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_______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配置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________。
(3)商周时期的农业:松土工具________出现并普遍使用;已经懂得开沟排水,_______,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_____。
(4)特点:中国农业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______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②西汉赵过推广_______,后来又出现犁壁,汉朝以后,_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____已经使用。②西汉时,赵过推行________。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_______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________为主。②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_______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农业灌溉: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_______、汉朝的________、白渠和_______等。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有________,唐朝时创制了________,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______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以及__________的确立而产生的。
(2)特点:以________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________的基本模式。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稻和麦B.玉米和甘薯C.大麦和小麦D.粟和稻
2.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
3.中国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以下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是()
①推行代田法②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③实行土地公有④实行集体耕作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4.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铁犁牛耕B.自然经济C.集体经济D.刀耕火种
5.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 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一、基础知识总结
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石器锄耕──的过程。
2.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根据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代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3.小农经济
项目内容
条件
特点
优缺点
二、能力提升探究
1.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其出现有何意义?
2.我国商周时期农业比原始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3.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
(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诗》唐李绅
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1.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2.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
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5.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6.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7.《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
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相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参考答案:

1.D2.C3.B4.B5.B

1.D2.C3.B4.D5.B6.B7.A8.B9.D10.B

相关阅读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四、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水利灌溉的发展
原始农业------------
商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二)、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
(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出现的原因和基本特点。

(4)如何评价这一经济形态

合作探究
1、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

2、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五、知识检测
1.(2010郑州模拟)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2.(2010临沂二模)“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
3.(2010枣庄二模)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
4.(2011年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5.(2010新泰二模)《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
7.(2010泰安二模)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构造比较简单,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
A.春秋B.西汉C.东汉D.三国
8.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9.(2010山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10.(2009广州九校模拟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生产劳作其他活动外出活动休闲统计
林父113(31.8%)96(27.04%)28.5(8.03%)117.5(33.1%)355(100%)
林光錀308(86.7%)22(6.2%)5(1.41%)20(5.63%)355(100%)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项目走亲
戚往双
岭往重山拕(背)苗竹挑茶往齐春往思口买杂货清华
买货往富村买货江村
打油往林村买小猪卖茶

天数12.513142.52110.5
材料三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项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经济作物(茶)其他统计
劳动时间(天)62111624113
百分比(%)5591422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都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活动。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

六、知识拓展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指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它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开放性和进取性。
精耕细作: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它与精耕细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答:生产工具得到不断的改进,耕作技术不断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问:人们在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从迁徙到定居。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左右。从考古学家的发掘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
阅读历史纵横,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表格:由学生填写。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
的丰富水利灌溉
的发展原始农业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商周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粟、稻、黍、稷、麦、桑、麻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出现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运用幻灯片对农具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幻灯片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
歌曲里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农业经济形式呢?正如书本标题所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那什么是小农经济呢?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小农经济出现之前我国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式呢?大家看书,完成表格。
朝代土地所有制生产力水平耕作方式意义商周土地国家所有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耕作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社会生产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关于土地国有制: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这是我们上学期讲的分封制,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说诸侯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土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关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大家要了解,小农经济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诞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的特点是: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同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比商周时期的劳动者,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改善;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营规模很小。一方面,迫使他们自己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封建的赋税、徭役以及自然界的灾荒瘟疫之下,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
三、课后练习
思考:1.土地国有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是否说明了社会在倒退,为什么?
2.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被个体农耕所取代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为什么?

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农业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我们今天的主食是什么?(米面食。从而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国之一。)

历史纵横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而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

问: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2、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什么是刀耕火种?为什么是这种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而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生产关系原理)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石器锄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比较简单。

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图中两头牛牵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牛,还可以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牛。

归纳:农具即耕犁的改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铁农具和牛耕);两汉时期是改进和进一步推广阶段(耦犁和犁壁),隋唐时期是完善阶段(曲辕犁和犁评)。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十几倍。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下表:生产工具的改进

时代

工具

特点

春秋

铁农具、牛耕

局部出现

战国

铁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

西汉

耦耕、耧车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播种工具

隋唐

曲辕犁

可调节深浅,简便轻巧,适于水田

耕作方法的演进:

耕作方法

特点

刀耕火种

从简单模仿到人为放火烧山后播种;经常迁徙。

石器锄耕

耒耜发明但缺乏施肥中耕和灌溉,仍需迁徙;商周少量青铜器农具,已懂得除草灌溉施肥技术;出现连续播种和休耕。

铁犁牛耕

从春秋到隋唐的牛耕技术(看课文填写)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的进步,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二、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教师可列表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①,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②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3、水利灌溉的发展: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③等。同时,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高转筒车,能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六十多米高的地方。这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

水利灌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二、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①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②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③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

列举教材上农具演进的图片,按图片顺序观看,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

为什么要集体耕作?/

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强调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学思之窗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这是人们耳熟能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剧情主要讲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当他俩为雇主服役期满后,夫妻在归程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生活。上面的戏词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思考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

2、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自学完成下表:

时代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夏商周

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一切果实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拥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畜,经营规模小,负担沉重、生活贫困。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设问讨论:什么是小农经济?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点?二、土地国有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是否说明了社会在倒退,为什么?三、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被个体农耕所取代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为什么?


本课要旨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延伸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课后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一览表: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石斧、石锛B.骨耜、石耜C、钱、镩D.铁铲、铁犁
远古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B.原始农业的出现C.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D.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
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②一些耕犁开始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赵过推广大型铁铧犁,这种犁被称为耦犁,到东汉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汉代还先后出现了“代田法”和“区田法”。
④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⑤汉代兴修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豆类和谷物轮作可以增产的经验,又发展了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记载了绿肥种植。中国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②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也有较大进步,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江南的开发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时期
①农业生产技术继续发展,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②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③唐朝创制了筒车,用于灌溉。
(5)精耕细作的全面成熟期——宋元时期
①北方旱地农业出现了由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便于精耕细作。江南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也更为成熟。
②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长江流域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古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④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⑤边远地区农业的开发。辽、西夏、元时期,我国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的农业也都得到了发展。
(6)明清时期
①多熟制: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②新的品种培育和高产农作物的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大量出现。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③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④耕作技术的进步:由施用自然肥、农家肥发展到施用饼肥,并出现了套耕等方法。
⑤生产经验的积累:出现了《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牛耕的广泛推广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汉代时期
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巩固测试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日,惴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①牛耕的广泛推广②犁壁③曲辕犁④翻车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古代农业技术和成就与赵过有关的是()
①耦犁②曲辕犁③代田法④耕耙耱技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
4.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推广
C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D狭小的经营规模的制约
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
6.下列关于自耕农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B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扶植小农经济
7.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丘陵地的灌溉最应使用()
A积车B.高转筒车C.水排D.风力水车
8.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日,馅田”的卜辞。“馅"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末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①牛耕的广泛推广②犁壁③曲辕犁④翻车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思考:这一时期,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工作?这种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2)据材料一、二思考: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怎样的地位特点?它有何局限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5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