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考纲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知识梳理】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 的讨论。

(2)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 、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 ’’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 上来。

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 为中心。

(3)评价

①我国的 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③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 委员会。

(2)城市

①中心环节:增强 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 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评价: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⑤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 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 水平。

【重点难点突破】

(福建福州八中2009年质检)

材料一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党和人民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的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各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什么?指出图3所示的地区与前两者开发时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考点强化训练】

1、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2.(福建南安一中、安溪一中、养正中学2009联考)观察右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

的相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5.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

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

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7.(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8.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9、(山东师大附中2009年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4分)

【高考真题再现】

1.(2009广东文基)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解析】题眼:“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2.(2009福建文综)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3.(2009山东文综)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D。【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况综合比较各项,最可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5.(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阶段考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

A.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

C.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D.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答案】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它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考点知识梳理】【答案】

1、真理标准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2、 家庭承包经营 村民 企业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公有制 按劳分配 竞争 3、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商品市场 小康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第(1)问,扣住材料中1956至1976年考虑,这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其成功和失败探索应不难回答;第(2)问,材料中提供了三个有效信息,即深圳、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最前者是最早经济特区的代表,第二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代表,第三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代表。再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开放的格局,进而归纳出开放格局的特点。最后一问,可联系材料中的实时间——-2006年回答,第(3)问,从表格中不难看出,GDP同比增速的变化曲线是1978——1998年同比增长,之后大幅下降后又有增长,因此曲线变化有波动;而GDP和农民收入柱状图是持续增长。它们必将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化的原因一般应从社会环境、政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方面考虑。

【答案】

(1)成功:《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八大”对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经济领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文革期间的两次经济整顿;失误: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格局。特点是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优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3)现象:GDP持续增长,GDP呈现波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趋势: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原因: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科教兴国等。

【考点强化训练】

1.D 2.D 3.D 4.D 5.B 6.C 7.A 8.A

9、(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共3分) (2)大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1分)结果:①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环境遭到破坏。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分)说明的问题:改革是强国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2分)(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⑵“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4分)

相关知识

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浏览教材内容,建立知识结构: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
(十一届三中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背景:历史的徘徊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组织路线: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以及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拓展: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左倾错误到经济建设。
近代史上三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纵横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经济体制改革

问:材料中和下列课文中,凤阳人行乞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民公社旧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阅读学思之窗: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补充资料:1979年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产粮66158千克,是1966-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受粮给国家12497千克,是国家征粮计划的七倍。
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案提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①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原料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根据国家统一计划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①,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同年10月,中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此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①这些谈话后被收录起来,称“视察南方谈话”。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分组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资料:
不同时期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20世纪7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件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的“三件宝”:楼房、汽车、电脑;
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说法:
20世纪80年代人们渴望成为“万元户”;21世纪人们的说法是“十万元是个贫困户,百万元才刚起步,千万元是马马虎虎。”

一、本课测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学习延伸
材料一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材料二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走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高一历史知识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一历史知识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⑴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见前言)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

材料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

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2、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⑴思想路线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⑵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⑶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⑵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前自主学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决定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实行_______________。
2.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先在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试点,进而在全国推行。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1983年,废人民公社,建立_______________。撤销生产大队,设立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大会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召开的?为什么说它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它()I
A.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②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和国家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③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过程
①1978年,安徽、四川--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该体制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结果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②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2007江苏盐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省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只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如何评价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背景
(1)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人关键时期。
(3)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发展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作用
(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的是()
A.计划经济束缚生产的发展B.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C.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
巩固测试
1.邓小平曾说过:“1977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C.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D.“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没有得到平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D.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5.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省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6.近几年,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减免农业税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这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D.加强宏观调控
7.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词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8.我国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B.发展乡镇企业
C.进城打工D.宴行家虚最仞音仵缃l
9.历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一幕,它们有的“形似而神似’’。有的“形似而神不似”。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辨析,理解其异同,明确其本质。请阅读下列材料:
1961年,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责任制。此后,湖南、广东等地也进行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个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灾、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当年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开始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________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②1978年开始了________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________》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
(4)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______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①前提: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②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美和发展。
(2)经过:①开始: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在________、________等省农村展开。②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______。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影响: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________,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复杂的国内外形势。①国内:改革阻力重重。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________遭遇挫折。
(2)进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________,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社”姓“资”的标准等问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③199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1997年,中共________,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________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2.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词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三大改造②大跃进③以阶级斗争为纲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④③②①
3.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中共十四大召开
C.中共十五大召开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4.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任意选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有哪些?
2.合作探究: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内容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第二次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3.合作探究: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二、经济体制改革
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内容)、意义和影响有哪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管理模式②克服平均主义③解放生产力④改变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3.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1974、1980、1985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5年: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4.10.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下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

1.C2.A3.B4.C

1.B2.D3.D4.B5.D6.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42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