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专题十二 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
一、民族解放运动:
1、不同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原因与特点:
(1)、手工工场时代:A、原因:两种不同类型的殖民主义者(以英荷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较发展的国家和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封建国家)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导致当地人民(包括资产阶级)与之矛盾激化;B、特点:①、基本上由资产阶级领导,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②、在一定程度上发动了群众,采用了武装斗争的形式,取得了成功;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拉美国家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蒸汽时代:A、原因:在欧洲,德、意等国家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在亚洲: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侵略中国和印度等,从而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强烈不满;B、特点:欧洲:①、德、意由资产阶级领导,以一个主要邦国为主,采取外交与战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统一;②、运动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亚洲:①、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进行了反反封建的斗争;②、利用宗教组织团结人民;③、规模大,参加阶级广泛,各国运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持的作用。
(3)、电气时代前期:A、原因:主要是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粹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发生了矛盾和冲突;B、特点:①、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同时进行;②、在资产阶级运动中,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者,并建立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自己的斗争纲领。
(4)、电气时代后期:A、原因:一战期间及战后,一些亚非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圈套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各国的政治舞台,它们要求获得国家独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导致被侵略国家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于是社会各阶层团结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B、特点: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领导责任;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斗争;③、30年代,斗争矛头指向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部份。
(5)、A、原因: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②、经过反法西斯斗争的锻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力量增强;③、相互支持,联合斗争;B、特点:①、中心先亚洲后非洲;②、持续高涨并取得胜利。
2、民族解放运动几个重要时期的中心和斗争重点:
①、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重点区域在美洲,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②、19世纪中期,中心在亚洲,带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时期,三大洲的斗争发展不平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④、一战至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发生的,重心在亚洲和北非地区;⑤、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此时多采取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⑥、二战后至90年代,是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胜利的时期,世界上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体系彻底瓦解。
二、共产主义运动: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
①、由空想到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②、由理论到实践: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③、由理想变成现实: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④、由一国到多国: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形成了一个由几个国家组成的地跨亚欧的社会主义阵营;⑤、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探索: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中国模式。
2、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的重大挫折及原因:
(1)、挫折:①、苏联: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与挫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②、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东欧剧变;(2)、原因: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缺乏基本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除东德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者阳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③、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国际帝国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
3、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①、(了解)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乌托邦》;②、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列宁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⑤、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四次转移:
①、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中心,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于伦敦、马克思的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在英国;②、19世纪中期以法国为中心,在法国爆发了“六月起义”(了解)和巴黎公社革命;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心在德国;④、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心在俄国[苏俄(联)]: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等。

相关知识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档版0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教学案)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与影响,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5.认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在俄国爆发的特殊性。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最大的弊端或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使贫富分化拉大)。

2.阶级基础:(1)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它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说明了无产阶级对科学革命理论的迫切需求。

3.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欧文和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如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魏特林主义)。

4.主观条件:一是马、恩对理论的研究,二是他们对工人运动的参与和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1848年2月,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也是国际工人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1)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2)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3)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考点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一)第一国际

1.成立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走向国际联合的形势(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国际工人运动再掀高潮,各国工人的联系加强。理解:世界市场已形成,资产阶级同甘苦,无产阶级共命运)。

(2)直接因素:多国工人的国际会晤与工人斗争的国际配合(1862年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期间,英法德三国工人商谈提出建立国际工人组织,这次会晤成为推动建立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直接因素;1863年波兰反对沙俄压迫的起义得到英法工人的声援,这场运动直接促成了1864年国际工人大会的召开)。

(3)主观条件:马、恩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同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2.成立大会

(1)时、地:1864年,伦敦圣马丁教堂,国际工人大会。

(2)内容:①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②选出了它的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总委员会)。③英国工联领导人奥哲尔和克里默分别当选主席和总书记。④马克思被选入总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3.原则、思想及领导

(1)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2)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3)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实际领导者,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4.任务、作用

(1)任务:外部斗争反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内部斗争反非马思潮和派别。

(2)作用:它是各国工人团体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成立(法国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时偶然爆发革命)

(1)革命背景:①民族矛盾激化: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地赔款。②阶级矛盾激化:资产阶级窃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权,对外投降卖国,对内要解除工人开武装。③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蒙马特尔高地。

(2)革命爆发及公社成立: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

2.巴黎公社的措施

(1)废旧立新: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2)有总有分: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3)选举监督: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

(4)年薪限制: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有关选举和年薪的规定,最能体现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3.巴黎公社的失败

(1)保卫公社的战斗(走向失败的过程)

①正当巴黎无产阶级欢庆胜利之际,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军队开始反扑。②1871年5月21日,在奸细的策应下,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市区,巴黎公社保卫战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开始了。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全部被凡尔赛军队占领,巴黎公社革命结束了。

(2)失败的原因(一场早产的、偶然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②具体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法国自己的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思考其它具体原因?)

4.巴黎公社的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2)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三)第二国际的斗争

1.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全国大罢工)。

(2)思想基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在马、恩的指导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起来。

(4)危急状况:马克思逝世,国际工人运动受到巨大损失。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开始泛滥。

2.第二国际的成立和破产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巴黎,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经济和政治斗争等问题;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节”的决议。

(2)特点:组织比较松散(不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

(3)内部斗争:(右派)修正主义(代表是德国的伯恩斯坦)和(左派)马克思主义(代表如俄国的列宁、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的斗争。

(4)最终解散(破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

考点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沙皇俄国落后性:沙皇俄国是实力较弱但军事封建性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

(1)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俄国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3)软弱的垄断资本依靠沙皇政府对外压榨劳动人民,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4)俄国对西欧资本(如法国)有极大的依赖性。

2.社会矛盾尖锐性:沙皇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

(1)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俄罗斯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的高压统治。(2)国外: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沙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连失败,局势恶化。

3.无产阶级成熟性: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使革命具备主观条件。

(1)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2)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3)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创立。(1900年,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做好了建党准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布尔什维克党诞生;布尔什维克党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义是结合俄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产物)

4.形势变化促进性:二月革命后俄国形势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爆发。

(二)二月革命及形势变化

1.二月革命的爆发

(1)原因:沙俄专制统治使阶级矛盾激化;俄国参加一战,前线接连失利使国家局势更恶化;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和发动。

(2)概况:1917年3月(俄历2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义,革命在首都取胜后席卷全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罗曼诺夫封建王朝覆灭。

(3)性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沙皇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二月革命后)革命形势的发展

(1)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监督性的、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这种情况是不能长久的维持的。

(2)《四月提纲》提出过渡:列宁提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临时政府前线失败:巩固统治、转移人民视线的目的未达到;反而恶化局势。

(4)七月事件结束并存:①临时政府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②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5)制定武装起义方针:由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

(6)经济危机推动起义:①经济危机加剧了人民对临时政府的愤恨,也使政局更加动荡不安。②工人的罢工运动和农民的夺地斗争不断发生,革命风暴酝酿成熟。

(三)十月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武装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易错为“革命军事委员会”)。(2)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3)11月7日上午,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逃走,军事革命委员会发表《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4)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拉开总攻序幕,最后堡垒冬客被攻占,起义获得胜利。

2.苏维埃俄国成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开幕。(2)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3)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告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土地法令》(土地国有,使用权归农民)。(4)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改变性质、美好前景)

(2)国际意义: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战线,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②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冲破战线树立榜样、民族解放思想指导)

1.本专题高考以选择题为主,很少涉及材料解析题。

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成果、影响,将会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3.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两大文明对人类社会所作的贡献、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成果,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谐共处、合作中有矛盾、双赢中有竞争,这是现在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政治的现状,考前练习也要注意这一特点。

1.要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革命实践——制度确立。

2.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国具体的国情分析比较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中国确立的方式、原因的共性和个性;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

3.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如客观条件可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理论来源等角度简述;主观条件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

4.用多因一果的方法分析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和失败的历史原因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

巴黎公社革命是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它失败的必然性。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具备。其它的因素都是次要原因,如:临时政府军事力量的强大;普鲁士对临时政府的帮助;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乘胜追歼残敌;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未建立工农联盟,等等。

5.结合中俄两国的经济状况、阶级状况,分析比较中俄两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差异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的不同举措。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之处和相互关系

不同之处:虽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都在两次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但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起了积极作用,结果是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是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的关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成果上的区分

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点

(1)有无本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2)有无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3)有无迅速消灭革命残余力量;(4)革命成果和持续时间不同(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持续71天;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俄国持续74年)。

4.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1)俄国化:列宁主义;斯大林模式。

(2)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新组织机构的共产主义政党(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

(2)《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2)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4)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5)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特点

(1)从空想到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3)由一国实践到世界多国实践。

4.国际工人运动在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两个阶段不同特点的比较

(1)有无各国自己的政党:前者无;后者有。(2)组织状况:前者自发斗争为主;后者有组织斗争为主。(3)斗争手段:前者暴力斗争为主;后者合法斗争为主。(4)斗争内容:前者政治斗争为主;后者经济斗争为主。

5.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取得了革命胜利。(2)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3)从革命的阶段性来看,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4)从革命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权。

十月革命胜利进程另一说法: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起义现曙光。

1.从相关材料中体会马克思的高尚品格

材料一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材料二英国《焦点》月刊载文说: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材料三高一语文新课程《必修一语文》中的文章《马克思的自白》(节选):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您认为女人最好的品德?温柔。您的特点?对目标始终如一。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您喜欢的做的事?啃书本。您喜爱的颜色?红色。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我们应该向马克思学习哪些高尚品格?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坚持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2.修正主义的相关问题

(1)代表人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德国的伯恩斯坦。

(2)主要观点:美化资本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幻想从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3)实质:是一种打着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实质上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思潮(列宁说“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

(4)产生根源: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大资产阶级需要在工人队伍中培养代言人;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相对和平时期,工人政党的领袖产生了议会斗争、和平改良的思想。

(5)新的认识:修正主义者是在当时工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并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武装起义已没有可能性的形势下,去探索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修正主义者在当时的某些论述经过实践检是正确的,如:西欧当时已不可能进行胜利的城市武装起义(恩格斯也如此认为);预言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将占人口中的大多数;阶级斗争未必越来越尖锐,缓和的趋势是存在;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结论已经过时等。(绝对贫困化是指生活状况持续恶化;相对贫困化是指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3.近代中国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自主探究,答案略)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D

: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在1871年3月爆发,A项在时间上错误;“工农联盟”没有有效巩固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B;分地给农民、分工具给工人,这是承认私有制,排除C;D项符合题中材料强调的让“乡下劳动者”等得利,希望得到其支持的意图。

2.(2011年北京卷文综23)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②《资本论》③《四月提纲》④《人民宪章》

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D

:④项是英国宪章运动的纲领,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①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②项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稍后;③项是1917年列宁提出的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纲领。

3.(2011年广东省文综2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

:D

: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北美独立战争:背景分析(经济、民族、思想、政治)、导火线、走向联合斗争、战争开始标志、《独立宣言》、战争转折、战争结束、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评价、北美独立战争性质及历史意义。2.拉美独立运动: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形势)、揭开序幕、西属拉美革命(两个阶段三个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3.亚洲革命风暴:知识索引:半殖民地(土中伊)、双重性质(反殖反封)、五次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主力、历史意义)。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1)亚洲觉醒:背景分析(民族危机加深、民资产生发展、独立意识增强);范畴(革命如中国辛亥革命、伊朗和土耳其革命;改革如中国戊戌变法;旧式农民起义如中国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国大党成立、提拉克被捕、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2)非洲反帝(08届始入考纲):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埃及、苏丹失败;埃塞俄比亚胜利。(3)拉美革命(08届始入考纲):反帝反封建艰巨(政治、经济、文化);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迪亚斯、挫败美干涉);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土河矿国有、收回外垄断、拆散大地产、保障工农权)。5.反法西斯战争:(1)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亚洲的中国和朝鲜;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欧洲的西班牙。(2)全面反法西斯战争:东亚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和东线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6.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其中“亚洲人民民主国家”08届始入考纲):欧洲八个有波、(东)德、匈、捷、罗、保、南、阿;亚洲四个有中、朝、蒙、越。

二.规律小结

1.不同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特性,而这些特性是由全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拉美独立运动和亚洲革命风暴就分别处于工场手工业阶级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当地的资本主义产生晚,民族资产阶级十分弱小,较陈旧的阶级如土生白人地主、封建王公或农民阶级分别担任了这两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而亚洲觉醒时世界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当地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较大力量,所以在中国、印度、伊朗和土耳其都爆发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改革或革命。2.多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带有双重性质。如北美独立战争既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反对外来殖民主义的双重性质;亚洲觉醒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具有反帝反封的双重性质;二战中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既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又为了建立新型人民民主国家。

三.热点冷点

1.北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觉醒和反法西斯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拉美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和拉美的反帝斗争、二战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针对这些冷点,应适当多设计一些练习题。3.注意联系不同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背景看斗争力量的组成和斗争的结果。4.识记主要知识点,归纳每次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理论。

四.高考题例

01.(2007江苏历史17)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02.(2004广东历史19)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D.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美人民的斗志03.(2006江苏历史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不包括A.阿富汗人民的反英起义B.中国的辛亥革命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D.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04.(2005广东20)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相同点是A.农民或封建王公掌握领导权B.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C.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05.(2005江苏历史20)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在①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②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③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④斗争遭到了殖民当局镇压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06.(2008北京文综20)“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07.(2009年安徽文综1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08.(2009年上海历史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09.(2008四川Ⅰ卷文综37第(1)、(2)、(4)小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工业。”——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棉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四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10.(2009年重庆文综37题第(3)小题)

材料三 188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3)根据材料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8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的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2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民主推选总统”作出选择。

02.A拉美独立运动前经济有一定发展,但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03.AA项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

04.CA项仅适合亚洲革命风暴,B、D项仅适合亚洲觉醒。

05.B②④两项是相同点。

06.DA项指印度民族大起义,B项指武装倒幕,C项指拉美独立运动。

07.C材料中否定君主、尊重人权,显然只有“天赋人权”才贴切。

08.D思考“被切开的血管”放血的含义。

09.答案要点:

(1)(从印度与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差异角度思考)主要原因: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从印度民族工业的结构、阶段发展特征和国际分工角度思考)特点: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4)(运用辩证观点)理解: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英国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了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10.答案要点:

(3)(从材料中简要归纳胜因及败因,从国家地位角度说明成败的重大影响)埃及失败原因:英国收买了当地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4分)。埃塞俄比亚取胜原因: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4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重大影响: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2分)。

五.新题预测01.2004年11月4N美国总统大选以布

什获胜宣告结束(如下图)。你认为美国

总统大选有关事宜以((1787年宪法》解

读,正确的是A

①每四年选举一次②总统由选民直接选

举产生③俄亥俄州的20张选举人票是按其人口比例分配的④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02.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指DA.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C.导致了印度民族大起义D.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03.在亚洲革命风暴中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其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殖民者的是C①爪哇人民起义②阿富汗人民起义③伊朗巴布教徒起义④印度民族起义A.①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0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一位非洲的国王发布了《告全国人民书》:“我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一切有力量的人跟我来吧。”最终他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迫使侵略者在和约上签字。这里的“敌人”是指C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05.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这是因为圣马丁BA.掀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B.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C.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D.指挥军队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06.以“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我的手将不倦地打击敌人!”为誓,领导军队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独立运动领导人是BA.圣马丁B.玻利瓦尔C.伊达尔哥D.杜桑﹒卢维杜尔07.1858年,《英维多利亚女王的文告》说:“朕对于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如同对于自己的王公一样,加以尊重。朕切望他们同朕自己臣民一样,将享受到那些只能由内部和平和良好政府才能获得的繁荣和进步的社会生活。”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A.英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印度王公的利益B.英国的意图在于瓦解印度民族起义队伍C.英国政府对印度王公采取笼络、怀柔政策D.在此政策下,印度封建王公退出了起义阵营08.列宁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为“亚洲的觉醒”,主要是因为C

A.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B.运动的时间长、规模大

C.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09.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了赞成票。这一事实表明B

①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将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部分同整体相连。这是一个宏伟的设

想,既然美洲有着共同的经历、语言、风俗和宗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把各地联合起来!”

“我们的座右铭是:南美的联合!”

——西蒙玻利瓦尔

材料二普雷维什认为,近代国际贸易已使世界形成为“中心一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作为“外围”的不发达国家是从属于“中心”,即西方工业大国而运转的,只有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拉美国家才能发展。实现工业化是摆脱“外围”地位的唯一途径。首先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进口替代战略”实行10年之后,拉美各国普遍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这成为工业化的障碍。于是,普雷维什等积极呼吁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联合为一个广阔市场,用集体的力量与“中心”国家杭衡。从1960年以来,拉美国家先后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组织、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玻利瓦尔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是怎样实践上述思想主张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雷维什在寻求拉美现代化方面提出的重要主张。(4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60年以来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要点:

(1)主张: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和自由;主张通过南美人民的联合斗争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4分)实践: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建立了统一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后来统一指挥南美地区的独立运动力量,击溃了西班牙军队,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殖民统治。(6分)

(2)主张:打破不合理的(由西方工业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进口特代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4分)原因:拉美地区在独立战争时代有过联合的思想和实践,一体化的思想在拉美由来已久;现代化进程中,拉美各国面临西方工业大国的压力和自身国内市场狭小等问题。(6分)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学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学案


(一)知识目标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共产国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作用,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客观上:①经济状况: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②社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③一战的影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主观上:①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成熟,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②无产阶级力量强大;③有广大的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

(1)客观条件:a.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物质基础)
b.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催化剂)
(2)主观条件:a.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成熟;
b.俄国无产阶级坚强的革命性;
c.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的同盟军——农民.
例题1: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要物质前提是:
A.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优势,生产力水平低下
B.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很大,大工业不发达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俄国经济政治的落后性
例题2:
一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②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在欧洲忙于厮杀,无暇东顾③俄国已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没有一战便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
例题3: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最优越的条件是
A.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
C.俄国无产阶级由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
D.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答案:BBD
2、经过:
十月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对立。
(3)《四月提纲》,指出了革命的任务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
(5)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附:十月革命的特点:
首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又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第三、它采用的是武装起义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第四,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附: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及中国革命道路的比较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革命胜利转向农村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中共最初采取俄国的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开始开创一条从城市转向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造成两道路的不同是由中俄两国国情决定的。俄国十月革命前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城市中反动势力相对弱,无产阶级力量强,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力量的集结地,广大农村反动势力薄弱,因此适合工农武装割据。
附: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相同点: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都领导了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②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并且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由无产阶级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④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⑤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不同点:①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其他地区。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③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例题1:
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D.无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例题2:
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能够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出现
B.武装力量掌握在彼的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例题3: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有
①革命性质不同②革命方式不同③革命的对象不同④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②
例题4:
七月事件的发生表明
①政权已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③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④必须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②③
例题5:
十月革命的特点有
①首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的榜样②十月革命走的是从中心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道路,并通过暴力夺权得以实现③经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急剧发展的阶段④布尔什维克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②③
答案:ABBAA
(二)历史意义:
(1)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新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3)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4)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例题: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主要是因为
A.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它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C.它是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它极大地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二、苏俄巩固政权的斗争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1)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2)英法美日等敌视新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内外政策:
①对内政策:
(1)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红军。
(3)先是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e、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②对外政策:1918年,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从而巩固新生政权。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争,红军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俄政权得到了巩固。
重点: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①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正确的。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②有些措施超出了战争需要。无代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用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所需要的,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需的;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③特点就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弊端十分明显,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例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B.巩固新生的苏俄政权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例题2: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以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B.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其特点是撇开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例题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突出的内容表现为是
A.无代价的征收农民的余粮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D.“不劳动者不得食”
例题4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政权性质的是
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签订《不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例题5: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反映俄国人民强烈愿望是
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签订《不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答案:ADBABC
三、社会主义的过渡(自读)
1、背景:
(1)经济方面: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大旱造成了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方面: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生暴动。
2、时间:
1921年,俄共“十大”后,苏俄进入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期。
3、内容:
(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多种经营方式,利用利润刺激生产。
(3)实行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调节生产。
(4)实行按劳分配,它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4.意义:
(1)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苏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附:(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①核心内容是,在改革旧经济关系、建立新经济关系方面用逐步过渡的方法代替直接过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建立工农经济联盟,吸引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经济。②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份和资本主义成份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的经济基础。③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企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战争结束后,非常措施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加强,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危机,说明它已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的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建立:
1922年年底,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加盟的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991年解体,历史上存在69年。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
1925年12月,苏联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与西方国家不同)
结果:
从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例题1: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不同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例题2: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绩是
A.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苏联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答案:AA
2、农业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例题1:
1927年后苏联农村的生产资料状况是
A.农民私有B.集体所有C.全民所有D.社会所有
例题2:
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个体小农经济改造采取的政策是
A.鼓励发展B.取消兼并C.行政强迫D.消灭
3、存在的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2)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例题1: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B.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D.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题2:
苏联工业化实现是在
A.联共(布)“十四大”之后B.联共(布)“十五大”之后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例题3: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
A.把苏联建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对抗资本主义的进攻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例题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高积累、高速度,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C.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DBC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重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行,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②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导致个人的高度集权。
这种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它日益阻碍苏联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21世纪教育网

1、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1)内容:它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2)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
(1)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
a、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
b、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2)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以后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4、苏联大清洗:
1935—1938年,苏联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其产生的原因:
(1)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根本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3)斯大林个人的错误观点。
(4)复杂的国外形势的影响。
影响: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不利形势的原因之一。
例题1:
苏联1936年宪法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D.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例题2: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因为
A.它宣布了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了苏联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它规定了苏联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D.它反映了苏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例题3:
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经济体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险恶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
B.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D.后来严重的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例题4:
下列哪些属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的消极后果
①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②斯大林个人崇拜日益严重③肃反运动扩大化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的严重破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答案:BDCA
附:苏联20—30年代的经济政策与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经济政策比较
两国都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都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都是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推行的经济政策。
苏联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允许国内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新中国初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党和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至1956年又实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苏俄是没收私人资本,而中国实行赎买政策的和平过渡。
附: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影响深远。这种体制忽视了民主与法制,导致个人高度集权。在我国由于该体制推行,“左”倾路线占主导,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因此当前我国经济上要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96年的大纲规定如下:“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始”,2000年的新大纲,不但再次明确提出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而且比1996年的大纲提得更清楚,规定得更明确。新大纲指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坚持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开始在人类出现,虽然它在是在少数国家、甚至在个别国家出现,虽然它在以后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严重的曲折,但十月革命终究标志着人类历史新的一页揭开了。因此人们在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总是正确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近年来,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出现了一些新的意见,主要是认为,现代史的起点应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帝国主义形成之时,因此有人提出“世界现代史”应称为“20世纪的世界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世界历史虽然从近代已经开始,但到了20世纪世界才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主要意义上的世界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21世纪教育网


1.(08北京卷,2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解析:C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2.(08四川文综卷,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B。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B项符合题意。
3.(08上海综合能力,13)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与船友不可能聊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B.联合国的成立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D.中日甲午战争
解析:B.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他与船友不可能聊到此事。
4.(08年广东文基,3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D考查基础知识,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的事件也应该发生在巴黎公社之前。
5.(08海南历史,22)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解析:D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是立法机构,因为她颁布了一些列法律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行政机构,因此说其性质是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6.(08海南历史,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6分)
解析:
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经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4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重点关注:

(1)认识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是亚洲各国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列强之间也有不同的扩张特点。殖民扩张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其双重作用对世界的扩张是如此,对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

(2)了解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几个主要阶段,准确、牢固掌握印度民族起义、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文献等。

(3)认识农民阶级的斗争虽然有破坏旧秩序的革命性,但也有维护旧制度的落后性,甚至有抵抗新文明的反动性(从现代化的世界潮流看),太平天国、义和团就是典型。因此,民族解放的领导责任必须由资产阶级(如印度)或无产阶级(如中国)来承担。

(4)认识全民族抗战是弱国战胜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综合以往的情况看,应对2006年高考,此问题是本专题的重点。

(5)民族独立解放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国情的差异、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又决定了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模式和速度。

●关注热点

要把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寻找最佳切合点、切入点;要用历史眼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去解读历史、分析材料、关照现实,得出结论,把热点问题放在历史背景和历史经验中去思考。如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发展与当前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与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整合

(一)主体四条线索

(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产阶级急需更多的市场、原料,从而大肆对外掠夺和扩张,迫使亚洲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革命风暴);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导致亚洲反帝反封建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亚洲的觉醒);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引起中国的英勇抗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独立,走上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地区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性质变化:反治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二)知识要点:

主题课文内容知识要点与要求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与亚洲革命风暴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了解英、法扩张的基本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认识列强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掌握资本主义市场建立的成因、过程;

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双重作用。

亚洲革命风暴了解亚洲革命风暴的原因、性质、概况

印度民族大起义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领导者、主力,认识其性质与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基本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性质及作用;

认识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了解“亚洲的觉醒”的原因、主要史实、新特点

了解国大党、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义和团运动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朴素爱国和笼统排外两重性质及《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亥革命运动(见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进程,明确《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认识20世纪中期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了解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史实,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明确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亚洲独立国家的建立与经济发展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了解蒙古、朝鲜、韩国、越南独立,印巴分治、阿以冲突

战后初期亚洲独立运动了解中国、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模式

亚洲经济的发展了解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认识民族独立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若干民族解放运动事件的比较

1、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

(1)相同点:①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在经济发展、民族和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②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美在于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特点: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①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局限于北美13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了整个拉美;②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是作为一般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③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构成了重大影响,美国赢得彻底独立;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殖民主义的新威胁。

2、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领导力量主要是当地的封建王公,参加者主要是土兵,斗争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最终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2)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与外国侵略有关,但最主要原因是人民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领导力量和参加者主要是农民阶级,斗争对象主要是清政府,也包括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

(1)相同点:①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②都把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殖民统治。③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对运动的领导。④都采取非暴力的斗争方式。⑤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不同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领导者决定停止,民族反帝运动进入低潮;埃及取得了有条件独立。

4、1919~1922年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1)相同点:①受十月革命影响。②大战结束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③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的领导。④都给英国殖民统治以打击。

(2)不同点:①斗争方式: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土耳其是暴力革命形式。②斗争对象和侧重点:印度反对英国殖民当局,争取民族独立;土耳其反对协约国瓜分和素丹封建统治为主。③结果:土耳其赶走外国侵略军,推翻素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印度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使反帝斗争进入低潮,没有争得民族独立。

(四)走近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

(1)它们均位于亚洲东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不多,但密度很高。又因韩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们都属于儒家文化(龙文化)圈,人们通常称他们为亚洲“四小龙”或亚洲“四小虎”。

(2)它们均属于海岛型或半海岛型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的港湾。面向海洋的有利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战后初期,“四小龙”的经济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的国家或地区虽获得美援,但经济状况变化不大。从60年代开始,四小龙经济腾飞,实现了工业化,国际上称它们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新加坡和韩国创造了“70年代经济奇迹”。

(4)“四小龙”成功的原因: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利用面向海洋、拥有较长海岸线与良好的海港等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投入,劳动力的素质较高;选择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50年代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60年代先后完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一直到70年代。

(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

(1)相同原因: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运)推动、影响;各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领导力量壮大;西方帝国主义整体力量削弱。

(2)不同特点:①一战后,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各国革命的类型和发展具有多样性。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三四十年代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二战后,在亚非拉美地区广泛展开,高潮迭起,出现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3)反映趋势:一方面亚非拉国家由被奴役被压迫局面走向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另一方面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彻底崩溃。

(4)新问题:世界旧的政治格局、殖民体系瓦解,但新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威胁世界安全。一些新独立国家民族矛盾开始显现,如印巴矛盾、中东问题、非洲种族冲突等,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不安定因素。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第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

(六)印度历次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的特点和斗争结局

(1)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占有,英国殖民者和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这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英民族大起义,部分封建王公居于领导地位。

(2)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英国加强对印度的掠夺和控制,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国大党提出“自治”的主张,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印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3)一战后,英国改战时对印度的怀柔政策为高压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具有妥协性的国大党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二战后,英国实力衰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1950年印度宣布为共和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1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