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M.JAb88.cOM/p>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教学目标
1、识记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的主要建筑及特点,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及意义。
2、由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史实,理解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教学重点
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
教学设计:
关于“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
在“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收集工作,收集关于古埃及神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一个简单的汇报,看哪位同学收集的最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古埃及神庙遗产的真实艺术特征,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阿布辛拜勒大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吧!神庙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大家随我进入神庙!神庙内部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组成,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庙殿堂的顶壁!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从外部,仰视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吧!小神庙也是由人工雕凿在崖壁上,此神庙是拉美斯二世为妻子修建的。规模稍小,故称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同学们,随我走进神庙!饱览庙内景观吧!大家看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与其他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大家在神庙墙壁和天顶上发现了什么?对了!是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这些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却依然色彩如故。菲莱神庙导游介绍说:菲莱神庙也是努比亚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请走进神庙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众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无比,令世人惊叹!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学习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结构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知识。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一目
课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有关的材料。通过调查来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主题是“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途径?”,通过讨论使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以提高。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导入学习本目全部内容和。
本目内容学习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心?问题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中,搬迁人员是如何精心设计、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教师可以设计成功搬迁意义的讨论,拓展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意义的评价。
例如,(评价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努比亚文明遗址面临着危险时,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建筑遗址的成功搬迁,这应归功于国际性的救援活动。

相关阅读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努比亚古埃及神庙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通过对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兴起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性。

1.例举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兴起等知识,说明其在埃及文明中的历史地位,探讨努比亚遗址的宗教建筑艺术特点。

2.例举分析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典型代表及艺术价值,说明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3.列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史实,说明人类文化遗产拯救活动中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1.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非凡艺术价值,树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命运的责任感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2.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艺术文化价值,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

3.由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大规模拯救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援助精神。

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建筑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大神庙的建筑特征;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菲莱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

通过对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文化遗产代表的认识,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认识阿布辛拜勒等神庙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

问题探究法

情景体验法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援助抢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及意义。

由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史实,理解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神庙历史遗址的:努比亚遗址神庙群是古代埃及神庙艺术的集中体现,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与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阿布辛拜勒神庙和菲莱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其雕像形象逼真,气势宏伟,浮雕因精美而闻名于世。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阿布辛拜勒神庙文化转移到安全地带,按旧貌重建,避免被人为毁坏的命运,国际力量积极参与,一次国际性救援活动大规模展开了,成功地拯救了几十处古迹,这次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活动,展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课涉及的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吸引力,一些具体知识内容的难度不是太大,因此,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学中涉及的情感价值观培养问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把教学活动依托在一定的情感材料上,逐步形成真切的态度,达到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教学目标,切忌不能空泛而谈,也不宜用历史结论充当情感感受。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历史概念,如:阿布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并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分析重点,逐步深入探究“为什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一问题,为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古代埃及神庙是埃及典型、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与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创造了奇迹般的历史,也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神庙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是哪儿?你游览归来后,你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古埃及神庙的艺术价值吗?问题二、今天,如果你再去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旧址,你还能看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旧貌吗?为什么?以上事件有何历史标志性意义?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本目内容叙述了古埃及神庙文明的兴起状况、古埃及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神庙的艺术特点等问题。

(1)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兴起。

教材先叙述了神庙文明产生的背景: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来又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此时期,古埃及王国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逐渐取代了金字塔,神庙建筑群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随后,教材指出神庙建筑的总特征:古埃及神庙,主要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努比亚遗址的神庙宗教建筑,大多建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数千年前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2)神庙建筑群的杰出代表──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教材分析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西岸,包括一大一小两座神庙,全部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阿布辛拜勒大庙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

教材叙述外部特征说: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四尊雕像高20米,造型一致,都是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这些雕像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是古埃及艺术中绚丽的珍品之一。

教材描述内部特征说:神庙内部与一般神殿相似,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其进深达60米。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座神像,拉美斯二世位列其中。整个殿堂的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动地反映了拉美斯二世统治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俗。

教材惊叹神庙的精湛之处: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这道阳光被称之为“天堂的火焰”,据说从此之后每年在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两天,阳光都会这般投射到神庙最深处拉美西斯二世的身上。

建议教师在知识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互动并轻松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教师提问:你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部,了解该神庙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可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图”,观察出:神庙雕凿于崖壁上;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巨型石像,石雕像造型一致,神态威严,气势雄伟等内容。

教材对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由外观到内部依次叙述: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庙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只是规模稍小。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有多座精心雕刻出的王后──妮菲泰丽的塑像,与多数古埃及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三千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学习阿布辛拜勒小神庙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艺术内容有哪些?学生可说出:神庙在崖壁上雕凿,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石像高大等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神庙其他图片,并根据图片的直观内容,提出与图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神庙艺术特征的认知,但注意不能把知识拓展过多。

对菲莱神庙,教材择其精要说:坐落在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努比亚地区另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众多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神庙建造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提问:你能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内容”,说明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既顶礼神明,也炫耀自己的功绩与威严”吗?学生可以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上“对太阳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推崇”等内容来回答问题。

本目教学,教师还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神庙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回到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准备,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出几名同学扮演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莱菲神庙的游览导游家,让导游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畅览神庙艺术美景。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一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本目内容叙述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简单内容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等问题。

(1)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

早在1901年时,埃及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使得努比亚神庙遗址不可避免地将落到了被湖水淹没的命运,1960年以后,努比亚文明遗址更是面临着随时消失在水海的危险。幸运的是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他们在1959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间合作保护计划,会议后他们查勘和寻访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苏丹之问的遗址,并发表了关于勘察、考古和发掘遗址的建议。在国际社会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的努比亚遗址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并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护组织发表了一份国际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向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抢救努比亚遗址。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一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心?教师引导学生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文明价值来说明问题。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的呼吁发出后,先后得到了51个国家的响应。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个国家派出考古专家实地调查和勘测,决定将这个遗址整体搬迁,易地保存。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与保护运动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具体方案是瑞典的专家提出的。根据这个方案,埃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特殊的工艺,把大庙小庙切割成块,分别编号。然后用起重机吊装,搬运到新址,再按原样重新复原。正面的缝隙,全部用石头颜色一样的灰浆补齐。由于切割时注意了接缝尽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装配后的神庙外观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迹。只是在神庙内部,故意留下接缝,以便游客可以联想起神庙的搬迁。尤为令人钦佩的是,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两天早晨,太阳的光线可以从外面照射到最里面的太阳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国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亚遗址的四十多处古迹。其中的22座神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按旧貌重建,避免了被人为毁坏的命运。为纪念这次搬迁,在神庙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的文件等。1980年,埃及动工兴建了努比亚博物馆,以纪念这次国际救援活动,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纪努比亚文明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努比亚博物馆建成以后,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对本知识点的学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二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的辛勤劳作”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中,你觉得取得了哪些成功?留下了怎样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问题,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努比亚遗址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目内容既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内容所在。建议教师要采取提问对话的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什么要搬迁?为了搬迁社会各方面力量做了哪些准备?问题二、你能向同学们介绍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过程吗?这次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给你留下了哪些情感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师生对话,解决教学重点知识,学生阅读课文知识,配合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本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思考提供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师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学习目的。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吊装图》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图》,以此两幅图片设立情景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假如你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现场的一名指挥者,你说一说搬迁施工现场需要哪些技术人员?你说一说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的简单程序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参与搬迁活动的内心感受吗?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师生对话或学生相互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

在“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收集工作,收集关于古埃及神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一个简单的汇报,看哪位同学收集的最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古埃及神庙遗产的真实艺术特征,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中,本目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是如何产生的?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问题二、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这些杰出的建筑各自具有怎样的艺术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神庙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一目

课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有关的材料。通过调查来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主题是“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途径?”,通过讨论使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以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导入学习本目全部内容和。

本目内容学习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心?问题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中,搬迁人员是如何精心设计、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述“阿布辛拜勒神庙”时,可设计挑选若干名同学分别充当“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神庙”的导游。

阿布辛拜勒大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吧!神庙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大家随我进入神庙!神庙内部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组成,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庙殿堂的顶壁!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从外部,仰视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吧!小神庙也是由人工雕凿在崖壁上,此神庙是拉美斯二世为妻子修建的。规模稍小,故称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同学们,随我走进神庙!饱览庙内景观吧!大家看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与其他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大家在神庙墙壁和天顶上发现了什么?对了!是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这些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却依然色彩如故。

菲莱神庙导游介绍说:菲莱神庙也是努比亚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请走进神庙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众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无比,令世人惊叹!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学习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结构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知识。

案例二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最需要的?”。

观点一: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技术上,可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观点二: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资金上,可弥补经费不足,度过困境。

观点三: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效应上,可产生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观点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环境上,可最大程度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活动。

……

案例三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成功搬迁意义的讨论,拓展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意义的评价。

例如,(评价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努比亚文明遗址面临着危险时,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建筑遗址的成功搬迁,这应归功于国际性的救援活动。

第2课墙上的斑点学案



2.*墙上的斑点
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爱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
爱自己的人首先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说想让别人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让别人爱你,必须先爱别人。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伍尔芙(1882—1941),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她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因身体原因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从父亲的藏书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运用“意识流”技巧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41年3月投水自尽。她是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主要作品有《海浪》《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等。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由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发表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都在其后续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别墅() 古冢() 芜菁()
箭镞()茎干()怂恿()
鳍翅()碗橱()铁裙箍()
呆滞()赝品()合拢()
答案 shù zhǒnɡ jīnɡ zú jīnɡ sǒnɡ qí chú ɡū zhì yàn lǒnɡ
2.多音字
量()分量()衡量闷()沉闷()闷热
当()当真()当家扎()扎根()包扎()挣扎
答案 liànɡ/liánɡ mèn/mēn dànɡ/dānɡ zhā/zā/zhá
二、词语辨析
1.原型 原形
都有“原来的、本来的”之意。“原型”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是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含贬义。
(1)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或许能把“野鸡大学”打回________,遏制其野蛮生长;然而,若要把它消灭得无影无踪,还高等教育一片晴朗天空,则需久久为功,在培养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2)该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顾家四兄弟携手进军影视界,辗转南洋、香港,最终成为华语影视大亨的故事。不难分辨,剧中人物的________就是邵逸夫。
答案 (1)原形 (2)原型
2.掩饰 掩盖
表示把真相遮蔽起来不让人知道。“掩盖”指遮盖,是个中性词,而“掩饰”是个贬义词;“掩盖”适用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事物,如大雪掩盖着田地;也可以用于好的或坏的思想行为,如掩盖罪行、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掩饰”指通过某种手段掩盖真实情况,如掩饰错误、掩饰险恶用心等。
(1)众所周知,偏见和误解会________真相、误导行为。特别是对于供给侧改革这样的国家大战略,错误认知更需要及时澄清,以免产生或扩大负面影响。
(2)以色列并没有遭到伊拉克生化武器的袭击,相反在美军攻入巴格达之后,摘下防毒面具的以色列人________不住自己的喜悦,欢呼“中东从此不再是昨日的中东”。
答案 (1)掩盖 (2)掩饰
三、成语积累
1.一哄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悬而不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瞬即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2.悬,高悬,悬立;决,决定、解决。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3.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4.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主旨归纳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表现的主题:①对妇女问题的关注,深刻地揭示了男权社会中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的存在。伍尔芙呼吁妇女应当毫不畏惧地摆脱这种男权的束缚,打破这种尊卑序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②表现出作者对安宁生活的渴望。③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
文本探究
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
作用承转点例句具体功能
引导过滤对斑点展开联想前“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句说明人的思维特点,为后面联想奠定基础
概括总结从斑点想到木板,想到树及树倒后“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句对前面一次连续意识流的提炼,揭示生命的本质
凸现提升主题文章整体所表现的生命的神秘,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句:“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句明确文本的意义,清楚文中所出现的意象
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
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
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
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深层的含义在于作者把树比作是自我追求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独立自由的渴望,象征了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4.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请你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写作特色
1.内心独白
本文通篇使用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联想
墙上的一个斑点引发了“我”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飞蛾之死
伍尔芙
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翼底黄”是杂交的产物,既不像蝴蝶一般色彩鲜艳,也不像飞蛾类那样全身灰暗。尽管如此,眼前这只蛾子,狭狭的双翼显现着枯灰色。翼梢缀有同样颜色的一圈流苏,看上去似乎活得心满意足。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时届九月中旬,气温舒适宜人,而吹过来的风已比夏季清凉。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铧片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漉漉又乌油油。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远远望去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过了一会儿,大网慢慢降下,直到林中的每一处枝头落满黑点。随后,大网突然再次撒向天空,这一回,划出的圆弧更大,同时伴以不绝于耳的队队鸦噪,似乎一会儿急急腾空而去,一会儿徐徐栖落枝头,乃是极富刺激性的活动。
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梨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从正方形窗玻璃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你无法不去注视它;你甚至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怜悯。这天早晨,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相比之下,作为一只飞蛾浮生在世,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看到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飞蛾虽小,甚至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
然而,正因为它微不足道,正因为它以简单的形式体现了从打开的窗户滚滚涌进并在我和其他人大脑错综复杂的狭缝中冲击而过的一种活力,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使人感到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以尽可能轻盈的手法饰以茸羽之后,使其翩跃起舞,左右飞旋,从而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这样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飞蛾使人无法不啧啧称奇,而在目睹飞蛾弓背凸现的模样的同时,看它装扮着又像背负了重荷,因此动作既谨慎又滞重,人们不禁会全然忘记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倒是会又一次想到,生命若以另一种不同于飞蛾的形态诞生将可能变成什么,而这种想法自会使人以某种怜悯的心情去观察飞蛾的简单动作。
过了一会儿,飞蛾像是飞得累了,便在阳光下的窗沿上落停。飞舞的奇观已经结束,我便把它忘了。待我抬起头来,注意力又被它吸引了去,只见它在试图再次飞起,可是因为身体已太僵直,要不就是姿态别扭,而只能扑闪着翅膀,落到窗玻璃的底部。当它挣扎着往顶部飞时,它已力不从心了。因为我正专注于其他事情,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看着飞蛾徒劳地扑腾。同时,无意识地等着它再一次飞起。犹如等着一台暂时停转的机器重新开动而不去探究停转的原因。也许扑腾了七次,飞蛾终于从木质窗沿滑下,抖动着双翅仰天掉在窗台上。它这种绝望无助的体位唤回了我的注意,我顿时意识到飞蛾陷入了困境,它的细腿一阵乱蹬,却全无结果,它再也无法把身体挺直。我手持一枝铅笔朝它伸去,想帮它翻一个身,然而就在这时我认识到,扑腾失败和姿态别扭都是死之将至的表征。于是,我放下了铅笔。
细腿又抖动了一次。我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那儿发生了什么?大概已是中午时分。田畴劳作业已停止。原先的奔忙已为静止所取代。鸟儿飞往小溪觅食;辕马立停。但是,那股力量依然聚集在那儿,一股冷漠超然、非人格化、不针对任何具体对象的力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枯灰色的小飞蛾作对的,正是这股力量。试图抗拒这股力量,全然无用,我所能做的,唯有看着飞蛾软弱的细腿作出非凡的挣扎,抵拒那渐渐接近的毁灭伟力。毁灭伟力,只要它愿意,本可埋没整个一座城池;除了城池,还可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我知道,与死神作搏斗,世间万物都无取胜的可能。虽说如此,因为筋疲力尽而小憩之后,细腿又抖动起来。这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当然,你定会赞同求生的一方。与此同时,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作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不知怎么的,我又一次见到了那晶莹的生命之珠。虽说意识到一切全是徒劳,我重又提起铅笔。然而正在这时,确凿无误的死亡征兆出现了。蛾体先是松弛下来,旋即变得僵硬。搏斗告终,这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死了。看着飞蛾的尸体,看着这股巨大的伟力把这么一个可怜巴巴的对手捎带着战胜,我心头充满了惊异感。几分钟之前,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如今死亡也是同样地奇谲。飞蛾端正了身体,安安静静躺在那儿,端庄而毫无怨尤。哦,是的,它好像在说,死神毕竟比我强大。
【品读】伍尔芙的意识在《飞蛾之死》中四处流动,不断地从飞蛾流向窗外的自然,从生机勃勃的万物又流回飞蛾的垂死挣扎。她的意识看似散乱,却并非毫无疆界,仔细记录作者的思绪以便读者能感同身受。这是一只毫不起眼的昆虫,却因为伍尔夫四散的想象力,而有了动人的品质。它一次次扑向阳光不言弃,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求生的欲望,蓬勃的力量,毫不退缩的勇敢让伍尔夫对它充满敬意——她用“端庄”来形容一具虫尸。全文可被看作一个巨大的隐喻,伍尔夫将飞蛾比作自己。她为了写作以及两性平权运动燃烧自己的生命,长期忍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向着光明飞去,面对死亡也要垂死一搏,一路走得艰辛,最终在59岁时自杀身亡。“死神毕竟比我强大”,伍尔夫这样写道,隐含的意思昭然若揭——但我已尝试过。

第2课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第2课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教学目标
识记颐和园的建筑过程,主要景区构成,功能分类
理解颐和园的兴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理解“前朝后寝”的景区布局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德和园是“京剧的摇篮

教学重点
1、理解颐和园的修建历史
2、理解颐和园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颐和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园林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3、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和颐和园的恢宏气势,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颐和园游览路线图,可以导游的身份来开始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
一、“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
1、颐和园的特点、历史地位、修建历史
(1)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给颐和园设计一份简历。
教师展示:出示一份有关某人的简历,学生作为参照来做,完成后展示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简历:(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2)提问2乾隆为什么修建清漪园?慈禧太后为什么能两次重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乾隆和慈禧时期整个中国的状况
2、引导回顾学习过的近代史有关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分析,
3、使牢记历史教训,落后带来挨打。
二、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直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一些有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建议选择以下作为重点景区介绍: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居住区:玉澜堂和德和园。
建议讲述以下两个内容:①1898戊戌变法:光绪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变法失败被囚禁在玉澜堂。
②国粹京剧,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是如何崛起的?
18世纪末,为给乾隆帝祝寿,安徽的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流传入京,同徽班合作,徽汉两调逐步融合,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的剧种,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原因:①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各个剧种,吸引了观众。②清朝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也喜爱京剧,贵族官僚不断把戏班招到家中演唱,都促进了京剧的发展。
三、游览区的迷人景色
教学建议:展示有关教学图片并适当补充史料,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的“主要景观“:
景区主要景观特征
万寿山前山。长廊佛香阁与智慧海华丽宏伟
昆明湖西堤十七孔桥文昌阁清晏舫辽阔
后山后湖景区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优雅恬静
教学建议:重点选择整个昆明湖景区来分析,作为案例,学生以此作为参照,分析另两处
景区的特征
出示乾隆的《万寿山昆明湖记》
问题:乾隆自述扩建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和后果十什么?
主要目的是为了兴修水利,后果是昆明湖的深度和广度比以来增加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护城河的水量充沛,利于漕运,也增加了西郊的灌溉面积。其次乾隆为母亲祝寿,修成寿桃型湖泊。
出示昆明湖的景观图片,
问题:总结昆明湖景观的特色?
具有杭州西湖风格,江南园林的景色,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即借园外之景为园中之景。
小结:陈毅《颐和园划船》
问题: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是个人工水库

七、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清宫殿、皇家园林、陵墓体现了(C)
①皇权至尊②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③封建王朝的蒸蒸日上④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颐和园是近代历史的见证,晚清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在颐和园,或决策于颐和园。请阅读下列关于颐和园的介绍: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简历:
(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慈禧再次修复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颐和园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
图一慈禧太后画像图二德和园
(2)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它是如何崛起的?

3、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材料一
颐和园全景图
(1)结合上图指出颐和园政治活动区的组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图一颐和园风景图二苏州街图三谐趣园
结合以上三图说明颐和园在建筑上如何融入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

材料三
啊!颐和园的精致十分灿烂,
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
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
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
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
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玉血汗,
也苦费了科学钻研!
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
她并没有意识稻她从覆灭的海军中。
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3)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4)请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描述或评价,说出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

参考答案:1、C
2、(1)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工程开始,那时清王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有了大建园林的条件。时光流转,颐和园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受到摧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前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又洗动了颐和园;1902年之后,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外交场所;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又经历了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园林荒芜,建筑残破。1948年12月,好她先于北京城获得新生,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3、(1)颐和园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包括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处的南北房群。其建筑的特点体现了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多堂皇壮丽、风格雍容华贵等特点。
(2)昆明湖中,有一道长堤把水面一分为二,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苏州街,依照江南水镇遍设店铺,建成一条买卖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楼台水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
(3)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
(4)颐和园被列入名录的主要理由:一方面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艺术地融为一体,反映了文化与自然应融为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包容了我国北方、江南和西部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导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文题解读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名篇,主要写商人远航经商,追求财富的冒险生活的故事。作品以辛伯达航海旅行为线索,反映了中古阿拉伯世界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有最为丰富的海外见闻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展示了各地奇异的风俗习惯。
走近作者
《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代表了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变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背景纵览
中古时代航海旅行充满了艰难险阻,但商人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航,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要赚大笔的钱”,二是海外奇异的风光吸引着他。这正是早期商业资产者精神上的重要特征,《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航海家辛伯达主要代表了有强烈欲望的早期商业资产者的形象。
字词梳理
1.多音字
2.形近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28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