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第4单元

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原因: 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 外争主权 , 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2)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

(2) 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3)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指点迷津:①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 的帮助。

2.成立:

(1)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

(2)主要内容:

①规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

②党的中心工作是 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③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的“新”?

指点迷津: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②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③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

(1)合作原因:

①必要性:中共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 统一战线 。

②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③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广州)。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 吴佩孚 、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进程: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往 武汉 。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全面破裂 ,大革命失败。

(2)失败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背叛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 工农运动 ,放弃革命领导权。

(3)教训: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并掌握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时并存哪两种革命思想,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指点迷津:并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其中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原因:①社会性质;②共同的革命任务;③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④中共力量薄弱、国民党力量较强。

四、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军队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

(1)井冈山的道路: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较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3)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影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5)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②政治建设:1931年在江西 瑞金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 毛泽东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指导。(根本原因)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

(2)经过:

①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 ”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 ,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 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被人们誉为“长征精神”,你能否概括一下“长征精神”都包含哪些?

指点迷津: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开拓进取;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等。

课堂精讲精练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平等、自由和民主、共和

革命前途人民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

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江苏单科)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变式训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某事件这样评价:“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了。”这一事件指()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D.土地革命

解析:主要考查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根据参与阶级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另外结合材料信息如“六三运动”可知,材料所述事件为五四运动。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怎样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进入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武装起义成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大城市的道路。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5)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数量的增加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充分证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2009上海单科)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重庆文综)《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八七会议”纠正的错误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答案:A

3.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2)遵义会议是共产国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而且处理得正确、妥善。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主要理由是()

A.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B.红军从此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处境

C.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身问题

D.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解析:政党成熟的标志是它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答案:C

变式训练: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长征,而且是中共的转折点,所以应该是遵义会议。

答案:A

特别提示

1.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性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3.“左”倾与右倾是中共在革命或建设时期出现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学案


必修1第5单元

考点1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

课前自主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德意志的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已经觉醒。

(3)理论条件:德意志的 古典哲学 、英国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 和英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 。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广泛汲取优秀的思想成果。

2.诞生的标志:1848年《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3.内容:

(1)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 暴力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说是空想的?原因何在?

指点迷津:

①它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这就突出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空想性,而不是科学的。

②原因: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二、巴黎公社

1.原因:

(1)主要原因:法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2)直接原因: 普法 战争,法国失败,民族矛盾激化。

2.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3.巴黎公社的措施:

(1)政权建设: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 国民自卫军 ;公职人员由 民主选举 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 工人合作社 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未发动广大农民,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2)客观原因:临时政府利用普鲁士的支持,反动力量强大。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5.历史意义:是 无产阶级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 马克思主义 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6.经验教训:

(1)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2)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如何正确理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指点迷津:

(1)从产生来看,它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

(2)从政权的领导人来看,他们是普选产生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3)从实行的措施来看,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做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尝试;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三、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的背景:

(1)经济条件:19世纪60年代 农奴制改革 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俄国,国内矛盾复杂尖锐。

(3)国际: 一战 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国内: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出现了 苏维埃 与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十月革命的进程:

(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从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向 社会主义 革命转变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的工人和士兵, 两个政权 并存局面结束。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国家诞生: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通过了《 和平法令 》和《 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

3.意义和影响:

(1)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 次取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 革命。

(2)在 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3)将 社会主义 理论变为现实。

(4)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有人说,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这决定了俄国再次走回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的必然性。对此你是否认同,试说明理由。

指点迷津: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不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而是一战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使革命条件提前成熟。至于苏联解体,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僵化体制没有得到有效改造所致,与十月革命无关。

课堂精讲精练

1.如何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来认识其政权性质?

首先,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

其次,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他们的薪金最高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年金6000法郎,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巴黎公社以革命首创精神制定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反映出其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说明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010福建文综)《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从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点。

答案:D

变式训练:(2009广东高考)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巴黎公社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权力,所以不属于直接民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B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排除D项。公社委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答案:C

2.如何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2)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解析:A、B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不符合十月革命。C、D都是目的,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才能退出战争,所以D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

答案:D

变式训练: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要想很好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答案:C

3.比较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革命时间领导革命力量结果性质建立后的政权采取的政策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自发斗争工人、市

民、士兵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拒绝民众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布尔什维克党工人、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革命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满足人民的土地、和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解析:A、B、D三项都符合十月革命的历史,只有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C

变式训练: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D.获得“面包”与“和平”

解析:从材料可以判断所叙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B是二月革命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问题是夸大了十月革命的目标任务。当时革命的主要目标是退出一战,获得和平,进而建立代表工人、士兵利益的苏维埃共和国。根据材料可以说明“纯真而简单的愿望”是获得“面包”与“和平”,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长久目标。

答案:D

特别提示

1.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1第6单元

考点12祖国统一大业

课前自主学习

一、祖国统一大业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 台湾 问题。

2.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台湾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2)过程:1982年起,中英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 关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金门 ,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2.历史性变化: 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的突破: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胡连会: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 和平 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连战,这是 60 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新时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

指点迷津: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课堂精讲精练

1.“一国两制”的界定。

(1)“一国”是前提:“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

(2)“两制”是保障:“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3)高度自治:台、港、澳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如行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诸多事务自行处理,可同外国签署商务、文化协定,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4)和平解决,协商处理,但对外国干涉势力与台独分子不放弃使用武力之权。

(2009上海)“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只有在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才会出现由皇家警察转变为香港警察的情况。

答案:D

变式训练:“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港、澳、台的基本方针,但是,在驻军问题上,国家在对台方针有别于港、澳,允许台湾保留军队,这是()

A.为尽快实现两岸统一,中国可以不在台湾驻军

B.因为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军队也是中国的军队

C.因为美国实力远远超越英、葡

D.因为台湾军队有能力保护台湾安全

解析: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政府的对台政策,A项“可以不驻军”是错误的;C项台湾是中国内政,与美国实力强弱无关;D项表达不全面。

答案:B

2.“一国两制”提出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②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③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2)意义:

①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存在的观点。

②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③大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解析: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答案:D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⑤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解析:由于“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阻碍着我国的统一大业,我们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④项表达有误。

答案:B

特别提示

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2.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2第4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做了哪些调整,其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些重大改变,分别说明改变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实现现代化等。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有哪些原因?对此你如何认识?

(1)“成”的原因:中共正确认识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努力;党和人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2)“失”的原因:中共对国情认识不清——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形成“左”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认识:

①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②必须始终不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④要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4.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近代中国现代中国

景①国际:两次工业革命先后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②中国: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封建中国;

③开放:满清被资本主义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①国际: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②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

③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对外开放

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便利列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殖民侵略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概括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迫开放;②主要为列强的殖民掠夺服务;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①社会主义中国主动开放;

②主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③平等互利,中外实现双赢

热点关注

1.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科学的发展观: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们片面追求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追求公有制的程度、片面强调政治对经济推动的作用等等,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波折与错误。

2.历史的经验教训引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必修1第2单元

考点3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的起源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

1.地理环境:

(1)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

(1)形成: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形成。

(2)特点: 小国寡民 和 独立自主 。

(3)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 成年男子 ,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 公民 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有人从希腊民主政治兴盛的条件中得出结论:自然环境对其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指点迷津:不对。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而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民主制产生的前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3)内容:

①根据 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 公民大会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 四百人议事会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 公民陪审法庭 。

⑤废除 债奴制 等。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 部落 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建立 五百人议事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十将军委员会 。

④继续扩大 公民大会 的权力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

(1)所有 成年男性公民 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 五百人议事会 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 陪审法庭 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四、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进步性:

(1)奠定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最初的基础。

(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3.局限性:

(1)少数人的民主: 外邦人 、妇女、奴隶无权。

(2) 小国寡民 的产物,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局限性?

指点迷津:

①从民主的范围看:局限在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②从性质看: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从民主的方式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④从阶级属性(实质)看:它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

五、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的习惯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由 贵族 担任法官,因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 平民 利益。

2.罗马的成文法:

(1)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 十二铜表法 》。

(2)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贵族 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3.罗马的公民法:

(1)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 罗马公民 ,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2)影响:在 公民法 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六、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

1.背景:

(1)对外扩张导致民族矛盾显现: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已成为地跨 欧 、 亚 、 非 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 公民法 的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2)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版图的拓展, 国际交往 的扩大, 商品经济 和 贸易 的发展,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3)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 罗马法 的组成部分。

(4)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5)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2.罗马的万民法:普遍适用于 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 自由民 。

3.《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 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 民法大全 》, 罗马法 体系最终完成。

七、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对罗马:

(1)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罗马法保护 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2)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罗马法保护 奴隶制度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为 奴隶主 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2.对世界: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 一 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立法 和 司法 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为什么能成为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

指点迷津: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基础,同时罗马法对亚洲国家和美国等美洲国家的法律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罗马的陪审制度为法国所继承,又于11世纪时经法国传入英国。在英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终于发展成一套完整独立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这种制度很快推及美、法等国,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此外,西方国家也普遍继承了罗马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课堂精讲精练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山谷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励和改革。

(2010天津文综)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A是斗争的方式,B与史实不符合,C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答案:D

变式训练: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解析: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有利于雅典直接民主的实现。

答案:C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主权。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轮番而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3)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4)少数人的民主。体现的是奴隶主的意愿,外邦人、妇女、奴隶无权。

(5)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2009安徽文综)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民主的本质,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希腊民主本质上是奴隶主性质的民主,广大奴隶等毫无民主权利。

答案:D

变式训练: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B.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C.伯利克里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

D.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解析:伯利克里的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政治,但能享受政治权利的只是少数人,它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

答案:D

3.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具体内容:罗马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护其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诉讼权,充分保护个人权利。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对解决纠纷的条款、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诸多法则体现在法律中,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2)历史作用: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局限性:它毕竟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罗马法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

(2010江苏单科)“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罗马法是法律诉讼,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答案:A

变式训练: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原则B.权利平等原则

C.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D.注重证据原则

解析:所给材料无法说明谁是弱者,故A项不对;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故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特别提示

1.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都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作,并参加立法。

2.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万民法是公民法的拓展。

3.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871.html

更多
上一篇:21古诗两首 下一篇:明明上学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