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辛德勒名单 (苏教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辛德勒名单 (苏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和电影文学的一般特点,把握全剧情节。

2、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意义,把握全剧的主题。

3、感受作品所歌颂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哪些镜头来具体表现人性的复杂的。

【教学难点】作品是怎样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复杂的。

学法指导:课前要求学生看电影,搜集相关资料,积累感性认识;揣读作品,把握情节,重点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主题,感受作品所歌颂的人性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品2.梳理课文情节3.重点分析人物形象4.讨论写法

一、简介作品

《辛德勒名单》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商人新德勒基于良心的驱使,出钱出力冒险营救在它的军需品工厂中工作的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终于名留青史。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

二、研习文本

1.读课文,正字音,理结构

(1)捻(niǎn)引擎(qíng)一沓(dá)惊讶(yà)濒(bīn)临

噩(è)梦推搡(sǎng)罪孽(niè)噙(qín)

(2)情节发展见教参37-38页。

(3)结构

①犹太人的惨景触动心灵

②决定花钱拯救

③谈判:高斯、服装厂老板

④拟定名单:尽可能多

⑤出错:女犹太人陷入死地

⑥结局:拯救成功

――人性复苏

2.讨论人物性格

(1)辛德勒

辛德勒是一位商人,也是一名纳粹,他生活放纵,善于交际,曾借助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关系而大发战争横财,后因看不惯法西斯的杀人暴行而良心发现,用自己的全部资产建立了“不事生产”的工厂,保护了1000多犹太人的生命。

辛德勒的性格是发展的。且不谈他开始时的丑恶,在节选部分中,先是惨象引起他内心的震撼,但直到惨剧将要影响到朋友时他才作出抉择。这个抉择的出发点虽有个人的算计,但是当惨剧再一次发生时,他的冒险救人就没有个人私利的考虑了,这样的表现使得人物更真实。

生活中真实的辛德勒:1993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组织授予辛德勒“最正义的非犹太人“的光荣称号。二战后的辛德勒处境极为悲惨,他身无分文,并且开始酗酒,后因饮酒和吸烟过度而死。期间作为回报,那些“辛德勒犹太人”关心和照顾过他们的“大救星”。

辛德勒的性格十分复杂,他曾经为德国人服务,在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侦察活动,并且还参与策划和帮助德国纳粹入侵波兰的行动。同时,辛德勒却是曾经营救过1000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遭大屠杀,并且用自己的钱财供养这些人吃住,一直到二战结束。此外,他还曾收养过两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儿童,并称自己是他们的父亲。

(2)高斯

高斯是一个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纳粹分子。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

高斯的原型阿芒?歌特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7岁参加纳粹青年团,22岁加入奥地利纳粹党。因涉嫌参与一起炸弹袭击事件,歌特只身逃往德国。1942年歌特被授予纳粹党卫军“模范军官”的称号,成为希特勒身边的红人。1940年4月,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建立,与此同时,在它的旁边还建起了另一个死亡集中营――两年后歌特接管的“普拉斯沃犹太强制劳改营。每天早晨,歌特穿着大短裤和白背心,嘴里叼着香烟,肩上扛着一杆步枪,度到卧室的阳台上,瞅着犹太人干活,随后他会随心所欲地瞄准犹太人放几枪。据不完全统计,歌特以这种方式射杀的犹太人不少于500人。

三、分析写法

1.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美丑

辛德勒的性格发展分析见前

作品写高斯从对金钱、对犹太人的生命的态度两方面与辛德勒形成鲜明对比,高斯极度的兽性的丑恶反衬了辛德勒崇高的人性之美。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第一,观众观看三次谈判时,内心一定会为辛德勒捏了一把汗:危险吗?会成功吗?他面对的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啊!第二,文学作品常用的误会法在这里起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观众们刚刚为男人们脱离危险而松了一口气,女人们却又阴差阳错地进入地狱,观众的心怎会不立即提到嗓子眼呢?

3.选文的语言特点

影视艺术是用运动着的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影视文学则是作者创作的供拍摄用的文学剧本,它既能给导、演、美、剪,服、化、道照等影视制作工种的工作人员提供蓝本,又能供广大影视文学爱好者阅读。

为了便于演员表演和展示情节的发展,本文在塑造人物时,注意用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人们能看得见的细节表演来表达,并善于使用道具来链接情节。

四、感悟主旨

本篇节选文字写了辛德勒做出重大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过程。通过写辛德勒由发战争财到不惜花费巨额金钱尽全力拯救生命,讴歌了人性复苏之美,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布置作业

第49――50页1――3题

六、教后札记

相关知识

《辛德勒名单(节选)》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辛德勒名单(节选)》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德勒名单(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和电影文学的一般特点,把握全剧情节。
2、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意义,把握全剧的主题。
3、感受作品所歌颂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哪些镜头来具体表现人性的复杂的。
教学难点:作品是怎样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复杂的。
学法指导:课前要求学生看电影,搜集相关资料,积累感性认识;揣读作品,把握情节,重点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主题,感受作品所歌颂的人性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品2.梳理课文情节3.重点分析人物形象4.讨论写法
一、简介作品
《辛德勒名单》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商人新德勒基于良心的驱使,出钱出力冒险营救在它的军需品工厂中工作的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终于名留青史。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
二、研习文本
1.读课文,正字音,理结构
(1)捻(niǎn)引擎(qíng)一沓(dá)惊讶(yà)濒(bīn)临
噩(è)梦推搡(sǎng)罪孽(niè)噙(qín)
(2)情节发展见教参37-38页。
(3)结构
①犹太人的惨景触动心灵
②决定花钱拯救
③谈判:高斯、服装厂老板
④拟定名单:尽可能多
⑤出错:女犹太人陷入死地
⑥结局:拯救成功
――人性复苏
2.讨论人物性格
(1)辛德勒
辛德勒是一位商人,也是一名纳粹,他生活放纵,善于交际,曾借助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关系而大发战争横财,后因看不惯法西斯的杀人暴行而良心发现,用自己的全部资产建立了“不事生产”的工厂,保护了1000多犹太人的生命。
辛德勒的性格是发展的。且不谈他开始时的丑恶,在节选部分中,先是惨象引起他内心的震撼,但直到惨剧将要影响到朋友时他才作出抉择。这个抉择的出发点虽有个人的算计,但是当惨剧再一次发生时,他的冒险救人就没有个人私利的考虑了,这样的表现使得人物更真实。
生活中真实的辛德勒:1993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组织授予辛德勒“最正义的非犹太人“的光荣称号。二战后的辛德勒处境极为悲惨,他身无分文,并且开始酗酒,后因饮酒和吸烟过度而死。期间作为回报,那些“辛德勒犹太人”关心和照顾过他们的“大救星”。
辛德勒的性格十分复杂,他曾经为德国人服务,在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侦察活动,并且还参与策划和帮助德国纳粹入侵波兰的行动。同时,辛德勒却是曾经营救过1000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遭大屠杀,并且用自己的钱财供养这些人吃住,一直到二战结束。此外,他还曾收养过两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儿童,并称自己是他们的父亲。
(2)高斯
高斯是一个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纳粹分子。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
高斯的原型阿芒歌特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7岁参加纳粹青年团,22岁加入奥地利纳粹党。因涉嫌参与一起炸弹袭击事件,歌特只身逃往德国。1942年歌特被授予纳粹党卫军“模范军官”的称号,成为希特勒身边的红人。1940年4月,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建立,与此同时,在它的旁边还建起了另一个死亡集中营――两年后歌特接管的“普拉斯沃犹太强制劳改营。每天早晨,歌特穿着大短裤和白背心,嘴里叼着香烟,肩上扛着一杆步枪,度到卧室的阳台上,瞅着犹太人干活,随后他会随心所欲地瞄准犹太人放几枪。据不完全统计,歌特以这种方式射杀的犹太人不少于500人。
三、分析写法
1.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美丑
辛德勒的性格发展分析见前
作品写高斯从对金钱、对犹太人的生命的态度两方面与辛德勒形成鲜明对比,高斯极度的兽性的丑恶反衬了辛德勒崇高的人性之美。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第一,观众观看三次谈判时,内心一定会为辛德勒捏了一把汗:危险吗?会成功吗?他面对的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啊!第二,文学作品常用的误会法在这里起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观众们刚刚为男人们脱离危险而松了一口气,女人们却又阴差阳错地进入地狱,观众的心怎会不立即提到嗓子眼呢?
3.选文的语言特点
影视艺术是用运动着的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影视文学则是作者创作的供拍摄用的文学剧本,它既能给导、演、美、剪,服、化、道照等影视制作工种的工作人员提供蓝本,又能供广大影视文学爱好者阅读。
为了便于演员表演和展示情节的发展,本文在塑造人物时,注意用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人们能看得见的细节表演来表达,并善于使用道具来链接情节。
四、感悟主旨
本篇节选文字写了辛德勒做出重大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过程。通过写辛德勒由发战争财到不惜花费巨额金钱尽全力拯救生命,讴歌了人性复苏之美,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布置作业

高二语文下册《辛德勒名单》复习学案苏教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册《辛德勒名单》复习学案苏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二语文下册《辛德勒名单》复习学案苏教版

【原文欣赏】《辛德勒名单》

101.外景格特卧室的阳台—几分钟之后

格特穿着内衣内裤走到阳台上。他望着劳动营地——他的劳动营地,他的王国。看起来他很满意,甚至有点儿惊奇。他看上去很像当初辛德勒从一排大玻璃窗向下看着他的工厂——那是辛德勒的王国。生活是伟大的。格特拿起了一杆步枪。

103.外景普拉卓夫劳动营—早晨

在乌克兰卫兵的看守下,工人们把采石场的石料袋装上车。太阳从地平线刚刚升起。偶然,有人好奇地看一眼格特的别墅的阳台。其实,所谓别墅只不过是用石块建在附近高地上的一栋两层楼房而已。

104.外景格特的阳台—稍后—早晨

格特把枪托靠在肩上,随意瞄准一个工人,接着又瞄准另一个,很难猜出他想干什么——他开了一枪,远处有一个人影倒下了。

105.内景格特的卧室—同一时间—早晨

随着一声枪响,床上的女人呻吟了一下。她虽然听惯了这种枪声,可是却憎恨这种做法。被枪声吵醒,令人讨厌。

玛约拉(喃喃自语):亚蒙……哦,上帝呀……她把头埋在一只枕头下面。格特回到卧室。他慢慢地走进卫生间。

106.外景普拉卓夫劳动营—白天

辛德勒的奔驰车穿过营房,从仓库和车间,以及满载着毛皮衣服和家具的卡车、工地上的各种工具、营房和警卫宿舍等等前面经过。有一个人呆呆地站在营房前,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个偷土豆的贼”。

107.外景格特的别墅—普拉卓夫劳动营—白天

奔驰汽车停在其他几辆漂亮的轿车旁。这些车子都停在一条用犹太人墓地的石碑铺成的车道上。

108.外景格特别墅的内庭—白天

在庭院内的一张桌子上放着玻璃器皿、瓷器和各种银器。格特和胡嘉穿着笔挺的冲锋队制服和两名企业家——博希和梅德里希——已经坐在那里。还有一张椅子是空的。

胡嘉:你们的机器会搬过来,组装好,而冲锋队不收分文。你们也不必付租金,不必为维修担心——

胡嘉抬头看了一下;辛德勒的到来打断了他的话。尽管过去辛德勒从未来过这里,他却像老板一样走了进来。除了格特之外,在坐的人都起身迎接。

辛德勒:不,不,不要这样,请坐好。

他绕过桌子,拍拍博希和梅德里希的背。他是认识他们的。他也同胡嘉握了手。他并不认识这个人。他又来到格特的跟前。

辛德勒:你好吗?

格特认真地端详了一番这位穿着考究的实业家,允许他同自己握手。

格特:你来之前,我们已经先开始了。

辛德勒:很好。

辛德勒坐了下来,展开一块餐巾放在膝上,对拿着一瓶香槟酒的仆人点了点头。

辛德勒:请倒吧。

格特审视着他。其他的人看着格特。

辛德勒:有什么重要的我没有听到吗?

胡嘉:我正在向博希和梅德里希解释,把工厂搬到普拉卓夫来的好处。

辛德勒:喔,那很好,是的。

辛德勒很明显地表示出不在乎的样子,但是,他还是点了点头。他喝着酒。格特在注意观察他,看来他对他的兴趣在增长。他向胡嘉点点头,示意他讲下去。

胡嘉:既然你们的劳动力就住在工厂旁边,你们随时都可以要他们来。如果你们需要,可以让他们通夜都干活。你们工厂里过去的一切制度都可以照搬,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会被遵守。

辛德勒大声地笑了起来,打断了胡嘉。胡嘉望着格特,不知所措。

辛德勒:对不起。

其实,他一点儿都不感到内疚,并且动手开始吃放在面前的食品。

格特:你知道吗,他们对我说,你会有麻烦了——苏尔达和舍纳说的。

辛德勒:你在开玩笑。

格特慢慢地摇着头,表示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接着他开始微笑。

格特:他看起来挺不错的,是吗?我想要知道——你从哪里弄来这么一套衣服?那是什么?是丝质的吗?(辛德勒点了点头)那太棒了。

辛德勒:我说,真想替你弄一套,可是,做这套衣服的人很可能死了。我不知道究竟怎样了。

他耸了一下肩,好像表示,这种突然的变化太糟糕了。格特只是笑了笑。其余的人看着他们俩,不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才对

109.内景格特的办公室—普拉卓夫劳动营—晚些时候—白天

现在这里只留下格特和辛德勒,其他人已经走了。格特倒了两杯白兰地。

格特:有些美妙的事情发生了,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并没有计划过,但是现在已经水到渠成,我们的责任和发财的机会融合在一起了。

辛德勒点点头,显出在沉思的样子,也许他表示同意,也可能表示其他的意思。沉默了好一阵,但最终沉默被打破了——

辛德勒:那天我去上班,一个人都不在了。谁都没有对我说起过,我只好自己去找答案。我走了进去,一个人影都没有了。

格特:他们没有消失,他们都在这里。

辛德勒:他们是我的人!

又是一阵沉默。格特终于耸了一下肩,表示默认。接着又点了点头,表明辛德勒是对的。

辛德勒:每过一天,我都要遭受损失。每一个被枪毙的工人都要我赔付出额外的钱——我不得不去找人替代,我还要去培训他们——

格特:我们很快就会赚大钱,不要太在乎这些事情——

辛德勒(打断格特的话):这是赔钱买卖。

格特(耸了一下肩):有些士兵像发了疯一样,你能怎么办呢?你是对的,这是赔钱买卖。可是,现在已经结束了,过去的事没有办法了。(稍顿)当然,偶然你也需要杀鸡给猴子看。而且,这很值得。

辛德勒又从瓶子里倒了一杯酒。他的心情很不好。他们互相审视着对方,试图弄清楚谁的力量更强些。终于——

格特:舍纳还对我说了些关于你的其他事情。

辛德勒:是吗,什么呢?

格特:他说,你了解“知恩图报”的含义。因此,对于你,还有别的一些人来说,那就不是什么抽象的含义了。

辛德勒:对呀。

格特试图说明现在的情况,介绍了美妙的前景——

格特:你想保住现在的地位。你经营得很顺利,想干下去,你不愿意别人来干预你的事——这一切,我都能了解。(稍顿)你想要建立你自己的劳动营。

辛德勒没有表示不同意,那就是默认了。格特想了一下,对自己又点了下头,接着皱起眉头——

格特:你是否了解,这样做所涉及到的种种事情吗?不提别的,各种文件、报告就够烦人的。不要忘记,你还要建立起这一切,还要得到他妈的同意,这些事简直要使你发疯。接着工程人员来了。他们到处看,他们会同你就下水道之类的问题争论不休——我对你说,真想枪毙一些人。我是过来人,我明白这一切。

辛德勒:那好,你是过来人。我懂得。你可以帮助我把事情办得容易一些。

格特在盘算着,他耸了一下肩,表示也许行,也许不行。又一阵沉默,于是——

辛德勒:我会“知恩图报”的。

格特一直想听的就是这句话。

110.外景

D.E.F.工厂分营地—白天

一名党卫军的测量员用步子测量着工厂附近的一块空地,然后他在地上插了一面小旗。

111.外景

D.E.F.工厂的分营地—白天

一座已完工一半的瞭望塔,那面小旗仍在地上。一些劳工在打桩,另一些人正把铁丝网展开。一名测量员正在测量它的高度,它的高度必须是9米。

在开阔地的一张折叠桌上,辛德勒在几张支票上签字,交给了建筑办公室设在普拉卓夫的分支机构。他们要征购更多的木材、水泥和五金器材。

112.外景普拉卓夫的建筑办公室—白天

普拉卓夫劳动营的犯人们把征购来的建筑物资——木材、水泥和五金器材,装上卡车。

113.外景转内景克拉科夫的仓库—白天

卡车并没有停在辛德勒的分营地,而是停在格特设在克拉科夫的私人仓库的装卸台旁。可以看到仓库里放着普拉卓夫劳动营需要的各种货物:衣服、食品、建筑器材和家具。

奔驰汽车的引擎盖上放着支票簿,辛德勒为格特所需的器材,再一次签支票——不过,这次的钱是付给格特个人的。他把支票交给了格特的代理人胡嘉。

114.外景

D.E.F.工厂分营地广场—白天

几名党卫军的建筑师在一堆蓝图面前申述不同的意见。辛德勒和一名冲锋队军官走过这里。

党卫军军官:你让波兰人打捷克人,再让捷克人打波兰人,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听话。

辛德勒:我有的只是犹太人。

他耸了一下肩,意思是:那样太糟,你怎么办呢?那名党卫军不得不思考一下。是的,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两只系着皮带的大狗把牵着它们的另一名党卫军士兵带到他们的面前。

115.外景

D.E.F.工厂—白天

五百名普拉卓夫劳动营的囚犯排着队来到D.E.F.工厂前的广场上。本来他们希望这里的环境会宽松一些。然而这种希望很快就消失了。这里一切设施已经完备,看起来像是一座堡垒:四周有铁丝网,瞭望塔,还有冲锋队员和警犬。

116.内景

D.E.F.工厂—白天

这些犯人曾偷眼看到那位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奥斯卡#8226;辛德勒在厂里散步;现在那些有胆量抬起头看一眼的劳工只看到了武装警卫在来回走动。在远处,透过一排玻璃窗可以看到辛德勒在那里殷勤招待党卫军的军官们。

117.内景格特的别墅—夜

罗斯纳兄弟穿着晚礼服,利奥拉着手风琴,亨利拉小提琴,他们演奏着斯特劳斯的一首圆舞曲,力图压低音乐声音,以免干扰客人们的谈话。几乎没有一个客人注意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一名党卫军军官在同辛德勒聊天——

利奥#8226;约翰:她已经70岁了,她一直住在那儿——他们炸坏了她的房子。一切都毁了。

辛德勒(心里明白那人是在扯谎):感谢上帝,她本人当时不在。

辛德勒的胳臂上又挎着一名女孩的手,他勉强听着那军官的谎言,同时环顾四周。

利奥#8226;约翰:我在想,也许你可以助她一臂之力。盘子、碟子、锅子之类的东西,我也说不清楚,大约每样十来件。你看怎么样?

辛德勒:(第一次正面看了他一眼,心知肚明地)你的姑母开了一所孤儿院,是吗?

利奥#8226;约翰:她已经老了。她也许要把用不着的东西卖掉。

辛德勒的女友说声“对不起”,要去倒一杯酒。

辛德勒:你是要直接汇给她呢,还是通过你给她?

利奥#8226;约翰:我想,通过我吧,我还想写几句话给她。

辛德勒点了下头。事情办妥。两人同时都看着他的女友从房间里拿了一杯饮料。同以往一样,她是这里最好看的姑娘。

利奥#8226;约翰:你的妻子一定是一位圣人。

在此之前,辛德勒一直耐着性子,现在他看了那军官一眼,眼里充满了鄙视。

辛德勒:她确实是。

简介:

小说描写的是为了报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死里逃生的波德克·菲佛伯格(PoldekPfefferberg)决定倾尽一生去讲述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故事。1963年,菲佛伯格试图与米高梅公司合作拍摄一部关于辛德勒的传记片,但最终未能如愿。1982年,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在遇见菲佛伯格之后,出版了小说《SchindlersArk》,一举夺得布克小说奖(ManBookerPrize)。美国音乐公司(MusicCorporationofAmerica)总裁西德·谢恩伯格交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份《纽约时报》的书评,斯皮尔伯格被辛德勒的故事震惊了,甚至对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提出置疑,他说:“是什么驱使一个男人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呢?”产生浓厚兴趣的斯皮尔伯格希望环球影业能买下小说的改编拍摄权,1983年初,斯皮尔伯格与菲佛伯格会面,菲佛伯格问道:“请问你准备什么时候开拍?”斯皮尔伯格答道:“10年后。”

背景:

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一个坚定的纳粹党人,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到血腥屠杀,辛德勒受到了震动,引发了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良知。

字词:

引擎(qínɡ) 

诧异(chà)

荷枪(hé) 

恻隐之心(cè)

镌刻(juān)

颤抖(chàn)

噩耗(è)

白头偕老(jiē)

搭讪(shàn)

濒临(pīn)

祷告(dǎo)

忐忑不安(tè)

惊讶(yà)

呵斥(hē)

拎着(līn)

虚与委蛇(yí)

练习题:

2.200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 )

A.90周年

B.95周年

C.100周年

D.110周年

3.第一次奥斯卡颁奖典礼举行的时间是()

A.1927年

B.1929年

C.1931年

D.1936年

4.世界电影之都是()

A.夏威夷

B.西雅图

C.旧金山

D.好莱坞

答案:

1.A2.D3.B4.D

第7课辛德勒名单节选教学案


第7课辛德勒名单(节选)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托马斯肯尼利,1935年生于悉尼,20岁左右进入神学院学习神学,但神学总让他心中充满罪恶感,最终他选择了离开。1964年处女作《在威顿的一个地方》发表,在此后的16年中先后创作了14篇小说,获得了10项不同的澳洲文学奖。
1982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40年之后写出了控诉纳粹法西斯罪行、讴歌人类正义情感的长篇小说《辛德勒方舟》,荣获布克奖。11年后该小说被拍成电影,使人类在战后半个世纪深刻反思当年的历史,为打击当时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一度甚嚣尘上的为法西斯翻案的思潮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使他自己成为一位广受人们爱戴的作家。
主要作品《辛德勒方舟》《招来云雀和英雄》《三呼帕拉斯勒特》等。
评价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一位富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一)背景链接
托马斯肯尼利的父亲和两个兄弟都代表英国参加了二战,父亲从非洲战场邮寄来的东西,给童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辛德勒方舟》与童年的记忆有很大关系。
他在英国的一家箱包店修理自己的旅行箱时,这家店的老板给他详细讲述了辛德勒的故事(这位老板就是被辛德勒救出的犹太人),托马斯由此萌发了写这个故事的念头。此后,他调查了有关情况,采访了包括辛德勒夫人在内的很多当事人,完成了小说《辛德勒方舟》。
斯皮尔伯格把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辛德勒名单》,托马斯的这部作品也随之誉满全球。
(二)常识整理
电影文学剧本
1.定义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种运用电影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它按照电影表现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在文字描述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2.特点
①富于造型表现力和鲜明的动作性。形象可视,动作鲜明,画面感强。
②高度的逼真性,形象的画面感和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使读者在阅读剧本时,能“看见”或联想出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听到”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③蒙太奇结构,时空可以自由转换。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诧异(chà) (2)引擎(qíng) (3)噙满(qín)
(4)拎着(līn)(5)恻隐(cè)(6)搭讪(shàn)
(7)濒临(bīn)(8)噩梦(è)(9)搪瓷(táng)
(10)推搡(sǎng)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笼笼罩(lǒnɡ)牢笼(lóng)(2)柏柏林(Bó)松柏(bǎi)
(3)佣雇佣(yōng)佣金(yòng)(4)露甘露(lù)露怯(lòu)
2.语境辨析法
(1)《这里的黎明静悄(qiāo)悄》这部经典作品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悄(qiǎo)然流逝而暗淡,时至今日,它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中国的对外援助物资都尽可能挑(tiāo)选最好的,但国外总有一些政治势力说中国以次充好,妄图以此来挑(tiǎo)拨中国和受援国的关系。
(二)写准字形
1.jué(诀)窍jué(抉)择2.xuān(喧)哗寒xuān(暄)
3.sī(厮)打sī(撕)扯4.和ǎi(蔼)暮ǎi(霭)
5.蒙bì(蔽)bì(弊)端bì(敝)帚自珍6.烟dì(蒂)dì(缔)造真dì(谛)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灭顶之灾:致命的灾祸。
2.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3.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4.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5.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6.白头偕老:形容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7.恻隐之心:对受苦难的人产生的同情和怜悯的心情。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①河南无腿女孩王娟,在父死母嫁的情况下,和爷爷相依为命,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与爷爷白头偕老。
②骗子巧舌如簧,手段颇多,被骗的人往往会鬼使神差“着了道”,被骗子牵着鼻子走。
辨析:“白头偕老”使用错误,该词用于夫妻之间。此处使用对象错误。“鬼使神差”使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凝视vs注视
课本原句伊特兹哈克也用同样的目光凝视着他
辨析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目光集中于一点。对象常是人或具体而静止的东西。
注视:着重指注意力集中地看。对象可以是人和具体的事物,注视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变动的东西,时间可长可短。
即境活用①照片中,吴京与谢楠迎着阳光在窗边深情相拥,并额头相贴地彼此凝视。
②观看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很多人都说,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感觉主席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
2.忐忑不安vs坐立不安
课本原句人们满怀希望而又忐忑不安地来到登记台前核对姓名。
辨析忐忑不安:心神不安定,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着重形容心理上的不安。
坐立不安: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绪不宁,烦躁焦急的样子。着重形容行动上的不安。
即境活用①第一天上班,内心忐忑不安,感到既新鲜又紧张。
②此前一直极力反对解除对伊朗制裁的沙特阿拉伯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官员们实际上已是坐立不安。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外景”和“内景”各指什么?
答:
明确:(1)外景:戏剧方面指舞台上的室外布景,影视方面指摄影棚外的景物。
(2)内景:戏剧方面指舞台上的室内布景,影视方面指摄影棚内的布景。
2.课文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答:
明确:辛德勒和高斯。
3.辛德勒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的?
答:
明确:①辛德勒先是良心发现,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定用金钱来换取高斯的同意。高斯认可后,他又在人数上大做文章,尽量争取要更多的犹太人。虽然与服装厂老板的交易没有成功,但他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②在满载妇女的列车鬼使神差般地驶入奥斯威辛集中营后,辛德勒又用自己的钻石买通了主管的将军,救下了她们。直到他亲自救下德国士兵试图从队伍中拉出的几个孩子,目送火车驶出这个人间地狱,他才彻底实现了自己的“拯救计划”。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学习目标]
1.了解电影剧本特点,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2.寻找剧中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体会人性的复杂性。

(一)阅读剧本镜头101~103,完成下面的问题。
1.镜头101中的环境描写和辛德勒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①波兰儿童无忧无虑地玩耍与犹太儿童的苦难对比,反衬德军的残忍。②雪花似的骨灰从天空飘落反映大屠杀的残暴无情。③辛德勒“拢”“捻”的动作,暗示丰富的内心活动,是他人性复苏的开始,为下几个镜头的展开做铺垫。
2.镜头102中的辛德勒“连忙”“注视”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明确:“连忙”形容辛德勒转身动作之快,“注视”体现辛德勒对高斯的关注度高。这表现了辛德勒对高斯无意中透漏的消息——“所有犹太人不久都要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高度关注,也为后面他的“拯救”做了铺垫。
3.镜头103中有三个“特别待遇”,其内涵是否相同?
答:
明确:三个“特别待遇”内涵不完全一样:第一个是本义,指特别关照,第二个是指纳粹用毒气等手段屠杀犹太人,第三个是临时借用纳粹“特别待遇”这个词语,但表达的是特别关照的意思,在当时的环境中,这反而成了“特别待遇”的特殊用法,所以后两个“特别待遇”加了引号。
4.镜头103中“辛德勒眼中已噙满了泪水。伊特兹哈克:我想还是现在喝比较好,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细节描写作用
噙满了泪水表明二人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说明辛德勒珍惜友情,他内心的天性依旧是美好善良的,面对朋友的处境不可能无动于衷,为他下文的解救行动做好了铺垫
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表明伊特兹哈克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清楚,从而也刺激了辛德勒的内心,推动了他的改变

 (二)阅读剧本镜头106~116,完成下面的问题。
5.镜头106中的特写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答:
明确:(1)这个特写镜头描述了辛德勒和助手伊特兹哈克忙着打印名单的情形,这个名单就是辛德勒名单,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2)作为贯串整部电影始终的一个特写镜头,它客观上起到了线索作用,也表明克服兽性走向美好人性的辛德勒拯救犹太人这一举动的伟大意义。
6.镜头109所记叙的事件表现了人性怎样的复杂?
答:
明确:(1)镜头109中辛德勒要买走海伦,高斯坚决不同意。从台词中可知高斯内心确实爱着海伦,表明高斯还有一点儿人性。可当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可能时,他又改变了主意。他总在人性与兽性之间挣扎。
(2)此情节说明人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人性战胜兽性的。
7.说说镜头116中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我们都需要发顺手财。
②你应该知道我有强大的靠山。
③你不应指名要人。(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辛德勒一眼)那会增加文书作业的负担。
答:
明确:①我会给你很多好处。暗示将军:我了解你贪婪的性格,没有必要在我面前装腔作势。
②我已疏通了和你上级的关系,我是不会被你吓倒的。说明了辛德勒与纳粹周旋的智慧。
③暗示辛德勒想要回名单上的人,还得送上一笔钱,说明了将军的贪婪狡猾。
(三)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8.高斯这一形象的塑造对表现人性的复杂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①高斯是剧本中很重要的人物,他很喜欢女佣海伦,在辛德勒要买海伦时,他说要带海伦回维也纳,可最终又否定了这样的想法,这一情节,表现了人性中善与恶冲突的激烈和复杂。②高斯是与辛德勒构成鲜明对比的人物。通过对比说明:人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人性战胜兽性的。③辛德勒也曾企图唤醒高斯内心深处的人性,但最终没有成功。虽然没成功,但高斯的心灵深处曾有一瞬间被唤醒的宽恕之心,同样证明了人性的力量。
巧描细节绘华章
[写法领悟]
节选部分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如镜头102通过一个德国军官“发疯”的细节表现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镜头103通过一个“特别待遇”,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噙满了泪水”的细节表明辛德勒已经由一个纳粹分子变成了一个“人”。这是他后面所有行动的基础;镜头108则通过吸烟的细节表现出辛德勒的忙碌和焦虑;镜头114通过水龙头的细节描写表现女工们的恐惧,反映纳粹分子的狠毒。这些细节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写法指导]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以及景物、事件的发展、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一种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1.选用典型细节
可以选择人物的音容笑貌、体态服饰、表情变化的细微之处进行描写,以形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如《孔乙己》一文对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这一典型细节的描写。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就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非常细致的观察。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的叶、花、香的细节就描写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3.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例如:“宣布开会之后,一个青年教师跑上讲堂,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条一条地边念边讲。他的声音由低而高,渐渐地吼叫起来,脸色涨红,渐而发青,颈子涨大得像要爆炸的样子,满头的汗珠子,满嘴唇的白沫,拳头在讲桌上捶得砰砰响。”(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可谓传神。
4.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例如:“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严肃的脸,有如昆仑的耸峙;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郁怒的脸,有如雷电之将作。”(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些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国青年们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敌人行径的愤慨。
[针对练笔]
以“妈妈的汗珠”为中心,描写一个感人的细节。
答:
参考答案:烈日下,田野里,母亲挥动着锄头,在她那黑黑的面颊上,滚动着许多细密而晶莹的小汗珠。渐渐地,这些小汗珠汇集成一颗豆粒般大的汗珠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往下淌,淌到下巴上挂了片刻,闪闪欲坠。这一刻的汗珠在阳光照耀下,是那样晶莹璀璨,银光四射。然而瞬间又落了下去,滴进脚下那片热土,激起一片小小的烟雾。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人性
1.从教材中积累
为救犹太人,辛德勒与残暴的纳粹多方周旋。在行动将要成功之时,由于文件出错,女工们被送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得知消息的辛德勒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前去与纳粹谈判,运用机智劝说纳粹放回了女工。不仅如此,当德国士兵要拉走孩子们的时候,辛德勒随机应变,又一次用智慧让孩子们躲过了纳粹的魔爪。这一次次的营救让我们看到了辛德勒身上人性的光辉。
2.从现实中积累
君子抱仁义——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善良。
3.从名言中积累
(1)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
(2)对人类来说,拯救一个善良的灵魂,一定比诛杀一个邪恶的生命要有意义、重大得多!——古龙
(3)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马克思
(4)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罗勃朗宁
(5)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6)毫无人道的理智必然导致人性的完全丧失。——阿尼克斯特
4.从佳句中积累
有人说历史是一片汪洋大海,我更愿说这是一片花海。其中任何一朵花,都散发阵阵清香。徜徉在这片花海中,无法抵挡的芬芳沁人心脾,那是人性中最纯美、感人的人性光辉。人性的光辉,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大道,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伴随我们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辉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菩提。当人性的光辉笼罩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就是最强大的世界;当人性的光辉依存于你的体内的时候,你就是自己的菩提。
人之初,性本善。呵护、珍重人性中最纯净、原始的光辉,让心中流动着一股“善”的暖流,是成人之本,与这“光辉”相随,便不会迷路,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人性,既复杂又多变。人性之美,美在何处?
人性之美,美在奉献。在如今茫茫冷漠的人潮中,却有那么一个坚定执着的背影。他就是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王宽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传达着高贵的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美在知错能改。辛德勒由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转变为生命的拯救者。他以一己之力,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残酷岁月里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使那些即将落入死神魔爪的人,重新有了生的希望。他的义举是人性回归的表现,体现了人性的善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领悟] 该作文片段论述开头提出“人性之美,美在何处”,然后以“美在奉献”“美在知错能改”两个小论点进行了回答。并选择课本中辛德勒和现实中王宽的例子加以证明,论据典型,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佳作赏析
文章通过“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的故事情节,写出了贝尔蒂坚强正直的性格。在生和死的抉择面前,他认为让迈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的人格,于是毅然选择了后者,用生命捍卫了人格的尊严,显示高贵的人性。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枪口下的人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也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急于知道在枪口下究竟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显示了怎样的人格。
2.学描写
第⑩段通过对霍夫曼“狼似的眼睛”的描写,写出了他的性格的凶狠和急于报复的心理,也反衬贝尔蒂的勇敢和坚强。
3.学细节
第段写迈尔“吓瘫”“裤子都湿了一大片”的细节,显示了他胆小如鼠的特点,与下文贝尔蒂的勇于担当,形成鲜明的对比。
4.学结尾
结尾既与题目照应,也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对霍夫曼这一动作描写既从侧面描写了主人公贝尔蒂的伟大,也写出了霍夫曼人性的复杂,哪怕是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刽子手,内心也有被感动的时候。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①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
——《大学》
注释:①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②偾(fèn):败,坏。
[翻译]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就可以坏事,一个人就可以安定国家。
[明理知义] 仁爱、礼让,立身之本,立国之根,每一个人都要加强自身修养,谨言慎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 ①钱思公: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曾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译文:
参考答案: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如厕一定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
参考译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躺着就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如厕的时候则读小令。大概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如厕一定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刘发燕,贵州省天柱县瓮洞镇巨潭村村民,在一次翻船事故中,拼尽全力救出7名落水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的妻子、儿子、女儿却因未能及时获救而遇难。
2013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刘发燕和妻子带着10岁的女儿萍萍和6岁的儿子淇淇乘船去湖南怀化亲戚家拜年。由于风大、浪高、流急,加上操作不当,渔船穿水了,江水涌进船舱,船体迅速倾斜下沉。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刘发燕猛踹篷布,踹开了一道一米多宽的口子。他纵身跃入江中,凭借着良好的水性和在部队抢险的经验,迅速游到岸边,找到一艘小木船,划向激流汹涌的江中营救落水乘客。儿子虽然找到了,但因溺水时间过长,再也没有醒来。
靠岸后,刘发燕清点人数,发现自己的妻子、女儿和另外两名妇女都没在。他强忍心中的悲痛,再次登船划向江中搜救……两小时后,妻子的遗体在离出事地50米远的江滩边被找到,而女儿和另外两名妇女的遗体3天后才被打捞起来。
时隔两年多,当再次提起当年的事故时,刘发燕说:“我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的确没有想到要先去找谁、先救谁,完全是凭着本能去做了那一切。我也不能假设,如果当时只管去救我的家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只知道,那种刻骨铭心的爱与痛,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刘发燕无私救人的事迹感动黔东大地,感动全中国。他被授予“第五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
[人生教益] 刘发燕不顾自身和家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见义勇为的事迹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这种伟大精神值得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种人间大爱将成为永远的丰碑,传递正能量,闪耀大中华。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据句意,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协委员巩汉林说,________雾霾,需要每个公民、每家工厂采取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要依靠每一个公民传递正能量。
②每当防火紧要期来临时,大蜀山周围会出现一批卫士,远远________着山上的“风吹草动”,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蜀山之眼”。
③目前社会上对互联网下的营销技术发展仍存在不少________,这也说明了互联网广告需要更多关注、更多监管和社会沟通。
A.驱除 注视 误解 B.祛除 凝视 曲解
C.祛除注视曲解D.驱除凝视误解
解析:选A “驱除”,指赶走,除掉。可以是蚊蝇等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不良情绪等抽象事物。“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①该用“驱除”。“凝视”侧重于神态专注,“注视”侧重于注意力集中。根据句意,观察火警,②该用“注视”。“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根据句意,③该用“误解”。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数据显示,地球目前正在悄悄改变自己,这些改变对于人类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场巨变,甚至是一场灭顶之灾。
B.调研中,总书记意味深长地对采编人员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
C.水泥桥护栏被撞成“油条”惨样,数月一直没有人问津,而由此经过的老人与小孩都提心吊胆。
D.作者认为,随着中美两国之间出现财政和地缘政治挑战,中国想要减持美元并转向黄金不足为奇。
解析:选B “意味深长”,指说话含蓄,带有深意。语境是总书记和新闻采编人员的交流,话语是言辞诚恳而情意深长的,该用“语重心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些国际主流媒体持续跟踪报道中国反腐工作的进展成效,认为中国反腐工作体现了中共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了广大群众对中共的相信和支持。
B.虽然目前的国学热还是主要分布在大众教育和知识传播方面,但是营造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氛围,对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C.一系列中国承诺和中国行动,正通过国民的生活点滴释放着令人羡慕的经济、文化推动力,同时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观察自己的窗口和改善民生的借鉴。
D.辛德勒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把拯救犹太人的想法付诸于行动。
解析:选C A项,“增强”“相信和支持”搭配不当。B项,“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语序不当。D项,“付诸于”赘余,应把“于”去掉。
4.根据文意,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影片《辛德勒名单》拍摄于1993年,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影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出色的。 
影片的结尾同样具有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
①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
②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黑白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③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
④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
⑤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的不幸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也使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解析:联系上文“电影语言”可知②排首句,根据②中的“穿红衣的小女孩”可知其后跟①;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处理穿红衣的小女孩的镜头的手法,又开启⑤中辛德勒的心理变化;④总结。
参考答案:②①③⑤④
5.阅读下面的新闻,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于北京时间2月29日上午,在洛杉矶的杜比剧院举行。《索尔之子》获最佳外语片。影片以全程手持跟拍的方式赤裸地纪录了集中营犹太人的苦难经历,讲述身为纳粹集中营“特遣队”队员的,被迫负责处理死尸的囚犯——犹太人索尔,发现了自己“儿子”的遗体后,拼死夺回“儿子”的尸体,并找到一位犹太牧师为“儿子”下葬的故事。有人认为,这部最佳外语片可能会超越《辛德勒名单》。
答: 
参考答案:《索尔之子》获最佳外语片
6.学完课文《辛德勒名单(节选)》,老师建议同学们去观看电影《辛德勒名单》。请你为该电影写一段推介词,动员大家积极认真观看。
答:
参考答案:这部电影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商人辛德勒基于良心的驱使,出钱出力冒险营救在军需品工厂中工作的上千名犹太人生命的感人故事,探寻和讴歌了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注]。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得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时,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搀扶。
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个个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注]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里传出像《伏尔加母亲》一样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解析:选CE A项,“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于文无据。B项,杰夫卡夫斯基是想问问孩子们所唱的歌的名字,而非去问钢琴曲名。D项,只提示了部分原因,人们的沉默更多的是对杰夫卡夫斯基的举动不解。
8.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中第五、六段“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走进了教堂,才发生了后来的故事。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③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9.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可能是一名钢琴师;②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子们在教堂唱歌,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③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护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
10.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从资历上看,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二战”老兵,德军入侵苏联,他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了祖国利益而战。②从信仰上看,杰夫卡夫斯基对“伟大的莫斯科”有着无比的信任,体现了其军人的坚定信仰。③从军事素质上看,杰夫卡夫斯基训练有素,当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他习惯性地下手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示例二)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杰夫卡夫斯基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他喜欢音乐,对自己差点成为钢琴师念念不忘,战争期间也因为听到钢琴声而思想上开小差。②杰夫卡夫斯基意志不坚定,太善良,太具爱心。军人作为国家的战争机器,应该是冷酷无情的命令执行者。但杰夫卡夫斯基在枪杀了男孩之后,“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③杰夫卡夫斯基自作主张,“保护敌人的伙伴”,这并不是一个军人应有的行为。

落日 (苏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落日 (苏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尝试写新闻。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二、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

三、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

四、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五、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六、艺术手法分析

(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

1?环境

(1)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4)代表到来:“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2?人物

(1)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

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七、作业

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5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