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
第2课历史学什么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一门特殊学问的具体表现
理解中国历史学的悠久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史学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学和人生修养的关系。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观。感悟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学编纂学等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列表比较
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中国史学历史赋予历史教育几个突出特点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问题探究
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难点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等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历史学是什么。
第一目“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教材从历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几个特点,即历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内容的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包含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在反映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来说明“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现存最早的史书──《春秋》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再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的过程,来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方面划分,历史学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学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来说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广泛性。
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将历史分为几个系列,主要有这么几种:
时间系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等;空间(地域)系列: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内容系列:综合史(总史)、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等;人物系列:个人、血缘群体、专门群体等;另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
历史学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学问。有了历史就有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学既要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又要研究影响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二目“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阐述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不仅如此,历史意义并非隐藏在历史文本背后,而是常常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取舍及其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念去“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载体,而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结构成人类历史的图景。所以说,历史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历史观会成为历史学的根本问题,成为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什么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历史资料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3)历史文献。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4)口传材料。这类历史资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
历史资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历史资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并详实地占有历史资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历史资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历史资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尝试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体会和认识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准确。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成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史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利用目录可以全面掌握史籍的情况。古代的书籍一般有许多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书,质量好坏差异很大。利用版本可以找到较好的书本。古代史学的撰写情况复杂,导致大量的伪书出现,在搜集史料时,需要运用辨伪的方法辨别伪书。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古代史籍中的文字错误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因此,需要通过校勘的方法,校正其文字谬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史事,也往往错误百出。因此,欲对某一史事做出论断,必先运用考证的方法,弄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及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历史比较法。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对史事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历史比较法的范围也很广,它可以从多种情况作比较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两种比较。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因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从古到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运动:即波浪式运动和螺旋式上升运动。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历史总体发展以及它的各个方面前后上下的变化的面貌,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制度的演变,靠断代研究不行,必须打破断代局限,进行上下比较研究。各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因而表现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横向研究,当前多是国内诸地区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可以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这种研究中,可以借鉴他国、他地区之间的有益的经验、教训。
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这样,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就增强了。科学研究都是老老实实的,以统计方法作研究也是同样如此,而不能例外。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也能够运用到政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权者集团的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制订的。阶级分析还同样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经济基础的、阶级的烙印。(2)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对立统一法则;质量转化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内。第三,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用典型史学研究的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在史学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其研究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教材首先肯定了历史学具有教育功能。然后从“历史教育在教育程度上具有多层次性;历史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超职业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史学赋予历史教育的突出特点。
史学功能的发挥,着力于用历史知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给予休闲的读物,令人身心愉悦;以人物、故事的典型形象使读者主动思索做人的道理,讲求人生修养、志向与情操。
当今史学的社会功能已经呈现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括传统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功能,这构成了史学社会功能的最基础层次;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史学所获得的新的应用功能或预测的功能,则属于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及其特点,教师可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然后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问题。比如“为什么说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列举史实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历史学是什么”。教师把自己的理解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和归纳教材中历史学的特点,理解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和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一目的教学。教师用电脑制作的课件,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推荐一些有关历史学的书籍、文章、刊物、网址等,如:《二十五史新编》(胡礼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赵以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中国历史文献学》(曾贻芬,学苑出版社,2001年6月);《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梁启超,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2000年12月);《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于沛,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瞿林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西方史学史》(杨豫,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中学历史教学网:http://lsjx.wo.to;历史频道:http:///subject/history;历史与理论:http://www.historyandtheory.org;史学史研究(清华同方):http://sysj.chinajournal.net.cn等。使学生理解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概念和内容,从而对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一目的教学。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然后投影梁启超的名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梁启超《新史学》)然后联系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实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如设计这样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1)你是否曾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你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举例回答。(2)学历史有用吗?请用你自己的话,谈谈你学习历史知识的看法(实话实说)。(3)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件史实的“转折点”,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转折点,你有转折点吗?在你发生“转折”的时候,历史知识起了什么作用?请举例回答。(4)我们学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迄今为止,在你所学过的课内外历史知识中,哪些(件)史实或哪些(个)历史人物的业绩对你的学习或其他方面最有启发?你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来?(5)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请你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把“儿不嫌母丑”这句话改为“儿不让母丑”,这一字的改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请你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谈谈这一字改动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思考与探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2.教学案例
关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一目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的形式来完成。由老师确定辩题,如“科教兴国史学可以大有作为”,再由同学们自己组成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由正方与反方组成。双方观点是,正方:科教兴国史学可以大有作为;反方: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定出比赛规则,进行认真准备,分头查找资料,体会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信息素养,学习获取、解读有关史学在科教兴国中作用的历史信息,并能处理、提取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探讨、论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培养理解与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特点。发展观察、感受、参与社会公众生活与交往、沟通能力,学习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和规则,尊重科学合理的规则与权利,加强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提高辩论和评判能力。
辩论赛应鼓励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全体同学参与性,形成平等、自由、互动的交流与探讨问题的浓厚气氛。根据各参赛组表现和评分内容,可设置多项奖项,如合作奖、辩论技能奖、最佳辩手、创意奖、信息素养奖、提问奖等。赛后,每位同学都应对本次活动写点评、体会和小结,评价、小结应注意将辩论内容与团队精神相结合,注意科学性、兴趣性、情感性、思辨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等。还可将各参赛组搜集的资料、辩论提纲、辩论内容稿件、评语、体会等汇编成专题专刊或专题板报壁报;同学们也可据此写出专题小论文,并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修改,然后共同汇编成册。
四、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历史学的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思路引领:历史学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对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的理解。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它与其他学问最大的区别是以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实际而不是以现实为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主要表现在:它研究的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它研究的对象的运动性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性;它研究的对象所包含内容无限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容纳内容的有限性;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研究者反映客观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
2.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解题关键:历史学研究的观点、资料和方法。
思路引领: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等方面去思考。
答案提示: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指导思想;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历史编纂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历史观上的不同,你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2.阅读与思考
要求学生阅读历史学家白寿彝谈历史教育的一段话,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并整理成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一单元第2课历史学什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
第2课历史学什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一门特殊学问的具体表现
理解中国历史学的悠久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史学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学和人生修养的关系。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观。感悟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学编纂学等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列表比较
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中国史学历史赋予历史教育几个突出特点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问题探究
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难点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等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历史学是什么。
第一目“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教材从历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几个特点,即历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内容的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包含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在反映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来说明“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现存最早的史书──《春秋》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再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的过程,来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方面划分,历史学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学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来说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广泛性。
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将历史分为几个系列,主要有这么几种:
时间系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等;空间(地域)系列: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内容系列:综合史(总史)、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等;人物系列:个人、血缘群体、专门群体等;另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
历史学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学问。有了历史就有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学既要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又要研究影响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二目“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阐述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不仅如此,历史意义并非隐藏在历史文本背后,而是常常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取舍及其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念去“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载体,而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结构成人类历史的图景。所以说,历史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历史观会成为历史学的根本问题,成为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什么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历史资料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3)历史文献。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4)口传材料。这类历史资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
历史资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历史资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并详实地占有历史资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历史资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历史资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尝试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体会和认识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准确。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成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史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利用目录可以全面掌握史籍的情况。古代的书籍一般有许多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书,质量好坏差异很大。利用版本可以找到较好的书本。古代史学的撰写情况复杂,导致大量的伪书出现,在搜集史料时,需要运用辨伪的方法辨别伪书。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古代史籍中的文字错误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因此,需要通过校勘的方法,校正其文字谬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史事,也往往错误百出。因此,欲对某一史事做出论断,必先运用考证的方法,弄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及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历史比较法。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对史事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历史比较法的范围也很广,它可以从多种情况作比较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两种比较。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因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从古到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运动:即波浪式运动和螺旋式上升运动。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历史总体发展以及它的各个方面前后上下的变化的面貌,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制度的演变,靠断代研究不行,必须打破断代局限,进行上下比较研究。各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因而表现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横向研究,当前多是国内诸地区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可以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这种研究中,可以借鉴他国、他地区之间的有益的经验、教训。
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这样,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就增强了。科学研究都是老老实实的,以统计方法作研究也是同样如此,而不能例外。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也能够运用到政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权者集团的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制订的。阶级分析还同样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经济基础的、阶级的烙印。(2)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对立统一法则;质量转化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内。第三,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用典型史学研究的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在史学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其研究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教材首先肯定了历史学具有教育功能。然后从“历史教育在教育程度上具有多层次性;历史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超职业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史学赋予历史教育的突出特点。
史学功能的发挥,着力于用历史知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给予休闲的读物,令人身心愉悦;以人物、故事的典型形象使读者主动思索做人的道理,讲求人生修养、志向与情操。
当今史学的社会功能已经呈现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括传统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功能,这构成了史学社会功能的最基础层次;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史学所获得的新的应用功能或预测的功能,则属于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及其特点,教师可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然后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问题。比如“为什么说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列举史实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历史学是什么”。教师把自己的理解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和归纳教材中历史学的特点,理解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和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一目的教学。教师用电脑制作的课件,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推荐一些有关历史学的书籍、文章、刊物、网址等,如:《二十五史新编》(胡礼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赵以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中国历史文献学》(曾贻芬,学苑出版社,2001年6月);《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梁启超,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2000年12月);《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于沛,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瞿林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西方史学史》(杨豫,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中学历史教学网:http://lsjx.wo.to;历史频道:http:///subject/history;历史与理论:http://www.historyandtheory.org;史学史研究(清华同方):http://sysj.chinajournal.net.cn等。使学生理解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概念和内容,从而对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一目的教学。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然后投影梁启超的名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梁启超《新史学》)然后联系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实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如设计这样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1)你是否曾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你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举例回答。(2)学历史有用吗?请用你自己的话,谈谈你学习历史知识的看法(实话实说)。(3)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件史实的“转折点”,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转折点,你有转折点吗?在你发生“转折”的时候,历史知识起了什么作用?请举例回答。(4)我们学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迄今为止,在你所学过的课内外历史知识中,哪些(件)史实或哪些(个)历史人物的业绩对你的学习或其他方面最有启发?你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来?(5)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请你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把“儿不嫌母丑”这句话改为“儿不让母丑”,这一字的改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请你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谈谈这一字改动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思考与探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2.教学案例
关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一目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的形式来完成。由老师确定辩题,如“科教兴国史学可以大有作为”,再由同学们自己组成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由正方与反方组成。双方观点是,正方:科教兴国史学可以大有作为;反方: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定出比赛规则,进行认真准备,分头查找资料,体会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信息素养,学习获取、解读有关史学在科教兴国中作用的历史信息,并能处理、提取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探讨、论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培养理解与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特点。发展观察、感受、参与社会公众生活与交往、沟通能力,学习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和规则,尊重科学合理的规则与权利,加强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提高辩论和评判能力。
辩论赛应鼓励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全体同学参与性,形成平等、自由、互动的交流与探讨问题的浓厚气氛。根据各参赛组表现和评分内容,可设置多项奖项,如合作奖、辩论技能奖、最佳辩手、创意奖、信息素养奖、提问奖等。赛后,每位同学都应对本次活动写点评、体会和小结,评价、小结应注意将辩论内容与团队精神相结合,注意科学性、兴趣性、情感性、思辨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等。还可将各参赛组搜集的资料、辩论提纲、辩论内容稿件、评语、体会等汇编成专题专刊或专题板报壁报;同学们也可据此写出专题小论文,并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修改,然后共同汇编成册。
四、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历史学的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思路引领:历史学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对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的理解。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它与其他学问最大的区别是以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实际而不是以现实为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主要表现在:它研究的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它研究的对象的运动性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性;它研究的对象所包含内容无限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容纳内容的有限性;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研究者反映客观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
2.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解题关键:历史学研究的观点、资料和方法。
思路引领: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等方面去思考。
答案提示: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指导思想;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历史编纂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历史观上的不同,你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2.阅读与思考
要求学生阅读历史学家白寿彝谈历史教育的一段话,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并整理成文。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单元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
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
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途径
理解历史学重要社会功能,理解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探究历史学在认识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学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意义及为什么历史学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问题探究
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增强民族自信心
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
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
历史比较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世界各国不能比拟的
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历史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举例分析
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历史学中展现
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历史学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问题探究
历史学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经验和智慧
启迪人生的向导
历史学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问题探究
历史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向导。这些社会功能大至对历史的认识作用,小至对个人品质的形成。由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整体感觉理论性较强,缺乏兴趣性,建议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形象、具体、直观的历史史实来印证或者得出各个功能,从而加深对各项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引言是一段关于《资治通鉴》“通”含义的解释。尽管是文言文,但由于是清初的作品,引言从整体上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不大。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可以这样设问:你能从引言中找出史学的哪些社会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
教材主要从认识历史的途径和作用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教材着重突出历史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材进而指出,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
(1)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途径。
历史是人的创造,有了人,才有人类的历史。但不要忘记,人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家知道,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赋和本能,即某种遗传密码,即使是在有严密组织和分工的蜂群和蚁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蚁同它们亿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历史的,人们除非用拟人化的办法是写不出它们的历史来的。人却不同,人有智慧,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虽然主要来自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人们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留给后人。如此世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建议教师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没有真正的史学,社会发展就非常缓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的进步却远远超过那几百万年。”显然比较容易得出其中的结论:历史学在其中具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功劳。
(2)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进而有助于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的现状入手,例如,世界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现状,等等。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仅仅知道它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知道现状,顶多只能说出它现在是这样,而不能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每一个人也是如此。
学生阅读了教材所引用的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曾经领先于世,而如今努力争取复兴,那么未来一定能够为世界文明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就能够明白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就能够明白历史在这三者之间所起到的作用。
教材引用了白寿彝先生的“彰往知来”手迹。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关于白寿彝先生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21世纪是改革创新的一代,面向新世纪的一代,新东西还学不完呢,何必学历史,去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举出史实来畅谈自己的认识,结合学生认识中存在的模糊情况,教师加以辨析、引导。
第二目“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
本目教材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的原因。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是惟一没有出现文明中断的古国。之所以如此,其中有很多原因。教材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政权,从来没有被外力所中断、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而其中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对四个方面的阐述条理清楚,学生理解上难度不大,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与解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其他文明古国进行对比。
(1)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政权,从来没有被外力所中断。中国所走过的历程中,也曾经出现很多次的外力入侵,但对每次入侵都一一加以反击,从而使中国政权都始终延续下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如荷兰殖民者的入侵、英国殖民者的入侵等。
(2)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教材没有解释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是从文化的一个层面加以说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文化稍作解释,没有必要作过多的拓展。对于文字的发展演变可采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并──作简要的概述。商朝出现较完备和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秦统一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以后统一发展演变为隶书,一直到现今电脑中的各种书写形式。
(3)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教材对思想发展没有作过多的阐述。仅仅从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出现以后,至汉代形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4)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建议展示中国古代的正史“二十四史”的图片或投影,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古代历史的史书,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史书连续不断地记述着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
第三目“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本目教材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民族关系两个方面来说明历史学起着重要的载体的作用。
(1)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看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说的我们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和“酷爱自由”“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等光荣传统和优秀品德,只有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反反复复的斗争中才能培养起来。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历史学的教育懂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优秀民族的子孙,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鄙视形形色色的崇洋媚外,而且决心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到了近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凌侮面前,中国人民便激发出了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说的:“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2)从民族关系来看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加以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你能列举出哪些民族的名称?你能说出哪些民族的民歌?你能说出哪些民族的风俗?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问开始形成于何时?最初有哪些民族共同生活?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对民族历史发展的详实的记载是历史学。教学中对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如反抗外来侵略等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目“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这一目着眼于历史学的政治借鉴功能。教材指出我们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可以得出很多历史教训。有些东西过时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中国的史学和世界的史学,都把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作为撰史的重要目的。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然后以为今人、后人的鉴戒。《资治通鉴》的编写更是突出的例子。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地说他编写此书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史鉴,即将冗长的中国历史“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以使帝王于日理万机之暇,取而披览,以“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原书名为《通志》,宋神宗取阅部分后,认为其书能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略举一二,便可知治国安邦的经验在历史学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第五目“启迪人生的向导”
这一目着眼于历史学对个人而言,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怎样使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使一生不致虚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借鉴历史的智慧。历史给各种各样的人都提供了无穷的知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而现实中就没有这么丰富的来源。因为在现实中,一个人能接触到的毕竟有限,而从历史上去看,见于记载的人物、事件、经验是如此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尽管现在传媒越来越发达,当代也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事物,但是无疑,历史比现实更加丰富。如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是否个个都能遇到贝多芬、当代的莫扎特做老师呢?最好的方法只能通过历史向这些大师学习。
教材引用了《史记》中收集的历史人物和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的一段话,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来认识历史学对个人的人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借助前一节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比较。教师可以采用复习旧课的方式提问:历史与历史学的异同?了解学生对这两种历史能够区分的程度。然后再进入本课的学习。白寿彝先生的手迹“彰往知来”,可以采用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来阐述其基本的含义。对白寿彝先生可以作如下简单的介绍:白寿彝,字肇伦,又名哲玛伦丁,1909年生于河南开封,回族。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有六十多年,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民族史等学术领域里,多有建树,为我国的历史科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等。
[资料回放]要采用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反映中国社会状况的图片,通过不同时期图片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得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一目内容,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如提问: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是否都遭到外族入侵?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中国之所以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本目内容。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引导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文字发展演变历程图、二十四史书名图片?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谈谈中华民族具有哪些优良传统、具有哪些民族精神?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可以让学生举出相关的史实来加以说明。此外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一些优良传统,如兼听纳谏、刚正不阿、克己爱人、舍利取义、执着无畏、图强革新等等。
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中国史书浩如烟云。鲁迅曾经说过:“史界两司马,交相辉映。”两司马是指哪两人?分别写有什么史学巨著?编写史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加以总结,历史学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启迪人生的向导。古人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师可以提问:古人是指谁?从中得出怎样的感悟?再结合教材中李大钊的一段话,让学生谈谈感受。最后教师总结提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认识历史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来展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数轴。通过这个数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举例说明是否存在没有过去的现在及没有现在的未来?举例说明经过过去、现在进而能够预测未来?
案例二 在介绍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形态。如“众”“马”等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从这些图片中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字发展的延续性。
案例三 在介绍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历史学发展的延续性时,用计算机展示出二十四史的书名及有关其他史书的图片。教师对这些史书所反映的朝代作适当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连续记载的历史,使文明得以连续。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历史学对文明传承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历史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
思路引领: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历史学记录了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是怎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处境,今天的处境是由昨天的经历造成的,要认识和把握今天的国情,必须追根溯源,认识和了解昨天的经历,“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历史上把握今天,进而去开拓未来。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昨天,从而使世人把握今天,放眼未来。
2.怎样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解题关键:读史。
思路引领: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先要了解和认识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答案提示:历史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老师,是向导。读史,有助于人们明确修身的标准,选择行为的准则,确定奋斗的目标,认清历史的前途。读史,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学习历史课,对社会没有用处,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思路引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
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
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途径
理解历史学重要社会功能,理解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探究历史学在认识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学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意义及为什么历史学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问题探究
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增强民族自信心
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
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
历史比较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世界各国不能比拟的
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历史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举例分析
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历史学中展现
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历史学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问题探究
历史学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经验和智慧
启迪人生的向导
历史学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问题探究
历史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向导。这些社会功能大至对历史的认识作用,小至对个人品质的形成。由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整体感觉理论性较强,缺乏兴趣性,建议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形象、具体、直观的历史史实来印证或者得出各个功能,从而加深对各项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引言是一段关于《资治通鉴》“通”含义的解释。尽管是文言文,但由于是清初的作品,引言从整体上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不大。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可以这样设问:你能从引言中找出史学的哪些社会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
教材主要从认识历史的途径和作用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教材着重突出历史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材进而指出,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
(1)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途径。
历史是人的创造,有了人,才有人类的历史。但不要忘记,人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家知道,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赋和本能,即某种遗传密码,即使是在有严密组织和分工的蜂群和蚁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蚁同它们亿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历史的,人们除非用拟人化的办法是写不出它们的历史来的。人却不同,人有智慧,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虽然主要来自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人们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留给后人。如此世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建议教师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没有真正的史学,社会发展就非常缓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的进步却远远超过那几百万年。”显然比较容易得出其中的结论:历史学在其中具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功劳。
(2)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进而有助于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的现状入手,例如,世界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现状,等等。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仅仅知道它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知道现状,顶多只能说出它现在是这样,而不能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每一个人也是如此。
学生阅读了教材所引用的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曾经领先于世,而如今努力争取复兴,那么未来一定能够为世界文明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就能够明白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就能够明白历史在这三者之间所起到的作用。
教材引用了白寿彝先生的“彰往知来”手迹。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关于白寿彝先生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21世纪是改革创新的一代,面向新世纪的一代,新东西还学不完呢,何必学历史,去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举出史实来畅谈自己的认识,结合学生认识中存在的模糊情况,教师加以辨析、引导。
第二目“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
本目教材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的原因。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是惟一没有出现文明中断的古国。之所以如此,其中有很多原因。教材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政权,从来没有被外力所中断、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而其中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对四个方面的阐述条理清楚,学生理解上难度不大,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与解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其他文明古国进行对比。
(1)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政权,从来没有被外力所中断。中国所走过的历程中,也曾经出现很多次的外力入侵,但对每次入侵都一一加以反击,从而使中国政权都始终延续下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如荷兰殖民者的入侵、英国殖民者的入侵等。
(2)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教材没有解释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是从文化的一个层面加以说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文化稍作解释,没有必要作过多的拓展。对于文字的发展演变可采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并──作简要的概述。商朝出现较完备和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秦统一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以后统一发展演变为隶书,一直到现今电脑中的各种书写形式。
(3)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教材对思想发展没有作过多的阐述。仅仅从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出现以后,至汉代形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4)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建议展示中国古代的正史“二十四史”的图片或投影,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古代历史的史书,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史书连续不断地记述着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
第三目“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本目教材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民族关系两个方面来说明历史学起着重要的载体的作用。
(1)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看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说的我们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和“酷爱自由”“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等光荣传统和优秀品德,只有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反反复复的斗争中才能培养起来。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历史学的教育懂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优秀民族的子孙,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鄙视形形色色的崇洋媚外,而且决心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到了近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凌侮面前,中国人民便激发出了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说的:“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2)从民族关系来看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加以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你能列举出哪些民族的名称?你能说出哪些民族的民歌?你能说出哪些民族的风俗?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问开始形成于何时?最初有哪些民族共同生活?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对民族历史发展的详实的记载是历史学。教学中对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如反抗外来侵略等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目“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这一目着眼于历史学的政治借鉴功能。教材指出我们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可以得出很多历史教训。有些东西过时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中国的史学和世界的史学,都把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作为撰史的重要目的。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然后以为今人、后人的鉴戒。《资治通鉴》的编写更是突出的例子。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地说他编写此书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史鉴,即将冗长的中国历史“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以使帝王于日理万机之暇,取而披览,以“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原书名为《通志》,宋神宗取阅部分后,认为其书能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略举一二,便可知治国安邦的经验在历史学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第五目“启迪人生的向导”
这一目着眼于历史学对个人而言,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怎样使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使一生不致虚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借鉴历史的智慧。历史给各种各样的人都提供了无穷的知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而现实中就没有这么丰富的来源。因为在现实中,一个人能接触到的毕竟有限,而从历史上去看,见于记载的人物、事件、经验是如此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尽管现在传媒越来越发达,当代也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事物,但是无疑,历史比现实更加丰富。如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是否个个都能遇到贝多芬、当代的莫扎特做老师呢?最好的方法只能通过历史向这些大师学习。
教材引用了《史记》中收集的历史人物和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的一段话,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来认识历史学对个人的人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借助前一节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比较。教师可以采用复习旧课的方式提问:历史与历史学的异同?了解学生对这两种历史能够区分的程度。然后再进入本课的学习。白寿彝先生的手迹“彰往知来”,可以采用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来阐述其基本的含义。对白寿彝先生可以作如下简单的介绍:白寿彝,字肇伦,又名哲玛伦丁,1909年生于河南开封,回族。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有六十多年,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民族史等学术领域里,多有建树,为我国的历史科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等。
[资料回放]要采用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反映中国社会状况的图片,通过不同时期图片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得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一目内容,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如提问: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是否都遭到外族入侵?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中国之所以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本目内容。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引导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文字发展演变历程图、二十四史书名图片?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谈谈中华民族具有哪些优良传统、具有哪些民族精神?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可以让学生举出相关的史实来加以说明。此外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一些优良传统,如兼听纳谏、刚正不阿、克己爱人、舍利取义、执着无畏、图强革新等等。
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中国史书浩如烟云。鲁迅曾经说过:“史界两司马,交相辉映。”两司马是指哪两人?分别写有什么史学巨著?编写史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加以总结,历史学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启迪人生的向导。古人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师可以提问:古人是指谁?从中得出怎样的感悟?再结合教材中李大钊的一段话,让学生谈谈感受。最后教师总结提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认识历史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来展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数轴。通过这个数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举例说明是否存在没有过去的现在及没有现在的未来?举例说明经过过去、现在进而能够预测未来?
案例二 在介绍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形态。如“众”“马”等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从这些图片中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字发展的延续性。
案例三 在介绍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历史学发展的延续性时,用计算机展示出二十四史的书名及有关其他史书的图片。教师对这些史书所反映的朝代作适当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连续记载的历史,使文明得以连续。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历史学对文明传承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历史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
思路引领: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历史学记录了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是怎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处境,今天的处境是由昨天的经历造成的,要认识和把握今天的国情,必须追根溯源,认识和了解昨天的经历,“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历史上把握今天,进而去开拓未来。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昨天,从而使世人把握今天,放眼未来。
2.怎样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解题关键:读史。
思路引领: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先要了解和认识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答案提示:历史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老师,是向导。读史,有助于人们明确修身的标准,选择行为的准则,确定奋斗的目标,认清历史的前途。读史,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学习历史课,对社会没有用处,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思路引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58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