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3第4单元

考点7物理学与生物学的重大进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经典力学

1.背景: 文艺复兴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过程:

(1)奠基: 伽利略 等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2)建立——1687年,牛顿出版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

①内容:物体 运动三大定律 和 万有引力定律 。

②特征:以 实验 为基础和以 数学 为表达形式。

③运用:发现 海王星 。

④作用: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哪些特征?

指点迷津: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三大特征:①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②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③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些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1.背景:

(1)经典力学面临挑战。

(2)爱因斯坦的多年研究。

2.内容:

(1)狭义:质量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广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发展了 牛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次重大革命。

二、相对论的创立(20世纪初)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如何?

指点迷津:①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②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之中,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③总而言之,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1.背景:

(1)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1900年, 普朗克 提出量子假说。

3.发展:

(1)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了 光电效应 。

(2) 玻尔 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 量子力学 建立起来。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4.意义:

(1)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 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 现代物理学 的基础。

(3)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4)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条件: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 启蒙运动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 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政治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 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和 拉马克 的早期进化思想。

2.诞生:

1859年,《 物种起源 》一书的发表。

四、生物进化论

3.内容:

(1)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意义:

(1)否定了神创论,第一次把 生物学 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有力挑战了 封建神学 ,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3)对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有哪些?

指点迷津:二者分歧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不同。基督教将上帝造人视为天经地义,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科学认识程度的差异,二是教会和进化论者所代表的利益的差异,教会既是封建残余势力的利益代表,又习惯固守封建神学观,进化论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科学理论时间原因成果认识

学经典力学17世纪~18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

(2)伽利略的研究基础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学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科学家对电的研究深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相对论和量子论19世纪~20世纪初(1)经典力学面临挑战(2)科学家的深入研究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理论时间原因成果认识

生物学进化论19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以来,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2)细胞学说和早期进化思想奠定基础沉重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生物学的发展

课堂精讲精练

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2010江苏单科)“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物理学理论突破的理解。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

答案:A

变式训练:(2010福建文综)右图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解析:此题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第一层信息月亮受地球引力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运行同时还受其它星体引力的影响,科学家们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

答案:B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条件。

(1)思想文化基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展,思想文化领域更加开放,风气更加活跃。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世界市场扩大的需求,工业革命从英国兴起而席卷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理论基础: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010广东文综)《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答案:C

变式训练:近代一个生物学家,他曾提出过两个闻名的原则,就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穷与冷漠中度过的,尤其是晚年的境遇很凄凉。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时,巴黎植物园向各界募捐,才算为他建立了一块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他女儿的话:“我的父亲,后代将要羡慕您,他们将要替您报仇雪恨!”这位科学家是()

A.胡克B.拉马克C.施莱登D.达尔文

解析:从材料中,他提出的两个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以及“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时”,可知这位科学家是拉马克。

答案:B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1)生物进化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①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它以详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刺向神创说的要害,证明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而来的,并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看做是绝对和神圣的。

②根据达尔文及其拥护者的理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此说在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看来,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的伤害。但是科学的真理并非宗教和迷信所能阻挡的,这是人类认识的巨大的飞跃。

③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2)对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影响: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述翻译,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

②传播: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痛感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和国家民族的落后不幸,希望人们能够以生物进化为鉴,遵循生物进化之理,变法图强,卓然自立于世界。

③影响:以进化论为武器,中国的仁人志士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安徽文综)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

答案:B

变式训练: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是指达尔文()

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

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

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解析: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并不能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排除A;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的是伽利略,排除B;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C;达尔文提出的社会进化论学说,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学说,从而把世界翻了一个个。

答案:D

特别提示

1.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伽利略和牛顿都注重实验的重要性,但牛顿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2.相对论既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又继承和发展了经典力学。因为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所以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扩展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3第6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决

问题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民族

复兴

模式走欧美式的道路从走俄国式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大

理论

实践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思想精髓爱国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夺取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作用推翻了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醒过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标志性成就可概括为: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三个伟大转变。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三个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前两个转变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后一个转变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始的。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纵深发展,也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道路和根本保证。

3.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

(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

(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为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热点关注

1.运用历史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不同的思想理论成果必定对现今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镜,反省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认识与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例如邓小平理论中改革开放的思想对中国走向国际社会,融入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一国两制”的构想对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对台湾问题、对西藏问题的不同原则指导。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是我们训练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由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鲜明的阶段特征,由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相关的史实较多,以及相应的理论专著较多,识记较困难,需分时期分别记忆。从党的创立到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十年对峙时期: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考点10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

(2)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等。

(3)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

(4)指导思想:民主和 科学 。(前期)

3.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 愚昧 与 专制 。

(2)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

(3)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

4.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 启蒙 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①冲击了 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

②为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消极影响:

①对 传统文化 的批判有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 民族文化 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犯绝对否定的错误)

②把一切 西方文化 都看做是进步的。(犯绝对肯定的错误)

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

指点迷津:①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愚昧和迷信,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②新道德是民主和科学的前提。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③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与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主要原因: 十月革命 和 五四运动 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 社会主义 大旗的第一人,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发表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传播的社团及刊物:北京创办了“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影响: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传播,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要性。

指点迷津:①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⑤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课堂精讲精练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评价。

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是新文学的典范。

评价:(1)进步性: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对封建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的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真理的组成部分,属旧民主主义范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主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酝酿和准备。

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

①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②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2010江苏高考)“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答案:D

变式训练: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完全一致的是()

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

C.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

D.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

解析:“赛先生”的意思是“科学”,即指西方自然科学。

答案:C

2.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1)国际原因: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国内原因:

①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得以壮大。

②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③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屡次失败的教训。

影响:

(1)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09四川文综)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19年4月”、“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A、B项反映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态度变化,排除。D项须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

答案:C

变式训练: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提出革命纲领

解析: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答案:C

特别提示

1.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斗争的新阶段。

2.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子和儒学的不同态度。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而新文化运动中则提出打倒“孔家店”,主要是针对儒家思想被袁世凯利用作为复辟帝制的理论基础。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3第8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2.如何结合文学艺术流派进行其背景、影响的分析?

由远(近)及近(远)、由此及彼的进行背景、影响分析。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用‘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热点关注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基本的创作风格,二者的名称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先后出现于欧洲的,在五四时期前后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千古传诵的《国风》和《离骚》,就是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开端。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弘扬传统文化。

2.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文学和艺术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发展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认识各种文艺流派和代表作品、代表人物,能够促进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借鉴,在交融中发挥出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反作用。

3.西方文化的发展:

(1)古代西方文化:古希腊文化辉煌灿烂,孕育着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基督教的传播,天主教取得中世纪西方文化的统治权,进入一个“黑暗的中世纪”。

(2)近现代西方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弘扬人文主义思想,并推动科学发展;17、18世纪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追求“理性王国”的新古典主义文化在18世纪后期流行;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发掘人类情感,弘扬革命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化盛极一时;19世纪中后期,关注社会、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文化成为主流,其中美术在现实主义作品之外,还有追求“瞬间印象”的印象派出现;20世纪,反映人们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精神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也纷纷涌现。

4.相关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启蒙思想繁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爆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初步确立,追求“理性”的新古典主义文学、美术、音乐涌现,诞生一批优秀的作品。

19世纪前期的法国,革命与反革命、共和国与帝国交织,工业革命稳步前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美术、音乐都结出了硕果。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国家步入资本主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在进行中,在发展中资本主义的问题也充分暴露,社会矛盾尖锐,深刻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美术得以涌现。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更丰富的同时,又出现无数的迷惘、困惑,反映这个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佳作迭出。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第4单元

考点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前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背景:

(1)国际: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 工业革命 ,为了开拓 海外市场 和掠夺生产资料,加紧对外扩张。

(2)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

(3)导火线:林则徐 虎门销烟 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

(1)1840年,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英军扩大侵华战争,强占 香港岛 ,威逼广州。

(3)中国军民抗击:镇江战役中满族将领 海龄 壮烈殉国。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内容包括:割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 2100万 银元;开放 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4.影响:

(1)中国 主权 和 领土 完整遭到破坏。

(2)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国家。

(3)标志着 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

指点迷津:这种观点忽视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是错误的。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他们渴望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是表面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外国侵略中国也是必然要发生的。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所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爆发。你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 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 广州 ,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 天津 。

(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 圆明园 。

3.结果:

(1)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 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 内地 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航行。

(2)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 北京条约 》:增开 天津 为商埠;割 九龙司 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加深。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指点迷津:

(1)继续:从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战争性质、战争结果分析。

(2)扩大:从战争进程、危害和影响等方面分析。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 后,实力上升,制定侵略中国的“ 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

(2)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可利用的时机。(导火线)

(3)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2.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2)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趁机控制 黄海 的制海权。

(3)辽东半岛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4)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 辽东半岛 、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二亿 两白银;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了。

(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刺激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原因: 义和团 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2.过程:

(1)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天津、北京。

(2)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 廊坊 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3.结果:1901年签订《 辛丑条约 》。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斗争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居六部之上。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款是什么?

指点迷津:《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这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代言人,即意味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精讲精练

1.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国情的对比。

(1)政治: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2)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思想:英国思想文化繁荣活跃,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愚昧无知,夜郎自大,科技落后,文化专制。

(4)外交: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殖民霸主;中国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总之,从本质上看中国是落后的农耕文明,而英国是先进的工业文明。

(2009广东文基)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英国政府;“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联式悲歌”喻指中英两国胜败对比;由此可以判断B、C、D不正确。

答案:A

变式训练: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

A.专制政体的终结B.近代化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D.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前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A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B项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应该在明末。

答案:C

2.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马关条约》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2)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门户开放等。

(3)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010江苏单科)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

答案:A

变式训练: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解析:“近代中国”指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答案:C

3.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②《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③《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④《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⑤《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⑥1915年,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⑦1947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②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③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待遇,就是片面协定关税。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始于()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D.《南京条约》

解析:中国片面协定关税始于《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答案:D

变式训练: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答案:D

特别提示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即借口中国的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口通商,但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十处通商,但没有天津;《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商埠,但没有北京。

3.《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17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