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4课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4课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4课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教学目标:识记十三陵的选址、布局、建筑特色等常识

教学重点: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定陵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本课头绪复杂内容多,在两课时需精练选择重点

教学设计:

第一目 “十三陵的兴建”

应先回顾一下朱元璋逝世后朱棣策动“靖难之役”,推翻南京建文帝统治的王朝,然后迁都北京的历史过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明十三陵的起建年代、陵址昌平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和以后明朝各帝的相继建陵过程。最后“形成为明十三陵”。

第二目 “明十三陵的布局”

讲述:明十三陵各陵墓的“依山建陵”的传统特色。这一中国陵寝建筑传统特色历史悠久,依《中国丧葬史》的说法,最早源于汉代,隋唐时形成完整制度,唐太宗的昭陵选址于陕西礼泉的九嵕山下,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位于梁山主峰南坡。前一课提到朱元璋的明孝陵依于南京紫金山而建,明成祖的长陵则依昌平天寿山。此后,明朝各帝建陵各“依”一山,如明武宗正德皇帝陵墓葬于金岭山(后因其一生寻花问柳,人们戏称此山为莲(恋)花山)、明神宗万历皇帝定陵依傍大峪山等。

明十三陵有一主神道(路)是整个十三陵的枢纽和主轴线,通往各陵,使陵区有机地形成一个建筑群整体。主神道南端高大石牌坊和大宫门是整个十三陵区的总大门,也是明成祖朱棣长陵的大门,这使长陵明显成为十三陵的主陵。

各陵都一律采用“前朝后寝”陵制,承传朱元璋明孝陵所创建的建筑形制。

明十三陵谨守各朝建陵特色,将建筑人文美和自然风景美巧妙结合。因为其景色之绝美,使十三陵成为燕京名景之一,号为“明陵落照”。明十三陵各陵从建筑美方面亦有独特风格,在世界古典建筑史上形成中华特色。

第三目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

由最盛期明成祖长陵、由盛而衰期的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覆亡期崇祯思陵三个实例,得出各陵成为明朝一部兴衰史的道理。

讲述:“前朝后寝”规制,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生前死后都应有同样的规格生活。严厉的“下马碑”和禁止出入禁约,反映了皇权的不可侵犯,君臣规矩不许逾越。十三陵主神道上石兽、文武百官石像为死后的皇帝服役侍立,反映皇权无比威严。火焰牌楼等神化建筑,象征死去的皇帝威焰仍然冲天,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目 “规模宏伟的长陵”

(1)明朝前期帝王陵墓的代表。

讲述:明朝前期帝王陵墓代表不仅长陵一座。前课的明太祖明孝陵也是明前期帝陵的代表。长陵严格说是北京明十三陵中明前期帝王陵墓代表。从明朝兴衰史来讲,明成祖永乐年间是明王朝的极盛时期,当时国内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朱棣是明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人,从此明清两朝共有五百多年在此定都,兴建各种宫廷、园林、陵墓建筑,使北京成为世界历史名城,此功不可抹煞。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格最高的明代陵墓”。至今还作为明十三陵古迹区游览重点。

长陵为十三陵陵区的主陵。长陵的主门大宫门也就是整个十三陵的正门。(二)长陵的神道也就是整个十三陵的主神道。在此作为主线的长达7公里的主神道有许多分支道通向十三陵各陵。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明陵。南京的明孝陵曾几经破坏,如今保存已不是十分完整,例如明孝陵大石碑的碑亭已只剩下石雕柱础,大红门门楼也已坍毁,朱漆大门无存,明楼楼顶也早坍,人们已只能见其曾经辉煌的巨大遗迹了。但明成祖长陵所幸数百年来保存完好。

长陵祾恩殿的建筑艺术长陵祾恩殿历经六百年之久,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尤为珍贵。(二)建筑本身的精美,用材高贵,做工精细,装饰华美,成为“我国古建筑中的无比珍贵的文物”。

长陵另一标志性建筑明楼。明楼是长陵地宫上的地面建筑。明楼形势高耸,拔地而起,显示其无比气派。明楼内建巨大石碑,标明“成祖文皇帝之陵”,门前又有“长陵”二字,表明这是成祖陵墓的所安葬之处,又为碑楼。明楼后有宝顶,是明成祖御体安葬的坟山。长陵明楼、宝顶周围、松柏草木葱茏,反映出明朝帝王陵寝人工美和自然相映成趣的特色。本目最后一段简短文字,概括长陵的特色:显示了明成祖一生博大威严,也反映了明朝前期的富庶强盛。

第五目 “奢华豪贵的定陵”

(1)定陵是明朝后期由盛而衰时期的陵寝建筑。

讲述:所葬皇帝明神宗万历是一位荒淫无度的昏君。神宗万历年间由公元1573年至1620年,他在位共达48年,万历后再过二十多年明朝就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万历本人是一个昏庸之主,课本上讲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治“上下解体”,经济上拼命搜刮百姓,财政上“百用乏绝”,民间“十室九空”。《明朝史话》介绍他是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后宫美女数以千计,日夜饮酒纵乐,常发酒疯,不如意就杀人。当时有一名正直官员给他上呈了一篇《酒色财气四箴》文章谏劝他,他却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将此官员削职为民。

定陵的豪华侈丽。面临国家衰败之世的神宗万历,在生活上比任何皇帝都奢侈,在陵墓建造上也奢望超过他的祖上明成祖,所以极尽奢华。定陵从1584年开始营建共历时六年建成,役使民工三万余人,银八百余万两,相当于政府两年全部财赋收入,可供一千万农民一年食用。这一数字可谓惊人。定陵在规模上不敢超过长陵,但用工之细,施材之豪贵,尽量奢侈。课文中例举了定陵明楼的豪奢,其他如祾恩殿、外围墙等,都极尽豪华,外围墙上琢刻着山水花卉,祾恩殿丹陛上有精美的龙飞凤舞雕纹。定陵地宫建成当年,万历竟还兴致勃勃在此举行盛大酒宴以示庆祝。

第六目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

(1)1956年定陵的考古发掘。

讲述:定陵考古发掘、打开地宫之门在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探沟发现当时指引石碑,钻进隧道,然后开启金刚墙,发现地宫。地宫呈现在人们面前,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式宛似北京明清故宫的三大殿,还有左右配殿供死去帝后生活起居,完全符合我国传统陵寝的“上下宫”和“前朝后寝”制度模式。

(2)定陵地宫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讲述:定陵地下宫殿完全是一座庄严的皇宫殿堂,有接受大臣朝拜的御座,可以安排死后的帝后就坐。地宫有专为祭祀死去帝王的香炉烛台,尚有燃烧余迹的长明灯。后殿安放明神宗帝后的尸体棺椁,并有殉葬珍贵文物若干。

讲述:(3)定陵地宫所藏各种珍贵珠宝文物多达三千余件,是考古工作的巨大成果,这些文物反映了我国三百多年前手工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重点文物有:(一)神宗金冠和皇后的四顶凤冠。(二)若干金壶玉碗。(三)明代青花瓷和“明三彩”瓷器。(四)各种明代织锦一百多卷。课本上称这些文物为“稀世之宝”,“价值连城”。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你觉得上述这些说法有道理吗?它们反映了封建帝王们的什么心理状态?

问题解析:当然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思路引领:有趣的是这种思想尚在目前社会流行,所以也反映了一些人图吉利的心理。可以结合当前一些青年结婚选取吉日吉年的有趣想法。

解题关键:注意本题是指封建时代的帝王心理。就他们来说,是希望帝位长久,王朝统治经久不衰。〔资料回放一〕此表对本课用途很多,可涉及明十三陵兴建、布局、明王朝兴衰史以至长陵,定陵个体陵墓各目,都可用作历史背景的参考。

〔历史纵横一〕此段资料为补充阅读文字,可帮助学生更清楚为何说明十三陵兴造史就是一部明代兴衰史。

从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申遗工作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启示主要是从小培养保护我国古文物、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意识。城市或村镇的现代化建设尽量以不损害古建风貌为原则。若不保存古代遗产原貌,就很难申请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本课测评

1.简述十三陵的布局

解题关键:紧紧把握长陵为十三陵的主陵,以此依次叙述大宫门、主神道和其他各陵布局。

思路引领:把握明朝帝陵“前朝后寝”布局特点,依次介绍各种陵寝建筑名称和用途。

答案注意:注意要答的是十三陵的布局,应简举长陵、定陵几个特例。

2.长陵和定陵各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说出它们的文化价值?

解题关键:关键为各自特点:一为主陵、盛世皇陵最壮观最完整;另一为明后期之帝陵,国政已走向腐败没落,而皇陵依旧豪华。

思路引领:其各自文化价值:长陵为最壮观最完整之明代皇陵,具有观赏价值;定陵反映明后期皇朝的奢华,但地宫珍品具有极大文物价值。

3.简述定陵的考古收获,并分类列表。

此表应列为皇帝冠服、金玉珍宝、古瓷、绸缎几类,然后分类制表。

二、学习延伸

扩展阅读

第4课大河文明


第4课大河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知道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把握东方村社的特点;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运作模式及其历史作用;知道亚非文明古国在政治上呈现政教合一的特征;了解大河流域不同文明体存在发展的差异性。
2.通过对亚非大河流域诸文明古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关史实的了解,使学生理解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对农业文明特征形成的影响作用;通过了解农耕民族的生存斗争和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客观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从诸文明古国历史发展的具体现象中归纳出大河文明的一般特征。
3.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的产生和进步是人类凭籍智慧利用和改造环境的结果;亚非大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所共享;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未曾中断的国家,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大河文明特征的影响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说明:
1.亚非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降水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亚非文明古国都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并形成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特征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大河流域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这一核心,从农耕经济、村社组织、中央集权制度、政教合一统治、诸文明古国文化差异等角度,层层推进,剖析地理环境对大河文明发展的影响,最终归纳出大河文明的特征。
2.大河流域文明古国都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最终形成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独裁、君主至上是亚非文明古国在政治上的共同特征。但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术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全面、深透把握。帮助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国家管理制度,是大河文明的政治特征,对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主要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解。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约6000年前,西亚的两河流域最早步入文明时代,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紧随其后,亚非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人类文明为什么最早发源于大河流域?
2.讲授亚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异同点。根据历史地图,首先确定四大古典文明中心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再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参见材料一至材料四),分析归纳地理环境的相同点和主要差异,以表格形成呈现。
共同特征差异性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河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
动植物资源丰富
气候温暖
地理位置相对孤立河水不定期泛滥,洪水灾害频繁;土壤盐碱化;地势开阔,无天然地理屏障
埃及文明尼罗河定期泛滥,水量稳定,无大洪水;
有地中海、沙漠等自然地理屏障
印度文明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之东南,
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
中国文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便于翻耕;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富,水网密布
3、讲授亚非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应用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农耕经济发达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发展农业。
4、讲授亚非大河流域的小农经济。
(1)用历史图片资料说明大河流域农业生产以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方式进行,其特点是自给自足。
(2)分析小农经济形成原因,使学生了解私有制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小农经济成为可能。
5、讲授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基层社会组织——村社。
(1)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适应农耕经济的特点,人类开始定居,从而推动文明发展。
(2)以中国氏族公社时期和封建时代的村落图片资料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了解村社是东方小农的聚居地,是东方文明古国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学生解读印度村社的两段文字材料,从中归纳出村社的基本特点。
6、讲授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1)分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有关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从大河流域地理环境角度认识农耕民族所面临的严峻生存挑战,再通过剖析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使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国家管理制度。
(2)讲解秦王朝和古埃及政府的组织构架图,使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运作模式,从而概括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特点。
(3)为学生提供一组诸文明古国兴修水利、抗击外族入侵、经济文化发展、营建大型公共工程(参见材料五、六)、农民起义等图片和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对文明发展的积极、消极作用并存,从而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评价。
7、讲授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宗教崇拜盛行,神权与政权结合。
(1)以诸文明古国宗教发展的历史图片资料,说明其文明发展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宗教崇拜盛行。
(2)以古埃及宗教发展的相关文字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原因,理解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农耕经济“靠天吃饭”、对自然环境极强的依赖性是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源。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各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的动机,理解在宗教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时代,君主们必然借助神的权威,即利用宗教的影响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因而亚非文明古国多在政治上呈现神权与政权结合的特征。
8、讲授亚非大河流域四大古典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文明个性发展的影响。引用学者的研究结论,比较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发展的差异性,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作出解释。
9、讲授大河文明的特征。
9、归纳大河文明的特征。本课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研究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的方式,在师生相互启发中形成认识。
[资料附录]
材料一:
……底格里斯河南段和幼发拉底河南段之间的土地虽然异常肥沃,但仍然少不了灌溉,因为这里每年几乎有八个月不降雨,每年春天降下的暴雨来得太晚,根本赶不上浇灌在4月份就必须收获的主要农作物(苏美尔地区夏天的气温高达华氏125度,足以烤焦这里的土壤,所以这里的夏天不是生长季节)。……苏美尔的处境还受到下列事实的制约,即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完全缺乏诸如石头、矿物甚至树木之类的自然资源。这意味着苏美尔的居民被迫大量依靠贸易并十分注意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以弥补经济的不平衡,以保持他们的优势不致削弱。换言之,苏美尔人必须征服自然,与自然做斗争而不是充分享受自然的丰足。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P31
材料二:
尼罗河全长6000多公里,在埃及境内有1200多公里。流经开罗附近时分为五条支流,呈放射状流人地中海。古埃及人称这个扇形的三角洲为“下埃及”,它南北长有200公里,最宽处达250公里,今日三角洲占埃及可耕地的2/3。开罗以南的河谷地带直线长为700公里,地形狭窄,宽度从10公里到20公里不等,古埃及人称之为“上埃及”。……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为古代农民的乐园。每年的七月,由于吸收了非洲中部丰富的季雨,尼罗河的水位逐渐升高,并溢出河床,流向河谷,到九月泛滥达到高潮时,整个河谷都淹没在水中,河水退后,留下一层淤泥,这些从上游冲积下来的淤泥富含磷酸盐和腐殖质,是农作物生长的沃土。由于河水在大多数的时候都定期泛滥,及时带来这种天然化肥,使得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将种子撒在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静等来年收获季节的到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P48-49
材料三:
由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犹如一道屏障,使来自印度洋的季风雨返回而降于恒河流域,所以恒河流域的雨量充沛。印度河流域的雨量要小些,但来自高山的大量雪水流入印度河,因此水源也是十分丰富的。
——易宁《走进古印度文明》P2
材料四:
养育黄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细土,这种泥土被称为黄土,它覆盖了从华北高原向东到大海的整个地面。一般认为,黄土是更新世时期的北风送来的,有些地方的黄土堆积得很厚,厚达二、三百英尺。由于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性,黄土不逊于世界上任何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而且,由于华北的降雨量不足,黄河流域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样,没有茂密的森林来阻碍只有原始的石头工具的早期农人。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埃及所有现存遗迹中最著名者当推金字塔——庞大而简练的塔形建筑。……在从约公元前2770年到约公元前2600年的一个世纪中,总重量大约2500万吨的石灰石从石崖上凿采下来,修整、拖运和叠砌起来,建成了一系列所有金字塔中最著名和最雄伟的金字塔。在这些金字塔中,出类拔萃的毫无疑问是胡夫(法老,在希腊人中以齐阿普斯著称)的金字塔,它以“完美的”坡面52度角升高至482英尺,使得塔顶高与塔的周长的关系犹如圆周率一般。希腊人在确定世界七大奇观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将“齐阿普斯”金字塔列为首位。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P64
材料六:
……埃及神庙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卡尔纳克神庙长度约一千三百英尺,占地超过已修建的任何一座宗教建筑,仅其中央大厅就几乎可容纳欧洲的任何一座大教堂。庙内使用的圆柱体积惊人,最大的一根高达70英尺,直径超过二十英尺。据估计,每个柱顶可站立100人。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P65
[板书设计]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村社是小农聚居地
成因:私有制、铁器、牛耕村社的三个特点
成因
政府组织
一般特点
历史作用
[训练设计]
材料一:
“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川流不息,为的是使埃及苏生!……你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日。”
——古埃及《尼罗河颂》
材料二:
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埃及人热情讴歌尼罗河的原因是什么?
2、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为什么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试从地理环境角度予以解释。
答案:
1、尼罗河定期泛滥,且水量稳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为埃及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
2、反映了美索不达米亚自然环境的不安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不可预见,两河流域的居民经常遭遇特大洪水的袭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开阔,无天然地理屏障,易遭外族入侵。

选修3-4第十三章第7节全反射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选修3-4第十三章第7节全反射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选修3-4第十三章第7节全反射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全反射现象
2、了解全反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二、预习内容
1、两种介质相比较,折射率___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折射率___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光密介质中的速度___,根据折射定律,光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___入射角。
2、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若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________光线就会消失,只剩下_______光线的现象叫全反射。刚好发生全反射,即折射角等于___时的______,用C表示,C与介质的相对折射率n的关系为______。发生全反射的两个条件:光从_____介质射入______介质,入射角______临界角。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或真空时,公式______;介质的折射率______,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就越小,越______发生全反射。
3、截面为_______三角形的棱镜为全反射棱镜,当光_____于它的_____一个界面射入后,都会在其内部发生______,与平面镜相比,它的______高,几乎达到100%,反射面不涂敷任何物质,反射时______小。光导纤维利用了_______原理,直径从几微米到一百微米之间,由______和______两层组成,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______,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_________。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全反射发生的条件和常见应用
二、学习过程
1、什么叫光密介质?什么叫光疏介质?

2、全反射有什么样的现象?举例说明

3、什么是临界角?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4、光导纤维利用了什么原理?有什么优点,主要应用有哪些?

三、反思总结
本节学习了全反射现象,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就会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也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全反射棱镜和光导纤维。
四、当堂检测
1.光线在空气与水的交界面处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
A.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足够大
B.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足够小
C.光由水中射入空气,入射角足够大
D.光由水中射入空气,入射角足够小
答案:C
2.光在两种介质交界面上发生全反射时()
A.入射光线一定在光密介质中B.入射角一定大于临界角
C.界面相当于一个镜面D.仍有一部分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中
答案:ABC
3.一束光线从折射率为1.5的玻璃内射向空气,在界面上的入射角为45°.下面四个光路图13-7-7中,正确的是()
图13-7-7
答案:A
4.关于全反射,下列所述中正确的是()
A.发生全反射时仍有折射光线,只是折射光线非常弱,因此可认为不存在折射光线,而只有反射光线
B.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有可能不发生全反射现象
C.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一定产生全反射现象
D.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答案:B
5、主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棱镜,临界角为45°,光线从它的一面垂直
入射,在图所示的a,b,c三条出射光线中正确的是()
A.aB.bC.cD.都不正确
答案:C

课后练习与提高
1.(2006江苏高考)在医学上,光导纤维可以制成内窥镜,用来检查人体胃、肠、气管等器官的内部.内窥镜有两组光导纤维,一组用来把光输送到人体内部,另一组用来进行观察.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输利用了()
A.光的折射B.光的衍射
C.光的干涉D.光的全反射
答案:D
2.图13-7-8所示为半圆柱形玻璃砖的横截面,其折射率n=,现有垂直于平面的平行光束射来,试求在半圆上有光线射出的范围是多大.
图13-7-8
思路解析:这束平行光垂直于平面部分射入玻璃砖,其传播方向不变,射至半圆面上时,一部分光线发生全反射不会射出,设其中一条光线刚好以临界角射向圆柱面,而发生全反射,这条光线外侧的光线射向圆柱面时,入射角均大于临界角,都将发生全反射.那么,有光线射出圆柱面的部分所对的圆心角为α=2C=90°(C=arcsin=45°),两侧的45°角的范围内没有光线射出.
3.潜水员在水深为h的地方向水面观望时,发现整个天空及远处地面的景物均呈现在水面处的圆形区域内,已知水的临界角为θ,则所观察到的圆形半径为()
A.htanθB.hsinθC.h/tanθD.h/sinθ
思路解析:如图所示,水面上景物发出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均在倾角为2θ的圆锥里,人的眼睛处在圆锥的顶点处,而最远处的景物进入眼睛的光线几乎是紧贴水面,其入射角接近90°,折射角为θ.因此,人看到的景物呈现在人眼上方以O点为圆心、r为半径的水面区域内.
由图可知r=htanθ.
答案:A+9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一)青铜冶炼
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2.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商周时代青铜铸造技艺已臻于成熟,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二)钢铁冶炼
1.技术成就
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而且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1)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
(2)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燃料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用木炭做燃料。
(2)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用煤治铁已经相当普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治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
(一)丝织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唐代:出现缂丝技术,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
(二)棉纺织业的发展
1.成果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线。
 2.影响
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从烧陶到制瓷
(一)制陶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中华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纹饰缤纷的彩陶,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二)制瓷
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1.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1)东汉晚期:我国已经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瓷器,胎坚质细,釉色光亮,胎和釉结合牢固。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实现了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代。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以后,瓷器生产水平继续提高。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2.瓷器的外传及影响
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一)家庭手工业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建立在小农经营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民通常以耕田为主,兼营副业。不但地主田庄“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小农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防碍了市场发育。家庭手工业不能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二)官营手工业
1.地位: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朝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经营管理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3.优势: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且是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缺陷: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三)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国家的“四民”。
(2)此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经营方式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第4课宋明理学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4课宋明理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将诞生。)
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A、世界观:“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C、道德观: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强调妇女贞节观。
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主要理论著作: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燕尾服成官方哲学。
B、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C、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D、理学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A、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B、内容:
a、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b、方法论: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提出所谓“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C、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②阳明心学。
A、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B、内容:
a、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b、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影响:强调自我主动,鼓励人们奋发立志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和学业课业
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59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