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元素与物质世界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元素与物质世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单质是,化合物是。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和。
2.物质可分为和。混合物可分为,和。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和。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
5.利用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
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电解质是。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jAB88.cOm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

碳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
亚硫酸根离子
三价铁离子
二价铁离子
铵根离子
14.反应过程中有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电子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延伸阅读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课题: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2、2.过程与方法: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教学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法、学法指导: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处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都是如何组成的?为了更好地探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各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引起学生对物质与元素之间关系的关注,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推进新课:找出图2-1-2.中几种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有哪些?由已找出的元素试试还能重新组成哪些新的物质?并思考:
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属于化合物?
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自学P31“交流·研讨”回答问题1.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负价元素
O(—2)
Cl(—1)
S(—2)

交流·研讨:问题2,对几种含碳物质的研究:
结论: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仔细聆听,并根据前面所讨论的结果核实结论。让学生了解有限的元素能够组成千万种物质的原因,同时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化合态;每种元素以这两种形态构成自己的物质家族--单质、化合物。
过渡: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所对应物质,并找出所属类别。
学生演练:省略号处可将含铜物质、含钠物质、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等均依图2-1-3建立相应的图示,并填写熟悉物质的化学式。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而不同形态的元素组成了不同类型的物质:游离态组成单质而化合态组成化合物。
课堂反馈:
作业:P38第1、3题
板书设计: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3.元素组成的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教学反思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第1课时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学习的实施: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负价元素
O(—2)
Cl(—1)
S(—2)

(注意:—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回答联想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
4.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①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金属)、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非金属)等均可依下图建立相应的图示(教师启发,学生演练)。
②化合物中的化学式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填写学生熟悉物质的化学式,使学生进行知识建网。

(2)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和建立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外作业:P37—1、3题。

第2课时
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1)探究示例:
反应物实验现象结论
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
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酸能和某些盐反应。
(2)学生探究: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探究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正是使用了这一重要方法,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课外作业:
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制备一种物质。
(2)鉴别两种物质。
(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第3课时
引入新课——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点评】数轴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数轴将同一类型的不同对象按数量的大小在数轴上进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学生建立有序思维。如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易溶)、同种元素的变价化合物均可用数轴进行排列。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并可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研究胶体提纯的方法——渗析。
家庭小实验——用一个猪膀胱盛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然后将猪膀胱浸泡在蒸馏水中,过一段时间后,用两个试管分别取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分别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别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nm1nm100nm>100nm
外观均一、透明较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分子、离子分子集合体、高分子大量的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
【点评】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课外作业:
1.完成P36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2.P37第2题。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案
课题:第一章复习授课班级
课时

的知识

技能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前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2、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了解键的极性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4、掌握同一周期元素性质,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

方法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从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去叙述元素周期表的意义,组成结构,元素递变规律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的联系
4、能初步具有总结递变的能力,能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联系起来,并能较熟悉地运用
情感
态度


观1、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2、科学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重点1、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关系?
难点1、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及计算;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








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
(一)原子结构知识
一、原子结构和构成粒子数量间的关系
二、理解同位素的概念:
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核外电子排布
(二)元素同期表
一、元素同期表的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三、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元素周期律
(四)、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五)、“位、构、性”的关系
(六)化学键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的概念较多,理论性又强。为了使大家对本章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来归纳和整理一下已学知识,同时以练习作载体,对本章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
(一)原子结构知识
一、原子结构和构成粒子数量间的关系
[投影]1.原子(AzX)中,质子有个,中子有个,核外电子有个。2、相互关系(1)质量数=
(2)原子中:质子数=
(3)阳离子中:质子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
(5)质子数+中子数
(6)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7)核电荷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8)核电荷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归纳为:一低四不超。即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的电子层里,每层电子不能超过个,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个,次外层电子不能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能超
过个。
[投影练习]1.电荷数分别为16和6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
2.2311Na+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质量数是。
3.3216S2-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质量数是。
[板书]二、理解同位素的概念:
[投影练习]
1.1H、2H、3H-、H2是()
A.氢的5种同位素B.5种氢元素
C.氢的5种同素异形体D.氢元素的5种不同微粒
2.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已知铱的一种同位素是19177Ir则其核内的中于数是()
A.77B.114
C.191D.268
[投影小结](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也就是说,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注意:同位素的“同”的含义是指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电子排布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元素符号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同。
同位素有二个特性: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基本上相同;天然存在的元素里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板书]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投影练习]
1.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B.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其原子质量与C原子质量之比约为:(m+n)∶12?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n的原子可能是R原子的同位素?
2.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105B、115B,硼元素的原子量为10.80,则对硼元素中105B质量百分含量的判断正确的是A.20%B.略大于20%
C.略小于20%D.80%
[投影小结](1)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平均值):
(3)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
换算关系:
[板书]四、核外电子排布
[投影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粒子,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若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投影小结]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
排布规律最外层不超过8个
(分层)次外层不超过18个
最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
[板书](二)元素同期表
一、元素同期表的结构:
[投影小结]元素周期表一共行,纵列。从横的方面看,分为个短周期,个长周期,共为个周期。从纵的方面看,分为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和族。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周期序数=。
主族序数===价电子数
主族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8—。[投影]答案
[投影练习]
1.下列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H4SiO4
B.原子半径大小:NaSO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还原性强弱:F-Cl-I-
2.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A.H2、D2、T2B.金刚石和足球烯C60
C.H2O和D2OD.16O和18O
3.硒是人体肝脏和肾脏的组成元素之一,现在含有元素硒(Se)的保健品已经进入市场,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与K同周期,关于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34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SeO4
C.Se的非金属性比Br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气体强
4.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C的单质在高温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名称:A______B_____C_____D______。
(2)D元素位于周期表中周期族。
(3)写出AB2与C2B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画出B的原子结构简图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子式表示化合物C2D的形成过程:。
5.C、H、Cl、O、Na五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结合,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离子化合物有(写两种),共价化合物有(写四种),在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离子化合物有(写两种)共价化合物有(写两种)
[板书](三)元素周期律
[投影小结]一、元素性质的内涵
元素的性质微观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电子得失能力
宏观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
二、金属性、非金属性和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强,元素的失电子能力,单质的还原性,其阳离子的氧化性,如钠和镁。
[投影练习]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单质的氧化性,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如硫和氯。
[投影小结]
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如钠和镁)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如硫和氯)
[思考]请阅读下列材料:
1.与Na、Mg、Al有关的是()
(1)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NaMgAl
(2)碱性:NaOHMg(OH)2Al(OH)3
(3)还原性:NaMgAl
(4)氧化性:Na+Mg2+Al3+
2.与Cl、S有关的是()
(1)氢化物稳定性:HClH2S(2)酸性:HClO4H2SO4
(3)氧化性:Cl2S(4)还原性:Cl-S2-
(5)H2S+Cl2==2HCl+S
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练习]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1.与热水反应……2.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3.设法证明碱性Mg(OH)2的碱性比Al(OH)3强
[板书](四)、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投影小结]由左至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由上至下: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碱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板书](五)、“位、构、性”的关系
[投影练习]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B的核电荷数比A大2个单位,C的质子数比B多4个,1moLA的单质和稀盐酸反应能置换出1gH2,这时A转化为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这三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B、C。
(2)写出A、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写出A、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六)化学键
[投影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O2分子间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
B.CO2分子内存在着极性共价键?
C.S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离子化合物
D.盐酸中含H+和Cl-故HCl为离子化合物
[投影小结]1.化学键:在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注意:(1)必须是直接相邻的原子间。
(2)此强烈的作用是指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且达到平衡。
(3)此作用很强烈,一般需要120-800KJ/mol的能量才能破坏。
2.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化学键非极性键(A—A型)
共价键
极性键(A—B型)
[小结]本节题型:
1.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判断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关系
2.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比较或预测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3.元素“构、位、性”关系的互推和元素名称的推断
4.设计实验证明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教学回顾:

高一化学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导学案(带答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化学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导学案(带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编号05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提高理解应用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各类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
3.激情投入,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31~35页,熟记课本基础知识,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栏目,明确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 习 案
1.阅读课本31页的“交流研讨”,认真思考,谈谈你对元素与物质关系的认识有哪些?(可以从同种、不同种元素、同种价态的元素组成物质的角度考虑),并举例说明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

2.阅读课本33页,明确物质分类的依据,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多种角度,请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角度对下列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金属铁、H2、盐酸、CO2、H2SO4、NaOH、Ca(OH)2、CaCO3、生石灰

3.请用图2—1—5所示的形式
表示你学习过的不同价态
的氯元素与有关类别代表
物间的关系。

【预习自测】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纯净的盐水 C.石油 D.冰水混合物
2.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中既存在游离态,又存在化合态的是()
①氮 ②氧 ③钠 ④碳 ⑤铁 ⑥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④⑤
【我的疑问】对自学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探 究 案
探究点: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方法导引】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运用观察、分类、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题: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
请按要求自选物质完成表格,在____上填写物质的化学式,在( )中填写物质的类别。
H2O CO2 CuO AgNO3 HCl CO CuSO4 CaO Na2O2 NaOH
H2SO4 BaCl2 Ca(OH)2 Fe C


一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金属氧化物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二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非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1.非金属氧化物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2.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吗?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三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酸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四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碱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五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盐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针对训练1】
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方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针对训练2】
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⑴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两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⑷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做干燥剂?举例说明

【学习反思】反思自己课堂上的表现,明确改进措施。


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参考答案 编号05
预 习 案
1.⑴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同种元素可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不同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有的只能组成一种化合物(如NaCl),有的则能组成集中不同的化合物(如CO、CO2)。
⑶同种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价态,例如铁元素:金属铁(0价)、FeO(+2价)、Fe2O3(+3价);同种价态的元素也可以组成多种不同的物质,例如+2价铜,可以形成CuO、Cu(OH)2、CuSO4、CuCl2等。
⑷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单质形态,如金属铁)和化合态(化合态形态,如FeO、Fe2O3、FeCl3等)存在。
⑸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2.单质:金属铁、H2; 氧化物:CO2、生石灰(CaO); 酸:盐酸、H2SO4;
碱:NaOH、Ca(OH)2; 盐:CaCO3

3.

【预习自测】1.D2.D

探 究 案


一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金属氧化物
CuO、CaO、Na2O2C(非金属单质)
高温
C+2CuO===2Cu+CO2

H2O(非金属氧化物)CaO+H2O=Ca(OH)2
2Na2O2+2H2O=4NaOH+O2↑
CO2(非金属氧化物)CaO+CO2=CaCO3
2Na2O2+2CO2=2Na2CO3+O2
HCl、H2SO4(酸)CaO+2HCl=CaCl2+H2O
CuO+H2SO4=CuSO4+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思考:多数的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活泼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和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某些金属氧化物可以被C、H2等非金属单质还原。



二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非金属氧化物
CO2、H2O、COCaO(金属氧化物)CaO+H2O=Ca(OH)2
CaO+CO2=CaCO3
Na2O2(金属氧化物)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OH、Ca(OH)2(碱)CO2+2NaOH=Na2CO3+H2O
CO2+Ca(OH)2=CaCO3↓+H2O
H2O(非金属氧化物)CO2+H2OH2CO3

思考1.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与碱、活泼金属氧化物、水反应,但是有些不反应如CO、NO等。
2.不是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H2O;
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Mn2O7;
不是所有的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三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酸
HCl、H2SO4Fe(金属)Fe+2HCl=FeCl2+H2↑
CuO、CaO、Na2O2
(金属氧化物)略,答案见上。
NaOHCa(OH)2(碱)HCl+NaOH=NaCl+H2O
AgNO3、BaCl2(盐)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思考:酸可以与金属氧化物、碱、活泼金属反应,酸还可以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另外酸还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四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碱
NaOH、Ca(OH)2CO2(酸性氧化物)CO2+2NaOH=Na2CO3+H2O
HCl、H2SO4(酸)H2SO4+2NaOH=Na2SO4+2H2O
CuSO4(盐)CuSO4+2NaOH=Cu(OH)2↓+Na2SO4
思考:碱可以与酸、酸性氧化物反应,还可以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还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酚酞溶液变红;碱还能与氯气反应。



五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盐
BaCl2、CuSO4
AgNO3Fe(金属)Fe+2AgNO3=Fe(NO3)2+2Ag
HCl、H2SO4(酸)略,答案见上。
NaOHCa(OH)2(碱)略,答案见上。
BaCl2、CuSO4、AgNO3
(盐)BaCl2+2AgNO3=2AgCl↓+Ba(NO3)2
BaCl2+CuSO4=BaSO4↓+CuCl2
CuSO4+2AgNO3=Ag2SO4↓+Cu(NO3)2
思考:盐可以与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活泼金属可以将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针对训练1】B
★【针对训练2】
⑴生石灰属于碱性物质。(碱性氧化物)
⑵利用了它可与水反应的特点。CaO+H2O=Ca(OH)2
⑶与酸性氧化物反应:CaO+CO2=CaCO3
与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⑷浓H2SO4(酸性干燥剂)、CaCl2(中性干燥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932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