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教学设计
重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难点:没收官僚资本;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我党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首先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并分析其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让学生设想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何种措施,其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第三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将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的内容迁移过来,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的办法使国家首先掌握经济命脉,以便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也为克服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物质前提。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对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讲解如下:没收官僚资本,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官僚资本,即中国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把没收官僚资本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之一。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但其作用又同反动政权不同,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所以中共和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打碎旧的政权机构的办法,从而保证了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顺利进行。没收官僚资本,既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从消灭大资本看,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连同原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1950年起,党和政府在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进行集中和全面的改革。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民主改革;第二阶段进行生产改革。通过改革使这些企业从所有制关系到经营制度都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这就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为当时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
讲解“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时,教师重点讲解“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对于新中国政权巩固的重要性。
关于“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项,教师要做相关分析如下:原因: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具体做法:一是按照“公私兼顾”的原则,调整公私关系。这是调整的重点。即调整国营工商业与私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二是按照“劳资两利”的原则,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好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三是调整产销关系,以实现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学生概述上述措施的特点(围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目标而展开;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央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政治经济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出示投影:关于1949年粮棉钢煤产量与1952年粮棉钢煤产量比较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使学生通过数据和图片了解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1949年粮棉钢煤产量
项目全国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
粮1.1亿吨27%
棉44.4万吨49%
钢15.8万吨83%
煤0.32亿吨48%
1952年粮棉钢煤产量
项目全国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1.639亿吨49%9.3%
棉130.4万吨193%53%
钢135万吨754%46.2%
煤44亿吨105%7.4%
小结
让学生通过两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以达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目的。①分析1949年主要工农业生产产品产量下降的原因。②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的主要原因。③从上述统计表中得出,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板书设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1.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
2.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三、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1.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著名劳动模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等史实。
2、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政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用数据统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正确地把握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初期经济形势及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通过了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题: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观察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课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教材95页)
教师提问: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维持政权”与“发展生产”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发展生产是维持政权的先决条件,稳固政权又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
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
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当时的经济形势如何?
补充材料:旧中国历史上主要产品产量最高的是1936年,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比:原煤产量占苏联的31%、占美国8.8%、占英国的17%,钢产量占苏联的2.5%、占美国的0.8%、占英国的3.5%,电力产量占苏联的10%、占美国的2%、占英国的16%。而当时中国的人口比苏联多2倍,比美国多3倍,比英国多8倍。
教师提问: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阅读教材“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后,观看教师展示的材料
思考回答(反映了1949年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从纵向比极其困难,从横向比极端落后,经济建设任重道远。
分析归纳原因:内战、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
让学生看图表、数据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
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共经济上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共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企业中旧的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生产积极性。……中共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教师提问: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问题,在新生政权刚刚建立之时,如果你是新中国领导人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理论和政策问题)
学生回答(从理论上讲要进行经济建设要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要素,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学生逐一思考对材料中分析的几种问题应采取什么政策并阐述基本依据。)
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对党和政府面临的具体经济问题有所了解,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来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策略到具体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周到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教师提问:对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采取什么政策?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问:这一政策属于什么性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没收政策,人民政府没收这些企业后,比较完整地转化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官僚资本是封建买办资本,依靠国民党政权和帝国主义的扶持发展起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性质:兼具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分析:没收官僚资本体现的是反封建,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性质;但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经济战线上,面临最急迫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采取什么对策?使用什么手段?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思考
回答:要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原因: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投机倒把,使物价飞涨,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被严重破坏。物价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妨碍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影响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对策: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手段: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②实质:人民政府与不法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③意义:严厉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全国物价,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是坚强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
通过解读材料信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始终在学习中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
教师提问:面对中央财政困难,人民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看书、思考
培养学生阅读、提炼要点能力。
教师提问: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合理调整的政策。也许有些同学要问:新中国成立后,既然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了,就应该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还要合理调整呢?
教师补充下列材料: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在整个工业(包括手工业)中所占的比例:按职工人数为18.3%,按总产值算为48.7%,固定资产则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
教师提问:政府对私人工商业如何调整?
阅读思考回答: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作用。三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与官僚资本不同,民族资产阶级解放前就与中共合作反帝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后也有可能跟共产党继续合作,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改变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它与官僚资本的不同。理解党和政府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
教师提问:党和政府在解放、提高农村和城市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回答:
在农村:在确认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在城市: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同学们概述这些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思考回答: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初步建立起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比较、概括,培养联系地看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师提问: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可举其先进事例进行介绍)
看书回答──孟泰、耿长锁等。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材、报效祖国,唤起同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PPT展示: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和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教师提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
观察思考: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对比新中国前后经济情况的变化,体现党的伟大和英明,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布置课后练习
检测学生知识学习和认识提高的效果
2、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你有机会参与政府决策,你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怎样的规划和设计?
考查学生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岳麓版高一历史《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知识点整理
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问题设置: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4单元序言和本课第一目内容)
过渡:中国古代曾经积极对外联系,但这些活动在时间上并不连贯,地区上也并非全球,世界各地还是鼓孤立的,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大多数民族只是和本民族居住地周边的其他地区和民族有联系。而这样的状态是什么时候大视改变的呢?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发展的?
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的新时代,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就开始了。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
问题设置: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有哪些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被接近的距离”,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问题设置:促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1)、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新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人与物体在世界各地的流动变得容易、便捷,方便。(3)、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冷战”之后,世界形势趋向缓和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再国际关系中得作用日益突出。“冷战”时期处于对峙状态得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得交流。(4)、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的渠道,促进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5)、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惊醒全球性,贸易、资本、科技等领域进一步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6)、国际金融。国际资金流通速度加快,国际金融市场加强相互依存。(7)、国际协调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欧盟、东盟和亚泰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合作。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问题设置: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得出结论,并划出相关知识点。)
教师点拨性总结(表现:(1)、国际贸易发展,贸易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2)、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产品的研制与生产更加具有国际分工合作的特点。(3)、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际合作的主体。)
4、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问题设置:经济全球化有什么积极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
提示: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资源,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力和用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法中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效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减少腐败现象等)
二、问题与展望:
1、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117总结)
过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逐渐曝露出了一些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材料: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贫富悬殊情况却日益严重。如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高低分成五等分,则全球最高20%国家与最低20%国家所得差距,已由1987年的57倍扩大至92倍。
近10年来各国所得贫富不均情况有恶化之势。1997年人均GDP逾1万美元的为28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占全部国家的17%,但所创造出的GDP比重高达79%;人均GDP在1000至9999美元间有43个国家,人口比重为26%,GDP比重为15%;人均GDP在999美元以下者有33个国家,人口比重高达57%,其GDP比重仅6%。
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国的经济实力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资本雄厚,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差、科技力量不足、资本缺乏、设备落后、管理不科学、生产成本高,在国际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获利不多。
(2)、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教师解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以来程度不断加深,原料、生产和销售实现全球最优化组合,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样,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大大增强。同时一国经济危机破坏该国的正常经济秩序,也将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正常运行,危机的破坏性空前增强了。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问题设置:科学在进步,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却在不断加剧,这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提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形式,把利润高、污染严重的项目搬迁至发展中国家,更有甚者,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以进出口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倾卸。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依靠经济、科技的优势,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不仅掠夺了资源,还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些都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威胁我们人类的生存。)
(4)、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党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认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过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既给我们中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提出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趋势,我们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展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7,回答)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改变,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在经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行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加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点整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中国,虽然没落的封建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开始瓦解,但是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起支配作用的仍旧是封建经济关系和封建政治制度。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矛盾发展了,危机加深了。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新税捐。严重的自然灾害使矛盾迅速激化。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洪秀全在广州应考时,曾得到耶稣教士梁发给的《劝世良言》小册子。后来,他从中接受了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建立了对上帝和耶稣的崇拜。冯云山、洪仁等人又从洪秀全那里接受了这种信仰。此后,洪秀全主要在家乡从事宗教理论的研究与创造。他把基督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农民的平均、平等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民革命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到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反映了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拜上帝教的一神论也便于把分散的农民结成统一的组织。对革命对象“阎罗妖”,对革命理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描述,农民容易明白,这样,这些因宗教语言宣传的理论,成了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武器。然而,宗教不可能把苦难深重的人民群众引向光明与幸福。这种浓厚的迷信色彩也产生了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反而起了麻醉群众的作用。
2.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19世纪中期,广西灾荒不断,各地人民纷纷暴动,起义时机成熟。这是金田起义的直接背景。
1851年初,洪秀全在金田村领导拜上帝会发动反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公布了严明的军纪,体现出了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太平军在大湟江口大败清军后,乘胜进驻武宣境内。在武宣东乡,洪秀全称天王,改用太平天国纪年。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这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占的第一座城市。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了休整,队伍发展到3万多人。同时,太平天国颁布、制定了各种制度。洪秀全还诏令分封杨秀清等五人为东、西、南、北、翼王,规定东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
3.北上进军与定都天京
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时间,那时,清军以3万多的兵力包围了永安。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转移。突围后,太平军直取广西桂林,与敌相持月余不下,又转而攻占了全州。攻打全州时,冯云山负伤,后来牺牲在全州。此后,太平军基本循着杨秀清的挥师北进、直取南京的战略。在攻打长沙时,萧朝贵牺牲。1853年1月,又攻占武昌。这时,太平军已拥有50万人,1万条战船,声威大震。太平军在武昌休整月余后,顺长江直下;清军纷纷溃逃,太平军迅速地占领了九江、安庆。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形成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三、《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以土地制度、圣库制度为核心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的具体化与纲领化。《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它宣布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这幅美好的“天国”蓝图,毕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的理想社会是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平均地保有少量土地财产,但生产、生活资料却要归圣库,这就无法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它只是空想。再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但是,从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及一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在许多地区采取过承认耕者有其田,保障农民利益的措施。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与决策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太平军采用的是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定都天京后的十几天,清军从广西尾随而至,并在城东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另外一支清军也在扬州城外建立了江北大营。这样,数万敌军构成了对天京的南北夹击之势。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进行北伐,攻破北京,推翻清朝;发动西征,控制长江中游以保天京安全;组织东征,阻断清政府漕粮运输,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2.太平军的北伐及其失败
北伐的目的是直捣北京,推翻清朝统治。1853年5月,洪秀全、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精兵北伐,进军北京。朝廷震动,满汉官员和富商大户迁出京城者达3万余户。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部队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北伐军经过两年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但它转战苏、皖、豫、晋、冀、鲁6省,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部署,震动了清朝的统治,为长江流域的太平军的胜利进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太平军的西征和东征的胜利
与北伐同时,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等率军发动了西征。1853年,西征军夺安徽、湖北重镇,然后进入湖南。在湖南,太平军遇到了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迅速攻占了大片土地,巩固了天京的上游地区。
在太平军西征获胜之时,清军包围了天京下游的屏障——镇江。1856年,太平天国派秦日纲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秦日纲又同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结束了清军对天京长达三年的围困。此时,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在于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击外来侵略
C实现其革命理想
D.建立人间的天国
2.拜上帝教创立后势力发展迅速,这能从本质上反映当时的社会()
A.宗教迷信严重
B.拜上帝教有创新精神
C.阶级矛盾尖锐
D.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3.太平天国在北上途中,先后牺牲的两位重要将领是
①北王②翼王③南王④西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
C.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D.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5.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严惩外国侵略者
C.洪仁玕《资政新篇》
D.反对封建统治
6.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
B.当时紧张的革命斗争形势决定的
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D.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
7.太平天国东征军的将领是()
A.林凤祥
B.李开芳
C.赖汉英
D..秦日纲
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
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9.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而导致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压制
C.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
D中国无产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10.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农民战争截然不同的是
A.出现了战略上的失误
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带有宗教色彩
精品学习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5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