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育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酶的特性”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里,教材所介绍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定性实验。能否按教材的提示来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使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而且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变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相应增加了实验难度。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一般的实验能力培养,更突出了学生在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实验可重复性和对照性的认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这个改进实验的难点在于精确测定和控制pH,我校已购进几台pH计,精确度能达到1%。这样处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好课本这一课程资源,还可挖掘学校、网络等其它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一定的知识,还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酶的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
2.学会控制自变量;学会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对照和重复实验;
3.促使学生积极合作参与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设计此类实验的方法;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此部分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在“酶的特性”内容教学完成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练习,其题目与课本相同即“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在学生进行初步设计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相互对作业进行分析以指出不足,纠正错误,使学生进一步明析对照实验的设计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一话题:“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酶的活性与环境pH有关,在不同pH条件下酶的活性不同,在适宜的pH时酶的活性最高。猪肝H2O2酶也是如此,你是否知道猪肝H2O2酶最适宜pH?如何利用我校现有条件和所学知识、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猪肝H2O2酶最适宜pH?”课后师生一起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校设备的实际情况,综合学生设计实验的成果共同设计出一个较高要求的生物实验:探究猪肝H2O2酶最适宜pH。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酶的特性教学;
2、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练习,其题目与课本相同即“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指出不足,纠正错误,明析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注意事项及过程;
4、学生实验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5、教师抛出问题:你是否知道猪肝H2O2酶最适宜pH?如何利用我校现有条件和所学知识、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猪肝H2O2酶最适宜pH?
6、教师介绍学校实验室所具备的实验条件,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方案,教师拿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师生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形成一个较为一致性意见的实验设计留给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
课后,教师一方面与学生继续沟通完善实验设计并打印好实验指导,另一方面按照设计好的实验设计拍摄实验演示录像为下节课的学生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实验设计
1.1 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探究对象: 过氧化氢是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具有强氧化性,如果不及时除去或分解,就会杀死细胞。在动物的肝细胞和血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它可以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由于过氧化氢酶容易获得且催化反应的现象明显,所以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探究对象。
1.2 设备准备: 实验用具有:试管四支(带有单孔胶塞,在胶塞上另穿一细铜丝,铜丝的下端弯曲成水平的双圆环形成一个自制的反应匙,反应匙上可放浸有H2O2酶的滤纸片,利用铜丝的上下活动控制反应时间。)、移液管、镊子、水槽、10 mL量筒、25 mL量筒等;反应物为30%H2O2。
实验中需要制作 H2O2酶滤纸片,制作方法是:将 10 g鲜肝剪碎,置于研钵中充分研磨,加入200 mL蒸馏水制成鲜肝液。然后,将5张滤纸叠加剪成5张大小相同面积大2 cm2的小片,平展在表面皿中,用鲜肝液浸泡l min后使用。
配制缓冲液:将17.96 g Na2HPO4·7H2O在 1 000 mL容量瓶内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刻度,配制成0.067 mol/L Na2HPO4溶液。将9.07 g KH2PO4在1 000 mL容量瓶内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刻度,配制成0.067 mol/L KH2PO4溶液。然后按下表用上述两种溶液配制pH=5、pH=6、pH=7、pH=8缓冲液.
pH
5
6
7
8
物质的量浓度为0.067 mol/L的Na2HPO4溶液(mL)
1
20
60
95
物质的量浓度为0.067 mol/L的K2HPO4溶液(mL)
99
80
40
5
1.3 实验步骤: 在多方查阅资料和师生共同实践探索我们设计出现有实验装置(如右图),该装置左侧的试管用来完成酶催化H2O2 的分解反应,右侧的量筒用来计量排水后收集的氧气的量。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简单易行的且效果好的实验步骤如下:
l)向水槽中加水至将满为止;
2)将大小相同的5片滤纸片在鲜肝液中浸泡l min,然后用镊子夹起滤纸片,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酶液流尽;
3)用5mL量筒向试管中加入 pH=5的缓冲液 2 mL,然后再用移液管加入 2 mL 30%的H2O2溶液,用镊子将1片酶滤纸片小心地放在用铜丝自制的反应匙上。注意滤纸片不要碰到反应试管壁,将软胶塞塞紧试管口;
4)将25 mL量筒横放于水槽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将其轻轻倾斜,小心赶出气泡。将量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5)将自制铜丝反应匙下降到试管内液面下,使H2O2溶液接触酶滤纸片。同时开始计时,在 30 S时,用钢丝荚导气皮管,将导气管从量筒中拿出,松开钢丝荚,读取量筒水平面刻度并作出标记后记录。
6)取新的干净试管,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测量在 pH=6、pH=7、pH=8时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下所释放的气体量。(注意:所有的实验中都要严格保证干净,不应该有上一次反应后的剩余溶液,每次试验完后,应充分冲洗量取缓冲液的量筒、自制反应匙(至少三次),然后用相应的缓冲液再冲洗一遍。量取H2O2溶液的移液管不用洗)
1.4 实验结果记录表:
结果记录
第1次PH=5
第2次PH=6
第3次PH=7
第4次PH=8
释放氧气量(ML)
2、播放实验演示录像,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
3、学生开始实验,教师给予巡回指导。
4、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推论
请各组同学选派一代表将本小组所得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我们对全体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推论? 我们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实验数据推导出的结论是否一致?你能否说出其中的原因?
5、课后思考题
1)我们所设计的实验原理和目的是什么?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
2)能否根据你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pH与酶的催化效率关系的变化曲线?你所绘出的曲线与课本上的有何不同?试说明理由。
三、教学反思
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学生对于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了,知道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应从蛋白质的特性上去理解酶的特性。上节课的实验让学生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一定认识,这节课的实验让学生对酶的催化条件特性有了更深一层认识。
1、 就教学目标而言,既包括知识能力要求,又包括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获得,还包括了一定的生物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较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真正设想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做一点探索。从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很好地实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课程资源的挖掘使用方面:对教材资源而言改教材的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对学校资源而言则充分利用我校所具有的较为齐全且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键的实验装置设计的很多想法都是来自学生。在最初设计的实验装置中,为了方便将器皿放在实验台上,是用细胞培养瓶作为反应室的,后来在一位同学的建议下改用试管代替。用细胞培养瓶作为反应室在重复实验时要求每次都必须冲洗干净,用四支同型号的试管来做反应室则省去这一繁琐的操作环节,而且试管的体积较细胞培养瓶小许多,这些改进都大大减小了实验误差,便于更好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另外,使用自制铜丝反应匙以更准确控制反应时间的方法是来自一位化学同行的建议。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为很好实现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起了极大的作用。
3、探究过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探究活动能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有值得研究的与生活相关的研究任务,学生兴趣浓,始终能主动积极在参与进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时可见学生思维的闪光和真知灼见的展现。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显著的作用。
4、探究实验完成后,每个实验组的同学都选一名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当教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表格评说哪些小组实验做的较为成功时,往往同学们都会说出实验数据较为准确的实验小组的组号,此时教师点出:我们每个小组都是成功者,因为我们都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加深了对酶的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锻炼了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5、此次实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一些实验小组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实验的失败。有的小组由于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做的不好,导致误差很大等。在这里同学们在完成探究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生物与化学学科紧密关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生物细胞呼吸》,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节细胞呼吸(2)
一、教学目标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细胞呼吸的意义:不仅为生命活动提供,其(如丙酮酸)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枢纽。
2.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
____
____
____
3.细胞呼吸原理应用:
(1)微生物的发酵用于工业生产:
(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a.细胞呼吸为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提供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要设法适当________细胞呼吸,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如:水稻生产中的适时_______和_______等措施,实质就是为了改善_________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b.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植物体有机物积累___________。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要设法_______细胞呼吸强度,尽可能_______有机物的消耗。
如:粮食储藏,要降低_________和保持__________。
果蔬保鲜,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它方面:
[反馈矫正]
1.下列措施不能增强水稻根系细胞呼吸的是()
A.早稻育秧初期适时排水B.水稻生产中适时露田
C.水稻生产中适时晒田D.对水稻田进行灌溉
2.下列措施不利于粮食安全储存的是()
A.晒干B.充氧C.通风D.密封
3.果蔬储存时,采用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细胞呼吸B.增强细胞呼吸
C.抑制光合作用D.促进光合作用
4.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别是()
A.CO2;丙酮酸;葡萄糖B.丙酮酸;葡萄糖;CO2
C.丙酮酸;CO2;葡萄糖D.葡萄糖;丙酮酸;CO1
5.密封地窑中保存水果,可以长时间保存,原因是()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能力强B.温度适宜,易保存水分
C.阴暗无光,不易过快成熟D.CO2浓度增加,抑制呼吸作用
[迁移创新]
1.如用模拟细胞质基质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下图所示。其中A、C是线粒体,B、D是叶绿体;A、B有光照但不供氧气,C、D有氧气但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A.A和DB.D和AC.C和BD.B和C
2.人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3.(多选)经常松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
A.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
B.有利于吸收和运输镁离子,为合成叶绿素提供原料
C.有利于微生物分解腐殖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D.促进根系吸收有机肥料,多级利用能量
4.下图为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将圆底烧瓶中的葡萄糖溶液先煮沸再冷却,最后加酵母菌液,为什么要用煮沸后又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2)盛有清水的试管在此发酵实验中有何作用?。
(3)容器中溶液A一般是指。发酵实验过程中两试管分别发生什么现象?盛水试管。溶液A试管。
(4)随着时间的推移,盛水的试管中现象最终消失,这是因为,此时测定烧瓶中溶液的成分应该有
(5)如果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溶液A有何现象发生,请说明理由:。
5.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呼吸产生CO2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什么生理作用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储藏蔬菜和水果,储藏室内的氧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呼吸(2)
[课前导学]
(三)1.能量中间产物
2.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
3.(2)
a.能量和各种原料增强露田晒田土壤通气条件
b.减少降低减少温度干燥
[反馈矫正]
1.D2.B3.A4.C5.D
[迁移创新]
1.D
2.B
3.ABC
4.(1)蒸沸的目的是为了排尽溶液中原有的空气,为酵母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冷却是为了避免酵母菌在高温下失去活性,为酵母菌提供发挥最高活性而需要的适宜温度
(2)进一步过滤氧气,防止氧气进入圆底烧瓶抑制酵酶菌的发酵
(3)澄清的石灰水Ca(OH)2有CO2气泡溢出变浑浊
(4)随着葡萄糖逐渐耗尽,CO2产生逐渐减少酒精
(5)溶液A不变浑浊,因为乳酸菌进行乳酸菌发酵不产生酒精和CO2
5.(1)无氧呼吸
(2)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减弱
(3)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
(4)B这一点呼吸作用最弱,分解有机物最少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附录:(例题)
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
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3.7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有氧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②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和意义。2、能力目标:①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有氧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观察、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代谢实质,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生命现象。②通过分析有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点。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2、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细胞呼吸是生物活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那么细胞呼吸怎样进行呢?二、细胞呼吸的类型:(一)有氧呼吸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高等植物和动物主要进行的就是有氧呼吸,这是地球生物逐渐进化的结果。
酶
2、主要场所:线粒体3、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4、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两个分子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H],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前两阶段产生的氢[H],经过一系列反应,被氧化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小结: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结合反应式提问:①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参与反应,场所在细胞质基质。②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水和丙酮酸穿过线粒体的双层膜,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③氧气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④CO2在第二阶段生成。⑤水在第三阶段生成。能不能和前面的水对消?不能。⑥有能量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第三阶段(大量)。⑦有酶参与的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的酶有没有一样?判断依据:酶的专一性。⑧有[H]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2870kJ—→1161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40.45%),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无氧呼吸1、概念: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2、场所:细胞质基质。3、反应式:(1)高等植物: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2)高等动物和人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组织(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酶
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呼吸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需分子氧参加不需分子氧参加分解产物CO2+H2OCO2+酒精;乳酸释放能量较多较少相同点①二者的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板书设计第七节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的类型(一)有氧呼吸1、概念2、主要场所3、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4、过程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40%(二)无氧呼吸1、概念2、场所3、反应式4、过程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31%(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三、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后记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22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