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分析事例一:

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竟快13米。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思考:

1、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

2、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实际上,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联系实际谈谈“精明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何启示?

分析事例二:

结合课本图7-9分析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何意义?

评价学生的发言,小结:兰花和兰花蛾互相影响,当兰花的花矩变得细长时,只有吸管式的口器长的蛾能吸到花蜜,这些变异不断积累,从而成为今天的这种兰花和兰花蛾。

过渡: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那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否也有关系呢?

1、观看植物登陆的影视片段,尝试说出地球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2、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吗?

小结: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展示生物进化历程Flash动画

思考,讨论: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4、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5、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7、有性生殖方式出现以后,为什么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了?

阅读P125文字,画出生物“进化树”,交流后把“进化树”补充完整。

阅读P126,找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几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观察图片资料,小组讨论归纳

交流

讨论、交流

观察图片资料,讨论、交流

观看、思考、交流

思考、填空

分组讨论、交流

讨论、展示

阅读,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尝试将所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进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教育

学生归纳出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进化。

采用引导和启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达到知识迁移。

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进化。

回顾前面的知识

承上启下,顺利过渡

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绘图能力

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到此我们把必修二的内容学完了,下一节我们重点学习必修三稳态和环境,同学们预习人体内环境的导学案,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

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学生在搜集、讨论、交流过程中,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数据和素材,一定能产生情感的震撼与升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延伸阅读

7.2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2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

⑴通过具体的实例和计算来理解相关的概念。

⑵通过探究活动的教学理解综合因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基因频率的概念。

⑵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⑶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解决方法]

⑴通过练习计算基因频率掌握此概念。

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117的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

⑶以桦尺蠖为例讲隔离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学具准备

图片。

七、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发表看法,阅读教材,计算等。

2、学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

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基因型为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易被捕食。那么,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

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质疑:

该绿色个体能很好生活下来,它体内的A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如果Aa与其他个体交配生殖,后代还会是绿色的吗?

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

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人们为什么要提出种群这个概念呢?

归纳出: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物种的变化带来了方便。

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呢?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什么是基因库?基因频率的含义是什么?

请学生计算下面假设的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褐色翅的基因为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0、60、20,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计算得知,该种群基因A的频率为50%,基因a的频率为50%,如果让该种群随机交配,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一代、子二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又会怎样呢?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如果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世代稳定不变,生物将无法进化,显然与事实不符。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显然,同时满足以上5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即使前4个条件可以满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总会发生的。为什么?以上5种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8练习一1、2。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2、基因库

第2课时

从上节大家已经知道,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是必然的。能说明原因吗?

变异对生物进化会产生何种影响?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变异的类型。

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为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不断质疑、启发、引导。

在三种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以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对于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样吗?为什么?

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

自然界生物进化是有方向的,生物具有普遍的适应现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它们会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吗?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请探究下面问题。

如何解释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的现象?

大家提出的解释或假设合理吗?

下面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探究假设的合理性。

明确探究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指导学生讨论、计算,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分析计算结果,给你什么启示?

环境对桦尺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自然选择作用中,直接受选择的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三)总结

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8练习一3、二。

(五)板书设计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3课时

导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一地区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蠖是同一物种还是两个物种呢?我们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

一、物种的概念

以生活在一个草原上的全部驴、马为例,设问:

1、驴种群个体间、马种群个体间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吗?

2、马和驴能相互交配吗?

3、骡子可育吗?

4、什么是物种?

5、为什么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

学生阅读教材P119相关内容回答之。

教师: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阻止基因交流,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

隔离常见的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带就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教材P119两幅假想情境图。提问:

1、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鼠种群在快乐地生活着。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这说明了什么?

2、当这群鼠被大河分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3、几千年后河流干涸了,两个鼠种群又会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还能自由交配吗?

4、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分化的?

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显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提问:

教材P120[资料分析]中的4个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


三、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三)总结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1练习,P122技能训练

(五)板书设计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第4课时

导言: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生物是怎样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共同进化

学生阅读教材P12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当中,怎样的个体才会生存下来?为什么?

2、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为什么?

3、结合教材P123图79说说两种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教师总结归纳。

不仅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最早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创造了前提条件。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件显示教材P124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设置相关问题:见教材P124[思考与讨论]中的5个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百万年前

植物

动物

古生代

二叠纪

286~245

大绝灭

松柏类出现

爬行类多样化,两栖类衰退

石炭纪

360~286

成煤森林时代:石松、问荆和蕨类繁盛

两栖类多样化,爬行类首次出现,昆虫类经历第一次大的适应辐射

泥盆纪

408~360

大绝灭

种子蕨类首次出现

有颌鱼类多样化并统治海洋,昆虫、两栖类首次出现

志留纪

438~408

低矮的维管束植物在陆地出现

有颌类鱼类首次出现

奥陶纪

505~438

大绝灭

海洋藻类繁盛

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并多样化,无颌鱼类及脊椎动物首次出现

寒武纪

570~505

海洋藻类繁盛

具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占统治地位

前寒武纪(4600百万年~570百万年以前)

700

多细胞生物出现

2100

真核细胞首次出现

3500~3100

原核细胞在叠层岩中首次出现

4600

地球形成时期

中生代

白垩纪

144~66

显花植物广泛分布,松柏类衰退

恐龙和大多数爬行类绝灭,胎盘哺乳类和现代昆虫群出现

侏罗纪

208~144

苏铁类和其他裸子植物繁盛

恐龙繁盛,鸟类出现

大叠纪

245~208

大绝灭

苏铁、银杏出现,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统治地球

哺乳类、恐龙类首次出现,珊瑚和软体动物统治海洋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0.01

人类破坏,热带雨林加速绝灭

人类文明时代

更新世

2~0.01

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并多样化

许多哺乳类绝灭,现代人类出现

第三纪

上新世

6~2

草本植物繁盛

人类灵长目首次出现

中新世

24~6

随着森林减少,草原广泛分布

类猿哺乳类、草食哺乳类及昆虫繁盛

渐新世

37~24

许多现代显花植物的科演化

叶食哺乳类及类猴灵长类出现

始新世

58~37

雨量充沛的亚热带森林繁盛

所有现代哺乳纲的目出现

古新世

66~58

被子植物多样化

原始灵长类、草食类、肉食类、虫食类、哺乳类动物出现

学生阅读教材P125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两极生态系统?

2、有性生殖为什么能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

3、什么是三极生态系统?

4、最早登陆的生物是什么?

5、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

6、生物进化的历程可概括为什么?

教师总结归纳。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P126内容。设问:

1、什么是中性突变?

2、你认为中性突变(学说)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立矛盾吗?为什么?

3、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式吗?

4、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理论的地位如何?还需要发展吗?

教师总结:生物的进化是复杂的,还有许多问题不能用今天的进化理论所解释,还有待研究。在当今所有的理论中,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比其他学说的影响要广泛和深远,它仍然是以后各个方面研究的基础,它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三)总结

共同进化的概念、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6练习,P129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

1.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交配成功,也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
2.常见的隔离类型有________隔离和________隔离,通常经过长期的________隔离可达到________隔离。
3.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________、生物与______________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______________。
4.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5.物种是指( )
A.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生物体
B.一定区域内所有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通过相互交配能够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
D.通过相互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6.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
7.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
A.地理隔离的结果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8.下列生物能够作为同一个物种的是 ( )
A.鲤鱼和鲫鱼B.驴和马
C.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D.小麦和水稻
9.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原因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10.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B.自然选择
C.隔离D.基因频率改变

11.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昆虫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了( )
A.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生存斗争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生物有利变异的结果
12.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不包括( )
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
B.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小的种群中捕食
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中捕食
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13.下列关于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进化能够促进无机环境的改变
B.无机环境的变化能够促进生物的进化
C.无机环境变化和生物的进化相互影响
D.无机环境变化和生物的进化互不影响
14.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 ( )
A.丧失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B.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
C.将会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D.个体间的斗争加剧
15.“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16.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试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包括三课时:第一课时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第二课时是《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第三课时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本文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观点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达到这个要求,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使学生首先能解释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学会基因频率的两种计算方法,能够说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并使学生学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探究生物问题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采取问题诱导和任务驱动,以情景探究学习为主,桦尺蠖材料背景贯穿始末,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同时在讲授时要给学生渗透以下观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深入和扩展,并不是否定和排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概念。

(2)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4)能阐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分析桦尺蠖背景材料,学会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生物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所取的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流程

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在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未作出科学的解释。那么如何在基因水平上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桦尺蠖的翅色是浅色(基因型为ss),偶然出现一黑色的变异个体(基因型为Ss),且S对s是显性,若黑色翅比浅色翅更适应环境

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1)这一有利变异的个体能永远生存下去吗?

(2)该个体中的有利基因S,如何保留?

(3)即使Ss的个体能够繁殖,后代都是黑色个体吗?

老师随机抽学生回答问题

1、研究变异性状就要研究其基因组成;

2、新形成的等位基因可以通过交配繁殖遗传给后代,在整个群体中扩散开来,所以研究进化仅仅只研究这个变异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是不够的,即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必须研究整个地区所有的桦尺蠖的基因组成和变化。

整个地区所有的桦尺蠖组成了什么?

种群

种群指的是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同种指的是同一物种。由此可见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也是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大家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同时思考如何计算基因频率。

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某桦尺蠖种群中,黑色翅的基因为S,浅色翅的基因位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分别为10、20、70个、问每种基因型频率是多少?S、s基因频率是多少?

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投影,强调基因频率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计算S和s的基因频率,并写出计算过程其他同学对投影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和纠错。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某桦尺蠖种群中,黑色翅的基因为S,浅色翅的基因位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分别为10、20、70个、若该种群为亲本,如果让该种群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自然选择,无突变,根据孟德尔分离定律计算:

(1)该种群产生的S、s配子的比率各是多少?

(2)F1代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3)F1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4)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想一想,F2代、F3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改变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随机抽学生回答,最后评价总结。

等位基因如何产生?它的出现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吗?

假如在99只浅色桦尺蠖(ss)中偶然出现了,1只黑色(Ss)的变异个体。要求计算突变前后S和s的基因频率

突变前

突变后

S基因频率

s基因频率

计算突变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

基因突变能丰富种群的基因库并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一种。变异在生物种群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有哪些类型呢?

不可遗传变异

变异基因突变

可遗传变异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每个果蝇约有104对等位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中等大小的果蝇种群约有有108个个体。大家计算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

计算果蝇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突变数

基因突变通过累计,能形成大量的自然选择材料

基因重组在种群繁衍中有什么作用?

产生多种基因型,为进化提供大量原材料。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吗?

出示工业革命前后桦尺蠖的照片:

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早期的时候树干上长满了白色的地衣,浅色个体不易被天敌发现,能更好地存活下来。工业革命后,曼切斯特地区的污染加重,地衣大量死亡,树干暴露出来,此时黑色体色更有利于生存。

引导学生思考:1、桦尺蠖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改变?

2、树干颜色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分析,抽学生回答问题。

变异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生活的环境。在这个情景中,是树干颜色选择了适应环境的桦尺蠖个体。

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吗?

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20%;ss70%,在树干变黑的环境条件下,使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

计算各年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基因频率如何改变?

2、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3、自然选择在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有利基因的频率如何变化?不利基因的频率如何变化?

5、基因频率改变对种群有什么意义?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基因型频率

SS

10%

11.5%

13.1%

14.6%

Ss

20%

22.9%

26%

29.3%

ss

70%

65.6%

60.9%

56.1%

基因频率

S

20%

23%

26.1%

29.3%

s

80%

77%

73.9%

70.7%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引导学生对比达尔文进化论与现代进化论对生物进化本质做出的解释;引导归纳: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节。提出预习问题“桦尺蠖中有形成新物种吗?物种和种群有什么不同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阅读教材P114~115)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阅读教材P116~117)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1)形成
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2)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教材P118)
1.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积累有利变异的个体。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阅读教材P119~121)
1.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物种的形成
(1)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五、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阅读教材P123~126)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进化。
六、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阅读教材P126)
1.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点聚焦
1.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共研探究]
资料: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分析作答:
1.生物进化
(1)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个体的基因型是终身不变的,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大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遗传给下一代个体,因为个体的基因组成来自双亲。种群中个体的基因来自种群基因库,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延续下去。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
(1)判断种群发生变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除自然选择外,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因素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①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目分别为a1、a2、a3,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的数目(A+a)的总数目×100%=2a1+a22(a1+a2+a3)×100%。
②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1、P2、P3,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P1+1/2P2。
③根据资料中的图,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是多少?
提示: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故第36个月时,Aa=0.4,AA=0.2,aa=0.4,基因a的频率为0.4+(1/2)×0.4=0.6。

[总结升华]
1.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含义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型
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生物不一定进化
基因频率该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00%
导致生物进化
基因库种群中全部基因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2.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以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种群的个体数为N,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符合以下五个条件时,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
a.种群足够大;b.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c.没有突变发生;d.没有新基因加入;e.没有自然选择。
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特点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
雄配子
雌配子A(p)a(q)
A(p)AA(p2)Aa(pq)
a(q)Aa(pq)aa(q2)
即AA%=p2,Aa%=2pq,aa%=q2。
③实例:若已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m,则A的基因频率为m。
 伴X染色体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
若基因(假设为A与a)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计算基因频率时,只需考虑X染色体,不考虑Y染色体的数量,若N表示基因频率,则计算公式如下: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对点演练]
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基因频率不改变生物就没有进化。
2.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18% 82%B.36% 64%
C.57% 43%D.92% 8%
解析:选C B的基因频率=18%+1/2×78%=57%,b的基因频率=1-57%=43%。
[共研探究]
 请根据图示,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蠖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在树干变黑的环境下,浅色桦尺蠖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ss的个体越来越少,SS和Ss的个体越来越多,决定黑色性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决定浅色性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环境变化了,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对桦尺蠖种群来说,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性状,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对种群遗传组成产生影响,但影响角度不一样。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从而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2)基因重组增加基因型的种类,以此来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5.有人认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不能传递给后代,因此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说法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传递给后代,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总结升华]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2)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对点演练]
3.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选B 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只要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能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生物进化中发生改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
4.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解析:选D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共研探究]
1.物种形成
(1)判断下列描述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并说明理由
①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种群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
②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若两个种群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属于同一物种;否则不属于同一物种。
(2)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种群――→地理隔离多个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库出现差别――→逐代积累 产生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2.隔离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3)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4)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对种群影响的共同点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5)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理隔离一定能形成生殖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当地理隔离时间足够长,基因库差异明显时,才能形成生殖隔离。
②产生生殖隔离一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总结升华]
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区别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被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举例东北虎和华南虎马和驴
结果形成不同的亚种形成不同的物种
(2)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爆发式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源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如普通六倍体小麦的形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对点演练]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选B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个同种种群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D.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析:选D 形成新物种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共研探究]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基因多样性。
3.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4.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结升华]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1)基因多样性: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进而出现了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和无机环境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对点演练]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解析:选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的灭绝说明该生物不适应环境,被新物种代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出现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生物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解析:选D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ert松鼠,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解析:选D 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但“狮虎兽”没有生殖能力,说明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生殖隔离;共同进化强调的是不同物种之间,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种群发生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3.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及其对应人数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
人数781487030
A.85% B.30%
C.20%D.15%
解析:选C Xb基因频率=Xb的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4+8×2+30)/(78×2+14×2+8×2+70+30)×100%=20%。
4.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海岛中海龟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2×0.2×0.8=32%。(2)海龟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没有新的基因产生,故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3)(4)海龟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认为海龟发生了进化,但未与原物种个体产生生殖隔离,故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1)基因库 32% (2)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3)发生了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4)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6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