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4.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测试)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4.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测试)”,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
4.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测试)

1、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目前许多地区提出“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环境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3、旅游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发展交通运输造成的
B.旅游宾馆、饭店产生的垃圾
C.旅游者乱扔的垃圾
D.旅游区动植物形成的垃圾
4、文物古迹直接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旅游者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
B.当地居民对珍禽异兽的捕杀
C.旅游者乱抛的垃圾
D.在旅游区修建的道路
5、“五一”“十一”假期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①保护景区环境②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④保障旅游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造成旅游地生态结构失调,以至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A.修好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所致
B.旅游者的触摸、拍照所致
C.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所致
D.旅游地居民不适当地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所致
7、下列属于旅游活动直接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台风过后,海边一些旅游设施遭到破坏
B.为改变“自古华山一条路”,近年来开辟了复线旅游线路
C.在许多旅游风景区的著名景物上留有诗人和书法家的诗句和石刻
D.修建黄山索道,砍掉山上的林木48450立方米
8、下列活动不会对旅游景观造成破坏的是()
A.交通线经过旅游区,方便游客乘车
B.在森林公园内野炊,品尝野味
C.在敦煌莫高窟用闪光相机拍照
D.在海滨浴场游泳、晒日光浴
9、下列环境问题中发球旅游活动直接造成的是()
A.近年来南极冰川的融化
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毁掉了一些旅游景观
C.为修黄山索道,仅建白鹅岭站房就毁山7750平方米,砍林48450立方米
D.厄尔尼诺现象使许多旅游景区出现水旱灾害
10、下列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游览价值高的旅游资源,无论位于何地开发价值都高
B.一般来说,人们的经济收入越高,旅游的经济距离越长
C.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必考虑其交通位置
D.景区空间内尽可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即反映景区的环境承载量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是重要的人文景观
B.山东的泰山是著名的断块山构造,有很重要的地学价值
C.北京故宫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资源
D.地理环境相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相同
12、下列自然风景中不属于气象气候景观的是()
A.树桂
B.海市蜃楼
C.云海
D.三峡风光
13、有关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文景观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无科学价值
B.人文景观是指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
C.埃及金字塔、巴黎凯旋门都属于人文景观
D.现代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一般价值不大
14、下列有关旅游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规划属单项规划,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B.旅游规划目标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C.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可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
D.旅游规划不包括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15、作为一个旅游者,个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有快捷的交通工具
C.有旅游动机、时间和金钱
D.有拍照的技能和旅行经验
16.关于旅游市场距离,正确的叙述是()
A.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越大,其开发价值也越大
B.旅游消费耗资多少与出游距离关系不大
C.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需求越强烈
D.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17.“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指旅游资源的()
A.科学价值
B.经济价值
C.游览价值
D.社会价值
18.旅游活动中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是()
A.游人过多,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B.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
C.焚烧垃圾产生的浓烟
D.野外烧烤产生的浓烟
19.旅游地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A.修建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所致
B.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所致
C.旅游者的触摸、拍照等所致
D.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所致
20.旅游地服务性设施的建设和旅游者的游览、娱乐等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环境污染
B.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21.文物古迹直接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旅游者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
B.当地居民对珍禽异兽的捕杀
C.旅游者乱抛的垃圾
D.在旅游区修建的道路
22.旅游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发展交通造成的垃圾
B.旅游饭店产生的垃圾
C.旅游者乱抛的垃圾
D.旅游区动植物形成的垃圾
2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
A.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B.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C.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D.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能容纳的能力

参考答案
1、D2、C3、C4、A5、B
6、D7、D8、D9、C10、B
11、B12、D13、C14、C15、C
16、D17、C18、B19、B20、D
21、A22、C23、B
jAB88.cOm

相关阅读

第四单元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四单元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案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

2、通过分析旅游对地理环境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旅游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主备教案

[复习]1、什么是旅游环境?

2、旅游环境对旅游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导入新课]旅游环境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旅游又对环境有着深刻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讲授新课]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教师讲解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2、提高环境质量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学生分组讨论: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可通过举例来加深对其认识。比如,旅游发展促进了历史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如武汉重修黄鹤楼、南昌修复滕王阁、南京修复明城墙等。

组织学生阅读图4-1-6,提问:此图说明了旅游有何促进作用?

组织学生阅读第85页的知识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旅游发展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小结和承转:旅游不仅通过其自身的活动促进了环境保护,同时通过经济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施。但是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行为,旅游开发过度和景区建设不当都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事例或结合自己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讨论: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小结:1、污染自然环境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讨论回答:

1、旅游活动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请举例说明。

2、旅游活动是如何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有何后果?请举例说明。

3、组织学生阅读图4-1-9,让学生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中哪些不文明行为会对文物古迹产生破坏?

4、让学生举例说明旅游活动是怎样扰乱社会秩序的?

教师进行小结提问: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哪些是由旅游开发或景区建设不当造成的?哪些是游客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如果你外出旅游,应注意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第87页的活动。

教师强调:旅游设施若规划、建设不当,不能与景区自然美有机融为一体,便会产生视觉污染,这是得不偿失的。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了自己辨证思维能力,增强了关心和爱护旅游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新学案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后记: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要求学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第二课时,教材从四个方面阐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对航海的影响及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其中对前两个方面的讲述较为详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在阐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先阐述了洋流对全球热量平衡的意义及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再结合两个具体的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及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进行分析、印证。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主要以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为例,归纳寒、暖流交汇及受离岸风影响形成的上升流是形成世界四大渔场的主要原因。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先点出洋流对航速的影响、再以例子说明洋流产生海雾及携带冰山对航海不利。在讲述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时,只简明扼要地指出洋流对海洋污染物扩散的有利及不利,没有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可见,本节课教材在突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阐明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凸显出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至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熟悉的“厄尔尼诺”现象,则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给出了关于厄尔尼诺的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初步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有些问题,可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找材料、思考。可见,教材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我校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知识面较窄,且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概括能力;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所加强。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教学思路: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并用所学知识解析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地图或图片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并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并且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针对以上教学思路,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引导——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尽可能地运用地图或图片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并在观察图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采用问题式引导学生阅读地理资料,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
案例分析——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法: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定弹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又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3.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64“神奇的厄尔尼诺”,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仅用些时时间(约5分钟)进行小组交流。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学课件;《世界洋流分布图》(空白图)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新课』
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复习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寒、暖流的理解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的案例(1)。
第一、二组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第三、四组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注意图文结合,阅读后各学习小组围绕下列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二组讨论的问题:
(1)在书本上图3.6的相应位置,画出大西洋的西岸经过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的洋流,判断是暖流还是寒流?
(2)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3)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4)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第三、四组讨论的问题:
(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从案例(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普遍的,如:北非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直逼近西海岸,也都有寒流的作用。那么,哪位同学能归纳一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呢?
洋流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对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渔场的成因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及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②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③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④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以“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渔场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习思维的展开和知识的延伸。
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能否根据渔场的成因(或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找到其它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区呢?
「知识链接」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成因是什么?
3.影响海洋航行
播放视频:“泰坦尼克”号沉没
漂浮在北大西洋的冰山是来自于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巨大的冰山靠什么力量的推动不断向南移动呢?
创设情景: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却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
第二次去美洲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的时间有这么大的差异?(结合“大西洋洋流分布”图由学生分析)
若从欧洲横跨北大西洋至北美洲,而后再返回欧洲,要求一路都要顺水,请同学们设计一条路线。(在空白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用箭号表示洋流,绘出此路线)
哪位同学能归纳出洋流对航海的有利影响呢?
人们很早就了解正确利用洋流对远洋航行的重要性。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利用洋流航海的故事,同学们能举一、二例吗?
例: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分析: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总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从播放学生熟悉的《泰坦尼克号》片段入手,引出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再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事件,设计悬念,展开讨论,能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体现“有用”的地理。
洋流规律很早就被我国劳动人民所掌握和利用,而洋流对海上航行有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行造成威胁。此外,寒流、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也极为不利,海上船舶碰撞事件有60%~70%是由海雾引起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无声的杀手”。如: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相遇,形成茫茫海雾。“泰坦尼克”号就是因航行到此海域后,能见度差,触冰山而沉没的。
「学情预设」“寒流、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可能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困惑,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先预留时间给学生质疑,然后,教师以“什么是海雾”、“海雾的形成条件是什么”的讲解作为知识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析疑。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洋流对污染物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阅读书本P64,由学生归纳: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2)课件展示图片资料:“威望号油轮泄漏事故”
石油污染将对该海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用事实来说明海洋石油污染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学习洋流对气候和对渔场形成的影响。同学们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吗?“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探究活动』“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学习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探究活动。但有些相关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分析和思考。因此,这部分内容先布置学生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仅用些时时间进行小组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情预设」此部分内容虽由学生自学并查阅相关资料,但认识“厄尔尼诺”的突破口仍然在于教材P64所配备的一张图——“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它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判断出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的异常。但是,如果有的同学对“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有充分了解的话,读完这张图后定会产生疑问,因为图中所显示的水温,明显地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高出西部海区4—5℃,而实际情况应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出4—5℃,显然,图中有误。因此,课堂上可预留点时间给有疑问的同学发问,然后再对图进行纠误。
“厄尔尼诺”现象还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是形成原因,尚未能解释清楚。有人认为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大气环流减弱造成的结果;且“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有没有自身的规律?发生周期长短受什么制约?等等,这些谜团正等待着我们去一一解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从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来看,由于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较强,既能紧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学习小组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基本上能利用所学知识解析地理现象,而且小组的交流,使那些个性相对内向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也能很容易地进入交流状态,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节奏的调整,提高参与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然而,由于我把学习小组人数定为6—7人,致使小组讨论时无法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很好地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大多仅限于本组内的讨论、交流。与老师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较少,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摸索和加强。
“神奇的厄尔尼诺”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课堂交流、讨论,但从各学习小组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来看,各小组都能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关注“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学习效果还是较令人满意的。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2.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刘锦霞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逆城市化的成因分析。
4.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
 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学案导读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急于发展经济,必然出现很多城市问题,像城市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对于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教材第一段讨论城市化对城市和乡村分别有什么影响
2.完成课本P41页活动题
3.阅读P41-P42阅读完成下列表格
1)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为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居民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分布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与交通
教育与文化

4、阅读P43页活动完成习题
二、城市环境问题
1、什么是城市环境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表现:

4、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途径:

5、阅读P45“逆城市化”思考:
1)什么是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的表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读“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
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

《2.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拓展训练—评价单
班级:姓名: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山区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较小
B、城市是区域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C、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大气污染
D、城市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改变较多,对城市原有的河网系统改变不大
2、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会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3、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居民变得贫困B、城市住房紧张,房屋质量差
C、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D、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较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为城市的功能分区
B、城市化的过程阻碍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C、城市化过程是一个把人工生态系统转变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D、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交流
5.现在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B.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
C.抑制私人出租车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6.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以前B.产业革命----20世纪初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8.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条件的承载力太小B.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无限扩大
C.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D.中小城市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10.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和小城镇就业机会多B.在大城市工作经济收入水平低
C.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高,基础设施完善D.小城镇人口密集,文化交流条件好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资巨大移植大树进城,移植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0-11题:
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
13.下列关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正确的是()
A.多建房,增加建筑群密度,解决住房问题B.将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向
C.兴建工厂、解决就业问题D.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园林和绿地面积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回答14-15题。
14.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5.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绿地B.工业区C.交通区D.住宅区
二、综合题:
1,.下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________效应。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请在图中画出该城市的热力环流。
(3)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4)既可行并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扩大绿地面积B.把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换成绿地
C.完善排水系统D.多建高楼?
2.读下面的图形,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1)上海市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是什么?(详细说明)

(2)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因素。
(3)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试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对解决上海市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请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2.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包括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关于“城市与我们的生活”,要使学生明确城市化过程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地理环境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可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先整理出知识网络;再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城市化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城市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重点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要让学生明确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教学时,最好从学生周围的生活讲起,利用视频等手段提供新材料和问题情境辅助教学,对高中学生来讲,不能只谈问题,教师要结合实例,拓展讲解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趋势”,要充分利用“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展开教学,并结合“阅读”及“活动”,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开放式教学,重点强调现代城市应具备生态化和特色化两方面属性。

教学重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材料、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附件下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54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