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生物与环境编号:11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1、汇出种群增长曲线及增长率的曲线图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流动情况

3、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物理模型(概念图)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解

热点一、种群数量变化

例1、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⑴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年后开始的。?

⑷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型。?

⑸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点上。

变式训练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热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⑵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⑶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⑷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途径产生CO2。

变式训练2、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热点三、实验: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⑴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从a、b、c项中选择)

⑵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⑶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

变式训练1、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处的野菊。?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2、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M.JaB88.com

⑵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

⑶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3、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⑴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⑵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⑶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⑷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延伸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种群与群落专题导学复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种群与群落专题导学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13种群与群落

编制人:裴浩莲使用时间:2012.3

1.种群的特征I

2.种群的数量变化II

3.群落的结构特征II

4.群落的演替II

1.请选择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

种群、群落、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请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3.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步骤

4.如何调查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你在预习中的问题是:

探究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环境负荷量)

请填写下列表格

右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_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____,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______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

(cm)平均高

(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

Ⅱ:25年的次生林8110.48.4

Ⅲ:50年的次生林9611.8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最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2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图2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4、下列关于热带雨林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与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广东南岭低

C.热带雨林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5.下图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丙图T12-7

(1)图甲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________株/(100m2年)(以“+”代表增强,以“-”代表减少)。从图甲中B→C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特点可以用图乙________曲线表示。

(2)该森林生态系统曾在R时(丙图中)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从图丙曲线分析,S时以后该生态系统一定经历了________过程。该过程中,生产者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能的变化为________。

专题13种群与群落

参考答案: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环境负荷量)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9.(1)Ⅰ (2)Ⅱ cd (3)曲线Ⅱ 一定

(4)f (5)e e点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B(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率放缓

(3)样方 随机取样 争夺资源和空间

1、D2、C3、C4、C

5、(1)-1 2

(2)次生演替(答演替不得分) 先增多后趋于稳定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


专题5酶和ATP

使用时间:2012.3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1.请从酶的本质、作用、机理、特性,ATP的结构、转化、再生途径、意义等方面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2.以下几种对酶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②酶可以自身合成,也可以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③酶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均可发挥作用()

④酶只起催化作用()

⑤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

3.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酶、激素、载体、抗体与蛋白质的关系。

4.请正确说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O”内符号所对应的含义

5.写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并说明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否属于可逆反应。

探究一: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的影响,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右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某酶促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则处理条件不可能是()

A.温度不同B.酶制剂的量不同

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D.pH不同

探究二: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一)实验原理:

A._____

B.

(二)材料用具: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唾液稀释液、碘液等。

(三)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1号、2号、3号试管分别同时放入37℃、沸水、冰块中保温5min;

③;

④。

请回答下面问题:

(1)在上面的空白处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并补全实验步骤。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

(至少写出二点)。

(3)步骤②与步骤③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号试管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该实验一般不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这将干扰实验的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探究三:ATP与能量的关系及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动物细胞内ATP生成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是()

反应式“ADP+Pi+能量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成分的吸收

谈谈你的收获:

说说你的疑问:

1.(2011新课标.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3.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有ATP的分解,但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

B.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

C.在mRNA、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等物质中,不能通过核孔的是ATP合成酶

D.在细胞的吸能反应、放能反应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中,能使ADPATP的比值增大的是放能反应

4.下图表示人体肝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都是反应的底物 B.丙、丁的分子量之和小于乙

C.该反应过程一定发生于细胞外D.甲、乙、丙可能都不是蛋白质

5.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下面甲图表示了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太阳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min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________dmin。

专题5酶和ATP

CC

(1)实验原理:

A: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量,滴加碘液根据是否有蓝色出现及蓝色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实验步骤:

③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摇匀后放置在各自的温度下保温5mi

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酶的活性淀粉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酶溶液的浓度和体积、PH、反应时间、实验操作顺序等

(3)不能。因为调换顺序后,2号与3号试管中的淀粉也会被水解

(4)1号试管水浴加热自变量

D

B

B

1-4BCDD

5.(1)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2)①②③④

(3)底物已完全被消耗尽 如图虚线所示

(4)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于(长于)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专题导学复习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编号:08

(l)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6)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做听课的主人:(知识网络自主构建)
以变异为中心写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变异的类型;育种方法名称及原理;变异与进化的关系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变异的类型
例题1、.将纯种小麦播种于生产田,发现边际和灌水沟两侧的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B.环境引起性状变异
C.隐性基因突变成为显性基因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
例题2、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都可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变式训练1、在一块高杆(显性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变式训练2、下表是苋菜抗“莠去净”(一种除草剂)突变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DNA碱基和氨基酸所在的位置。正确的说法是()
抗性品系CGT丙氨酸GGT脯氨酸AAG苯丙氨酸TTA天冬酰胺
敏感品系CGA丙氨酸AGT丝氨酸AAG苯丙氨酸TTA天冬酰胺
氨基酸位置227228229230
A.基因中碱基的改变,一定能引起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
B.其抗性的产生是由于基因上的密码子发生了改变
C.其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NA模板链上决定228号位氨基酸的有关碱基中的A被G代替
D.突变品系不能再突变为敏感品系

二、单倍体
例题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考题感悟:

三、生物育种的应用
例题4、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高杆(D)对矮秆(d)是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是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纯合的水稻品种甲(DDRR)和乙(ddrr)。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在图A所示杂交过程中,F1植株将会产生基因型为的花粉,将这些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后再用处理,所得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的基因型是,理论上占,此育种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
(2)运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时,按照图A程序得到F2后,应通过的方式来逐代淘汰不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按照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这种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导致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3)若将图A中F1与另一水稻品种丙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图B所示,由此判断丙的基因型是
四、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题5、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例6、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分趾的海龟因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千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讲述理由。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讲述理由。

随堂练习:
1、一个色盲女人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正常儿子,此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什么之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假如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色盲,则此染色体变异发生在什么之中?其中正确的是()
A.精子、卵、不确定B.精子、不确定、卵C.卵、精子、不确定D.卵、不确定、精子
2、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①杂交育种②基因工程③诱变育种④克隆技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右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交换过程示意图(左:交换前的染色体;右:交换后的染色体)
A.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产生4种基因型的子代表皮细胞
B.若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那么该生物产生的配子有2种基因型
C.若上图是该生物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时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由它产生的配子类型有4种
D.若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减数分裂对于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
4、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导学复习


专题9变异、育种和进化
使用时间:2012.3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II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II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II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II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I6.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II

1.利用以下关键词,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生物多样性


探究一:几种变异类型的区别
1.变异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区分?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可遗传变异吗?

2.基因重组有哪几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期?交叉互换与易位有什么不同?

以下是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增添或缺失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
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下图是甲、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图,则染色体数与图示相同的甲、乙两种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可依次表示为
A.甲:AaBb乙:AAaBbbB.甲:AaaaBBbb乙:AaBB
C.甲:AAaaBbbb乙:AaaBBbD.甲:AaaBbb乙:AAaaBbbb

探究二: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染色体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3.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根部和茎部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一致吗?

4.花药离体培养就是单倍体育种吗?

.下面为6种不同的育种方法。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至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___育种方式,这种方法属常规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A→B→C的途径表示育种方式,这两种育种方式中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
(2)B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所用的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是萌动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F过程最常用的药剂是______________,其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5)由G到H过程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K→L→M这种育种方法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变异与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之分,还有位于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少和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并进行合并分析。
探究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是否一定形成新物种?

2.新物种形成是否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有其它方式吗?

3.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是否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发生进化?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1.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
(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获得纯合,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杂交,如果,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自交,若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2.(1)水稻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__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2)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优点,则杂交后,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它原因是F1在______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______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______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____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____种,杂合基因共有____种。
(4)从F2代起,一般还要进行我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是_____;选择的作用是______。
(选做题)刺毛鼠(2n=16)背上有硬棘毛,体浅灰色或沙色,张教授在一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繁殖中,偶然发现一只无刺雄鼠(浅灰色),全身无棘毛,并终身保留无刺状态。张教授为了研究无刺小鼠的遗传特性,让这只无刺雄鼠与雌性刺毛鼠交配,结果F1全是刺毛鼠;再让F1刺毛鼠雌雄交配,生产出8只无刺小鼠和25只刺毛鼠,其中无刺小鼠全为雄性。
(1)张教授初步判断:
①该雄鼠无刺的原因是种群中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营养不良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
②控制无刺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写出张教授作出上述两项判断的理由:
判断①的理由
判断②的理由
(2)若该浅灰色无刺雄鼠基因型为BbXaY(基因独立遗传),为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可用来与该鼠进行交配的个体基因型分别为。
(3)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为A.a,有刺无刺的基因为B.b,则浅灰色无刺雄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如果它与沙色有刺雌鼠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浅灰无刺:浅灰有刺:沙色无刺:沙色有刺为1:1:1:1,则沙色有刺雌鼠基因型为________。
(4)刺毛鼠的染色体组成2n=16。若该浅灰色无刺雄鼠的某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BbbXa的精子,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Y、Y,这三个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这些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会引起后代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属于。
(5)若要繁殖出无刺雌鼠,则最佳方案是:先让此无刺雄鼠和纯种有刺雄鼠交配,然后再让_______交配。

专题9变异、育种和进化
AB
CC
(1)杂交从F2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单倍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花药离体培养(3)基因突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理化因素需各说出一项)种子萌动后进行细胞分裂,DNA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
(4)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5)基因工程或DNA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或转基因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6)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范围
、答案(1)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孟德尔
(2)亲子关系世代数显性和隐性,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世代数后代个体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
、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DNA分子杂交技术

1、答案I、(1)单倍体(2)诱发基因突变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加倍二倍体
(4)(纯合)敏感型植株都是敏感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II、(1)优良性状(或优良基因)
(2)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3)
(4)获得基因型纯合的个体保留所需的类型(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答案(1)①因为无刺的性状可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种群中常见种为刺毛鼠,出现无刺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②因为F1刺毛鼠雌雄交配后代无刺性状和性别相关连,故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2分)bbXaXaBbXAXabbXAXaBbXaXa(写对2个得1分)
(3)AAXbY或AaXbY(答对1个给1分)aaXBXb
(4)BXa10、8、7、7染色体变异
(5)子代中雌鼠与无刺雄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3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