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等史实。

2、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政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用数据统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正确地把握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初期经济形势及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通过了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题: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观察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课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教材95页)

教师提问: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维持政权”与“发展生产”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发展生产是维持政权的先决条件,稳固政权又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

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

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当时的经济形势如何?

补充材料:旧中国历史上主要产品产量最高的是1936年,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比:原煤产量占苏联的31%、占美国8.8%、占英国的17%,钢产量占苏联的2.5%、占美国的0.8%、占英国的3.5%,电力产量占苏联的10%、占美国的2%、占英国的16%。而当时中国的人口比苏联多2倍,比美国多3倍,比英国多8倍。

教师提问: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m.JAb88.Com

阅读教材“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后,观看教师展示的材料

思考回答(反映了1949年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从纵向比极其困难,从横向比极端落后,经济建设任重道远。

分析归纳原因:内战、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

让学生看图表、数据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

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共经济上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共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企业中旧的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生产积极性。……中共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教师提问: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问题,在新生政权刚刚建立之时,如果你是新中国领导人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理论和政策问题)

学生回答(从理论上讲要进行经济建设要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要素,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学生逐一思考对材料中分析的几种问题应采取什么政策并阐述基本依据。)

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对党和政府面临的具体经济问题有所了解,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来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策略到具体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周到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教师提问:对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采取什么政策?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问:这一政策属于什么性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没收政策,人民政府没收这些企业后,比较完整地转化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官僚资本是封建买办资本,依靠国民党政权和帝国主义的扶持发展起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性质:兼具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分析:没收官僚资本体现的是反封建,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性质;但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经济战线上,面临最急迫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采取什么对策?使用什么手段?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思考

回答:要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原因: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投机倒把,使物价飞涨,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被严重破坏。物价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妨碍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影响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对策: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手段: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②实质:人民政府与不法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③意义:严厉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全国物价,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是坚强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

通过解读材料信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始终在学习中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

教师提问:面对中央财政困难,人民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看书、思考

培养学生阅读、提炼要点能力。

教师提问: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合理调整的政策。也许有些同学要问:新中国成立后,既然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了,就应该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还要合理调整呢?

教师补充下列材料: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在整个工业(包括手工业)中所占的比例:按职工人数为18.3%,按总产值算为48.7%,固定资产则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

教师提问:政府对私人工商业如何调整?

阅读思考回答: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作用。三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与官僚资本不同,民族资产阶级解放前就与中共合作反帝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后也有可能跟共产党继续合作,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改变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它与官僚资本的不同。理解党和政府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

教师提问:党和政府在解放、提高农村和城市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回答:

在农村:在确认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在城市: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同学们概述这些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思考回答: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初步建立起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比较、概括,培养联系地看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师提问: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可举其先进事例进行介绍)

看书回答──孟泰、耿长锁等。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材、报效祖国,唤起同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PPT展示: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和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教师提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

观察思考: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对比新中国前后经济情况的变化,体现党的伟大和英明,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布置课后练习

检测学生知识学习和认识提高的效果

2、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你有机会参与政府决策,你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怎样的规划和设计?

考查学生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延伸阅读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教学设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教学设计
重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难点:没收官僚资本;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我党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首先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并分析其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让学生设想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何种措施,其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第三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将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的内容迁移过来,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的办法使国家首先掌握经济命脉,以便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也为克服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物质前提。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对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讲解如下:没收官僚资本,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官僚资本,即中国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把没收官僚资本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之一。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但其作用又同反动政权不同,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所以中共和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打碎旧的政权机构的办法,从而保证了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顺利进行。没收官僚资本,既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从消灭大资本看,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连同原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1950年起,党和政府在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进行集中和全面的改革。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民主改革;第二阶段进行生产改革。通过改革使这些企业从所有制关系到经营制度都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这就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为当时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
讲解“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时,教师重点讲解“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对于新中国政权巩固的重要性。
关于“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项,教师要做相关分析如下:原因: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具体做法:一是按照“公私兼顾”的原则,调整公私关系。这是调整的重点。即调整国营工商业与私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二是按照“劳资两利”的原则,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好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三是调整产销关系,以实现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学生概述上述措施的特点(围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目标而展开;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央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政治经济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出示投影:关于1949年粮棉钢煤产量与1952年粮棉钢煤产量比较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使学生通过数据和图片了解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1949年粮棉钢煤产量
项目全国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
粮1.1亿吨27%
棉44.4万吨49%
钢15.8万吨83%
煤0.32亿吨48%
1952年粮棉钢煤产量
项目全国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1.639亿吨49%9.3%
棉130.4万吨193%53%
钢135万吨754%46.2%
煤44亿吨105%7.4%
小结
让学生通过两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以达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目的。①分析1949年主要工农业生产产品产量下降的原因。②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的主要原因。③从上述统计表中得出,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板书设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1.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
2.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三、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1.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著名劳动模范

高一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点整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点整理

一、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

1.表现

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以前的国统区,经济已趋向总崩溃。中共从国民党手中接收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2.原因

(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一百多年来,侵略者通过各种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千亿两白银以上。

(2)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垄断全国经济命脉,仅解放战争期间,就从人民身上搜刮了二百亿美元以上的财富。

(3)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有: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原因: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2)措施及意义:在没收过程中,人民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使官僚资本企业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这样的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3)人民政府还收回了被帝国主义控制了近百年的海关。

理解:“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如何?

官僚资本操纵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腐朽的生产关系,是危害经济发展的毒瘤。要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就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是,没收官僚资本之后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这项举措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请思考:为什么说没收了官僚资本,人民政府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到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系统固定资产80%,垄断钢产量90%,控制全国金融机构、交通、对外贸易等。因此,没收了官僚资本也就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稳定物价

①原因: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不到一年时间,全国发生四次大的物价暴涨。当时,新中国财经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能否平抑物价,稳定经济涉及到能否稳定人民的生活从而赢得人民信任,来巩固政权的问题。因此,人民政府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②措施: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③结果:到1950年6月,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2)统一财经

①原因:建国初,中央财经困难,而大量的行政开支、军费、建设投资等由中央支付,因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分散的财政收入和有限的物质资料统一起来,建立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②措施:中央决定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

③结果及作用: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思考:如何认识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重要经济基础。统一财经有利于制止通货膨胀,调剂市场经济,控制市场价格,和投机商人做有效的斗争,为稳定物价起到重大作用。稳定物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全国财政经济的进一步统一创造了条件。三者都是中共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3.合理调整工商业

(1)原因:①可能性。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同中共联合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有过良好的合作,在建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时期,他们有可能继续跟共产党走。②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

(2)调整:1950年上半年,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主要调整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理解:新中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如何?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在增加工业产量以满足人民需要、帮助商品流通以促进城乡交流、吸引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作用。资本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并能在资本家中开展工作。因此,1950年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同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管理,同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某些限制。

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和利用,也必然加强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的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本来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是受到资本家欢迎的。这些措施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大创举。

4.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1)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2)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3)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涌现了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主要有孟泰、耿长锁等。

三、结果及意义

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l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l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l3)农业的相对落后;

l4)斯大林的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4.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目

内容

效果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l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l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l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四.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六.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课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4.结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

1.目的:

2.内容:

①工业方面:

②农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2.方针:

2.内容:

①开始阶段:

②后来:

3.评价:

4.结果: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①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

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提高和苏联经济发展。

③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

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

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

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余粮收集制度D.粮食税制度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

1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3分)

(2)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分)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6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1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