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一 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
争取民族独立
1.出身
1881年,凯末尔出生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木材商家庭。
2.参与革命
在1908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中,凯末尔曾出任革命军参谋长。
3.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末尔虽然反对土耳其参战,但仍履行军人的天职奔赴前线,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4.领导斗争
在凯末尔的领导下,1919年9月,各地分散的民族主义组织召开了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通过了要求民族独立的纲领,成立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的民族斗争。
5.担任总统
凯末尔毅然与苏丹政府决裂,于1920年在安卡拉召开了新的国会——大国民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
6.签订《洛桑条约》
凯末尔率领土耳其国民军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赶走了外国军队,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收回大片领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7.成立共和国
1923年,凯末尔创建了人民共和党,同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他当选为总统。土耳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清单二 实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
建立世俗国家,迈向现代文明
1.改革措施
政治废除土耳其的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法制制定了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以西方法律为蓝本制定民法、刑法和商法
经济颁布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将荒废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农村成立农业银行和信贷合作社
文教在全国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
社会
生活废除种种陈规陋习,使整个社会向世俗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2.凯末尔主义
(1)形成:在土耳其建国和改革的过程中,凯末尔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
(2)内容: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清单三 凯末尔改革的成效
土耳其的复兴
1.政治领域
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2.外交政策
奉行和平主义,提出“同西方和平,同东方也和平”,赢得了很多国家的尊敬。
3.经济领域
改革效果显著,1927~1939年工业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三位。
4.文教事业
教育与宗教实现分离,一批高等院校和技术学校建立起来。
5.社会生活
走向世俗化和现代化,尤为典型的是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凯末尔被土耳其人尊为“国父”。1938年11月10日去世。
[深化认知]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取得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进行了改革,使土耳其走上了复兴之路,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凯末尔在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和进行社会改革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与开拓进取精神等优秀品质,赢得了土耳其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探究点 凯末尔改革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25年,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1934年,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1926年上半年,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1925年9月,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同年11月,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其费兹帽,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
[答案] 学习西方,民主化、世俗化、现代化。
材料二 M哈坎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认为尽管国家实行世俗化的政策,但对于民众来讲,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答案] ①观点一:错误。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打破传统宗教文化对政府、对民众的束缚,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②观点二:正确。世俗化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操之过急;伊斯兰教仍然留在社会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众一时难以适应改革;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推行,容易形成专制。
③观点三:不全面。综合①②内容论证。(注:本问为开放式提问,以上三种观点均可)
[结论形成]
凯末尔改革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1)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凯末尔政府的改革,促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土耳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政治方面,政权、社会同宗教的分离,有助于巩固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3)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改变了封建的、半殖民地的生产方式,使土耳其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奴役,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
(4)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凯末尔的改革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
2.局限
(1)凯末尔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存在明显的不彻底性,经济改革的缺陷是: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缺乏效率,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过程中存在操之过急,政府强制手段推行等,形成政府与民众的对立,造成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指()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民主革命
C.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选A 凯末尔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但并未披上宗教外衣,也未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C两项;D项的说法与题干不符,答案为A。
2.凯末尔就任总统以后说:“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
A.与协约国谈判,废除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
B.与希腊谈判,收回伊斯坦布尔的行政管理权
C.与周边国家缔结友好条约或边界条约
D.从政治体制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国家引入现代化轨道
解析:选D 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故D项最符合题意。
3.凯末尔任总统后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下列反映其理论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土耳其政教合一的政体 ②革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③效仿西方的法律法规 ④教育与宗教分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凯末尔对土耳其的民主化、现代化的改造思想,①②③④都正确。
4.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解析:选B 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故选B项。
5.凯末尔改革期间曾经脱去军服,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以社会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国人中间;也曾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校、乡村广场,教人们书写新文字。以上事实最能说明()
A.凯末尔文武双全
B.凯末尔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
C.凯末尔推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
D.凯末尔善于向西方学习
解析:选C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晚礼服”、“教师身份”可推断出C项符合题意。
6.土耳其独立后凯末尔被土耳其人尊称为“国父”,受到广泛拥戴。对此,凯末尔说:“是历史将我推上了独立运动的浪头,你们才是土耳其民族的真正英雄。”凯末尔的话体现的唯物主义思想是()
①时势造英雄 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③历史属于真正的英雄 ④个人的作用是主要的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历史”和“你们(人民)”明确地说明了凯末尔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点总是无可争论的:在正当土耳其人民处于他们历史上最阴暗的时刻,凯末尔主义革命给他们带来了新生和希望,使他们重新获得了活力和自尊,不仅带着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独立的道路,而且走上了更加稀罕,更加珍贵的自由道路。
——英国历史学家伯纳德刘易斯
材料二 凯末尔改革从民族问题入手,依次解决政治、宗教、社会习俗、经济等问题,采取每个时期只做一件事情的策略,针对每一件事情,凯末尔也颇为用心策划,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一是容易解决的问题通常反对者较少……二是先易后难便于改革的成功,每一次成功都为凯末尔的权威加上一重砝码,又为接下来的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亨廷顿所说:“改革是由凯末尔计划好的,这种统一——权威——平等,是实现现代化最有效的顺序。”)
——崔大权《改革的任督二脉:勇气与智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最阴暗的时刻”的涵义,并概括凯末尔的历史功绩。(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凯末尔改革的策略,并分析其策略的成功之处。(6分)
解析:第(1)问,“最阴暗的时刻”的涵义是土耳其革命前的社会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凯末尔的历史功绩。第(2)问,从材料“凯末尔改革从民族问题入手,依次解决政治、宗教、社会习俗、经济等问题”“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得出凯末尔改革的策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分析凯末尔改革的策略的成功之处。
答案:(1)涵义:一战结束,土耳其战败,奥斯曼帝国瓦解;大片领土被占领,土耳其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
贡献:驱逐殖民势力,赢得国家的独立(领导民族斗争,建立土耳其共和国);通过改革把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2)策略: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易后难的原则。
成功:减少改革阻力;促进改革的阶段性胜利;树立改革者的权威;推动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凯末尔改革大事年表
年代事件
1922年1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君主)制
1923年10月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
1925年11月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
1926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不久又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
1928年8月宣布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
1933~1937年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同时取消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如帕沙),而代之以贝依(先生)、贝扬(女士)等新称呼。凯末尔带头放弃过去头衔,接受大国民议会授予他的姓——阿塔图尔克(ataturk,土耳其之父)
——摘编自毕健康《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之反思》等
材料二 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凯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凯末尔改革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问,凯末尔改革的历史作用亦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
答案:(1)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健全法律,实行法治;实行政教分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推进世俗化、平等化,推行文化改革。
(2)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使国民素质得到提升。(任答三点即可)
第四单元第3课凯末尔
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重点:凯末尔改革措施及评价。难点:凯末尔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
一、独立之路
1、青少年时代的凯末尔:
1881年出生于萨洛尼卡→12岁考入军校→24岁陆军大学毕业→放逐派遣至。
2、军事上崭露头角:指挥战役获胜,被誉为“伊斯坦布尔”。
3、民族革命:
①背景:协约国妄图肢解土耳其,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过: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领导击败希腊武装入侵→签订《》。
4、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
1923年10月,大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首都设在,当选首任总统,兼主席和总司令,国家从此诞生。
二、凯末尔改革
1、改革原因:凯末尔认识到,要巩固独立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必须振兴国家。
2、选择道路:走具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现代化道路。
3、改革内容:
(1)政治:废除(封建君主)和(宗教领袖),实现政教分离,改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2)社会文化:颁布改革和其他象征物的法令,自己作为形象大使。
(3)文字:废止,用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4)教育:宗教与学校教育分离,全国的教育机构隶属。
(5)法律:采用西方法律,废止伊斯兰教法,废除多妻制和行为,建立的结婚和离婚制度。
(6)经济:以为师,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4、改革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5、改革特点:世俗化、西化、全面彻底、影响深远。
6、改革评价:
①积极: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30年代,土耳其成为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它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并使国民素质得到发展。
②消极: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暴露出凯末尔国家主义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评价凯末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国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依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第四单元第3课凯末尔
1、功:
①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反抗外国侵略,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2、过:
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资产阶级局限性。
3、总:
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国父”称号。
(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3)独立、富强(或民主)。(4)增强军队战斗力,凝聚民族力量,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一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
教学难点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候争霸,虽然泰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泰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当时泰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变革时代
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变法,之后楚国变法。
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
①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局面。
A.荀子:“”,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主张除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和。
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一)历史背景:
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
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李悝变法,之后国吴起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第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的恶习;由雍迁都;允许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吸引。
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⑴游说:商鞅以之术游说,劝说他“,”,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力量壮大。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
1、人物:,商鞅(官职)2、中心:“”和“”。
4、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3、目的:实现。
(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第一阶段:公元前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成效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
五家为一伍,
十家为一什。
:一家犯法
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加强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权力
新法推行
几年后,
逐渐成效,
秦国对外
战争不断
胜利。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①收粮多织布帛多
免除。
②凡从事工商业或
懒惰而至穷的,要受到惩罚。
③以优惠政策吸引
百姓来秦垦荒。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奖励军功
按军功赏赐
①按功受爵,制定级爵,
即“”
②没有军功
③不再受爵。
对聚众乡里私斗
的人。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第二阶段:公元前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废井田
开阡陌
废井田制度,
实行制度。
承认权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提高生产积极性。
废分封
行县制
①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县辖若干乡镇。
②县设(县令),
(副县令),(军事)
③在新兼并地区设,
负责郡政。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流传至今的“”。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①禁止私下,
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②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
③有20男则分户的“”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刺激小农生产的积极性。
燔诗书,明法令
禁止,想要做官
就得,
加强专制统治。
课堂演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四)变法的评价
1、历史作用:
⑴政治上:
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政治体制,形成的风气。
⑵军事上:
从“”到“”,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⑷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局限性:
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
⑵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⑶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⑷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
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2、成功原因:
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⑷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受。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二节秦国的崛起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力增强,要求废除世袭制,按照选任官吏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
⑴实行:①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
②商鞅变法时:
A.实行,制度级爵(也称“”)。
B.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
C.不得铺张,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⑵作用:
①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
②废除了制,打破了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
公元前年被封为诸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不能参加。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
⑴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⑵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的悲惨结局
⑴原因:
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⑵结果:
前338年死,(驷)继位,保守势力污蔑其“”,在封地()他及全家被害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启示?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⑴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的风气
⑵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的战争。
3、商鞅变法的启示:
⑴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⑵改革有时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⑶改革家的变革精神值得后人钦佩。⑷执政者的态度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
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
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
参加中原盟会。
第一强国,傲视群雄,
六国合纵联合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
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分异令。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①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④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2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