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生物与环境编号:11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1、汇出种群增长曲线及增长率的曲线图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流动情况
3、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物理模型(概念图)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解
热点一、种群数量变化
例1、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⑴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年后开始的。?
⑷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型。?
⑸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点上。
变式训练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热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⑵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⑶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⑷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途径产生CO2。
变式训练2、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热点三、实验: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⑴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从a、b、c项中选择)
⑵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⑶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
。
变式训练1、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处的野菊。?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2、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
⑵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
⑶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3、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⑴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⑵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⑶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⑷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光合与呼吸专题导学复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细胞的代谢(二)光合与呼吸编号:04
编写人:王淑贞审核人:杨君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3、细胞呼吸Ⅱ
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呼吸作用
第一阶段
无氧呼吸
第二阶段
(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
例1、下图表示在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Ⅰ、Ⅱ、Ⅲ代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分别是,
③④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
(2)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写出两种通过同时改变上述生理过程强度来提高产量的措施:
①②。
总结提升:
(1)光反应过程:
(2)暗反应过程:
(3)能量的转化过程:
变式训练1、如下面所示,图一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二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图一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2)能溶解于丙酮中的是存在于a结构的,其中决定叶片绿色的是。
(3)从图二可知,从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5)G点C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
(6)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含量较(填“高”或“低”)。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例2、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P点时,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从图中可知,当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乙图中Q点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若要进一步提高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可尝试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预测丙图中Q点之后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
(2)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__图来说明,其具体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麦灌浆期如遇阴雨天气会造成减产,其原因由_______图信息可以说明;温室大棚作物如遇阴雨天气,为避免减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上半部分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如果把纵坐标含义改为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请在下半部分新的坐标系中画出新曲线。
变式训练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曲线表示正确的是()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例3、将状况相同的某植物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1234
温度/℃27282930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1-2-3-1
光照后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3+3+3+1
根据本实验所测数据,该绿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的温度是;27℃时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是mg/h;29℃时真光合速率为:mg/h。
总结提升:
观察以下图示,根据气体进出细胞的情况,说明植物接受光照的情况及含义,
(四)有氧与无氧呼吸
例4、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含氧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新鲜菠菜叶片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为相对值)。请分析回答:
⑴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在实验环境条件上应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
⑵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温度、含氧量分别为的条件下测得的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⑶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受限制。
⑷就表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是。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种群与群落专题导学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13种群与群落
编制人:裴浩莲使用时间:2012.3
1.种群的特征I
2.种群的数量变化II
3.群落的结构特征II
4.群落的演替II
1.请选择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
种群、群落、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请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3.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步骤
4.如何调查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你在预习中的问题是:
探究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环境负荷量)
请填写下列表格
右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_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____,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______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
(cm)平均高
(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
Ⅱ:25年的次生林8110.48.4
Ⅲ:50年的次生林9611.8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最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2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图2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4、下列关于热带雨林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与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广东南岭低
C.热带雨林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5.下图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丙图T12-7
(1)图甲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________株/(100m2年)(以“+”代表增强,以“-”代表减少)。从图甲中B→C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特点可以用图乙________曲线表示。
(2)该森林生态系统曾在R时(丙图中)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从图丙曲线分析,S时以后该生态系统一定经历了________过程。该过程中,生产者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能的变化为________。
专题13种群与群落
参考答案: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环境负荷量)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9.(1)Ⅰ (2)Ⅱ cd (3)曲线Ⅱ 一定
(4)f (5)e e点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B(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率放缓
(3)样方 随机取样 争夺资源和空间
1、D2、C3、C4、C
5、(1)-1 2
(2)次生演替(答演替不得分) 先增多后趋于稳定
专题5酶和ATP
使用时间:2012.3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1.请从酶的本质、作用、机理、特性,ATP的结构、转化、再生途径、意义等方面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2.以下几种对酶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②酶可以自身合成,也可以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③酶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均可发挥作用()
④酶只起催化作用()
⑤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
3.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酶、激素、载体、抗体与蛋白质的关系。
4.请正确说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O”内符号所对应的含义
5.写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并说明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否属于可逆反应。
探究一: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的影响,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右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某酶促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则处理条件不可能是()
A.温度不同B.酶制剂的量不同
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D.pH不同
探究二: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一)实验原理:
A._____
B.
(二)材料用具: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唾液稀释液、碘液等。
(三)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1号、2号、3号试管分别同时放入37℃、沸水、冰块中保温5min;
③;
④。
请回答下面问题:
(1)在上面的空白处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并补全实验步骤。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
(至少写出二点)。
(3)步骤②与步骤③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号试管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该实验一般不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这将干扰实验的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探究三:ATP与能量的关系及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动物细胞内ATP生成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是()
反应式“ADP+Pi+能量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成分的吸收
谈谈你的收获:
说说你的疑问:
1.(2011新课标.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3.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有ATP的分解,但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
B.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
C.在mRNA、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等物质中,不能通过核孔的是ATP合成酶
D.在细胞的吸能反应、放能反应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中,能使ADPATP的比值增大的是放能反应
4.下图表示人体肝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都是反应的底物 B.丙、丁的分子量之和小于乙
C.该反应过程一定发生于细胞外D.甲、乙、丙可能都不是蛋白质
5.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下面甲图表示了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太阳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min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________dmin。
专题5酶和ATP
CC
(1)实验原理:
A: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量,滴加碘液根据是否有蓝色出现及蓝色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实验步骤:
③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摇匀后放置在各自的温度下保温5mi
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酶的活性淀粉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酶溶液的浓度和体积、PH、反应时间、实验操作顺序等
(3)不能。因为调换顺序后,2号与3号试管中的淀粉也会被水解
(4)1号试管水浴加热自变量
D
B
B
1-4BCDD
5.(1)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2)①②③④
(3)底物已完全被消耗尽 如图虚线所示
(4)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于(长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41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