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说“木叶”》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说“木叶”》学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别?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甲: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丙: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
出示投影: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五、课文总结
作者林庚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1.欣赏诗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诗教有什么特点?
4.诗歌欣赏中猜的内涵是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含意?
参考答案:
1.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
2.欣赏诗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育和影响。
3.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诗的内容加以补充和阐发。
5.对创作者来说,诗歌应给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对欣赏者而言,欣赏诗歌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基础题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句:
1、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____。(吴均《谷柳恽》)
2、__________________,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青溪小姑歌》)
5、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蝉①骆宾王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班级交流。(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2)作比较赏读。(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研究方法: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55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