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鲁教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鲁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鲁教版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相关知识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2.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3.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4.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 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阅读教材88页导言,并对比图4-2-1和4-2-2,思考问题。

通过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与太湖平原张某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明显差异:

单位 地区 人口 耕地面积 机械(具) 年产量 商品粮

国营农场 黑龙江 2304人 14667

公顷 拖拉机131台

收获机60台 4.2万吨 3.6万吨

张某家 太湖平原 6人 0.5公顷 6家合买牛一头

水泵一台,脱粒一台 3.8吨 1.3吨

由上表可得出课本问题的答案:

单位 地区 人均耕地 单产 商品率

国营农场 黑龙江 6.366公顷 2.86吨/公顷 85%

张某家 太湖平原 0.083公顷 7.6吨/公顷 34.2%

其间差异的原因有: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虽单产较低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很大,供给较多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而太湖平原纬度较低,水热充足,作物一年两熟,单产偏高。

一、自然环境

读图4-2-3,明确以下内容:

1、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位置上,其北端就是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主航道中心线。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并与日本、韩国隔海遥遥相望。

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个范围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东北”范围不同。平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行政区的“东北”,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2、地形、地貌

仔细读图,在图中明确下列地理事物的位置。

外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中间山脉、丘陵: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

内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总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呈半环状分布。

3、植被、土壤

植被和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尤其在冬季,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其植被、土壤也深受气温的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土壤为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并广泛分布着冻土和沼泽。

知识窗:冻土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1)热量

东北地区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相北跨暖温、中温、寒温带,热量南北差异大,具体内容见下表:

地区 积温 温度带 作物

辽南 3600℃ 暖温带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 2400℃ 中温带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 1000℃ 寒温带 春小麦、马铃薯、大豆

(2)水分

①降水: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2、土地资源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和黑钙土等土壤,这些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厚度高,有着很高的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肥沃的黑土地区之一。世界上另外两大黑土分布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

读图4-2-4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黑土和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地区。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地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这些黑土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比重高,是我国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而且肥沃的耕地集中分布,使东北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承转: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这不仅表现在质量上,还表现在数量上。

(2)土地资源丰富

①耕地面积广大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两倍。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②宜农荒地多

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可供开荒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这些可开垦的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存有少量的荒地。

读图4-2-5,说出荒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这些地区荒地的优势。

据图可发现:荒地的主要分布区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三江平原,这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二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及以西地区。

这里的荒地有两个优势:一是土壤的自然肥力高,二是集中连片分布,荒地地势平坦,便于开垦。

承转:东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地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3)土地的开发

①宜农荒地的开垦

对比图4-2-6和4-2-7

从50年代起,东北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相继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新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得到扩大。三江平原是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区,1949年以来,三江平原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目前耕地面积是建国初期的九倍还多,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

②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东北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北大荒将不再开垦荒地,并对已开垦的荒地要求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在湿地区种植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发展旅游业、草编业等。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东北林木的总蓄积量很大,现有林地3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30%左右,高出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木材产量大,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也很发达。森林采伐业主要集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另外,本区还是“三北”防护林系的重要建设地区。

读图4-2-15,东北林区林地的分布,明确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针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北部山区,另外小兴安岭南部,长白山地也有零星分布。

②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南部及长白山地、辽东丘陵东部。

③经济林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带。

④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东侧。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东北地区现有草原面积近3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地区,其中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是保护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饲料充足,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海洋渔业资源

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东北地区内部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呼伦湖、松花湖、镜泊湖、兴凯湖等),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变化:

(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缩小;

(2)农作物布局的变化: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

(3)城市周边地区副食品基地的出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需求增加,因此,在大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副食品基地。

农业布局的变化,已使东北平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呈现地区专业化。

2、农业布局的地域性

“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形象描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在这些农业地带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地区 地形 地形区 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 玉米:分布普遍,松辽平原为“玉米带”。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甜菜: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大豆:沈阳以北经长春、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 山地

丘陵区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辽东丘陵 大、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红松等珍贵树种

长白山区: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

辽东丘陵:暖温带水果

畜牧业区 高原区

部分平原山地区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马、三河牛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生产基地

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分布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具体原因如下:

治理措施如下:一方面注意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加强对沟壑和坡面的治理。

2、草地和林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草原鼠害等原因,导致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大幅下降。而在林区由于超采严重、采育脱节、滥砍乱伐、森林火灾、毁林开荒等原因,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由70%降到35.55%,森林边缘平均后退了150千米,森林质量也大幅下降。一些林区,如小兴安岭,现在已经到了近乎后继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

由于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发展对策如下:

① 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 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

③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尤其是红松的更新;

④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

(1)概念: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2)功能:

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它还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其他功能: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

东北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湿地被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被改变。建国初期,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约2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减少了70%左右,仅存0.65万平方公里。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对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耕地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之一,但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区域内的低产田占多数,并且对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例如将宜林地、草场、沙丘开垦为耕地。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高,却因不适宜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治理措施: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单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5、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增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种植业,建设好商品粮基地,推进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森林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

设计活动:

特色农业

东北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有名的有“东北三宝”,它指产于东北地区的三种名贵特产,最初的“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后来“三宝”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它们以其神奇的攻效、名贵的地位名闻天下。近几年又有“东北新三宝”之说,即指:红景天、林蛙、不老草,它们同样是人们喜欢的珍贵物产。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开始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地域名、特、优农产品为主的,用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吉林安图县开始养殖林蛙,开发林蛙油保健品;栽培优良食用菌(包括黑木耳和香菇)、开发和培育名优中草药以及人工栽培山野菜(如刺龙菜等),对生晒参、大力参、糖参、红参等人参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以及精加工,发展人参制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问题:

1特色农业开展有什么意义?

2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特色农业吗?

3讨论东北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应怎样开展?

1、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结果。

2、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可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3、我国地域辽阔,特色农业有很多,如:云南的药材生产、沂蒙山区的花生生产、金乡的大蒜、寿光蔬菜、莱阳梨、烟台苹果等。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并且要不断了解市场动向,切忌搞“一窝蜂”式的特色农业。

拓展导思

黄淮海区农业状况

黄淮海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海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本区平原广阔,总耕地多达2100多万会顷,是各大农区中耕地最多的一个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棉商品生产区。本区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耕作业;全区属暖温带气候,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都可以种植;广大平原上普遍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

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碱灾害。本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易早,加上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夏季多暴雨,常带来河水暴涨,平地沥涝成灾。广大冲积平原中部多浅平洼地,排水困难,更加重了沥涝威胁。春旱、夏涝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则广泛出现于许多低洼平地。总体上,西部山麓地

部,北部干旱与盐碱重于南部。然而,经过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受灾面积、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大下降。

本区属我国古文化中心,农耕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高达60%以上,山东丘陵地区也达40%左右。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经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棉产区;本区温带水果中的苹果、梨、柿产量也居全国首位。由于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和桔杆的开发利用,畜牧业较以前有较大增长,肉牛生产已居全国之首;林业生产较为薄弱,森林覆盖率约8%左右。

为发掘本区的增产潜力,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继续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综合治理旱、涝、碱灾害,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冀鲁豫低洼平原和黄淮平原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连片建设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发展胶东、

鲁中南及苏皖北部的花生基地与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要坚持用养结合,培养地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多样化畜牧业,要利用沿海滩涂,进一步建设海水养殖基地,养捕结合,努力增加水产品总产。

板书设计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基础知识(略)

方法指引: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及范围

2.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内部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2、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及突出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原因)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课后反思】

学习东北商品农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探究农业区域学习的方法,依据这样的方法,可引导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在学习规律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鲁教版


高二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鲁教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节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表现。紧接着介绍了改革开发前后城市化发展情况,探讨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突出。教材选择该地区讲述“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具代表性。本节内容以“区位优势——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措施”为主线,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第一目“经济发展快”。教材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入手,介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基础上,改革开发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侨乡优势,人口稠密,都为该地区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侨乡优势,教材设置了知识窗“侨乡”,说明侨资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目“城市化水平高”。教材运用资料和城市分布图,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及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原因是:第一,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第二,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前面两个问题的理解,教材设置了较开放的活动题,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政策、区位和侨乡等因素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目“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教材通过实例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提出相应的对策。
“活动”,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的过程,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进一步理解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学会收集和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探求其解决的措施;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3.)品尝探究、讨论的乐趣和成功展示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部分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教材案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分析相关问题的方法,分析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发展的原因,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情景
(导入)鼓励学生列举近年城市化发展最快,而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几个地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多媒体打出高楼林立的深圳。引导学生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的原因有哪些?
一、经济发展快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引导学生读图4-3-2)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鼓励学生发言,最后总结如下表)
条件优势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自然条件地形面积大,平原广阔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
(分析图4-3-3)从图中可明显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知识窗:“前店后厂”---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
重点掌握图4-3-4“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
(讲述)(1)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2)工业部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家用电器、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玩具、日用商品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通信等第三产业也很发达。
(3)经济发展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讲述)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
(读图4-3-5)(1)改革开放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城市密度低。
(鼓励学生思考发言)(2)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2、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其原因?
(鼓励学生发言)工业化
(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积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以阅读为主)知识窗:侨乡
(掌握两个知识点)1.侨乡众多的原因2、华侨和港澳同胞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组织学生讨论)活动
(代表发言,最后做总结)
1、甲观点是不正确的。早在16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但直到建国前,该地的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2、乙的观点是正确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大量资金,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3、丙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它的区位优势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受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辐射影响也能促进其经济发展,但不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4、丁的观点是正确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桥乡众多,许多华侨、港澳台同胞已拥有极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侨资投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交通、能源、旅游以及兴办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有力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归纳总结)1.生态环境形式严峻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2)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
2.人地矛盾加剧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急剧下降。
3.重复建设突出
一些城镇为了提高自己的区域地位,未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盲目扩大规模,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4.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读图4-3-6)“青山蓝天碧水工程”是广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即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赏心悦目的绿色户外空间”。
5.优化产业结构
(1)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对于第二产业,要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
6.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1)在城镇规划中,要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
(2)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根据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
(3)为了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城镇应合理布局,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活动)
1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大潮中,农业生产和布局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农产品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镇规模的急剧扩大,占用大量农业用地;城市对农村人口吸引力、工业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等,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由从事第一产业发展到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进而也会引发农业生产和布局的调整。
(3)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布局的相应调整。传统农业种植业比重过大,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都比较低。而现代农业结构合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并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发展迅速,并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而且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2)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可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作物的调整也使粮食等作物生产受创,粮食、甘蔗产量下降,由商品粮基地变为粮食调入区,这将影响到本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题回归)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之路,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也是任何国家不可逾越的过程。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为了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城镇进行了合理布局,加强了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要防止建成区膨胀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城镇的规模要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a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优化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二产业,要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3.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阅读教材88页导言,并对比图4-2-1和4-2-2,思考问题。
通过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与太湖平原张某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明显差异:
单位地区人口耕地面积机械(具)年产量商品粮
国营农场黑龙江2304人14667
公顷拖拉机131台
收获机60台4.2万吨3.6万吨
张某家太湖平原6人0.5公顷6家合买牛一头
水泵一台,脱粒一台3.8吨1.3吨
由上表可得出课本问题的答案:
单位地区人均耕地单产商品率
国营农场黑龙江6.366公顷2.86吨/公顷85%
张某家太湖平原0.083公顷7.6吨/公顷34.2%
其间差异的原因有: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虽单产较低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很大,供给较多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而太湖平原纬度较低,水热充足,作物一年两熟,单产偏高。
一、自然环境
读图4-2-3,明确以下内容:
1、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位置上,其北端就是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主航道中心线。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并与日本、韩国隔海遥遥相望。
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个范围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东北”范围不同。平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行政区的“东北”,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2、地形、地貌
仔细读图,在图中明确下列地理事物的位置。
外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中间山脉、丘陵: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
内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总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呈半环状分布。
3、植被、土壤
植被和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尤其在冬季,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其植被、土壤也深受气温的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土壤为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并广泛分布着冻土和沼泽。
知识窗:冻土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1)热量
东北地区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相北跨暖温、中温、寒温带,热量南北差异大,具体内容见下表:
地区积温温度带作物
辽南3600℃暖温带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2400℃中温带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1000℃寒温带春小麦、马铃薯、大豆
(2)水分
①降水: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2、土地资源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和黑钙土等土壤,这些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厚度高,有着很高的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肥沃的黑土地区之一。世界上另外两大黑土分布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
读图4-2-4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黑土和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地区。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地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这些黑土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比重高,是我国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而且肥沃的耕地集中分布,使东北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承转: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这不仅表现在质量上,还表现在数量上。
(2)土地资源丰富
①耕地面积广大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两倍。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②宜农荒地多
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可供开荒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这些可开垦的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存有少量的荒地。
读图4-2-5,说出荒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这些地区荒地的优势。
据图可发现:荒地的主要分布区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三江平原,这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二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及以西地区。
这里的荒地有两个优势:一是土壤的自然肥力高,二是集中连片分布,荒地地势平坦,便于开垦。
承转:东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地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3)土地的开发
①宜农荒地的开垦
对比图4-2-6和4-2-7
从50年代起,东北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相继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新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得到扩大。三江平原是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区,1949年以来,三江平原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目前耕地面积是建国初期的九倍还多,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
②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东北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北大荒将不再开垦荒地,并对已开垦的荒地要求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在湿地区种植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发展旅游业、草编业等。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东北林木的总蓄积量很大,现有林地3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30%左右,高出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木材产量大,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也很发达。森林采伐业主要集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另外,本区还是“三北”防护林系的重要建设地区。
读图4-2-15,东北林区林地的分布,明确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针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北部山区,另外小兴安岭南部,长白山地也有零星分布。
②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南部及长白山地、辽东丘陵东部。
③经济林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带。
④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东侧。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东北地区现有草原面积近3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地区,其中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是保护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饲料充足,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海洋渔业资源
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东北地区内部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呼伦湖、松花湖、镜泊湖、兴凯湖等),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变化:
(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缩小;
(2)农作物布局的变化: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
(3)城市周边地区副食品基地的出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需求增加,因此,在大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副食品基地。
农业布局的变化,已使东北平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呈现地区专业化。
2、农业布局的地域性
“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形象描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在这些农业地带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地区地形地形区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
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玉米:分布普遍,松辽平原为“玉米带”。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甜菜: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大豆:沈阳以北经长春、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山地
丘陵区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辽东丘陵大、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红松等珍贵树种
长白山区: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
辽东丘陵:暖温带水果
畜牧业区高原区
部分平原山地区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呼伦贝尔市:三河马、三河牛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生产基地
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分布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具体原因如下:
治理措施如下:一方面注意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加强对沟壑和坡面的治理。
2、草地和林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草原鼠害等原因,导致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大幅下降。而在林区由于超采严重、采育脱节、滥砍乱伐、森林火灾、毁林开荒等原因,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由70%降到35.55%,森林边缘平均后退了150千米,森林质量也大幅下降。一些林区,如小兴安岭,现在已经到了近乎后继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
由于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发展对策如下:
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
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尤其是红松的更新;
④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
(1)概念: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2)功能:
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它还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其他功能: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
东北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湿地被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被改变。建国初期,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约2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减少了70%左右,仅存0.65万平方公里。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对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耕地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之一,但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区域内的低产田占多数,并且对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例如将宜林地、草场、沙丘开垦为耕地。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高,却因不适宜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治理措施: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单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5、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增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种植业,建设好商品粮基地,推进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森林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
设计活动:
特色农业
东北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有名的有“东北三宝”,它指产于东北地区的三种名贵特产,最初的“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后来“三宝”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它们以其神奇的攻效、名贵的地位名闻天下。近几年又有“东北新三宝”之说,即指:红景天、林蛙、不老草,它们同样是人们喜欢的珍贵物产。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开始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地域名、特、优农产品为主的,用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吉林安图县开始养殖林蛙,开发林蛙油保健品;栽培优良食用菌(包括黑木耳和香菇)、开发和培育名优中草药以及人工栽培山野菜(如刺龙菜等),对生晒参、大力参、糖参、红参等人参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以及精加工,发展人参制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问题:
1特色农业开展有什么意义?
2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特色农业吗?
3讨论东北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应怎样开展?

1、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结果。
2、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可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3、我国地域辽阔,特色农业有很多,如:云南的药材生产、沂蒙山区的花生生产、金乡的大蒜、寿光蔬菜、莱阳梨、烟台苹果等。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并且要不断了解市场动向,切忌搞“一窝蜂”式的特色农业。
拓展导思
黄淮海区农业状况
黄淮海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海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本区平原广阔,总耕地多达2100多万会顷,是各大农区中耕地最多的一个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棉商品生产区。本区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耕作业;全区属暖温带气候,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都可以种植;广大平原上普遍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
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碱灾害。本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易早,加上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夏季多暴雨,常带来河水暴涨,平地沥涝成灾。广大冲积平原中部多浅平洼地,排水困难,更加重了沥涝威胁。春旱、夏涝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则广泛出现于许多低洼平地。总体上,西部山麓地
部,北部干旱与盐碱重于南部。然而,经过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受灾面积、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大下降。
本区属我国古文化中心,农耕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高达60%以上,山东丘陵地区也达40%左右。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经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棉产区;本区温带水果中的苹果、梨、柿产量也居全国首位。由于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和桔杆的开发利用,畜牧业较以前有较大增长,肉牛生产已居全国之首;林业生产较为薄弱,森林覆盖率约8%左右。
为发掘本区的增产潜力,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继续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综合治理旱、涝、碱灾害,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冀鲁豫低洼平原和黄淮平原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连片建设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发展胶东、
鲁中南及苏皖北部的花生基地与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要坚持用养结合,培养地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多样化畜牧业,要利用沿海滩涂,进一步建设海水养殖基地,养捕结合,努力增加水产品总产。

板书设计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基础知识(略)
方法指引: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及范围
2.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内部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2、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及突出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原因)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学习东北商品农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探究农业区域学习的方法,依据这样的方法,可引导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在学习规律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流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流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整治重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重点与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整治重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考点梳理与拓展】

考点一: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1、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

(2)气候:

(3)水文:

2、主要自然资源: 、 、 、 、 。

3、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区:以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以 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 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

(2)长江流域城市化水平 ,除 流域城镇较少外, 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远高于上游地区。

4、分析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方面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上中游地区地表崎岖,工农业发展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繁

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和水分充足

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水能丰富,发展工业的动力充足

社会经济方面

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运输便利

上、下游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分布不相适应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拥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经典例题1】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1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 、

、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 。?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考点二: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考点三:整治重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整治

开发重点

原因

整治重点

原因

整治措施

上游

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设

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色金属丰富,水能丰富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下游

发展集约化商品化农业,发展耗能少、原材料消耗少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工农业基础雄厚,科技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人口增长过快,粗放经营,资源供需失调

2、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意义: 、 、 、 、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以及 、 等,其中首要功能是 。

效益

作用过程

主要受益区

防洪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

中下游

发电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华中、华东地区

航运

三峡水库可以加深、加宽上游航道,使水流趋缓,改善川江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物资交流

上游

供水养殖

三峡工程的兴建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库区水产养殖和旅游

中下游地区、库区等

(1) 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 ,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

(2)资料2所反映的长江含沙量大的问题,其原因是:

① ,② ,

③ ,该问题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是

【课堂训练】

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读图3、图4回答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2)我国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

(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经济区

B.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

C.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轻工业发达

D.以昆明为中心的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在全国最高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图(图5),回答2~5题。

2.造成流域内I、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植被

3.关于I、Ⅱ两区河流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I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作用

B.Ⅱ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沉积作用

C.I区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V”字型

D.Ⅱ区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沉积、右岸侵蚀

4.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

A.开发I区河流侧重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

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于水力发电和灌溉

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

D.I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应同时进行

5.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

A.若该河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一定是内陆河

B.若该河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可能有两次汛期

C.若该河位于华北地区,I区河流易发生凌汛

D.若该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则该河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何河流

2007年11月26日位于红水河的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它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读下图,回答6~7题。

6.龙滩水电站位于( )

A.四川盆地,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

B. 四川盆地,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

C.云贵高原,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

D.广西境内,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

7.建设龙滩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由横断山区到四川盆地,落差大②由云贵高原到两广丘陵,落差大③人口密度小,移民难度小④多峡谷,适 合梯级开发⑤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 水量大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 ①③⑤

二、综合题

8.读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与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田纳西

河水资源之所以能够这样开发的原是 。

(2)田纳西河流域为美国的_____________农业区,分析其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 。甲处山区有丰富的 资源,干流密西西比河流域总的地势特点是 。

(3)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具体表现为:资源方面:_ _________;生态环境方面:_ __________;灾害方面:_ __________。

(4)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河流治理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9.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8中甲图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乙图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丙图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5)若要对该流域进行综合开发,请提出你的建议。

10.(2010年江苏卷)表l为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读表并回答问题。

(1)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2)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3)珠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多突发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 ;冬季河口处常受海水人侵的威胁,主要原因是 。

(4)淮河流域7、8月份多洪水。主要气候原因是 。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l200万公顷。若两流域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最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 ?? 倍(取整数)。

必修三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1】(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经典例题2】(1)长江水系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泥沙沉积湖中和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 (2)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②长江上游段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③中游段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练习】(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答: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2)相似之处:①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3)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课后巩固】

1、A 2、A 3、C 4、D 5、B 6、D 7、C

8、(1)实行梯级开发 流域面积大,降水丰富,落差大

(2)混合农业 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较为平坦 煤炭 北高南低

(3)森林资源的破坏 水土流失 水旱灾害频繁

(4)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加强管理,实行自然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经营上采取良性运行机制。

9、(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5)成立该流域的管理机构,以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坝,在防护、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10、(1)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

(2)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

(3)台风影响??? 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

(4)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13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53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