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jAB88.com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猛安谋克制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女真族也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2.金军南下掠夺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岳飞的抗金斗争。
教学难点:对绍兴和议的评价;对岳飞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①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②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③女真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女真抗辽
①背景:
辽对女真人勒索压迫,迫使他们奋起抗辽。
②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
③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
3.金朝建立
①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②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4.猛安谋克制
①演变:
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
②性质:
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③内容: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④作用:
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
①原因:
A.阿骨打建国以后,国力迅速增强。
B.辽政权政治腐朽,剥削苛重;
C.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②结果:
A.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
B.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2.东京保卫战
①背景:辽灭亡后,金军两度南下攻宋,威胁宋的都城东京。
②过程:北宋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纲的领导下,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
③结果: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没有抵抗的决心,都城终于被攻破。
3.金灭北宋
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①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②赵构就是宋高宗。
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
①背景:金军控制了北方大片土地,把许多汉人掠去服苦役,甚至当作奴隶出卖。
②斗争:北方各地人民抗金义军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八字军等。
3.岳飞抗金
①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率领宋军给金军以重大打击。
②岳飞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
③1140年,岳飞率军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
④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绍兴和议”
①时间:1141年;
②和议双方:南宋与金;
③内容:
A.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
B.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④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
2.南宋与金对峙
①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
②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
③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精选阅读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女真族的兴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猛安谋克制;金灭辽和北宋;“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北方义军抗金斗争;岳飞抗金;绍兴和议。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宋金和战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猛安谋克制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女真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领袖。

2.金军南下掠夺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北方义军抗金使金军南下受到牵制,也使金在中原的统治长期无法稳定;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教学要点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2.女真抗辽3.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2.东京保卫战和金灭北宋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3.岳飞抗金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岳飞的抗金斗争。

本节难点:对绍兴和议的评价;对岳飞的评价。

二、“金的建立”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女真族的兴起。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黑水??的情况,为让学生了解女真族的历史发展,教师在讲述时可做适当补充。强调女真族是由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黑水??发展而来的;女真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辛勤劳动对开发东北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女真人受辽的统治。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荒淫暴虐,对女真人的勒索压迫更加凶狠,迫使他们揭竿而起,奋起抗辽。由此引入下一个问题。

2.女真抗辽。教材介绍了女真抗辽的简单经过,要求学生掌握抗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抗辽斗争属于正义性质。

教师可补充女真人抗辽斗争的背景:①女真受辽的控制,每年要向辽贡献大量财物。②辽的地方官以各种名目勒索女真人。③辽与女真贸易,经常压低价格,甚至强行夺取,引起女真人的怨恨。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顺应女真人民反抗辽奴役的要求,举兵抗辽,并取得抗辽斗争的胜利,不久建立了金朝。由此导入第三个问题。

3.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这部分是本节重点之一。关于金朝建立,要求学生掌握金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金政权的得名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引自《金史》的史料。教师应强调两点:第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因为这些政权都是他们自身发展和强大的结果,而且对开发我国边疆地区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女真族社会在金朝建立前后性质不同:金朝建立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建立后处于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猛安谋克对金朝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猛安谋克制。教材介绍了猛安谋克制的演变、性质、主要内容及作用。教师在讲述时应概述猛安谋克制的演变: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强调猛安谋克制的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主要内容按教材讲述即可;猛安谋克制的作用,教材指出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教师还应补充:在猛安谋克管辖之下的各户男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总之,猛安谋克制在推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三、在讲述本节内容时,教师应抓住本节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本节教材特点:一个中心,三条基本线索。一个中心,是指教材突出了金政权以及金政权与周边主要民族政权关系。三条基本线索,是指①金与辽关系:抗辽→灭辽;②金与北宋关系:联宋抗辽→灭北宋;③金与南宋关系:用兵南宋→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四、“辽和北宋的灭亡”一目,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

1.金灭辽。教材介绍了金灭辽的背景、经过。教师在讲述背景时应强调,金灭辽是在女真抗辽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应重点讲清三个问题:第一,金辽之间的战争性质。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起初,阿骨打举兵抗辽,是为了反抗辽统治集团的剥削压迫,是正义性的战争。后来,金屡败辽军,辽统治者已经无力对金进行奴役和掠夺,金军还继续进攻,目的在于掠夺,战争的性质已发生变化,变为非正义的了。同样道理,金攻宋也是不义之战。特别注意:民族间战争性质可以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绝对不能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第二,辽灭、宋挫的主要原因:从内因看,辽和北宋统治集团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弱。从外因看,金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第三,金灭辽后女真社会的变化。金灭辽之后,女真族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被压迫民族变为东北和华北广大地区的统治者。为掠夺财富,女真贵族发动了对北宋的掠夺战争。由此导入下面的内容。

2.金灭北宋。教材介绍了北宋抗辽和“靖康之变”。要求学生知道主战派大臣李纲;1127年“靖康之变”是北宋灭亡的标志。教师应强调:主战派无法挽救北宋灭亡命运。

教师应重点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①金军强大,是北宋灭亡的外部原因,也是客观原因。②北宋统治集团腐败是北宋灭亡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从北宋中期开始,社会已经出现了政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失败,腐败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严重。当北宋联金灭辽时,宋王朝腐败已暴露无遗,这又给金攻宋提供了有利时机。另外,从东京保卫战的进展看,开始金军出师不利,李纲领导东京军民多次击退金兵。但是,北宋王朝内部出现了主战派和投降派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李纲被赶出朝廷,勤王兵被遣散。这也说明宋朝的腐败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南宋建立。教师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悬挂《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或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地图,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要概述,南宋王朝存在150年,统治地区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而社会经济却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南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保障了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教材介绍了抗金斗争背景及其概况。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性质、特点、作用。性质:北方义军抗金斗争,是以北方汉族人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抗女真族贵族掠夺、压迫的正义斗争。特点:具有广泛性、持久性。作用:打击了女真贵族进犯中原的嚣张气焰,牵制了金兵南下。也使金在北方的统治长期不能稳定下来,因而南宋政府得以维持江南的半壁河山。

3.岳飞抗金。这部分是本节重点之一。教材介绍了岳飞的抗金活动:制定“连结河朔”方针;“岳家军”抗金(郾城大战)。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指出“连结河朔”的方针,就是和华北义军联合抗金的方针,说明岳飞认识到了北方义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性。其抗金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即可。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要求学生回答:①岳飞抗金是正义的,符合人民愿望,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岳飞抗金取胜的根本原因。②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比较强。③其他抗金将领对金的斗争,支援和配合了岳飞的抗金斗争。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岳飞进行正确评价:一方面从岳飞抗金斗争的正义性角度来评价,说明岳飞的抗金斗争在客观上维护了人民利益,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另一方面要指出岳飞在思想上是效忠封建朝廷的。例如在抗金斗争顺利发展时候,他奉命班师回朝,表现了他忠于封建统治者的一面。

至此,教师应对两宋时期的宋金战争做全面评价:这场战争是由女真奴隶主贵族集团直接挑起的民族压迫与掠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女真贵族是最大的受益者,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至于广大的女真族人民,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沉重的负担。两宋时期宋金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从整体来看,战争是短暂的,和好是长期的。

六、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本目是教材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绍兴和议的内容和作用。关于绍兴和议的内容,教师可结合《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来讲述,并强调绍兴和议的主要之点,一是划定疆界;二是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关于绍兴和议作用,教师应强调,绍兴和议确立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教师还应重点评价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结果,和议是不平等的,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就是例子,这些屈辱条件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在客观上,它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第五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基础知识]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建立西夏政治制度夏宋和战

[基本理论]

1.契丹、党项为我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宋辽、宋夏间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主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培养]

1.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性质的能力;

2.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与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重点难点]对民族关系细节和主流的把握,对和议历史作用的评价。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讨论,对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看地图,了解北宋的疆界。析北宋这“北”,是相对于南宋而言,它的统治范围并仅仅于北方,中国南方大部均为宋统治,但中国边疆,有多个民族政权相继建立,并与北宋屡屡发生和与战。

一、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1.兴起。原住辽和不游一带,以游牧、渔猎为主。唐末发展起来,部分汉人为躲避战争迁至长城以北,与其杂居,使契丹人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农耕生活。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倡导农业,逐步接受汉人封建化。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是为辽太祖。创立契丹文字,其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得到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镔铁之意)。

3.“蕃汉分治”。中央设立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唐朝官制,统治汉人与渤海人,权力比北面官小。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太宗北伐。目的上夺回幽云十六州,包围幽州城(今北京),激战后大败,太宗受伤。后再次北伐,结果大部被歼(其中产生杨家将故事:杨业……)。从此宋军由攻转守,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反映了统治力量的软弱。

2.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真宗亲征,宰相寇准力主抵抗。有利的情况下议和。1005年达成和议。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辽宋友好。澶渊之盟后,辽宋对峙,在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友好局面。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者不绝,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建立。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2.西夏政治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分掌行政和军事大权。元昊还推行科举制,选择官吏。仿汉文楷书体创立文字。

3.宋夏和战。由于双方战争不断,损失均很重,元昊请和。1044年,和议成。一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二是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在理重开边境贸易。

4.影响。从此宋夏和平,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课堂小结]

[课后反馈]

考点2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a:三次“和议”是指:辽宋1005年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1044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b: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c: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到屈辱的和议。

d: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关于辽实行南北“蕃汉分治”双轨政治制度

原因: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4.对宋金时代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

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常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国内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和国外民族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国内民族战争中出现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物,应怎样评价和称呼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第一,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说。凡在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都应称为本民族英雄,如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由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能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二,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说。从历史上说,民族矛盾都是中国疆域之内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发生的。斗争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义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一方是压迫人民的,另一方是被压迫的,正义的一方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以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斗争为例,阿骨打的抗辽是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正义的。其斗争既符合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不以损害契丹族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阿骨打理所当然地不仅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金灭后,在未受到北宋王朝的侵犯情况下,大兵南犯,把北宋灭亡后仍不罢休,这是明显的不义之战。而代表宋方全体人民利益,为维护汉族地区已高度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以武装反抗女真的岳飞,也同样不只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如何认识岳飞抗金?

金对宋的战争是女真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发达的战争,具有非正义的掠夺性。女真贵族的掠夺不利于各族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包括女真人民在内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岳飞抗金,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重。但同时也应看到,岳飞抗金的目的在于“精忠报国”,具有狭隘性。他的不幸,暴露了南宋王朝的腐朽,至于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女真族融入中华民族,但并不影响岳飞抗金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后来的历史苛求当时的历史存在。

例1.(2002年高考上海卷,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本题答案是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金”是我国古代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另外题干所给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2.(2004年高考北京卷,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本题答案是B。辽在北宋时处于中国的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修文物与中华相同,说明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极大,促使其迅速发展。而两政权之间的频繁贸易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例3.(2004年高考豫、冀、鲁、浙、闽卷,18).下图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本题答案是C。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虽然题干给出图片,要求考生从中捕捉历史信息,但实际上题目所设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可采用知识迁移法去印证,A、D两项在教材中都有原文表述,B项中因西夏人已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可确定其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只有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西夏文字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字体而创造的,而并非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例4.(2005年高考上海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

本题答案是A。解答该题必须全面理解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影响,这些措施虽然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但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造成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不能有效抵御辽、夏的军事进攻。

例5.(2005年高考江苏单科卷,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本题答案是B。此题的关键是“辽代”的政治制度,A项是金的统治者阿骨打推行的,B项是辽统治者实行的,C项是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D项是元朝实行的。

例6.(2003高考上海卷,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首先,从诗歌的作者判断相关的背景──北宋时期,宋金发生战争,李纲主张抗金,反而受到排挤,结果金军占据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其次,从背景知识入手回答相关的具体问题,如胡骑、退避、中原等。再次,对于李纲的自强渴望,应结合其境遇去分析,因为境遇恶劣,自己的主张不得实现,故而生出自强的渴望。

(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任意答出3点计满分,总计不超过3分。

第五节碱金属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五节碱金属”,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节碱金属
【知识网络】
【易错指津】
1.注意钠及其化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中,Na及Na2O2溶于水均会产生气态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应是原混合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产生气体的质量。
2.注意Na2O2跟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时的先后顺序。若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必还发生2NaOH+CO2=Na2CO3+H2O,即应先考虑Na2O2跟CO2的反应。
3.正确理解“焰色反应”:
(1)它是元素的一种物质性质。无论是金属离子或金属原子均能发生焰色反应。它属物理变化过程。
(2)不是所有元素都有特征的焰色。只有碱金属元素以及钙、锶、钡、铜等少数金属元素才能呈现焰色反应。
(3)焰色反应的显色过程与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各色火焰的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焰色反应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自身发生燃烧反应而产生各种颜色火焰的过程,而是它们的原子或离子的外围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的各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典型例题评析】
例1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2001年上海高考题)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
思路分析:碱金属与卤素两族元素为活泼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选项中①②③符合离子晶体的通性。
答案:A
方法要领:从物质结构的观点出发,理解物质所具体的性质。
例2下列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1996年上海高考题)
A.干冰灭火剂B.黄沙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D.泡沫灭火剂
思路分析:Na为活泼金属,除能与O2反应外,还能与H2O、CO2等物质反应。干粉中NaHCO3受热会分解产生H2O和CO2;泡沫灭火剂中含水等物质。
答案:B
方法要领:灭火一是降低温度,二是隔绝空气,此外灭火剂不能和被扑救的物质发生反应。解题中应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方法。
例3联合制碱法中关键的一步是把NH4Cl从几乎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分离出来,为此根据NaCl和NH4Cl溶解度的差异,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某种气体,同时加入磨细的食盐,可析出不夹带NaHCO3的NH4Cl.NaCl和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以下操作正确的是(1998年上海高考题)
通入气体温度控制
(A)
(B)
(C)
(D)CO2
CO2
NH3
NH330~40℃
0~10℃
30~40℃
0~10℃
思路分析:本题是电离平衡与溶解平衡统一在联合制碱法中一个很好的能力考核点。由于通入NH3使HCO3-与NH3.H2O反应转化为CO32-、NH4+与H2O,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而不易析出,又由于增加了NH4+,并在降温条件下更易使NH4Cl析出(根据NaCl与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这是非常巧妙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答案:D
方法要领:选项已指明了通过两个操作可达目的。由溶解度曲线知温度应低为好;再结合:NH4Cl(s)NH4++Cl-,要析出NH4Cl晶体,可增加[NH4+],因此可通入NH3。
例4(1)分别写出由氧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下列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反应条件)。(2000的广东高考题)
①O3:②Na2O2:③Na2O:
(2)指出氧在下列各物质中的化合价:
O3:;Na2O2:;Na2O:
(3)KO2能吸收CO2生成K2CO3和O2,故可用作特殊情况下的氧气来源,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人体内O2-离子对健康有害,使人过早衰老,但在催化剂SOD存在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O2-+H2O=H2O2+O2+
思路分析:前2题为送分题(但要注意题目对反应条件的要求),3题关键是配平,4题先逆向配平:H2O2→O2-(O价态:-1到-0.5,变1价),O2→O2-(O价态:0到-0.5,变1价),则1H2O2+1O2——2O2-+2H2O。由电荷守恒及H、O守恒判缺项为OH-。或先由H、O守恒判缺项为OH-,再观察配平。
答案:(1)①3O22O3②2Na+O2Na2O2③4Na+O22Na2O
(2)0;-1;-2(3)4KO2+2CO2=2K2CO3+3O2(4)2O2-+2H2O=1H2O2+1O2+2OH-
方法要领: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基本化学用语的能力。难点在第(4)小题,该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对中学生来说属于新知识、新情境。由电荷守恒可知,产物中必为一种阴离子,在H、O两种元素范围内组合,应为OH-。
解题的前提是要具备由Na2O2与CO2反应到KO2与CO2反应的迁移能力和从电荷守恒角度掌握缺项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技能。
例5若以X、Y和Z代表三种元素,且知X与Y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甲,Y与Z也可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乙,又知甲分子含18个电子,乙分子含38个电子,请填空:
(1)元素Y在第周期。(2)化合物甲的分子式是。(3)化合物乙的分子式是。(2001年高考试测题)
思路分析:二元化合物甲的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显然组成它的两种元素(X和Y)都只能在短周期。X与Y的原子数之比为1:1,因此,很容易想到可能是HCl。但是无论是H还是Cl作元素Y都不可能再形成满足题设条件的化合物乙,于是化合物甲可考虑是H2O2(原子比为1:1,分子含18个电子)。进而把O作为元素Y,则化合物乙就是Na2O2(原子比为1:1,分子含38个电子)。这样,本题要求填写的三个空白均迎刃而解。
答案:(1)二(2)H2O2(3)Na2O2
方法要领:本题考查考生对分子组成、元素性质和周期表的掌握程度。18个电子的微粒有:Ar、F2、HCl、H2S、PH3、H2O2、SiH4、N2H4、CH3OH、C2H6、S2-、Cl-、K+、Ca2+、HS-。
例6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mol/L盐酸和蒸馏水)。(1994全国高考题)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实验中Na2O2和Na2O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选用的装置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标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由于Na2O2和水反应放出O2,而Na2O与水反应不放出气体,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O2的量计算Na2O2的量,由于试样的量一定,即可求出Na2O2的纯度。
答案:方法1:(1)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2)(G)接(A)(B)接(F)
方法2:(1)2Na2O2+2CO2=2Na2CO3+O2Na2O+CO2=Na2CO3(3)(G)接(D)(C)接(H)(I)[或(I)(H)]接(J)(K)〔或(K)(J)〕接(A)(B)接(F)
方法要领:设计实验确定混合体系中某一物质的纯度,一般步骤是:
(1)断题:
a.称量
课题(加入某物质或加热)b.生成沉淀
c.生成气体
通过称量混合物增重或减轻值可确定纯度;通过过滤、洗涤、烘干、称重可确认纯度;通过生成气体压水测气体体积亦可确认某物质的纯度。如确认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纯度用a;确认NaCl和BaCl2中NaCl纯度可用b;Na2O2和Na2O中Na2O2的纯度用c。
(2)框图分析(以Na2O2和Na2O混合物为例)
①首先应明确设计最佳实验的标准:Ⅰ.原理正确;Ⅱ.现象明显;Ⅲ.操作简单;Ⅳ.仪器药品易得;Ⅴ.安全可靠
②Na2O2和Na2O产生气体(压水测气体体积)
若选CO2与Na2O2反应,则CO2尚需制备;若选盐酸与Na2O2直接反应,则生成H2O2在酸性条件下分解速率没有在碱性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故选择水直接和混合物反应产生O2,气体压出水测出O2的体积,从而可计算Na2O2的纯度,此法最简单,符合题意。
(3)此类题目解题模式的构建
①思维的总过程:
启动→发散→收敛→共识

明确问题→途径→核心→模式
②模式
思路的设计→优选方案→分析比较→操作程序→归纳总结
例7将70g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混合物跟98g水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试分别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混合物中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质量各为多少g?
思路分析:设混合物中Na2O2物质的量为x,Na2O物质的量为y,则有:
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
x2xx/2y2y
78g/molx+62g/moly=70g
根据题意得方程组:
解得:x=0.5moly=0.5mol
则:m(Na2O2)=0.5mol×78g/mol=39gm(Na2O)=0.5mol×62g/mol=31g
答案: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Na2O2:39g、Na2O:31g
一题多解:上述反应式知,Na2O2与H2O反应Na2O2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产生的O2来自Na2O2,相当于2Na2O2=2Na2O+O2↑;若设Na2O2的物质的量X,则混合物与H2O反应可理解为将(70-16X)gNa2O与H2O作用。
根据题意,由钠离子守恒:
得:X=0.5mol。(以下略)
例8某天然碱(纯净物)可看作由CO2和NaOH反应后的产物所组成。称取天然碱样品四份,溶于水后,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溶液30mL,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如下表:(2000年上海高考题)
ⅠⅡⅢⅣ
盐酸液的体积(mL)30303030
样品(g)3.324.155.817.47
二氧化碳的体积(mL)672840896672
(1)由第Ⅰ组数据中的CO2体积与样品质量之比,可以推测用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CO2_________mL(标准状况)。
(2)另取3.32g天然碱样品于300℃加热分解至完全(300℃时Na2CO3不分解),产生CO2112mL(标准状况)和水0.45g,计算并确定该天然碱的化学式。
(3)已知Na2CO3和HCl(aq)的反应分下列两步进行:
Na2CO3+HCl→NaCl+NaHCO3Na2CO3+HCl→NaCl+CO2↑+H2O
由上表中第Ⅳ组数据可以确定所用的HCL(aq)的浓度为mol/L。
(4)依据上表所列数据以及天然碱的化学式,讨论并确定上述实验中CO2(标准状况)体积V(mL)与样品质量W(g)之间的关系式。
思路分析:试题以天然碱的组成及碳酸盐的性质为依托,构筑一道有层次、有深度且思维容量较大的计算题。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72mL/3.32g)×2.49g=504mL。
(2)由题意可知,天然碱含NaHCO3、Na2CO3。
n(NaHCO3)=2n(CO2)=2×(112/22400)mol=0.01moln(Na2CO3)=(672/22400)mol-0.01mol=0.02moln(H2O)=[(0.45g-(112/22400)mol×18mol)/18mol=0.02mol
所以天然碱组成为2Na2CO3.NaHCO3.2H2O(式量332)。
(3)7.47g样品中:n(Na2CO3)=(7.47g/332g.mol-1)×2=0.045mol,则:
Na2CO3完全生成NaHCO3消耗HCl:0.045mol;生成672mLCO2消耗HCl:672mL/22400mL.mol-1=0.03mol。故c(HCl)=(0.045mol+0.03mol)/0.030L=0.025mol/L。
(4)30ml盐酸中n(HCl)=0.075mol,设样品与HCl反应全转化为NaCl,由:
2Na2CO3.NaHCO3+5HCl=5NaCl+3CO2↑+3H2O知:需样品质量:(0.075mol/5)×332g/mol=4.98g
设样品中Na2CO3与HCl反应完全转化为NaHCO3(无CO2气体放出),由:
(2Na2CO3.NaHCO3)+2HCl=2NaCl+3NaHCO3知:需样品质量:(0.075mol/2)×332g/mol=12.45g
讨论:①0W≤4.98,HCl过量:V(CO2)=(Wg/332g.mol-1×3)×22400mL.mol-1=202.4WmL
②4.98≤W≤12.45,Na2CO3转化NaHCO3消耗n(HCl)=(Wg/332g.mol-1)×2;剩余n(HCl)=0.075mol-(Wg/332g.mol-1)×2,生成CO2物质的量等于剩余HCl物质的量,故V(CO2)=[0.075mol-(Wg/332g.mol-1×2)]×22400mL/mol=(1860mL-134.9W)mL
③W≤12.45,HCl全部用于使Na2CO3转化NaHCO3,故V(CO2)=0。
答案:(1)504(2)2Na2CO3NaHCO32H2O(3)2.5(4)①0W≤4.98V(CO2)=202.4WmL或V(CO2)=(Wg/332g.mol-1×3)×22400mL.mol-1;②4.98≤W≤12.45V(CO2)=1680-134.9WmL或V(CO2)=[0.075mol-(Wg/332g.mol-1×2)]×22400mL/mol;③12.45≤WV(CO2)=0
方法要领:本题是有关NaHCO3和Na2CO3混合物系列计算,主要考查运用实验数据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其难点主要是在第(4)小题的讨论上,关键是抓住盐酸的量是一个定值,即2.5mol/L×30×10-3L=0.075mol,由此依据NaHCO3、Na2CO3与盐酸的反应式求得样品在不同情况下的用量,从而确定W的取值范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8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