的原因,非常好,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冰心奶奶的心中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就是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儿童啊,在她心里:(出示,引读:儿童就是小天使,就是太阳,就是花朵,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2.课外延伸,语段训练。

(1)再现音像图文:

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师:(深情诵读)“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收获。是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便是冰心奶奶一生的写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的冰心奶奶,她曾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冰心奶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将她毕生的爱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展现给了小读者,《雨后》、《纸船》、《繁星》、《再寄小读者》等等都是冰心奶奶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多读一读冰心的书,学会冰心奶奶的人格,学会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今天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你现在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人说了?请敞开你的心扉,大胆地向老人表白吧,你可以告诉她很多很多……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总结全课

师:冰心奶奶告诉我:“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会找到春天的”,在老人家的带领下我朝着你们走来,感谢冰心奶奶给了我机会,感谢你们带给了我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祝福声中,我也要向你们说再见了,谢谢各位同学,请你们也向全体听课的老师说声:“再见”吧,同时别忘了对他们说声: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肥皂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肥皂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正确书写十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儿时的作者是怎样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

3.联系自己的游戏体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小练笔的练习,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游戏过程描写得有序及细致,并体会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游戏过程描写得有序及细致,并体会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吹肥皂泡。

2.老师、学生准备吹泡泡用的工具。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带着学生吹泡泡,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师生交流,激趣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感觉怎么样?(高兴)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也自己做过泡泡水,而且她吹得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儿的肥皂泡,经过她的手,她的眼,以及她的心,吹出了童年的情趣,也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是怎么吹肥皂泡的吗?出示课题《肥皂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遇到生字词看准多读两遍,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可以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小组交流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4.教师检查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搅拌溶化玲珑骄傲渡过婴儿

悬念娇软蘸水屏住呼吸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肥皂泡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做泡泡——吹泡泡——看泡泡——梦幻泡泡)

四、作业: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了解冰心。

由孩子们熟悉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为很好的学习文本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通过初步的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肥皂泡》,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写出你喜欢的理由,跟同桌说一说,读一读。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来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一边读一边想像着画面,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一做泡泡

我们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水,搅拌搅拌,使它溶化,然后用一只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搅拌”“黏稠”)。

预设二吹泡泡

用一支竹笔的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起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轻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它能飞得很高很高。

(1)引导学生体会到吹肥皂泡的动作特别轻。吹肥皂泡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动作轻: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样子轻:轻圆的、软悠悠地飘游)

(2)指导感情朗读。师:(由动作的“轻”过渡到样子“轻悠悠”)正因为慢慢地吹,才会有这样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只有轻轻地一提,肥皂泡才能轻悠悠地在空中飘游。看来吹肥皂泡也要我们认真地去做,仔细地去琢磨,小心地去吹,吹起的泡泡更要精心呵护,才能飘得更高更远。谁还想再读读?)

(3)实践活动:吹泡泡

观察这些泡泡什么样,用书中的词或句子说一说。好,有泡泡水的同学赶快给大家吹起美丽的泡泡吧。

预设二看泡泡(第四自然段)

吹起来的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师:谁喜欢冰心描写肥皂泡美丽的这段文字,把你想到的美丽画面读出来?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从形态多姿、颜色多彩、变化多样几方面去考虑,结合自己吹肥皂泡时观察到的情景来理解。

①“五色的浮光”、“乱转”(五色--即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浮光--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课文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师:五色的浮光在什么样的球面上乱转?

②“轻清透明”(“轻清透明”四个字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指导朗读:轻清透明的球面上浮光百转、色彩斑斓,多美丽,多神奇呀!谁来美美地读读。

师:在这段中你还喜欢哪句话?(谁也喜欢这句话,把你喜欢的句子读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玲珑娇软”(指那些小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玲珑,精巧细致。娇软,美丽、娇嫩。)为什么说是“玲珑娇软”而不说“玲珑柔软”呢?体会喜爱、娇爱之情。师:刚才,我们吹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串串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纷飞,就像淘气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多活泼、多可爱呀!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小球这么美,那大球呢?

④“有时吹得……光影凌乱”;还——颤巍巍的。为什么说“颤巍巍”的?(和脆弱结合起来体会)(“光影凌乱”--指由于肥皂泡处于动态中,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变化迅速且多样,显得不整齐、没有规律。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师:你能想像这颤巍巍的、光影凌乱的泡泡,读读这句话吗?

⑤真紧张呀!这脆弱的球,颤巍巍的光影凌乱,很快就要散裂了。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这时,吹肥皂泡的孩子们心里可能在对肥皂泡说什么呢?(通过心情来衬托美丽,想挽留住这美丽的肥皂泡,怕泡泡消失)(紧张、专注、担心、期待)

(小肥皂泡,我为你祝福,希望你能……)

(3)指导朗读。是呀!这脆弱的泡泡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她们满怀期待,希望它们多停留一会儿,祝福这美丽的泡泡飞得又高又远。

师:看,这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浮光百转的肥皂泡,四散纷飞,就像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多开心,多快乐呀!自己再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预设三梦幻泡泡(第五自然段)

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自己小心的轻轻吹起的……落到一个浓睡中的婴儿的雏发上……

(1)你还喜欢哪儿?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师:这里连用了四个“那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特别喜欢肥皂泡)

导读:真是太喜欢这些肥皂泡了。因为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小心地、轻轻地吹起来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生读(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目送着她,心里充满了——生读(快乐、骄傲、希望……(板书:快乐骄傲希望……)

(2)希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

我想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颠……)

(3)送上天去做什么?送过海去做什么?(使明月更皎洁,夕阳更灿烂;使美人更美丽动人,睡婴更恬静幸福)

(4)飞到明月、夕阳、美人、睡婴身边的仅仅是肥皂泡吗?(不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它们——她们)(孩子们的梦想、愿望,孩子们的心)这时,那些肥皂泡仿佛就是孩子们的化身,带着她们的希望和梦想飞起来了,飞上蓝天,亲近明月,渡过天河,追逐太阳,与日月同辉;漂过大海,飞越山巅,抚摸美人的玉簪,使美人更光彩照人,抚摸睡婴的雏发,让孩子更甜蜜幸福,此时我们走进了梦幻的世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1.请大家带着这种想象自由读一读。2.指名读。谁来想像着读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听、去想,走进梦幻般的泡泡世界。3.你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5)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就是一个肥皂泡,轻悠悠地落在春娃娃头顶的花环上,追随着她,给高山披上绿妆,给大地穿上彩衣,与小河、小鸟共唱“春之歌”。假如你就是肥皂泡,你会带着希望和梦想飞到哪儿?谁愿意说说你美好的想像,让我们也来分享你的快乐。

预设四回到现实(第六自然段)

师:但是,这梦幻般的肥皂泡,一个一个地吹起,飞高,又一个一个地破裂。(读6段)我们从梦幻的世界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那些肥皂泡只能成为美好的梦想,成为童年美好的回忆。

4.再读全文,感悟升华(配轻音乐)

师:在玩肥皂泡游戏的过程中,冰心奶奶不但做了,吹了,还认真的欣赏了自己吹出的每一个肥皂泡,她满怀爱心和向往,写下了这篇美妙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三、拓展延伸

师过渡: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留意那毫不起眼的泡泡,才会给转瞬即逝的泡泡那么美好的祝福,才会有那么美妙的诗情画意的手笔。让我们再读冰心的散文《母亲》、《雨后》《别踩了这朵小花》,复印后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后标出每一篇的主题,是母爱,是童贞,还是大自然?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2.学生细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并勾出让你感受到这一主题的句子。

3.分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告诉学生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方法,鼓励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冰心、阅读冰心的作品。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再玩吹肥皂泡,把自己所看、所想记录下来。

2.布置学生在以后的几周里阅读冰心的更多作品,以《我眼中的冰心奶奶》为题,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阅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贴切。

吹肥皂泡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对吹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又为理解下文描写肥皂泡的美丽作了铺垫,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感性体验结合起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笔的细腻与精美。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以读为本,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借助读加深词句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进入梦幻般的泡泡世界,也把听者带到意境中去。

通过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配乐朗读能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感。

通过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交融,更好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切实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大舞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学会七个生字,理解“童稚、聊天”等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了解在课文中童年的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又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饱含的情感,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

4.从文中受到感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既注意观察,又用心思考。

5.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相关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冰心童年生活中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童年的大舞台上生活的怎样。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饱含的情感,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许多作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冰心,看看冰心奶奶在童年的舞台上是如何演绎的吧!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花蕊、茸毛、古董、童稚、聊天、辽阔、

奔游、欢畅、莫名其妙、绘声绘色

(1)“老么古董花”是当地对白头翁花的称呼,读时要快些,口语化些。

(2)“号”是多音字,读四声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冰心童年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

2.交流汇报。

冰心童年的“大舞台”指的是营房、旗台、炮台、码头和周围的海边、山上。

四、课堂小结:

海上的风光和海上的人,吸引了冰心,使她成了个关不住的孩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冰心一起感受欢畅和自由。

五、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稚:左右结构,“禾字旁”。

聊:写时要注意右半边“卯”字的写法,避免写的过于宽扁。

斤:可以和“斥”对比记忆

茸:不容易写端正,要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了解冰心的童年生活

师: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大舞台”到底指的是什么?

师:在这个“大舞台”上,冰心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啊?

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

二、引读课文,感悟真情

1.是啊,作者的童年生活真是非富多彩,真让人羡慕----你最喜欢哪种生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通过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独特的感受。

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读出的感受?

2.全班交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感受。

阅读二至七自然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能反映童年的冰心的内心情感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

(1)喜欢到山上采摘野花。

体会冰心的快乐、自由。

(2)喜欢去海边看潮起潮落。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资料,感受大海的亲切与伟大。)

(3)喜欢听海军军营里休息的号声。

指导朗读(悲伤的、深情地)

(4)喜欢听水兵们讲故事。

播放水兵遇到大风浪的图像资料。

请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水兵遇到大风浪时的情形。

(5)喜欢和打鱼人聊天。

朗读这一段。(惊奇的、赞叹的)

师:山上的野花,海上的风光,海上的人,吸引着冰心,使她成了一个关不住的孩子。所以,童年的生活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到了晚年,她是怎样回忆这段往事的?在课文里找出这个内容,并读一读。

提问:当你读这段时,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那就让作者童年美好的生活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怀着留恋的心情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四、课外延伸,总结全文

冰心奶奶童年的世界真大呀!在这里,她的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在这里,她感到了无限的欢畅和自由,在这里,你是否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联系课文想一想,哪些感受是你和作者一样的,哪些经历是作者没有过的。

师:同学们,想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下来告诉冰心奶奶吗?(日记)

由谈话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大舞台”,自然亲切,便将学生带进课文

从提问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明确“大舞台”的意思。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和独特的感受,并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样设计是想打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进行思考,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课题与

教学内容31、送别冰心

课时

安排2媒体与

手段运用多媒体

标教学重、难点

及能力训练点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学会十二个生字。2、读课文,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

德育渗透点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

路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文本。

二、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

四、深入品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体会真情。

五、拓展延伸

教学环节与内容

(体现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引导与帮助)意图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

问:你们从课外书或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冰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学讲给大家听。

谈谈你对冰心老人的印象。

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课外的阅读,我们与冰心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冰心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熏陶和感染。但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文本。

1、揭示课题并板书:31、送别冰心

师提问:“送别”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你从课题中的“送别”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冰心老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全国各界人士怀着对冰心老人的爱戴之情来送别她。)

2、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1)读准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4、学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亲自查找冰心老人的事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学生对冰心的认知可以加深一步。感受冰心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她对人们的爱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冰心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

教学环节与内容

(体现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引导与帮助)意图说明

师重点指导:“悼”不要读成“掉”的读音。有些字书写时可以跟形近字对比记忆,如:祥-——详悼——掉缓——援——暖凝——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

(3)找生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文中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2)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悼念仪式的?从哪自然段开始的?

(3)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人们用什么来为冰心老人送别的?

四、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

1、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要求尽量读出自己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

思考:说说你见过的灵堂是什么样的,本文介绍的呢?文中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精心设计的灵堂,以大海的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放海涛海浪的录音。)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没有黑色没有哀乐

2、通过对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说说你对冰心奶奶了解了多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灵堂?是谁为她设计的?(师引导学生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段落。)

3、学习第十二自然段。

(1)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第十二自然段说的很详细。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葬礼凝重、沉闷的气氛是什么样子,涛声相伴、玫瑰满堂的温馨葬礼又是什么样子。(2)师讲解: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采用不同方式来悼念冰心老人的,这节课继续学习人们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来送别冰心的。

二、深入品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体会真情。

1、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默默地品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这几个自然段写到了哪些人来送别老人?他们都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做的?勾画出句子。

采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无形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使学生更明白冰心老人一直看淡人生,不追求奢侈

使学生明白前后文呼应是为了更凸现冰心老人的人格魅力

理解到了冰心生前与玫瑰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她很喜欢玫瑰花,她一生朴实无华,不让儿女奢侈

教学环节与内容

(体现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引导与帮助)意图说明

(2)找学生朗读,师注意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尊敬的语气来读。全班交流后找学生回答,然后填写小黑板上的内容。

天气-------,人--------,院内大厅内---------,说明----------。

孩子们捧着----------,将----------------撒在老人身躯上,说明-----------------。

{3)文中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要将无数的玫瑰花瓣撒在老人身上?(4)看到冰心的孩子们对老人的敬意,你有何感想?

2、学习第七、八、九、十、十一自然段。

(1)开火车读课文,感受这几个段落写到哪些人,是怎样来缅怀冰心老人的。{2}小组合作通过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

a、文中写到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缅怀冰心老人的?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勾画出文中相关语句)b、你从人们的语言和行动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这样的崇敬和怀念她?c、你怎么理解冰心自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d、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并在文中理解以下词语:拾级而上拾(she)如怨如诉颤颤巍巍恬静

3、师述: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人们这样的怀念她,是因为她一生对人民对祖国的贡献之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位伟大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4、师述:课文最后一段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师问:(1)你怎样理解“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陨落”是什么意思?(2)哪些句子写出了冰心老人的品格?从这些诗句中,找出体现冰心老人品格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看法。3)冰心老人走了,她的什么流传千秋万代?

5、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一段,用心体会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

2、带着对冰心深深的缅怀之情,阅读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是其他著名人士悼念冰心的作品。

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总结。“五四”元老说明她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提倡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隽永清丽”是指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曾被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百年”是说她从1900年出生到1999年去世,享年99岁。“诗意的结局落幕”是指她的灵堂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不放哀乐而放海涛和海浪的录音。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简单概括。

计31送别冰心

送别仪式没有黑色没有哀乐

送别的人们无比怀念,热爱冰心

潜艇发射火箭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书籍、向家长询问、或者上网的手段,搜集国内外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关信息、图片,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从电影、电视或者图片上看到过火箭发射的情景吗?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看来,大家对火箭发射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有了一些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潜艇发射火箭》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板书课题:“潜艇发射火箭”)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

2、通读全篇,说一说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3、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潜艇发射火箭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说一说:通过阅读你了解了哪些课文内容?

二、深入课文,理清潜艇发射火箭的步骤。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想一想:潜艇发射火箭有哪几个步骤,并试着画一画流程图。

火箭发射的大致流程是:潜艇驶向预定位置——满足全部发射的条件——火箭发射出水——火箭升空、跟踪监视——火箭溅落在目标海域。

2、小组交流。说一说火箭发射的过程。(教师相机指导。)

三、品味语言,想像潜艇发射火箭时的壮观场面。

1、师:火箭发射时那壮观、紧张、激动人心的场面吸引着,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火箭发射前后各种场面的句子,读一读。

2、跟你的小伙伴读一读你最喜欢那些场面,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要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指导。具体指导如下:

(1)“12日发射进入了最后时刻。发射舱内格外安静。……操作人员密切注视着信号的一次闪亮。”

“……发射舱里的气氛更加紧张了。”

“发射开始倒计时……操作人员屏住呼吸,按下了电钮。”

师:这是我国第一次作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实验,其中不仅包含着科学家们的辛苦劳动,而且也寄托着所有中国人的希望。在发射成功前的这一刹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激动啊!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这间发射舱内,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想像着当时的情景,体会着读读二至四自然段。

(2)反复朗读第五、第七自然段,想象火箭升空时的壮丽景象和壮美的身影,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试着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3)火箭发射成功后,实验人员和观看发射的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样欢呼雀跃的?

3、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整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有关中外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会认“粼、栓、霆、钧、炬、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火箭发射的基本步骤。想象火箭发射时令人紧张、激动的场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欲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潜艇火箭发射的步骤,想象火箭发射时壮观的场面。

白色的血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认识“溃、疡、氧、疫“,读准多音字“血”在文中的读音。

2、阅读课文,了解人造血液的作用及其优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白色血液的作用及优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丰富积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都知道血液是红色的,那你们听说过白色的血液吗?

2、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再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阅读课文,简单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可以提出来在小组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二、精读理解课文。

1、回顾学生开始提出的疑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交流。

(1)这种血液为什么是白色的?

(2)白色的血液是如何发明的?白色血液有什么作用?它的缺点是什么?

(3)人类能否发明更加完美的人造血液?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真研读课文,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教师小结。

1、人类凭着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奇趣无穷、多姿多彩。通过学习这片课文,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少前人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你还有哪些独特的愿望?

2、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两种高新技术产品,并介绍给大家。

地球就诊记

教学准备:

调动学生课前搜集环境被破坏的实例,丰富了解,积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可爱、生机与活力。

2、播放课件,教师讲述:这么迷人的“地球”最近却生病了,医生的诊断简直让可怜的“地球”痛不欲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赶快读一读《地球就诊记》来探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说一说课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精读理解课文。

1、“地球”的健康牵动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们的心,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真实的感情读出来,也可以结成小组议一议。

(1)仔细阅读,弄清“地球”就诊的经过,了解病因。

a.人类为获取耕地,乱砍乱伐;

b.为发展工业造成严重污染。

c.有害气体破坏大气层,一些生物濒临灭绝。

(2)抓住描写“地球”心情的语句,反复阅读,体会“地球”的痛苦、伤心和无奈。

“只见他满脸愁容,拄着拐杖……”

“地球迈着沉重的步子……”

“地球强忍着悲痛,双手颤抖着拿着诊断书来到内科……”

“地球的脸更阴沉了。他恳求医生治好他的病……”

2、学生演课本剧,加深理解地球的痛苦,从而深刻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

二、设计课外活动。

以“救救伤痕累累的地球吧”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为“地球”开出良方。

三、举行“保护地球”作文、绘画比赛。

教学目标:

1、学会九个生字,认识“瘸、疮、疤、搅”联系上下文理解“呻吟、无能为力、自相残杀”等词语的意思。

2、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地球就诊的情形,体会地球的痛苦遭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地球就诊的情形,体会地球痛苦的遭遇。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让每一天都有新享受

——写在前面的话

亲爱的语文教师朋友,当您拿到四年级下册的语文书时,您是否意识到,四年级的孩子们已经慢慢长大,他们每天都有些新想法,经常会有些新举动?您是否意识到在课改的今天,经常会遇到些新问题,经常会见到些新信息,经常会引发些新思考?您是否会意识到,很多的问题经常在您的头脑中萦绕:新教材该怎样教出新理念?老课文怎样学出新收获?哪些老办法是我们的“传家宝”,哪些是旧观念已经是课改的“绊脚石”?……是啊,语文教师每天都在教语文,学生每天都在学语文,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得更有激情,更有创意,也更有实效?怎样让语文学的更有情趣,更有价值,更有韵味?一句话,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成为一种新的享受!

那就先从了解我们的新一册教材开始吧!

一、本册教材总体内容简介

一本书的目录有什么作用?您留意过吗?您告诉过您的学生吗?翻看一下目录,您很快就能了解这册教材的总体面貌的。

全册书由六个主题单元组成,后面附有生字表,要求会认的生字共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个。前五个单元分别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五篇课文按照两篇精读——一篇略读——两篇精读的编排方式排列。课文的后面是由文图为主要形式,一般欲几个板块构成的阅读链接。第六个单元是“永远的冰心”文学单元,该单元由六篇课文、相关文字及图画信息和综合学习构成,综合学习仍然是围绕着冰心及其作品等文化信息设计,并安排了综合性的语文活动。

一般来说,每个综合学习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个基本栏目组成,有的单元穿插安排了和软笔书法有关的“漫步书林”、渗透学习方法的“我的好方法”等栏目。

现在,了解了这册教材的大体构成情况,您也许会想:这样的构成和中年级段的其他册教材是想类似的,只是文学家单元在每个年级的下册才有。也就是说,有些类型的教材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有相通的地方。是的,这样,您前几年的经历和探索,就会为您把握好这册教材提供一个良好的积累和前提,“陌生”感消失了,您和这套教材也就很容易亲近起来了。

二、各单元文化主题及课文

已经使用过几年本套教材的您对按照文化主题构建单元的方式一定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立意,这不必说。但是,当阅读完每一组课文时,它们给读者、给学生心灵的影响力、冲击力甚至震撼力就不是几篇课文的简单“叠加”了,这就是单元文化主题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在教材中把单元主题明确地列出来,就是因为,我们不想以编者的理解来代替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不想用单元的主题来使原本人文内涵丰厚的、多元的作品被简单化。也就是说,下面我们对单元主题及相关课文的阐释,只是我们编者的一种解读,这并不妨碍您和您的学生对课文有更丰富的认知。

第一单元:童年的足迹

《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是古诗词,一个“古”字好像离孩子们的生活有点遥远,但是古代的“儿童”和现在的“儿童”都是“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您一定会想办法让这些古诗词和学生亲近起来:想想诗中的童年情趣,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的都是童年的足迹;留下的都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世界上有很多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走过的道路都不一样,他们身后留下的小脚印也不相同。请看——

《天窗》中那被关在乡下屋中的孩子,是那一方天窗让他们的想象丰富起来,也让他们的渴望丰富起来,天窗虽小,但是,却把他们的心引得好远,好远。

《快乐的足球赛》是诗歌,足球赛是孩子们诗意的生活。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孩子的群体形象,阅读的过程就是快乐在迅速地传递。足球赛是热闹的,心情是快乐的,但是热闹之余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做些什么呢?

孩子都有孩子的小把戏,芦叶船就是其中之一。芦叶是自然的赏赐,做芦叶船则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手巧,是否心灵。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后面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编吧!

《女孩乌塔》中的乌塔的世界要大得多,而且,她的这个大世界是自己闯荡出来的,看起来很潇洒,也很让中国的孩子羡慕。女孩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多方位的,孩子们有孩子的感受,那作为老师的您呢?是不是也该想想对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的问题?作为家长呢?是不是也应该对如何呵护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新的思考?如果真的这样,那课文的意义就广了,语文的价值就大了,语文课呢,也就活了!

第二单元: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

动物就是动物,它是自然界中的存在。但是,自从“人”和“动物”有了分别,那么怎样去看待动物,也就成了一面镜子,这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心地,可以照出灵魂。不信,就请你来照一照吧,只要人与动物打交道,只要人会思考,那镜子就会存在。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

《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那么,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

《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

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智慧

孩子有孩子的心思,《锁不住的心》就是孩子对妈妈说的心里话。诗中的孩子也许就是更多的孩子的缩影,他的话也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声。这样,学生与诗中的“我”就很容易产生共鸣。此时的学生就成了“我”,那么,谁该来听呢?读给妈妈听,说给妈妈听,也许,这样语文才融入了生活。

《小溪流的歌》写的是小溪流,但是,小溪流的歌却更像是人自己的歌。小溪流是流动的,是跳跃的,它一路歌唱,当然,要听懂它,也需要我们,需要学生跟着它的脚步一路走,也跟着它的歌声一路想。

认识了乌塔,《成长》中又介绍了一个叫“约翰”的意大利男孩儿。约翰靠自己的劳动有了收入,但是,他却从不奢侈。也许,只有劳动换来的钱才更珍贵。那么中国的孩子呢?接受过“自食其力”教育的又有多少?懂得珍惜的又有多少?如果缺了这一课,那么就通过这个叫约翰的男孩的故事来补上吧。不在做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想不想做,愿不愿做。

有的时候,智慧是通过比较才获得的。《差别》中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在一家店铺工作,拿同样的薪水,最后的发展却不同。原因是什么?找到了人就聪明。那是课文中的人物。如果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点什么,那么读它的人也就聪明起来。阅读能丰盈人的心灵,此话不假。

《给予的故事》中那种面临的抉择在生活中也许不多见,但是,生活中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却是非常多的。故事中的旅行者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为,他相信别人,同时也是因为,他考虑得不仅仅是自己。让学生读懂这个故事很重要。当然,当勉励选择时,也许还有别的角度要考虑,别急,那就慢慢让学生变得更富有智慧吧。

第四单元:人在画中游

《颐和园》是人造的景观,课文中说:“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观赏。”有的学生去过,那好了,就对照着读一读,讲一讲。多数学生没去过,那就到文中去游历吧。边读边看,边走边想。有时候,不能身临其境是遗憾,但是能够通过阅读达到“如临其境”也是一种享受。

颐和园虽大,但是大不过大自然造化的自然景观。东北的大森林很奇妙,四季如画。那就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去了解它。了解了它的景物之美,也就了解了它的文章的结构。景美要用精美的文字才描绘得出,阅读则是既观“美景”,又赏“美文”。

“海市蜃楼”也是“景”,但是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虚幻与飘渺,在于它的形成需要科学的解释才说得清。那么就依它的特点来吧,知道这是怎样一种“奇景”,当然,也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景。这样奇景就不足为“奇”了。至于是否能够亲眼所见,那就只能看是否有缘了。

《水乡行》说的是水乡,但是离不开水乡的人。水乡的景,水乡的人,共同构成了水乡的风土;水乡的客,水乡行,才了解了水乡人的生活。读一程,想一程,且跟诗人水乡行!

威尼斯是水城,水城离不开小艇,因此,要写威尼斯,值得写小艇。但是,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写小艇不能不写人,写小艇其实就是在写威尼斯人的生活。威尼斯是一幅画,威尼斯人就生活中画中。而我们呢,就是那赏画的人。

第五单元倾听探索者的脚步声

《向卫星求救》发生在1982年,好像离现在已经有些远,但是,这个故事却是人造卫星救人的“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人类迈出的可喜的一大步,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的脚步。这个故事也许很简单,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但是,它给我们留下的确实我们人类的自豪:真不简单!

人们常说:“脚踏实地”。但是,现在,人类的脚步已经到了太空。只不过,到过太空的人还只是少数。所以,有更多的人要通过阅读文章去了解那神奇的太空生活。因为是高科技,不是人人都懂,有些词语不知道,那就查查资料吧,也许,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有一颗科学的幼芽萌发,也许,今天的点滴思考就是一颗科学的巨星蹒跚起程。

假如,假如,很多的发明、发现都源于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一种假如,只是这一种假如就已经有很多奇妙的想法诞生。那么假如还有其他的“假如”呢?这就由诗歌中的这个假如来引发更多的“假如”吧,由作者的“假如”引发自己的“假如”吧,也由作者的诗歌,引发自己的诗歌吧。

《蝴蝶的家》读来让人感到内心很紧张,呼吸很急促。为什么?一个是因为有爱心在,为暴雨中的蝴蝶担心;再就是很好奇,暴雨中蝴蝶到底哪里去了,它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在想,读者也在想;作者在探索,读者也可以接着去探索。只要没有找到答案,探索着的脚步就不会停歇,只要还有疑问,学习者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来。不是吗?于是,语文就有了期待……

探索者有探索者的精神和风采,探索者有探索者的故事和经历。伽利略就是探索者,他小时候的喜欢辩论也许跟他成为科学家不无关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更是被长久地传扬。讲讲这个故事也许并不难,但是要从故事中悟出的东西却不那么简单。看来,具备某些好的品质对一个探索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第六单元永远的冰心奶奶

以往我们习惯了“读文”,现在我们慢慢地开始习惯“读作家”,“读人”。只见其文,不见其人,往往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文文字背后的内涵。读作家,不能不读冰心,因为,冰心一直在为孩子们而写作,因为冰心的精神就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现在的孩子既需要爱的滋润,又需要体会爱的存在,有一颗感恩的心。

《别踩了这朵花》《再寄小读者》,那就是冰心奶奶在对我们说,那就认真倾听吧!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奶奶的内心独白,那我们就边听其言,边了解其行吧!

冰心小的时候也吹过肥皂泡,也有自己的童年舞台,冰心奶奶是名人,但是她和我们大家是一样的呀。那我们就去读她的作品,了解她的故事,去和她亲近吧!

《送别冰心》,冰心奶奶被称为“百岁老人”“世纪老人”,但是她还是离开了,那就让她的精神常存吧!

至于怎样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单元,后面还有该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希望它能为您提供帮助。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了解了这一册书的全貌,您是否觉得和教材亲近了呢?我们平时提倡“四心相通”: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注重沟通,彼此了解,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让人“心领神会”,才会让人“置心其中”,陶醉其中,享受其中。

了解了教材,知道了教什么,您当然还希望了解“怎样教”。其实,您作为语文教师一路走来,您伴随着新课改一路走来,肯定有不少的思考和心得,继续走下去好了。您已经了解了《课程标准》中年级段的教学要求,并参考我们的教学建议进行了三个学期的教学,继续做下去好了。

为了您的方便,我们还是想为您提供一把衡量自己教学行为的“尺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我们还是将我们想到了一些建议和思考提供给您,虽然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是“一家之言”。

(一)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⑴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⑶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⑷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温情提示。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里,我们要说,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远比让学生僵化地、机械地去记住一个生字更重要。

(1)有些字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借助注音、生字表、工具书,或是请教别人,能够学会,那您就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好了。您要做的也许就是在课堂上去检验他们自学生字的效果,然后想办法去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去矫正那些容易写错的、经常写错的字。我们反对让学生反复地抄写生字,但是,对那些难写的字,在教给“学生怎样去写”以后,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加以落实。

⑵不知您想过没有,那些在生字表中列出来的字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生”字。也就是说,识字应该是个性化的过程。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您就可以让那些“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学生”当“先生”,这样做可谓“一举而多得”,不信您算算帐!

⑶识字有方法,写字有讲究,您不妨多和学生一起给生字“相相面”。比如,一课有十个生字,我们原来的习惯做法是按照顺序一个个地处理。现在,您不妨先把它们分分类,看看哪些是形声字,可以借助“行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去记忆;也可以看看哪些字是结构相同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宽右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右等宽”;还可以将一组字对比着来区分清楚……

⑷“提笔忘字”是常有的事,而经常“见面”就会避免遗忘。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那您就不妨“对症下药”,让您的学生们与生字、生词来个“当天见个面,三五天碰次头,每周照回面”,一回生,二回熟,巩固识字效果也就不再是老大难。其实不仅仅是识字,其他的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同理。

⑸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汉字就没有了生命力。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师在让学生孤立地去识字。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学以致用。您一定清楚,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但是并不一定这三者一齐处理。结合读课文解决字音,借助理解课文把握字意、词意,设置专门的书写环节掌握字形。这是一条不错的思路。您认可吗?

⑹软笔字的书写练习有被逐渐淡化的危险,这要有个对策才行。当老师如果用“墨香”去熏陶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上它。即使没有专门的书法课也没有关系,反正光靠那么几节课也练不出像样的毛笔字来。因此,教师应该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帮助学生选择字帖,督促学生养成习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书法家,所以对多数孩子来讲是普及;我们也有以往培养小书法家,因此对少数孩子来讲要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兴趣小组”、“书友会”之类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用对;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写好。写一手漂亮的字,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如何去做,您是否已经心里有了底?也许,继续选择与课本配套的《写字》,将会给您和您的学生带来便利。

(二)阅读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阅读的基本要求。

⑴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⑷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⑸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⑹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⑼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⑽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关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温情提示。

⑴当您明确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您的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但是,怎样去教好一篇课文呢?当您面对一篇老课文的时候,您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原来是怎样教的,哪位名师是怎样教的;当您面对的是一篇新课文时,您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看看参考书中是怎样设计的。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静下心来把课文读几遍,弄明白关于文本的这样几个问题:

事理:文章写了什么?

情理(或道理):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文理:文章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学习借鉴的?

学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

⑵除了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您还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是因为编者把它选入了教材?那就太简单了。其实我们还要思考一个文本和学生的关联性的问题。例如《别踩了这朵花》,从品德教育的角度来讲,中年级的孩子仍然要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诗歌的表达上来讲,冰心奶奶是在对小朋友们说话,而学生就是冰心奶奶要谈话的对象,就是“听众”。当您找到了学生的“小听众”的角色,有了这样的意识,您再教这篇课文的教学也就容易找到感觉和“出彩”了。

⑶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有层次的过程。一篇课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系列的,往往由几课时的目标组成。这就需要费些心思,理出个头绪来。“读通”是前提——“读懂”是浅层次的基本要求——“读透”是高层次的基本要求。阅读课文本身是基本要求,向课外、向综合、向生活延伸则是高层次要求。明白了这些基本的层次,再确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有的需要多种形式的“读”,有的需要不同方式的“议”,还有的需要动笔写一写,动手做一做,演一演……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每课的“课后习题”?是否研究过每一道题的设计意图?其实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在课后题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朗读”“背诵”等是基本的要求,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不断推进,才能逐步达成“有感情”或是,“能背诵”。当然,您肯定不会因为这些要求是放在习题的最前面而先去进行,这只是为了教材体例上的简单、统一而已。

每课的习题中一般都有把握全文基本内容的题目,然后就是涉及文章的立意、情感、道理写法、学法等层面的题目。

除了关注文章的整体,有些题目还对文中比较重要的段落、词句或是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点拨和提示,这就需要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某些细节和局部。

⑷谈到“阅读”,不能不提“怎样去读”。语文课要有语文的味道,语文课要听到读书声,这您一定是认识到了。但是,读有读的讲究,读有读的策略,您想过没有?

①读要有目标地读——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课文,您一定要清楚为什么要读,读这遍课文您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为了验证字音,还是为了把握大意;是为了体会情感,还是为了揣摩表达的技巧……当您明确了这些之后,您才会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提出明确的学习提示。也许,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学会了读书。

②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读——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方法的选择却是要动一番脑筋的。有的时候需要边读边想,也许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齐读,而是默读;有的时候需要提供一定的气势来加深对情感的理解,也许这个时候就需要诵读;有的时候需要品词析句,也许这个时候需要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有的时候,需要身临其境,也许就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是一段适当的配乐;有的时候需要看学生的第一反应和第一印象,也许这个时候更需要浏览,需要速读。考虑了这些,您也许就不会在学生刚接触课文的时候就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因为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您也许就不会在学生静心思考的时候播放一段音乐——读书是需要一定的氛围的;您也许就不会在学生刚开始潜心阅读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不会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思考是需要过程的……

③怎样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这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您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呢?我们常常见到,在课堂上,一位学生读完,老师和学生纷纷指正其“错误”的情况。从“读对”的角度讲是应该的,但是您想过没有:读课文的学生的心情会怎样?会不会以后不想再读,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听的同学会不会因此而只注重于“挑毛病”,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还有当您让学生评价读课文的学生“读得怎样”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或是只有声音洪亮不洪亮、有没有感情之类的苍白语言?如果您思考了,也许您的教学中就会有所改变:您会想办法让“读者”投入地读;您会想办法引导其他学生以“倾听者”的心态去听;您也许会更突出让学生以“建议者”的身份去“现身说法”,通过实际的朗读来说明“怎样读更好”……

⑸阅读有“精读”“略读”“浏览”,课文有“精读”“阅读”“阅读链接”,不同的阅读教材应该有不同的阅读任务和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您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先明晰:是该“精”还是该“略”;是该“扶”还是该“放”;是该立足课内,还是该放眼课外……

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基本的阅读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的,而以课文内容为依托的综合、延伸性的学习活动则是常见的教学现象。

“阅读链接”,要阅读课本中提供的材料,这是保底的要求;根据提供的信息和线索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则是需要您想办法去实现的理想目标。至于何时“链接”,不知您想过没有。有的时候,在精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之前“链接”,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前提;有的时候需要在课文教学中“链接”,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补充;有的时候,则需要在课文教学之后“链接”,以实现语文课的向外延伸……“何时链接”,“链接什么”,“怎样链接”,相必您会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

⑹阅读课要重视阅读,但是“阅读”并不是阅读课的全部,因为语文并不是由简单的几部分附加而成,语文课也不应该是“单打一”的旧模式。您不妨也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识字与阅读的巧妙穿插;现阅读与“小话题”等口语交际的巧妙结合;阅读与“小练笔”等书面表达的相辅相成;阅读与综合性语文活动的融合贯通;阅读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

⑺对于“课外阅读”的研究也许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要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数字要求落到实处,不是简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您该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喜欢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就想些办法吧!只靠课堂和学校不行,那就和家长乃至社会有关部门一起来做些什么吧。

“开卷有益”是俗话,但是读书要读好书才是正理。那就尽些心力,帮助学生来选择图书吧。不过要注意的是,要让他们读他们自己爱读的书,这样他们才有兴趣;还要引导他们读一些他们原来不爱读、不曾读的书,这样他们的视野才开;要让他们读他们“一读就懂”的书,这样他们才觉得读书不是件很难的事;要让他们读他们“要费些心思才能读懂”的书,这样他们才能长见识,有提高。

课外阅读主要功夫在课外,那就请您多督促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吧,一旦养成了习惯,学生就会享受一生;那就请您多组织交换书籍吧,在流通中书的价值会变得更大,我们就可以花最少的钱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那就请您多组织学生交流思想和感受吧,这样,一个人的阅读心得就会经常在彼此的分享中升华。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到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

既然如此,那就请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自能阅读的能力,引导孩子们享受阅读的美好吧!

(三)习作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习作的基本要求。

⑴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⑶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⑷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⑸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⑹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⑻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关于中年级段习作教学的温情提示。

谈到“习作”,不能不谈对“小学生习作”的认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习”,这对减低小学生的写作难度,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很有帮助。但是,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小学生们写的东西,更应该是他们童年生活的真实体现,因此,“写生活”应该成为小学生习作的永恒主题,我们教材中的“小笔头”其实就代表了我们的这种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您在教学中不妨考虑一下我们的如下建议:

⑴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是第一重要的事情。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家也逐渐地认识到位了。但是,一提“培养兴趣”,教师们总喜欢在“创设情境”等角度去想办法,也许您也可以尝试着从“生活的需要”的角度去,让书面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写生日贺卡,为班报、校报、广播站写稿,给学校、老师提建议,为运动会写口号,为荣登光荣榜的同学写颁奖词……这个时候,书面表达已经融入了生活,“我要写”“我该写”“我能写”将成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源泉。这样的书面表达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它的魅力也是远远超过了“作业”和“要求”的。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作文”,就不应该仅仅是在作文本上,而应该以更多的形式展现出来。

⑵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仅仅靠每学期的几次综合性的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您不妨将台阶铺得矮一些,密一些,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日记,记录身边事,这是一个方面。您还可以根据一些课文的具体情况,在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小的练笔环节。“没有小练笔,难成‘大部头’”,这个道理,您一定非常清楚。

⑶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要有讲究。不知您留意过没有,现在有两种不太恰当的做法:一种是指导的过于“细致”,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几乎没有什么可读性。还有一种就是“淡化指导”以至于“不指导”,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其实,这时候两种极端的做法,最恰当的当然是兼顾一下,既要指导,教给学生方法,由要“留白”,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⑷学生作文完成后怎样对待?传统的“给分数”“定等级”“写几句空洞而模式化的评语”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了。那么,您就多想些办法,组织学生交流吧。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家长交流,甚至,将学生的作品到社会中去交流,如建立友好学校之间的书信交流,利用网络平台的交流等等。这样,交流就是多元的,多向的,也是鲜活的。在交流中,学生的文章有了读者,有了意义,也应该得到好的建议,以进一步得到提高。

⑸提出一个新话题:面对学生的文章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您到底是谁?下面的这种说法您认同吗?

当您拿到学生的作文的时候,您是否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您有幸地成了学生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就请您去读懂孩子们的心声吧。

当您阅读学生的作品时,您作为老师作文,作为成人,您有义务帮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那就请您想办法,以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给他们一些建议吧。

如果通过书面的表达,能够建立起一座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该多好!如果您也有这种美好的意愿,那就去努力实现吧。

(四)口语交际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⑴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⑶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⑷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2、关于中年级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温情提示。

⑴当我们谈论“说”的时候,其实不能忽视“听”,有“说”有“听”才构成了交际。也就是说,当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创设一种交际的氛围和情境很重要。

⑵让学生学会倾听,教给他们“听”的礼仪,这样的交际才更和谐。教给他们“听”的艺术,这样他们才能听懂别人的话,抓住要领,与人沟通。

⑶关于口语交际话题的确定,教材中在每个综合学习中都有一次安排。但是,在这里要提醒您的是,更多的口语交际的机会和话题是在生活中,是在平时而不是在口语交际课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您也许就可以这样做:

①将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语文课甚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统筹考虑,确定最需要、最恰当的话题和时机,让学生们进行口语交流。搞班干部竞选是口语交际,开主题班对会也可以是口语交际,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打电话祝寿也是口语交际……当您的视野打开以后,您就会发现:身边可以开发的资源真的是丰富得很。

②阅读课的教学中,其实口语交际的比例是很大的。那就请您将您提出的问题和话题再斟酌斟酌,请您在听学生发言的时候也留意一下其他学生该充当什么“角色”,该做些什么吧。

③有的老师利用上课前的三五分钟,或是三五分钟的“课中课”,让学生讲故事,播报新闻,谈读书心得,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有了提高。如果需要,您也不妨一试。

④有的人习惯地认为口语交际就是“动口”,其实,也可以考虑“动手”。如果说“打电话”是“动手”有些牵强,那么“采访”呢,您就可以让学生先列提纲,然后再去采访,这样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就结合在一起了,学生的受益也就是综合的了。

(五)综合性学习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综合学习的基本要求。

⑴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⑵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⑷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2、关于中年级段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温情提示。

当您分析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综合学习的基本要求,您可能就会发现,综合性学习其实并不是独立的,它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学习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也可以说,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包括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教材中的“综合学习”并不是和“综合性学习”是完全等同的。“综合学习”有综合的、归纳的意义,但是还不是综合性学习的全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体现在更多的方面和教学环节。

“搜集资料,共同讨论”——阅读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安排,口语交际、习作中同样可以有这样的安排。

“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阅读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安排,口语交际、习作中同样可以有这样的安排。

“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安排,口语交际、习作中同样可以有这样的安排。

当您这样思考的时候,您也许会发现——

语文学习其实很多的情况下就是在综合的语文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现的。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只是课程标准中为了叙述方便而分列出来,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不应该彼此割裂的。

有了以上的认识,您的语文课也许就会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更具有综合性,方法也许会更多一些,效率也许就会更高一些,那种“单打一”的高耗低效的弊端也许就会更容易被克服。

四、教材的配套材料

为基层教师服务,为广大学生服务,这一直是我们的宗旨。而丰富多彩的配套资料正是我们这种愿望的体现。您知道吗?除了语文课本和教师用书,我们还为您和您的学生准备了》、《新教材同步练》、《童年书架》、《单元测试卷》、《写字》以及《假期生活》等。如果您在教材使用中有什么问题,可以登陆“播种者网站”“快乐语文”论坛,或致电0311—87023036(编写),87781224(发行)。

亲爱的朋友,语文使我们同路,教材使我们结缘。学生每天都要学语文,您每天都要教语文,我们每天都会迎来新的太阳。希望我们的每一天都不是简单而无味的重复,希望我们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创意,每一天都有新的思考,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享受!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水乡行》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水乡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材简析:《水乡行》是冀教版第8册第19课,课文主要以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长卷,它是一首现代诗,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教学要求:

1、学会诗中3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熟读课文,自学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吧。(音乐)

师:课前老师也搜集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加讲解)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这里就是江南水乡。你们觉得怎样?(真美),喜欢吗?(喜欢),这样美的景色不光咱们喜欢,著名作家沙白也喜爱,就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生练读)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同桌同学一人听一个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请你帮他纠正(生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每人一小节,指名读,纠正并评论)我想请一名同学把整首小诗再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师:我们随作者坐船从水路上来到水上村庄,接着下了船走进稻田,最后离开了小村庄。到水乡走了这一趟,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感悟课文,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多美好的水乡啊,其实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长幅水乡风光的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卷,到水乡仔细看看,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先请同学自己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做做准备,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生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全班交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汇报时,先说喜欢什么,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的感悟点:

(1)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很广阔)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

(2)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

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

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

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

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

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

(3)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4)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留恋)留恋什么?(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师;读着这首小诗,水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指名读)

师:同学们会背吗?(生齐背)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去亲眼看一看,体会一下周庄的水韵。(放课件)

2、同学们也了解了许多水乡的风土人情,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汇报)

设计意图:[水乡的影象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水乡的知识,向往水乡。]

五、布置课外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增加学生的收获]

板书设计:

19、水乡行

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享受童年的快乐

春天,菜花丛中,追寻翻飞的蝴蝶是一种欢愉与惊喜;夏日,小溪岸边,剥食新鲜的莲蓬是一种闲适与安逸。草地上,大家踢一会儿足球,是一种畅快与潇洒;河面上,放逐自己折叠的小船,则满载着憧憬和乐趣……

本组的一篇篇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饶有情趣的儿童生活图,并在其中折射着一种思想,那就是人类特别是少年儿童,要想活得快乐、充实,就必须“回归自然,尊重天性,热爱生活”。

因此,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两个层面:一是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内容、体会乐趣、感悟生活。要通过阅读感受古代儿童、当代儿童还有外国儿童的不同生活情趣,丰富孩子的阅读感受,引发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二是面对现实生活,师生要积极创造快乐、记录快乐,实实在在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娱乐游戏活动,如跳绳、拔河、电脑益智闯关、踏春、调查访问等。为了使“阅读链接”“我的小笔头”内容更充实,活动开展更丰富,关于“儿时的游戏”邀请家长、任课教师、有名玩家参加的交流座谈可以提前布置。

丰富了孩子的实践活动,也就丰富了孩子的对生活的体会、理解和感悟,从而促进孩子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的健康发展。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建议】

1、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童年是一张白纸,可以绘出最美的图画,可以写出最感人的诗文。童年是一片土地,可以种出各种庄稼,开出各种鲜花,也可以长出茂盛的森林。”这是音乐家刘炽对童年的一段描述。其道出了童年的美好,也暗含了童年的多彩和多变。现在和古时候的孩子相比,中国和国外的孩子相比,也许会有不同。下面,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宋代,看那时候的孩子玩些什么。

2、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1)教师揭示古诗,请学生自己阅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第一首诗中“篱落”“阴”“急走”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格外关注。

第二首诗中“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无赖”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作必要指导。

3、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古人的哪些生活情景让自己感觉很有趣?

阅读着诗句,我们会觉得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历历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篱笆疏疏,小径幽深。篱笆一旁的树木,枝头正吐露着新芽。不远的油菜地上,油菜花金黄一片,蝴蝶翻飞,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就在这样的情景之中,一双儿童正追逐着飞舞的蝴蝶。而黄花与黄蝶的视觉上的错误,给儿童造成的“飞入菜花无处寻”结果,可谓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点睛之笔,这是春树、春花、春蝶与青春年少的儿童构成的完美与和谐。

辛弃疾的诗词以豪放见长,而这首《清平乐茅檐低小》却呈现出自然清新的风格。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农村的生活图景,更把一种生活的情趣蕴涵其中:酒醉中和老婆婆打招呼“相媚好”的老翁,还有“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使得我们也禁不住想走进诗句,走进画面,与那老翁,与那小儿攀谈一番……

4、朗读、背诵古诗。

5、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词,培养孩子阅读古诗的能力。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6、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材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管,是家长的责任。因此生活中,孩子的天性和家长的责任,常常发生一些矛盾故事。阵雨来了,或者天黑了,孩子愿意继续野跑,家长则让孩子躲回屋里,孩子的身躯被禁锢了,但是他们玩儿的天性不会被禁锢。小小的天窗,让孩子发现了又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茅盾的《天窗》要告诉我们的。

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描写了乡下房子的特别。乡下房子怎样特别呢?“只有前边一排木板窗”,这种木板窗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所以,“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天窗。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这部分内容,作者是分两个方面来说的:先说雷雨来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雷雨来的时候,孩子们被大人关在屋子里,只有从那小小的天窗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带子似的闪电唰地一瞥”;孩子们于是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接着,作者又讲了晚上,天窗给躺在床上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当孩子们被逼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们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他们会“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让自己在想象的空间驰骋。他们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他们又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成了他们惟一的慰藉。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讲了天窗留给作者的感受,也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对那给了孩子光明快乐的天窗赞美。“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天窗很小,只是屋顶上的一个小方洞,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慰藉。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一方面作者抓住孩子好动、爱玩儿的天性。如“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一处处生动的描写,会使我们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童年。表现童趣的另一方面是丰富的想象。爱幻想、爱想象是孩子的共有特征,作者抓住孩子爱玩、爱想的特点,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

【教学建议】

童年永远是快乐的,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地域,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你看,一扇小小的天窗,给过去南方的孩子,带来多少快乐?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用问题引读的方式。

1、揭示课题以后,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2、细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从而进一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一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3、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生活谈感受,写感受。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4、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式:如“鹰——莺”“偏——蝙——蝠”“玻——璃”。

5、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参考资料】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蚀》等,1958年已出版《茅盾文集》十卷。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中“哄、裁、暂、锋、腹、摔、澡、凌、啥”九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这场足球赛的快乐气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儿童诗,共有11小节,讲的是小学生放学后在河边草地上尽情踢足球的经历。

前四小节讲比赛的准备情况。参赛双方是自愿组成的两支人数不一的队伍,守门员是“没上学的小豆豆”,比赛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显然不够正规,但孩子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第五至第十小节讲了比赛的过程。孩子们玩儿得非常投入。球“满场乱飞”,人人“大汗直冒”;整个过程充满快乐、趣味: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拍手叫好”,“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小豆豆’闲得难忍,正滚在一旁草地上摔跤”“大家正在那起哄,球又让小狗叼跑。”看到这样的比赛,谁都会忍不住发笑。

最后一小节讲比赛结束后,“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

课文叙述了孩子们在小河边的草地上进行足球赛的热闹场面。语言通俗,运用押韵的诗歌形式表现,琅琅上口,形式新颖。风格上处处洋溢着幽默、风趣,充满了童真、童趣,尤其是几个精彩镜头的细致描述,给这场足球赛添加了别样情趣,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很有感染力。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明白如话,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问一问学生:谁喜欢踢足球?你最佩服的球星是谁?他的哪些精彩球技令你佩服?

(2)揭示课题。教师启发谈话:下面的这场球赛,没有著名球星,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3)读完课文,说一说“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孩子们可能说这场最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教学时,教师就从孩子的初步感受入手,让孩子结合课文谈球赛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玩”“快乐”“有意思”?

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阅读获得体验,凸现个性化行为。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谈感受获得情感体验。结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达出快乐的气氛,使听者受到感染。

2、扩展练习。

(1)可以尝试让学生为诗歌配解说词。

示例:

各位听众,各位观众,今天为大家转播的是一场特殊的儿童足球赛。说它特殊是因为:一、人数不定,随到随上;二、场地无界,只要你跑得够快够远,无所谓出界不出界;三、没有裁判;四、……你看,没有宣布,球赛已经开始了!,让我们还是马上关注球赛吧。……

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学生为自己感性的小节配解说词。

(2)还可以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只要做到押韵、句式大致整齐就好。

示例:

小弟和小猫

柯岩

我家有个小弟弟,

聪明又淘气,

每天爬高又爬低,

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脸,

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

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

姐姐抱来个小花猫,

拍拍爪子舔舔毛,

两眼一眯“妙,妙,妙,

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

小猫连忙往后跳,

胡子一撅头一摇,

“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

爸爸妈妈皱眉毛,

小弟听了真害臊:

“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3、建议本课教学一课时。

【参考资料】

儿童诗的特征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其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五)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如刘饶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在精巧的构思中,创造出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优美意境,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芦、苇、沫、崇、喇、叭、港、叠、桅、唾、篷”十一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玩什么却千差万别。在孩子的眼里,蓝天、大海、山、水、花、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然而,吴成笔下的童年欢乐则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1、2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这是快乐玩耍的基础。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还有就是芦苇,“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当芦芽长出芦叶后,就如同桅杆上升起了绿色的风帆,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水应该是好玩的,水里捉鱼的经历也应该是好玩的,但作者这里要介绍的是芦叶带给人们的欢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小小的芦叶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芦叶船给作者童年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智慧。首先,普普通通的芦叶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还有一种“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孩子们操作这些船也是得心应手,他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顺风开走后,孩子们还“用芦叶卷成喇叭,”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再去寻找自己的芦叶船,“谁做的都能认出来”。自然为孩子提供了材料,孩子则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动手与开发智力的机会。

第5—8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表兄说把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而且还要亲自证明给我看,他“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动作的娴熟使我们看到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和自信。当看到“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而且还引发了“我”无尽的遐想: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随着芦叶船越漂越远,小作者的思绪也是越来越远,小小的芦叶船把作者带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文章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读着文字,一幅幅画面便历历在目一般,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出现了,又一只只漂远了,作者那种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芦叶船的喜爱,自然流露笔端。文章的结尾,则给人无尽的遐想,含蓄而深刻。

【教学建议】

有人说过:一个人,不知道玩,那有点傻;不知道怎么玩,那是有点笨。

德国诗人席勒也曾会所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以上的观点、说法不一定全面,也许是站在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的角度说的。但是,游戏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是肯定的。

因此,学习《芦叶船》一课,在理解层面,应该尽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第二、体会水乡孩子的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第三、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以上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更应该成为有滋有味地学习这篇课文的支撑。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问一问学生: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玩的东西应该不同。

(2)提问学生:谁到过水乡?谁了解水乡孩子的生活?然后出示课题,引出大家要共同了解的水乡娱乐方式——玩“芦叶船”。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初读课文以后让学生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大致层次。

3、讨论:作者描述的芦叶船的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

——玩的地方美。引导结合第一自然段体会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到过水乡的同学介绍水乡的有关情景,教师也可以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但重点还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苇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哪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玩的玩具制作得美。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体会理解。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家和学校的环境地图。从而看孩子是不是理解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如下图)。

通往学校

小桥

“我”家

进而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充满个性与创造,更充满欢乐。

过程中,可以用图片、实物展示芦叶船或者学生自己制作的小玩具。

——玩儿的过程美,充满想象与智慧。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万芦叶船的心情。

实际,无论玩什么,在玩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芦叶船搞不好会漏水、重心不稳会翻、芦叶折压不当小船还会散……要想在玩耍中玩得精彩、漂亮,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甚至运气的。

4、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课文把怎样做芦叶船、怎样玩芦叶船写得非常生动。你最喜欢玩什么?能用你的笔告诉大家吗?课上可以先让孩子说一说,课下再写下来。

5、本课的生字“港”字容易写错,最后一部分是“巳”;其他的生字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芦—卢”“枣—喇”。

6、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驳、柜、码、衫、绍、览、款、趁、番、裤、瑞、摊”十二个生字,认识“尼、伦、奥、萨、恤”,理解生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教材分析】

乌塔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课文主要写了她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子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性强,是家里的宝贝,一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出去玩。而德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与乌塔在旅馆相识,通过“我”的亲眼目睹和“我”与乌塔的交谈,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独自一人出门在外,并能从容处理各种事情,适应各种环境,做事有计划、果断、胆大而心细的小姑娘的形象。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

(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

如:乌塔对我的一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从而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乌塔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乌塔先是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在长辈爱孩子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乌塔的话不多,但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特别是她只有14岁就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文的突出特点是内容带给我们的冲击,这是一种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带给我们的心灵深处的冲击。因此,教学时要注意:

1、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时,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乌塔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的基本问题要抓住自立精神这一中心,如:

(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

(2)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在讨论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3、课后扩展。

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适当的时候排练演出。

课文的学习还可在老师的组织下以辩论的形式展开,鼓励学生对乌塔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4、学习本课生字,一要注意让学生照形近字,如“妈——码”“览——贤”“端——瑞”“摊——滩”,二要注意区别同部首的字,如“衫——裤”

【参考资料】

几个小故事

在清华大学校园中有个湖,中间有一个小岛。有一年,一群天鹅来到岛上。热情的北京人,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渐渐地这群天鹅在岛上生活了下来。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热心的北京人又在小岛上为它们盖了小茅屋让它们取暖,并且给它们食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鹅变成了“野鸭”,再也飞不起来了。

??有这样一位父亲,因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把三个孩子关在家里与世隔绝,结果先天智力完全正常的三个孩子,到了12岁只相当于一般孩子5岁的水平。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看后不能不为之心动: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做?

夏令营的较量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至16岁之间,每人负重20公斤。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并不懂什么生存意识和环境意识。

矮小的日本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过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自己才狼吞虎咽起来。中国孩子,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蓝!”

“你们还来不来?”“来!”

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孙云晓)

【教材分析】

这一“阅读链接”从“享受童年的快乐”这一文化主题出发,安排了“儿时的游戏”的系列内容。教材包括两部分:一是“我喜欢这样玩儿”,以“翻绳”“染指甲”“踢毽子”为例游戏的玩法与妙处作了介绍。二是以“昨天他们怎样玩儿”为内容,意在让学生更加广泛地了解过去的或者别人喜欢的各种各样的游戏。教材附有一张调查表,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采访记录。教材配有提示性的插图,包括跳方兜、拍手歌、跳皮筋、推铁环、转陀螺、编花篮等。

【教学建议】

从学习做人、学习生活与学习语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本“阅读链接”可以搞一次以“儿时的游戏”为内容,以“追寻享受快乐的童年”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人员:语文教师、学生,尽量邀请其他学科和有空闲的家长参加。

时间:占用自习和课外活动时间。

组织:语文教师指导下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

过程实施:

一、活动准备。

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做好准备。

第一、让学生想清楚、讲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班里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准备,争取在大家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把阳光的一面,自己的特长展示给大家。这就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自己最喜欢玩什么。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喜欢的,其中的甘苦与快乐是什么。必要时可以用实物或者行动展示。

第二、邀请、鼓动其他教师或家长参加班级活动。

为了使本次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使孩子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教师要提示孩子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让爱玩儿、会玩儿、玩儿出水平、玩儿出境界的老师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可以请一些玩出名堂的“玩家”,如票友、收藏家等。

为此,活动之前要搞一些调查,请哪些人,哪些人适合参加、能够参加,要心中有数。

第三、对班里同学可以进行大致分工。如主持人撰写主持词,侧重自己讲的主内发言稿;社交能力较好的侧重请人;还有包括准备教室布置等。

准备的过程,就是一次孩子参与实践的过程,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孩子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二、活动交流。

玩是儿童的天性,其实,何止是儿童,大人在闲暇的时候,在没有了工作压力的时候,在精神彻底放松了的时候,也喜欢玩。游戏,是人的本性、本真。因此,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大家彻底放松一把,至少要彻底放松地说一把。

著名诗人雷抒雁说得好,说得实在,“一个不会游戏的人,大家总会觉着他的生活有点枯燥;而过些日子如果不去玩一玩,你也许会觉得生活太憋闷了”

你,儿时的游戏有哪些?哪些游戏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把蕴涵在“儿时的游戏”中的欢笑、哀愁、酸甜苦辣,跟大家尽情表白吧。这次语文活动给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

交流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让孩子、大人共同展现,不要总是孩子说,大人不好意思。教师和主持人要善于打破僵局,必要时可以事先和某些老师、家长打好招呼,以免冷场。

2、玩游戏,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是个五味俱全的过程,大家要坦诚说出玩游戏得与失,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总歌颂,也不要总批判。核心目的是在大家的长谈中,学会玩的技巧,提高生活情趣与质量。

【教材分析】

本综合练习在兼顾单元文化主题“享受童年的快乐”的基础上,安排了“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我的好方法”,以及口语交际“让你我都快乐”和小练笔“童年趣事”等五部分内容。

【教学建议】

一、“我的采蜜集”

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一组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或词语,有意思的是各种各样的“笑”对应了起来,读来感觉非常有趣。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意思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一用,因为积累词语的目的为的是运用。

而后,可以补充一些描写笑的词语,让学生补充前面的词语,或者给出一些词语,搭配相应的“笑”。如:

面带微笑;

几声冷笑;

一脸奸笑;

哈哈大笑;

一阵爆笑;

会心一笑;

回眸一笑;

皮笑肉不笑……

孩子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用“相声”贯口方式看一口气能说出多少种不同形式的笑。

二、“读读背背”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代著名诗人,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田园诗独具一格,影响较大。这首诗是诗人退居石湖养病时所作。诗人共创本题诗歌六十首,这是第三十一首。诗歌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人紧张劳作的生活图景,突出了农村男女都热爱劳动的主题,富有浓郁的农村气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学习了这一首,教师可以扩展学习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歌。如

四时田园杂兴(二首)

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其二

新主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三、“我的好方法”

在生活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动脑的人,常常会有小的发现或创造。教材中介绍了学习方面自己作书签的“好方法”,以免损坏书籍。其实,学习方面还有许多好方法。如用废旧报纸或在水泥地上练毛笔字是节省纸张的好方法;如果是好的白纸,有人先用铅笔练字,再用钢笔,最后用毛笔,这也是节省纸张的好方法;大家合作买不同的书,然后交换阅读是多读书的好方法……

学习中孩子也会有许多发明创造,让大家互相交流,智慧共享。

四、“口语交际”

——让你我都快乐。

1、情境谈话,引出话题。

这次的口语交际,老师和大家一起寻求快乐:你可以把你的快乐故事、快乐秘诀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自己的不快说出来请大家帮助。

2、谈话交流,注意引导。

第一、让大家听清楚快乐的根源或苦恼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听清楚表达的同学什么地方说得好。

第三、听众要积极想办法,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要善意地、文明地、讲究表达方式地说明自己的意思。

五、“我的小笔头”

——童年趣事

提起“童年”,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涌现出一串故事……

有了“阅读链接”中关于“儿时的游戏”的谈话交流,相信孩子关于“童年趣事”的素材已经储备了许多。这是孩子最为感兴趣的话题,课上可以再给学生提供一段交流的时间,孩子拿着图片、照片、实物,谈起自己童年的趣味经历,那是饶有兴趣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继续做好这样两方面工作:第一、一些孩子不知道该写哪些事情,教师要帮孩子筛选,选择哪些突出“情趣”的事例。第二、要提示孩子学习教材中《天窗》《芦叶船》以及《快乐的足球赛》把细节描写具体的方法,努力做到别人一读你的文章就能体验到你的“芦叶船”、你的“冷空射门”到底怎么有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四单元生命离不开绿色
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生命离不开绿色”为主题,编排了五篇课文。《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确会让我们为植物世界的多样、奇妙而赞叹。《爬山虎的脚》会令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非常细致入微。读完《门前的小树死了》一文后,我们会不禁感叹一个十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责任感。《绿叶的梦》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与美好的向往之中。《鸟的天堂》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一种时静时动、神秘的美。
学习本单元,一是在于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关爱绿色生命、爱护绿色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这一切,要让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自读自悟中,自己去领略、去感受、去回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9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5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绿色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
16《形形色色的植物》………………………2课时
17《爬山虎的脚》……………………………2课时
18﹡《门前的小树死了》……………………2课时
19《绿叶的梦》………………………………2课时
20《鸟的天堂》………………………………2课时
阅读链接《生命离不开的绿色》……………2课时
综合学习四……………………………………1课时
口语交际《请你来当设计师》………………1课时
我的小笔头……………………………………3课时
16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材分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形形色色”这一文眼,从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与“奇趣无比、五光十色”之处落笔,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神奇有趣的植物世界。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作者对整个自然、对奇妙的绿色世界、对生命都洋溢着满怀的热爱。通观课文全篇,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植物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表达,让他们逐步学会积累语言表达的“样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庞大”“形形色色”“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继续学习从题目入手,抓住中心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对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植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对绿色生命的关爱情感。
重难点分析: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出一定的时间来认读,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学生写字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容易激发而难以保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到读文、识字。如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可以从内容入手,让学生说说“植物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觉到的?”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勾画,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一些有趣的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16形形色色的植物
学生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题目中“形形色色”的理解。(“形形色色”是状态词,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意思。)
2.知道了“形形色色”的书面意思后,课件出示多种植物图片,使学生对这个词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激发起他们阅读文章的欲望。
二、自主阅读与识字。
1.学生出声读课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反复读,达到字字响亮,句句通畅。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运用各种方式理解文中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
“庞大”“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词语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4.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围绕“形形色色”介绍这些植物的。
课件出示中心词语:庞大、复杂;奇趣无比、五光十色。先说一说,再将关键词画下来。
5.指名接段读文,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读出感受、作出批注。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课件出示:“植物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读出观点、产生共鸣。
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把交流与朗读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件准备了“孟加拉榕树”、“昙花”、“待宵花”、“热带芭蕉”、“银杏”和“电信草”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出示。
第二课时
一、紧扣主题、深入理解。
1.写作方法的渗透。
列数字:
课件出示句子“澳洲的杏仁桉树,就有一百几十米高”,可让学生算一算,一层楼高三米的话,这种树就要有四五十层楼的高度;“孟加拉有一种榕树,树冠可以覆盖十五亩土地,树阴下可以容纳万人乘凉。”假设一所学校有两千人,那么就是有五所学校的学生同时站在这棵树下乘凉。
对比: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高大的植物……微小的植物……。有些植物的寿命很长……有些植物的寿命又极短……植物的生长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很快……有的植物长得又很慢……
打比方:
这两片小叶就像贪玩儿的孩子,白天一刻不停地在“跳舞”,夜晚才会安静下来……
2.阅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先体会段末省略号的用法,再按照作者“你也许以为……吧?不是”的设问句句式,进行一个简短的续写。
课件出示续写格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植物有资料,进行续写。
3.课件出示:植物世界里的故事和秘密是说不尽的,你还知道哪些秘密?快跟大家说一说吧!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有些生字如“孟、贪、秘”是学过的字进行组合成为新字,“貌”字的部首是豸部,带豸部的字“豹、貂、豺”等大都与动物有关,“貌”字是个特例。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貌”字笔画较多,豸部书写时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少点或少撇,且结构要匀称,教师要范写。
“冠”字容易误写,学生常会多写一点或少写一横。
“贪”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一个“今”字,不要误写成“令”。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17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爬山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植物,人们利用它善于攀爬的特性,常把它种在墙根下来装点院落。盛夏里,它厚实的叶子遮住了整面墙壁,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给炎热的苦夏带来阴凉。
叶圣陶先生以此为题,用他清新质朴的语言、落墨有致的思路、细致生动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与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行文中处处体现着对小生命的敬意与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认读、理解和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先介绍了它的样子。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这一自然段描写逼真、细腻,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极为认真、仔细。
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的;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爬山虎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让学生汇报:你了解关于爬山虎的那些资料?(师生共同交流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教师导入:今天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和爬山虎有关的文章。教师板书课题:17爬山虎的脚
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看到题目思考“想知道什么?”
学生对课题质疑: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用途?为什么作者不写“爬山虎”却以“爬山虎的脚”为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知道,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马上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均匀”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漾”来形容荡起水波,而课文恰恰是把满墙的叶子比作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漾”起波纹就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教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围绕爬山虎写了它的叶子和脚)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课件出示爬山虎叶子的三种美
叶子的特点:
(1)色美,绿。从“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知道爬山虎的叶子突出的特点是绿,但也经历了有红到绿的变化。
(2)形美,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不留一点空隙”说明爬山虎叶尖朝下,铺得均匀长得茂密。
(3)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美的叶子的背后,是爬山虎的脚顽强地支撑,才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着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3.小结:叶圣陶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叶子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又抓住了叶子的特点来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它围绕爬山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指名读关于爬山虎颜色美、形美和动态美的句子。
3.教师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爬满墙,铺得那么美,这和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来学习课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品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脚的生长部位、形状、颜色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找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
(1)读课文,找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说一说。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指导读“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将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形象逼真。
3.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用“▲”画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勾画出描写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然后借助课件,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齐读,体会作者运用动词的准确。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3)那是不是所有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巴着墙?(不是。)那没触着墙的怎样了?读第五自然段。(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怎样了?(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相当、休想。)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赞一赞爬山虎的脚?(神奇)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四、写字。
1.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茎”字容易写错,它的中间部分不能写成“又”字,写时不要交叉。
“漾”字右下方是一个“永”字,要与“水”区分开。
“萎”字结构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把字写紧凑。
“拂、费”两个字中都带一个“弓”字,教师注意指导“弓”的笔顺。
2.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就不尽相同。“铺”要写得左窄右宽;“贴”要写得左右相当。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你也像作者那样仔细观察过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吗?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再试着写下来。
19绿叶的梦
教材分析:
《绿叶的梦》是当代女作家葛翠琳用爱之心、美之眼、情之笔书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作者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浓郁、清新的气息,都散发着童年生活的真实、美好。贴近自然、贴近儿童生活,是这篇课文的特色。读着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与美好的向往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清热明目、祛痰止渴”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顿号的用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五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家一样热爱生活,关爱自然。
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则具体描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绿叶之梦”。这三段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可结合课后的习题“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绿叶的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跟随女作家葛翠琳追逐绿叶的梦。
板书课题:19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生词的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3.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觅食”“洋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弄懂“标本”的意思;“碾盘”“高粱秆”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启蒙”“清热明目”“祛痰止渴”等词语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理解。
4.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在童年的记忆中,是谁让我对“绿叶”开始着迷?
过渡: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文字承接着作者直抒胸意地对“绿叶”的着迷又开启了童年时代“绿叶之梦”的大门。
三、理解课文,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思考: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个性化阅读指导。
重点品读:
第三自然段:回归大自然的孩子们开心快乐、无拘无束的场面。“跑遍”、“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乐谱”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跃然而出。
(1)在大自然之中,孩子们有哪些快乐?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大自然给予你的快乐有哪些?
(3)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放飞心情,放飞自己,绿叶和鲜花装扮成了童年的“乐谱”。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第五自然段:“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积、躺、翻、坐”一系列的动词描写,使孩子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得孩子们野外活动那种愉悦的心情、畅快淋漓的感受画面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孩子们采集树叶时的一系列动词。
(2)课件出示带顿号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顿号的用法。“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
(3)小结方法:
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让学生知道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过渡:绿叶使我们增长了许多生活知识。绿叶的梦最后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童心就从那里一天天走向成熟。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曾编织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你的梦里有什么?哪些植物为你的童年增添了美的色彩?
1.同学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游戏!
2.课件出示练习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叶的梦是_____的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汇”不要将右边写成“工”字;
“戒”字右边最后一笔撇不要丢掉;
“垂”字书写时要做到布局均匀、紧凑,注意中间一笔最长;
“拢”字要和“扰”字区分开。
2.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上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不尽相同。“荷”字要写得上扁下方,而“盆”字相好相反,书写时要上方下扁。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三、课后延展。
课件出示推荐阅读:
《翻跟头的小木偶》、《最丑的美男儿》、《小淘气的决心》
20鸟的天堂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态与动态的描写;二是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八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的、应、干、禁、数”等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品味文本: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重难点分析:
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以及树、鸟、人融洽相处的优美意境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学生就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涨潮”、“画眉”图片。
3.教师指名读课文,生生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动静对比
4.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见到的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简单了解了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
1、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
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出示大榕树图片,介绍大榕树。
3、师:那为什么两次见到的所见所闻会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学习这篇课文《鸟的天堂》。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1)自由朗读文中描写榕树的段落,看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能看出来的?
师: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榕树?从哪体会出的?
(2)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师:请你把描写榕树段落的语句读一读吧!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指名读。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榕树?
重点分析: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强调:“一株”
体会“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看图片理解:枝上又生根。(解释榕树的气根)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师范读重点语句。
看图片理解:“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3)看着这株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请同学们重点朗读第8自然段,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自由说。
师预设:你不明白:“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畅所欲言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师:这“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感受多么奇妙,难怪作者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学生齐读)
这也是我们内心的赞美。这是赞美榕树,更是赞美神奇的大自然!
●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枝干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2、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但是没有见到一只鸟。这怎么能称之为鸟的天堂呢?但第二次经过这里眼前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这棵大榕树上生活着许多鸟,这些鸟是怎样活动的?
(1)课文哪几个段落具体写了鸟?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2)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读的这些语句写出了鸟儿什么特点?
鸟儿真多啊,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啦,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这一点?(应接不暇)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
你又从哪些语句能看出鸟儿生活的自由快乐?师:在画眉鸟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树、鸟、人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在你心中,这还只是一株大榕树吗?那是什么?(鸟的天堂)
(3)鸟的天堂多热闹啊!让我们欢快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3、作者看到这里不禁发出一声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思考:“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有的地方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可小组进行讨论。)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生活在这里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真像在天堂一样。
三、深入阅读、探究原因。
1、学生在充分读文后,思考:这株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因为:(1)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
(2)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3)人们对鸟儿的爱护,使得鸟儿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2、“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留恋”,你觉得作者在留恋什么呢?
师:留恋的是那棵茂盛大榕树,他为鸟儿提供了一个快乐生活的天堂。留恋那榕树下百鸟齐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四、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7、8、12、13自然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四字词语复习(冀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四字词语复习(冀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重点之四字词语

2课《天窗》:扇扇开直,卜落卜落,刷地一瞥,闪闪烁烁

3课《快乐的足球赛》:捧腹大笑,凌空飞射

4课《芦叶船》:呜啦呜啦,浩浩荡荡,又惊又喜

5课《女孩儿乌塔》:结结巴巴,一时语塞

综合学习一:心花怒放,妙趣横生,心领神会,前仰后合,转悲为喜

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嫣然一笑,捧腹大笑,破涕为笑

6课《我们家的猫》: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天真可爱,尽职尽责,一声不吭,淘气顽皮;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屏息凝视,生气勃勃,

枝折花落

7课《小狮子爱尔莎》:恋恋不舍,依依不舍

8课《树上的鞋》:叽叽喳喳,羽毛未丰,扑扑棱棱,呢呢喃喃

9课《老人和鸟》:叽叽喳喳

10课《自然之道》: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突兀而来,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结群而出,饱餐一顿,气喘吁吁

阅读链接:龙腾虎跃,虎踞龙盘,龙马精神,龙飞凤舞;来龙去脉,画龙点睛,龙争虎斗,龙潭虎穴,叶公好龙,老态龙钟

综合学习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课《锁不住的心》:老老实实,跳来跳去,咕哇咕哇

12课《小溪流的歌》:哼哼唱唱,考虑考虑,五颜六色,无边无际,一起一伏,四面八方,无尽无止

13课《成长》:虎头虎脑,忽闪忽闪,自言自语,不卑不亢,纷纷扬扬,大雪纷飞,恍然大悟

15课《给予的故事》:饥渴难忍,濒临死亡,黄沙茫茫,苦苦支撑,满怀希望,风吹日晒,摇摇欲坠,滴水全无,气恼至极,小心翼翼,犹豫再三,痛痛快快,置之度外

阅读链接:(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惊弓之鸟,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南辕北辙,囫囵吞枣

综合学习三:心胸宽广,骨肉情深,亲如手足。

(描写高素质人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16课《颐和园》: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

17课《东北大森林》:又肥又厚,踱来踱去,又闷又湿,严严实实,叽叽喳喳

18课《海市蜃楼》:烈日当空,热气蒸腾,饥渴难忍,风尘仆仆,隐隐约约,不可触摸,错落有致,波涛澎湃,若隐若现,太虚幻境,如梦如幻,浮想联翩,一丝一毫,千呼万唤

20课《威尼斯的小艇》:世界闻名,别有情趣,操纵自如,手忙脚乱,得心应手

阅读链接:天涯海角,烟波浩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文人墨客

21课《向卫星求救》:绵延广阔,精心调试,山峦起伏,忧心忡忡

22课《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无土栽培,昼夜交替,失重环境,自动调节,千姿百态,游来游去,万丈深渊,,明亮清晰,青藏高原,清晰可见,肆意翻腾

23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出类拔萃,又涩又硬,又黄又大,枝繁果密

24课《蝴蝶的家》:水珠滚坠,翻转不定

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胆大妄为

综合学习五:奥林匹克,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6课《别踩了这朵花》:秋空明朗,秋风凉爽,不知不觉

27课《再寄小读者》:行云流水,翻天覆地,迥不相同

28课《只拣儿童多出行》:成千盈百,坐无隙地,叽叽喳喳,聚精会神,密密层层,开得旺呗,浇水施肥

29课《肥皂泡》:搅拌搅拌,轻清透明,玲珑娇软,光影凌乱

30课《大舞台》:一草一木,潮起潮落,莫名其妙,绘声绘色,直上直下,感情依依

31课《送别冰心》:精心设计,隽永清丽,人生旅程,文坛佳话,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拾级而上,如怨如诉,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眉清目秀,引人注目,别具匠心,千秋万代

(注:黑体表示重点,下划线表示重复出现,斜体表示课外补充)

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案设计(人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案设计(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南国风光。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鸟的天堂》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鸟的天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惊醒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课文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交流,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今天,老师带带大家去鸟的天堂游览一番,好吗?

2.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出示图片)

4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自由)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小组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3.读得正确流利的组长画星

4.教师检查预习,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

5.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读,看他们字音读得准不准?

边听边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

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课文第6、7、8段的有关段落

(三)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认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天堂里生活的?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生汇报。

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2.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四)看图片指导朗读

过渡:是啊,正因为这棵枝干茂盛的大榕树,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这里的人们与鸟儿和谐相处,所以,这里成为了鸟的天堂。

那小鸟在这里怎样生活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再回到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

再次指导读6、7、8自然段

(五)交流朗读感悟

过渡:是呀,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领悟作者在表达中饱含的感情

(2)走近作家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六)拓展阅读

鸟的天堂

田汉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

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

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

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首诗,是著名的剧作家田汉同志1962年到新会,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七)巩固检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对大榕树的称呼。

2.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教学总结】《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培养学生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抓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搞清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文中常有“给段落加小标题”(如十一册《少年闰土》等),“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如九册《将相和》等)之类的练习。这种练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小英雄雨来》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紧凑,内容跌宕起伏,故事性较强。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我将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会“概括小标题”上。

教学目标:

1、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2、初步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试着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一、明确定义。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出示:小英雄雨来(齐读)

2、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第一次读我整整读了——16分58秒,我一翻竟然有——十页半,再一数,有3258个字!

你想说?

过渡

(这么长的文章可怎么学啊?)这节课我就教给你们一个妙招,板书:概括小标题,咱们给长文瘦瘦身。

二、习得方法。

(一)概括法。

1、一句话:要想把妙招学到手,咱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更简洁些么?

2、一个词: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你把它瘦身成一句话。还能继续吗?

学生说,(游泳技高/雨来游泳)出示:表格一小标题

评价:不知不觉中你就创造了一个“概括瘦身法”!出示:概括法我决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它,就叫他(某某)概括法。板书:概括法

3、回顾方法:这第一个妙招就是把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从中提炼——(关键词或者重要信息)。

出示(概括法:根据各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小标题)

(二)引用法。

1、分角色朗读:背挺直,接下来咱们向第二部分进攻。我来当当女老师,谁来当当爸爸,旁白?那剩下的同学就是“学生”了

出示本段标记人物语言

2、复习:谁来给这部分瘦瘦身?(雨来上夜校)

评价语:“()概括法”真有效,瘦身效果明显。

3、发现:不过,我觉得这样也行——放大“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你有什么发现吗?猜猜我选这句的原因?

引导:(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会学习,其实…)雨来上夜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

出示:小标题。

小结:你瞧,抓住文中的一句话来引用,也是概括小标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妙招就叫板书:引用法

(虽然是我发明的,但是是你说出来的,就叫他——板书:引用法。)

(三)积累运用。

1、小组合作: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两种方法给后面的部分瘦瘦身。四个人为一组,完成学习单。出示:方法和表格示范(随机巡视引导学生说说理由组长汇报补充)

2、交流汇报。

预设:游泳技高、夜校读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河沿枪声(宁死不屈)、雨来脱险(机智逃生)。

“雨来耍水”,“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生:汇报展台展示(有补充吗)

3、适当修正。

出示:适当修正

(四)串讲全文。

孩子们,你们看这么长的文章,我们把它读成了这样六个短句。你能不能对照这几个短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自己说说

师小结:怎么样?佩服自己吧!给自己掌声!

总结:(对照板书)我们运用概括法和引用法,轻松地将这么长的课文读懂了。其实概括小标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拓展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继续发现,下一个被命名的会是谁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五单元:神奇的大千世界
21观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
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根据整体推进,立体发展的教学思路,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重难点分析: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这种孩子们不太熟悉的情景,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潮来时的壮观和潮来后的水涨江面。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想象画面,如本设计中让孩子们想象,充分利用此处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过程中的渗透远远胜于最后的升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在说的过程中领悟。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播放录像,并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展示课件。
3.请学生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4.过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展示课件自读提示。
2.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展示课件介绍一下你的记字方法。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默读课文,谈感受。
1.谈谈钱塘江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边读边想,作者在描写这个奇观时,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完成填空。(展示课件)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板书)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勾画语句。学生交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2.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指导朗读。展示课件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
1.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语句。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指导读好这句话。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读大潮过后的语句。
5.指导背诵。
(1)出示句子,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课件展示。
(2)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四、课后延展。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利用自己手中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
22龙卷风
教材分析:
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文章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
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解词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体会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龙卷风。
3.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继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感悟,体会龙卷风的形态和气势。
正确的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和图片。
2.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1)哪些字较难记?
(2)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这篇课文,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交流。
4.哪个词体现了人们的感受?
三、学文。
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展开教学。
体会“谈虎色变”“久久不能平静”等词语,指导朗读。
四、作业。
1.把课后的生字一个字写两遍,并给每个字组一个词。
2.关于龙卷风,你还知道哪些,课下和同学交流以下。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龙卷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呢?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二、合作学习。
(一)组内交流:
1.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
2.学生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二)班内交流,理清脉络。学生可能这样总结:
龙卷风的种类和多发地;
陆龙卷和海龙卷;
龙卷风的速度;
人们的愿望……
(三)重点理解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1.第三段:出示句子“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怪物摇摇晃晃……皮肉”,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来读。
理解“肆虐”。展示课件
2.第四段: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展示课件
3.文中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
三、课后延展。
从电视、广播或人们的交谈中,你知道近一周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吗?请以“新闻要述”的形式把一周的重要新闻总结一下。展示课件。
24琥珀
教材分析:
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把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融入一个描写生动传神、情节引人入胜、想象丰富合理的故事之中,使读者既可以体会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又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生动活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八个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
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
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地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琥珀和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课件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再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课件展示
2.集体交流。
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科学价值
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整体。
四、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25准时的登陆表演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澳大利亚菲利浦岛上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奇特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神奇大自然的赞叹之情,点出仙企鹅的准时登陆表演是体内生物钟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能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通过阅读体会,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感悟边想象,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重难点分析:
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对仙企鹅不是很熟悉,通过观看视频,对仙企鹅登陆表演有了形象的了解。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物钟有规律地安排着我们地生活。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企鹅、生物钟的资料、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企鹅、有关生物钟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澳大利亚,了解它的地理特点(四面环海、在南半球、气候温和)。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提示: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你喜欢仙企鹅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关于仙企鹅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谈。引导学生体会仙企鹅可爱的三个原因:(1)小巧玲珑的形态。(2)很雅的名字。(3)准时地登陆表演。
2.教师小结: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3.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书时注意几个词语:“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时令”等。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刚才那些词语连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课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一)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这是怎样的一场登陆表演?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展示课件
(二)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1.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引导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厌其烦、如期而至”来体会、感悟仙企鹅登陆的准时。展示课件
2.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来体会、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奇趣。体会作者抓住仙企鹅的外形、动作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放录像,展示课件
(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动词来并反复读一读,谈感受。指导朗读。
(2)在这段课文中“奇迹”和“奇观”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内容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3.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生物钟的材料。然后从课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平时能恰当的应用这种形式。展示课件
(1)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陆表演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请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材料来谈一谈。
(2)仔细读文中的问句看你能发现什么?展示课件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出示海报资料。展示课件
2.结合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资料,给“仙企鹅准时登陆”这一奇观,设计一张海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第三单元了解古代文化
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在学习中成长”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纪宇的《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孔子学琴》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推敲》一课说明中华文明源源流长,文人故事、学习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字的敬畏》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橱、贾、”等42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查、府”等53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课时安排: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2课时
12、《孔子学琴》。。。。。。。。。。。。3课时
13、《推敲》。。。。。。。。。。。。。。1课时
14、《字的敬畏》。。。。。。。。。。。。2课时
15、《和时间赛跑》。。。。。。。。。。。2课时
《综合学习三》。。。。。。。。。。。。。1课时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会读文中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诗句,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小书橱和读书给“我”带来的
收获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运用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情感。
2.巧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认读生字轻松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实际,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培养读书、爱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分析:
l课前预习,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一方面可以读读诗句,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诗句中涉及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也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所在。教学时可以把相关的故事、图片及音像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起来,使诗句的理解充满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故事及典故。
2.老师准备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2.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文题目,通过阅读知道关于这个小书橱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诗歌,感受作者的书香世界吧!
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边读边思考自己的问题。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展示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解。
1.自由读文,边读边将描写作者对小书橱喜爱的句子勾画出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勾画的句子(第四小节)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在读中悟出对书橱的喜爱即是对读书的热衷。
2.指名读二、三小节,体会文字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课件展示
此处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学生和老师搜集的故事、图片等资料一一展示,对文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多了,朗读自然到位。
3.再读第四小节,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读好书的畅快淋漓。
四、高声诵读、畅谈感受。
1.将课文完整地高声诵读一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2.将自己最心爱的书籍介绍给大家,说说读书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诵、即兴创编。
1.在熟练朗读之后,完成背诵。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即兴创编。
2.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创编活动,并全班交流。
黛玉葬花,悟空习武;
琵琶舞,七色鹿等等。
二、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教师予以指导。
12孔子学琴
教材分析: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十一个生字,会读文中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l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感到陌生,个别地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l依据本课提供的两条线索,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由孔子其人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求他的精神世界。
3.板书课题:12.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初步感知。
1.课件展示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课件出示其涵义: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是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
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
孔子弹琴的程度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会弹,二是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三是令师襄如醉如痴,四是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孔子学琴的内心想法变化:一是不满足现状拜师学琴,二是想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三是要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四是体会出作者是周文王,心情激动。
师襄几个阶段变化:奇怪——迷住、激动、如醉如痴——惊异、佩服、行礼。
2.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
“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
3.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表现孔子治学的严谨——精益求精。
4.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是什么?最后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课件展示
二、想一想。
想一想: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认读生字。
2.请学生选出不好书写的生字。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14字的敬畏
教材分析:
《字的敬畏》选自乔传藻关于写作的文集《文学的眼光》。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由了解到最终敬畏的过程:小时候乡俗的影响——老人们关于“敬惜字纸”的告诫;后来自己读书的体悟——感受到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到:“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阅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十个生字,会读文中十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对汉字产生敬畏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
3.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对诗词《听张立本女吟》、小说《聊斋志异》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
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
2.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词较多,应该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适时加以理解。有一些词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例如“含蓄”、“言简意赅”、“渲染”、“气象万千”,注意切不可就词解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理解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课前准备:
搜集《听张立本女吟》和小说《聊斋志异》相关资料,作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引发思考。
1.板书《字的敬畏》。
2.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教师导入: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巩固。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接段读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之情的。小组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学生交流自学体会。
第一部分(1)自然段: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第三部分(5-9)自然段:写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
(5)回忆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
(6-8)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
(9)写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第四部分(10):总结全篇,写出自己对方块字地深刻感悟:汉字,在我的眼力是有生命的。
3.教师把每一部分内容用简洁的“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如第一部分:产生疑问;第二部分:敬惜字纸;第三部分:感受文字生命力(感受神奇、创造奇迹、悟出道理);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逐层深入。
1.默读第2、3、4自然段。思考:什么叫“敬惜字纸”?课件展示
资料:中国民间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过去在私塾的房前有一个砖砌的池子,里面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字纸”就是有字的纸,不管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都不能随手乱扔。因为纸上有了字,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凡人”须尊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这种态度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完全可取的,但它也反映了先人对文字的一种敬重: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汉字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重。
2.指名读第5自然段。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慨:“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根据预习理解诗词内容。
4.学习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
5.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课件展示
二、书写生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2.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本课生字笔画简单的较多,要注意同意字、形近字的区别。
三、学后推荐阅读。
乔传藻《挑柴——童年纪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
15和时间赛跑
教材分析: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当一个个人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回首往事,会发现一个个人生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有着光辉灿烂的一生,有的人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有的人为自己无愧的人生感到安慰,有的人却因为没有珍惜而感到惭愧。
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方式;应该有勤奋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应该懂得自己拥有的有限时光的宝贵。《和时间赛跑》便是一篇使我们思考生命、思考时光的文章。
课文从外祖母去世的悲痛引发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九个生字,会读文中六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2.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格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知道从小珍惜时间。
重难点分析:
l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l体会“我”为什么会“还感到害怕”、“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谁、为什么、怎样和时间赛跑来回答问题。
教师导入:问题出现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请教老师、问问同桌、联系上下文等等)。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认读。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提示:课文讲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和时间赛跑;
第二部分:怎样和时间赛跑;
第三部分:结果怎样?
三、细读品味、深入感悟。
1.初步体会内心的触动。
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给自己触动最深的地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想法。祖母去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父亲的一番话让学生知道时光的流逝是残酷的现实;目睹大自然的变化——感触到时光一去不复返……
2.体会时间的珍贵。
课件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学生齐读、感悟。
3.深入体会内心的触动。
再读爸爸对“我”说的话。课件出示思考话题:爸爸是想告诉我什么?(他想告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也将会死去,我的心理非常害怕,所以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指导朗读第5、6、7自然段,教师小结:“我”没有一味的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和时间赛跑”。
第二课时
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指名读第8、9自然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2.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和时间赛跑,我有什么收获?(受益匪浅)
3.“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这句话含义深刻,是文章中心,更要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谈体会。课件展示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重点指导学生在运用中记忆生字。
2.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相互交流、抒发感受。
2.教师点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也想和时间赛跑,就快快行动起来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习题(冀教版)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组长:主备人:

本单元课文是以“人在画中游”为主题,共五篇课文,其中《颐和园》《东北大森林》《水乡行》《威尼斯的小艇》是精读课文,《海市蜃楼》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链接《行走四方》和综合学习四。

1、知识技能:

(1)掌握会写字46个,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了解会认字41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重点词义的意思,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及游记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在朗读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

(3)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进一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使他们能够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界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内容、体会文章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要通过阅读感受自然界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及游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揣摩、深入体会并进行自主交流、感情朗读,使他们在对词句的咀嚼中,在感情朗读中,在图片、录像的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升华了感情,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祖国山河的美,同时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复备:

课题:16颐和园组长:主备人:2课时

一.知识和能力

1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按地点转移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四、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五、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它以游览顺序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方法,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优美,为四年纪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

六、教学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完成预习常规目标。

2正确读写并理解:“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第二课时目标: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导入: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1、按常规预习完成。

2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

第二课时: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这篇文章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

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1互查、互说、预习作业。

2分组学习生字,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合作探究

一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三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的形式。

补充扩展、资料

1、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16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

1比一比,写一写

漆()耸()辉()堤()

膝()耳()挥()提()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排云殿()的万寿山

()的长廊()的昆明湖

第二课时

巧填时间词:秒、日、季、年、月、时、分、周、刻

()富力强四()常青长年累()

()而复始分()必争()新月异

()不我待()不容缓()门别类

教学反思:

课题:17东北大森林组长:主备人:课时:2

知识与能力:

1.会读本课生字会写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时,采用了与《颐和园》一课进行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教学难点:

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描写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本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东北大森林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思路:

以精读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和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按常规预习完成

第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一个新的自然风景区:东北大森林。(大屏幕出示大森林的配乐图片)东北大森林不但森林覆盖面积大,而且在森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们去走进东北大森林,看看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吧!观看有关东北大森林四季的图片。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1见预习本。

2东北大森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二课时: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

3哪些景色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的勃勃生机?找一找,画一画。

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1互查预习作业。

2分组学习生字、词,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1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谈谈理由。

合作探究:

分小组在黑板上展示小组长抽签展示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东北大森林的。

2你觉得东北大森林像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

4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的形式。

补充扩展、资料

1.你对哪个季节的大森林最有兴趣?请你当一个小画家,把它美丽的容貌画下来好吗?

2小练笔:用在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3秋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板书设计:

17东北大森林

冬树木林立银色世界

春抽出枝条绿的世界

夏严严实实葱郁蓬勃

秋色彩绚丽果实成熟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一、比一比,写一写

浸()密()缕()剑()

侵()蜜()楼()刻()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草地()的冬天()地叫

()的海洋()的白雪()地爬

二、巧填时间词:秒、日、季、年、月、时、分、周、刻

()富力强四()常青长年累()

()而复始分()必争()新月异

()不我待()不容缓()门别类

第二课时;

一、你能填出不同的答案吗?

1.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

2.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

3.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

4.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

二、小练笔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课题:18海市蜃楼组长:主备人:课时:1

本课教材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运用大量准确、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敦煌至阳关、玉门关附近的沙漠奇景海市蜃楼。它的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赞美之情。文中介绍了海市蜃楼的出现、形态及消失,突出了它变幻无穷、神秘奇异的美。

课文首先交代了观赏海市蜃楼的季节、地点和“神秘”的特点。之后,作者描绘了海市蜃楼的神奇景色。先说海市蜃楼常常出现在人们“饥渴难忍”、“心中充满梦想”的时候。接下来写海市蜃楼“神秘”的样子。最后,课文写了海市蜃楼的“神秘”消失。

思路:因为学生不了解海市蜃楼,为此

1、先让学生交流海市蜃楼的资料,为以后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导入时可播放《海市蜃楼》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神奇、渴望、感慨、急切的感受,继而升华为自己的语言。

3、最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有趣的自然现象的文章,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复备: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

导入:

通过播放海市蜃楼视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学导航:

1、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通过查资料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

2、按预习常规来学习。

小组交流:

1、组内互查预习常规情况,查漏补缺。

2、组内互说搜集到的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3、海市蜃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1、通过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1)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夏日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两侧的海市蜃楼。

(2)我从“神秘的蜃景”知道了海市蜃楼非常神秘。

2、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能够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语句找出来。

预设:

(1)你经常可以看到前方不远处的沙漠里,会出现一队骆驼群,响着驼铃,载着一批风尘仆仆的旅人,向着沙漠中的绿洲和清泉走去。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沙漠里的旅人和骆驼群,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看一看这神秘的海市蜃楼。)

你能把你这种对海市蜃楼的渴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在隐隐约约和不可触摸之间,远远的,你会看到小树林。透过绿色的树林,你还可以看到黄色的房屋、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和波涛澎湃的水面连成一片,若隐若现,十分壮观。刹那间,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进入了太虚幻境!

(“若隐若现”“太虚幻境”体现了海市蜃楼的虚幻神秘。)

(在很短的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进入了虚幻奇异的世界里。从侧面说明了海市蜃楼的美丽与神奇。)

(我感受到大自然多么神奇呀!大自然给予我们这么美仑美奂的景物,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谁能把这种神奇和你对它的热爱读出来?

(3)当你感觉快要追上它的时候,它忽又神秘的消失了,消失得连一丝一毫的影子和痕迹都没有了。

(突出了它的神秘和奇异。“影子和痕迹都没有了。”表现了海市蜃楼的虚

幻和缥缈,也说明了它是由于气候和光的折射造成的,在现实中不存在。)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海市蜃楼的?(作者首先交代了观赏海市蜃楼的季节、地点和“神秘”的特点。之后,作者抓住“神秘”的特点具体描绘了海市蜃楼的景色。最后,课文写了海市蜃楼的“神秘”消失。)

4、当你看到这神奇的海市蜃楼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的形式。

拓展:

1、课外阅读《神奇的极光》、《日食和月食》。

2、在网络上查看其它海市蜃楼奇观或有趣的自然现象。(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达标训练:

一、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

1.这真是一个(奇其)迹!

2.这件事你考(虚虑)的怎么样?

3.消失得连一丝一毫的影子和(痕迹踪迹)都没有。

4.那里的景色优美,令我着迷,常常流(连恋)忘返。

二、小猴学样(ABAC)

例:一丝一毫

()()()()

三、找不同,选字填空

仆扑()人()倒

恒桓永()齐()公

唤换呼()掉()

蜃畏()惧海市()楼

联连()想()长

四、词语精品屋

()()澎湃()隐()现()()仆仆

隐()约()浮想()()海市()()

教学反思:

课题:19、水乡行组长:主备人:课时:1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诗中5个生字,掌握其中的4个。

2、熟读课文,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理清作者的先进路线,让他们在读音中理解、感悟、想象诗歌所表达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重、难点:

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谢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教材分析:

《水乡行》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人在画中游。展现的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而《水乡行》是沙白1961年写的一首小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展示了江南水乡极富韵味的风情。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把“水乡”景之美、境之幽,人之勤、情之美写得有味、有趣,意境非常优美。

六、教学思路:

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有特点的词或者短语中,品词析句,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用对比的方法,抓住不同,品味水乡的景美、人美、情美,体悟作者展示给我们的优美意境。在教学中,打破文章顺序,随学生的感悟而重点引导,深化体悟。引领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复备:

学习目标:

1、会认诗中5个生字,掌握其中的4个。

2、熟读课文,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积累好词好句。

导入:

同学们一定到过很多风景名胜区吧,那你到过水乡吗?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自学导航:

1、完成预习常规目标。

2、作者先后到了哪里?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4、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小组交流:

1、小组对学生字词。

2、组学互查“自学导航”。

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后拓展:

1、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

2、试仿写赞美自己家乡的诗歌。

达标训练:

一、找不同(画出不同点,再组词)。

帘()留()蝉()缆()副()

空()榴()禅()览()富()

二、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

窗帘石榴蝉叫缆绳

教学反思:

课题:20、威尼斯的小艇组长:主备人:课时:2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其中11个生字。理解“威尼斯、小艇、翘起、情趣、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祷告、保姆、簇拥、沉寂、桥梁、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3、理解有关的句子,体会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威尼斯绮丽、独特的风情。

三、重点:

1、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2、理解有关的句子,体会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本文出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笔下。作者用清新流畅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异域风光。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展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思路:

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扬教学民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完成教学任务,以便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情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开课时,我以生动的语言简述威尼斯的美丽,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回忆文章除了介绍小艇的特点外,还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彻底唤起学生的记忆,把学生带进课文。

(二)、自主学习

让学生根据“自学导航”自主学习,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的句子,然后在描写小艇作用的段落标上“△”。然后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人们都利用小艇去干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

先提示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注意哪些问题,在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后,进一步明确合作的内容,接着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这时我力求不袖手旁观,深入到学生中点拨指导,学生讨论的是什么、讨论的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的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四)、展示交流,达成教学目标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展现的过程,是学生成果展示的过程。因此,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逐题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力求我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读,去想象,然后相机引导。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内容

当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以后,我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方法。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其中11个生字。理解“威尼斯、小艇、翘起、情趣、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祷告、保姆、簇拥、沉寂、桥梁、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2、品读课文,体会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导入: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没有汽车的城市之一。让我们一同走进威尼斯,领略水城那独特的风光。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完成预习常规目标。

第二课时: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找出描写小艇的样子的句子。画上“﹌﹌﹌”

2、哪些句子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画上“﹏﹏﹏﹏”。

3、文中哪个词语中可以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

5、这一段的结构是先___后___。

6、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艇的作用,请找出后在那段前面标上“△”,然后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人们都利用小艇去干什么?

7、读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表。

坐小艇

去干什么

商人做生意

8、展开丰富的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9、你觉得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关系怎样?

10、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喧闹—()。从表中不难感受到:白天,小艇一出动,威尼斯就(),夜晚,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了。这一()一()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艇停城静。

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

1、对学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2、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对学、组学“自学导航”1—10题。

合作探究:

1、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用“新月”、“水蛇”来比喻?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3、你觉得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关系怎样?

4、展开丰富的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5、作者为什么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呢?是作者一时一天观察的结果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形式。

课外补充: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没有汽车的城市之一。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公朵拉”(意大利语“GONDOLA”,又译为“贡多拉”或“刚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小练笔:

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处物,要写出景或物的特点来。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

1、读一读,注上拼音。

艇()艄()舱()姆()祷()雇()

2、看拼音,写词语。

nítǐngchāshāoqiào

威()斯小()纵横交()船()()起

cāngmǔdǎogùhuá

船()保()()告()定()笑

第二课时: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的河道()的桥梁

()地走()地穿过()地入睡

2、填空。

第三段是围绕“”来写的。其中“”这个词语最能表达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行船的速度;来往的船只很多的时候能,遇到很挤、很窄的地方能。“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是从侧面说明,也说明。

教学反思:

课题:阅读链接《行走四方》组长:主备人:课时:1

本次阅读链接是前一阶段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打开一扇向外面看的视窗,以触动学生去亲历自然的恩赐,去感受生活的魅力,去随着文字心驰神往那陌生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写景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心灵萌动起来,活跃起来,并能激发一部分学生的某一潜质,对他们的未来有所影响。

1、行走四方,目之所及,到处都是风景

“天涯海角”,仅仅是自然美景的一个小小镜头,仅仅是生活中的一次短暂停留。

这一板块安排的用意是将学生学习、阅读的视角引向生活:到生活中去,生活中的“风景”无处不在,只要你留意、领略。

2、行者心语

当你对生活有所感受的时候,请把它记录下来。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记录的意识,要把“边游玩边观察,时时记录自己的心语”的意识传递给学生。复备: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请到天涯海角来”。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感受生活中的美。

自学导航:

1、对阅读链接中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圈画出来,并借助字典理解。

2、搜集有关风景的美丽图片及相关资料。

小组交流:

1、“目之所及”:组内互说积累的有关景色的词语及词意。

2、互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风景图片。

合作探究:

1、怎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生活中的美。

2、交流生活中发现美。

3、辩论:

(1)百闻不如一见

(2)观景不如听景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后拓展:

1、推荐游记名篇《醉翁亭记》、《徐霞客游记》。

2、小练笔

提示:说说你身边的美。

达标训练:

一、词语精品屋

游览()()天涯()()水()一()

烟()浩()帆影()()椰林()()

奇()林()()诗()画美()胜()

二、文学史常识

1、《醉翁亭记》是朝文学家写的。

2、《徐霞客游记》是代家徐霞客写的一部游记。

教学反思:

课题:综合学习四组长:主备人:课时:4

本课教材分析:

1通过“我的采蜜集”引导学生用诗意的心情与眼睛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读读背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心情,领略田园风光,促进学生课外积累。

3通过“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想明白、说清楚,写具体。

“我的采蜜集”是对语言的欣赏与品味。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诗意的心情与眼睛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力去体会,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读读背背”所选的内容为为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我多想去看看”,这个话题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延伸。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神游了颐和园、东北大森林、威尼斯水城,在此基础上,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读过的、看过的有关各地风光的资料,并有了出游的冲动‘这就为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和情景氛围。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因此,本次活动不是随兴而谈,而是要体现“策划、计划、听取他人意见”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梳理自己的感受和愿望;二是要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三是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计划。

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通过“我的采蜜集”学生记忆积累。通过“读读背背”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四课时:通过“我的小笔头”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1、“我的采蜜集”:读例句,句子正确、通顺。

2、读读背背:读诗,背诗,借助参考书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我想去哪里做哪些准备?想清楚、想明白。

第三、四课时:

我的小笔头:

1、复习课文学到的写作方法。

2、明确要求:你出去旅游过吗?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

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

1、“我的采蜜集”:组内互说。

2、读读背背:组内互读,互背。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组内围绕我想去哪里?互相交流

第三、四课时:

我的小笔头:按课文要求描述自己要写的内容。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一、“我的采蜜集”。

1.读例句,体会哪一个句子写的诗意?为什么?

2.出示表示常见事物的词,假如雪花、雨丝、朝霞、月色等有了生命,有了色彩,你会怎么描写他们呢?

二、读读背背。

(1)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2)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3)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4)你还学过哪些关于田园风光的诗?

三、口语交际。

1、谈谈自己的出游计划,说说你打算做哪些准备?

2、身边可以出游的地方。

四、我的小笔头。

1、哪里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这里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我怎样安排描写的顺序?

4、复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想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拓展:

1、推荐描写各地风光景致的书籍。

2、有条件的学生可上网查阅有关风景的资料。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二单元: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单元主题分析:
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学会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检查识字情况。
2、通过品读、默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无处不在的真情,感受真情的温暖。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
6《炊烟》……………………………2课时
7《赏花》……………………………2课时
8﹡《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
9《新年礼物》………………………2课时
10《古井》……………………………2课时
阅读链接《感恩的心》………………2课时
综合学习二……………………………1课时
口语交际《我看课外“兴趣班”》…1课时
我的小笔头…………………………3课时
6炊烟
教材分析: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
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淳朴品质的由衷赞美。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爱心
1.课件播放:《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2.学生畅所欲言。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1.自由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课件展示)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孩子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回答。
2.默读课文,体会真情。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的重点语句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
——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5)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
女主人是()的人。
男主人是()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三、感受“炊烟”,升华浓浓真情。
1.感悟最后一段,体会“我”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与留恋。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自悟真情。(课件出示:填空)
“再也没有机会来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着的炊烟……”
美丽的炊烟、轻轻飘荡的炊烟让我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还有()。
3.感情诵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法,体会写作方法。
1.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是怎样读懂人物的?
2.体会写作方法:(课件展示)
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第二课时
一、自拟文题,感悟真情。
1.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
2.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3.学生谈感受。
4.教师归纳:(课件出示)
“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是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时冒起炊烟;告别时回头在望见炊烟。袅袅的炊烟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使文章充满诗意。
二、再现生活,懂得给予关爱。
1.人间处处真情在:课件出示关爱行动的视频
2.谈体会:情感升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三、拓展延伸,让真情永驻。
1.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7赏花
教材分析: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2.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九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重难点分析:
1.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2.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关爱。
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学校孙丽芳、田园一生都看不见光明,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们会遇到多少问题和困难呢?
3.揭示课题:
今天就有一队盲人走出家门,他们要去郊游了。盲人去郊游,那他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同去《赏花》。
二、初读课文,感知关爱
1.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3.指名读文,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5.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四、品读课文,感受关爱。
1.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
2.过渡:
“车开动了,随着客车向前行驶,车内的气氛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书上找一找表现车厢气氛变化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车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读读这些语句,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4.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五、集体交流,品读关爱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真情。
在师生交流中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
(2)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
(3)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4)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5)第16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
(6)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
六、深化理解,升华关爱
过渡:“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车厢里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
1.课件出示句子:“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2.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填空:
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
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指名读一读。
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
二、再现生活情境,懂得给与他人关爱
1.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你帮助过别人或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吗?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畅谈,师生交流。教师过渡: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2.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留住关爱。课件出示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
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
9新年礼物
教材分析: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
《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麦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懂得麦克以自己的行动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体会麦克与父亲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
4.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话题导入:平时大家都送过或接受过礼物吧,谁来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间给谁送过什么礼物?
2.学生交流
过渡:有一个男孩麦克,在新年送给了父亲一件非常特殊的礼物。让我们快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二、自读课文,感知亲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
(1)指名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结合问题,再读内容。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并体会着读读这些句子。
四、集体交流,品味亲情。
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相机指导朗读。
1.研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2.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地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与兴奋的心情。(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3.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从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4.研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关于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乱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地期待着”——内心更充满幸福感。(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5.教师导语: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课文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小练笔:
“这是我送给您的新年礼物,爸爸!”他张开双臂抱住父亲。觉得父亲的手臂也仅仅地搂住自己,尽管他们自己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脸。
此刻麦克会想些什么?爸爸会想些什么?
五、感情朗读,升华亲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
2.读完课文,你此刻最想对麦克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麦克,是你让我感受到了父子亲情,此刻
我想对麦克说:____________。
我想对麦克的父亲说:_______。
我想对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说:。
第二课时
一、谈亲情。
1.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2.再现生活,懂得感恩。
播放录像。
课件出示:中央台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
二、拓展阅读,延伸亲情。
学生阅读:(课件展示《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故事之:《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故事之:《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故事之:《百里负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感恩亲情。
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课下就行动起来。
10古井
教材分析:
《古井》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充满儿童生活情趣。全文细致地描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古井给人们带来欢乐,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课文的作者运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故乡的一口古井以及有关的故事。
这是一篇以物命题的记叙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人们到古井挑水时的热闹场面;讲到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却从来不要报酬。讲古行间,渗井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在叙事中,作者不仅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自然地把古井和人们的品格联系起来。文字里透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赞扬了家乡人们的淳朴的民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启迪,懂得应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
教学该文时,以读为本,使学生从读入手细品悟,引发思考。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井的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中,透彻地理解它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展示山村美景。
导语: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而流的小溪,勤劳而又朴实的村民在田里辛勤地劳作:耕田、插秧、收割。在村东头的大树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凉可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记忆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听那口古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古井。
二、初读课文,了解古井。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想一想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交流: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思考,感悟无私。
1.出示句子:(课件展示中心句)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学生汇报:古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泉水,也陶冶着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教师板书:生命的泉水、陶冶品格。
4.默读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展示自读提示)
(1)从课文的哪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画出相关语句。
(2)体会着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5.学生默读思考。
四、集体交流,体会无私。
根据学生汇报随机学习以下几个版块: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1)研读第一段:(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学生谈感受:古井对人们是不需报酬的——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子女一样。
(2)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那为什么要把它比做母亲呢?谈谈你的母亲)。
(3)研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教师:看来你对你的母亲充满深情,你的母亲非常了不起。可这位古井母亲他养育的仅仅是一个人,两个人吗?从哪里看出来?
(4)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受。
预设:“络绎不绝”、“晨光熹微暮色降临”
“叮叮当当快乐小曲”、“湿漉漉下过春雨”
(5)指导体会读第二自然段。
(6)再次体会读重点句,升华情感。
过渡:面对络绎不绝的取水人群,这位历尽沧桑的古井母亲拒绝过吗?她向人们要过报酬吗?没有!她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啊!古井,您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饱含深情再体会读: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井水陶冶乡亲,乡亲帮老两口挑水。
(1)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3)反复引读重点句,加深体会:
课件展示重点语句:“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乡亲们的所作所为让老两口太过意不去了。可乡亲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劝说:“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三、再读重点段,升华无私。
1.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最后一段)
多好的古井呀,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情境说话:乡亲们懂了什么?
四、自悟“古井”,懂得无私。
1.用心体会,这是一口怎样的水井?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口()的古井
预设:温情母亲般的古井
无私奉献的古井
提供泉水的古井
陶冶品格的古井…….
五、内化升华,寻找无私。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回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1.学习写法:
总结:古井的爱也是无私的,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篇课文表面上在赞美古井,实际上也在赞美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的人。
课件展示: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要抓住所描写的物体与所象征的人的相通或相似的地方。
2.让我们带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生字复认。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暮、冶”等字。
3.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4.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三、课外拓展,学会写法。
(课件展示)
查找借物喻人的文章。
教师推荐两篇:《白杨礼赞》《荔枝蜜》,再次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老人和鸟》教案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老人和鸟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81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