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学案(湘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学案(湘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6讲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考点一 区域的基本含义

强化专练

1.能够体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是( )

①位于东部沿海南部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田耕作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

答案 B

考点二 区域发展阶段

强化专练

2.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 )

A.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

B.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m.jAB88.COm

C.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D.以科技密集型工业为主

答案 B

命题视角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2007年8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建设俄罗斯边境至中国东北的原油管道。《规划》覆盖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规划》中明确要将东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丙区域水系图中的①②③三个城市中以汽车工业著称的是 (写出城市名称),通过①城市的铁路线有 、 、 。辽宁省某市产业结构示意图中A表示 工业,B表示 工业。

(2)图中甲乙两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3)分析图中丙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 (1)长春 京哈线(哈大线) 滨洲线 滨绥线(三条铁路线顺序可以互换) 钢铁 森林

(2)不相同。甲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由于牲畜过多,过度放牧现象严重,草场破坏,导致草地荒漠化;乙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3)河流(松花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夏汛;流经地区林木比较茂密,所以含沙量比较小;由于补给较充足,汇入支流也较多,所以流量较大。

变式演练

1.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只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各种各样的联系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C.区域内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且与人类活动有关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答案 C

命题视角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中铁路Ⅰ沿线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人民在河流中游两岸开展传统粮棉生产,下游有许多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A城市解放前以煤炭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9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B城后,A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城市却出现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据此材料并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简要描述A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

(3)A城市正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请你为其城市经济发展和改造献计献策。

答案 (1)①煤、铁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丰富;②粮棉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③海洋、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

(2)由原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到钢铁工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①调整产业结构,从以资源型为主向以科技、市场型为主转变,并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城市环境。

……

附件下载

扩展阅读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教学案(湘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教学案(湘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9讲 人口与环境

课时1 人口增长模式

考点一 人口增长

强化专练

1.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 (1)B (2)B

考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

强化专练

2.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1)~(3)题。

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①3.83.20.6

②3.82.41.4

③2.91.71.2

④1.31.00.3

(1)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双选) ( )

A.①B.②C.③D.④

(2)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再生产类型判断不正确的是 ( )

? A.①—原始型B.②—现代型?C.③—传统型 D.④—现代型

? (3)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双选) ( )

? 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C.社会福利D.文化观念?

答案 (1)BC (2)B (3)CD?

命题视角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及其特点

(考题改编)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计算并回答问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国。

(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单项选择) ( )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

国家15岁以下15岁到64岁65岁及以上

A国50455

B国176518

?

图2

(4)分析图2可以看出,A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是什么??

答案 (1)30 A C (2)A?

(3)

(4)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对策: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变式演练

1.根据我国2005年人口构成表,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1)~(2)题。

……

附件下载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案(湘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案(湘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1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强化专练

1.继“神舟”系列陆续发射升空后,我国又制订了月球探测工程计划。读图回答(1)~(3)题。

(1)我国大力开展太空探索可以 ( )

①提高对太空的认识和开发月球资源的能力 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③推动国民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与革命 ④与美国等超级大国分享太空资源?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在月球上发射航天器的优势远远大于地球,这是由于月球 ( )

①离太阳更近 ②引力小和无风 ③有大量的 3He ④南极存在冰冻水?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未来,我国宇航员在月球登陆后,可能观测到的现象有 ( )

①流星现象 ②彗星 ③极光 ④满天星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1)B (2)A (3)D

考点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强化专练

2.读“我国沿30°N年太阳总辐射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地是 (地形区),该地年太阳总辐射量高的原因是 。

(2)图中D地是 (地形区),它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2)四川盆地 地处盆地地形,多阴雨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

命题视角一 太阳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2007•上海地理)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的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据此回答(1)~(3)题。?

(1)2007年4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

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 )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2)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3)据报道,我国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天文台,该地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

A.极昼时间长 B.极夜时间长

C.空气稀薄、干燥 D.海拔高,离太阳近?

答案 (1)A (2)B (3)C

……

附件下载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特征。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
3、西部大开发措施: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③开发优势资源(如矿产、旅游)、发展特色农业(如新疆的瓜果);④以市场为导向。
4、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以匹兹堡为例:①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②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的形成);③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④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
5、产业转移(以东亚和珠江三角洲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②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
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
与合作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生产与制造改变区域地理景观,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6、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①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③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资源的需求与区域所赋存的资源不匹配。
7、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①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为天然气目标市场。②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向东经过甘、宁、陕、晋、豫、皖、苏七省,最终到达上海。
8、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东部沿海和中西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显著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比重)。
③今后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9、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10、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西气东输工程的巨大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⑷对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②有利于缓解西部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对管道经过地区植被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1、晋煤外运。东西向铁路主要大秦线(秦皇岛港)、神黄线(黄骅港)、焦兖日线(日照)等。
12.南水北调。
(1)北方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半湿润地区,降水少,河流径流不丰富;降水集中在夏秋,冬春缺水严重;降水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2)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比较:
线路优点缺点
东线从扬州江都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①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少;②可调水量大。①水质较差;②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运行费用高。
中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二期),出丹江口水库(一期),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①可以自流;②水质好。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既可缓解华北缺水,也可缓解西北缺水。工程浩大。
13、西电东送
★指开发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到广东、上海、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三大通道:
南部: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黔、桂、滇交界处的红水河的水电及黔、滇两省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
中部: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北部:将黄河中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
西电东送的影响:对西部: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②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和交通压力;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大气环境质量。14、青藏铁路
★从西宁到拉萨,2006年7月通车的是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
★面临的三大难题: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促进青藏地区资源的开发(如旅游),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内地与青藏地区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15、西北地区荒漠化
(1)背景: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形成以荒漠、草原为主的景观,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2)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和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3)荒漠化的防治: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调整农业结构,扩大林草面积;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营造防护林;⑤合理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⑦控制人口增长;⑧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
1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②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种及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17、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
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2)早期开发中的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综合开放措施:
防洪(水库)、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
(4)成效和经验:
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主要经验:①设立专门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18、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①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
②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
③工业基础好,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均耕地多。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林业和特产区”),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耕作农业区”)和牧业地带(“畜牧业区”)。
(3)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的主要问题及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黑土的流失:①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②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③植树造林。
森林的破坏: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加上森林火灾、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东北林业的发展应坚持以营林为主。
发展方向:
平原:①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②提高农产品品质;③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④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西部草原:①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②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①天然林保护;②开发多元特色农业产品;③发展特产品加工业。
19、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能源的综合利用:①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②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环境保护和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20、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地理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使其发挥劳动力丰富和地价低廉的优势);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珠三角工业化的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1979-1990;
条件:优势:第(1)点中的条件;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特点:①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②增长相对较缓。
特点的形成原因:①丰富的劳动力;②国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③投资规模小(考虑风险);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
时间:1990年以后;
特点: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原因:必要性:政策优势不明显;工资水平、成本优势丧失。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及新一轮产业升级。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①城镇数量猛增;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
(4)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出现问题的原因:①地区产业基础差;②市场腹地(南岭的阻隔)的限制;③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表现: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与人才队伍处于劣势,腹地范围小,市场不如长三角)。②城市相对建设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产业结构调整(针对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的问题,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②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③加强规划与管理。④治理环境问题。
2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备注
资源普查矿产、水、土地、森林草场、野生动物资源等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灾害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有助与防灾减灾
环境监测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
22、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上,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上空至少有四颗卫星。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军事、交通车辆导航管理、航空器的定位及导航、大地测量、野外勘探、紧急求援、旅游探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3、地理信息系统:简要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述。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主要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24、数字地球。通俗地讲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有关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答案 A
解析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弱。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材料二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材料三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四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 (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方法技巧
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D 2.B
解析 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人类逐水草而居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强北大仓――→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航海早期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①大洋是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有限越来越多,资源开
发的领域大大
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大陆③内部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不被人们重视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答案 C
解析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A.锰结核B.天然气C.煤炭D.石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
考查点2 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
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
C.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D.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岛礁周围的广大海域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
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岛最有名的盐场是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______一带,其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________附近,根据是:纯碱厂需要________________。
(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适宜运到()
A.包头B.鞍山C.上海D.武汉
(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最高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_______举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
答案 (1)莺歌海 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
(2)东部沿海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平原分布广
(3)莺歌海盐场 接近原料(海盐)产地
(4)C (5)博鳌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D 2.A
解析 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A.aB.bC.cD.d
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该岛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由于该岛位于太平洋热带海区,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b地位于岛上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d地虽位于迎风坡,但地势较低,水汽凝结较少。第4题,适宜建海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只有③地最符合条件。第5题,由图上可以看出,该岛是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2011年4月26日,海南迎来建省23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6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第7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第8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
9.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千米。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材料二 “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下图为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目的。
答案 (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
(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强大便捷的海、陆运输能力。
(3)目的: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天津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和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2)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资源、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最大的长芦盐厂等,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交通便利。(3)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0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