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理解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2、通过叙述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提高叙述能力,并进一步树立“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严谨证据意识。

3、通过深入了解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经过,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再现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部分细节,师生共同感悟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激发公民意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

2、难点:由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辛德勒名单》片段,斯皮尔伯格拷问灵魂最深处,人怎会如此疯狂?

2、揭示主题:法西斯和杀戮、战争联系在一起。

教师讲述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史实,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提出问题:德意日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3、讲述新课:意大利走上法西斯道路

教师结合史料,叙述意大利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和过程。

4、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学生模仿教师对意大利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论述,叙述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和过程。教师结合史料予以评价、补充。

5、深入了解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

结合史料,师生共同探讨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详细经过。揭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6、知识归纳:提问,谁把德意日推上了法西斯道路,学生结合材料归纳。

7、情感升华:以德国民众在德国法西斯上台过程中的表现为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

阅读资料:

一、意大利走上法西斯道路

材料一1914年,法国的财富是3000亿里拉,英国是3500亿里拉,德国是4000亿里拉,意大利只有800亿里拉。

统一后,统治者宣称,现在意大利已经统一,有权采取各种方式,包括用武力向外扩张,寻求我们的生存空间。

——朱庭光《法西斯新论》

材料二1919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比1913年降低50%,口粮供应还不到最低需要的25%,粮价昂贵到人们无法忍受的程度。

——阿门多拉《法西斯主义与工人运动》

材料三1919年,全国罢工1871次,55.4万人参加,1920年罢工2070次,231.4万人。——塔斯卡《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夺取政权》

材料四“在意大利使资本主义繁荣兴旺的最好办法,是抛弃民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史密斯:《墨索里尼》

材料五1921年5月,法西斯暴徒袭击欧奇奥贝洛城,打死平民数十人,非刑拷打致伤者多达四五千人,1000多户民宅被抢劫一空,300所住房被烧毁。

——《法西斯新论》

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材料一昭和恐慌,当时小说记载,股票连日下跌,股市一片混乱;全国八成制丝厂,不付女工工资;劳资纠纷破纪录;小学教师2万人遭解雇;青年法学士争当监狱门卫,买卖妇女盛行,卖身为妓者多达2万,甚至公开广告“欲卖女儿,请进门洽谈”。

——郑寅达《法西斯》

材料二1931年,高桥是清担任大藏相,推行一系列国家干预政策,但由于使用增加军费等手段(1931-1936年,日本每年军费从4.5亿日元增加到10.78亿日元,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30.8%增加到40.4%),增加了军事力量,法西斯军部势力大增。

——朱庭光《法西斯新论》

材料三1936年6月26日,军部皇道派青年将校21名军官和1471名士兵分7路行动,打死前首相斋藤,冈田启介、大藏相高桥等9人。失败后,广田内阁上台,法西斯统治正式建立。

——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下册)(一期课改)

三、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材料一、《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把所有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和约让德国失去了1/8领土和1/10人口;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废除征兵制,取消总参谋部,陆军人数保持在10万以下,不得配置重炮和坦克,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只能拥有少量军舰,并不得建立空军;德国废除征兵制,取消总参谋部,陆军人数保持在10万以下,不得配置重炮和坦克,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只能拥有少量军舰,并不得建立空军;德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教材第63页

材料二、1931年,煤矿业巨头基尔道夫给希特勒600万马克作为竞选费用。

——郑寅达《法西斯》

材料三、早在1932年总统竞选时,共产党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谁选举了兴登堡,就是选举了希特勒,谁选举了希特勒,就是选举了战争。”在这次(1932年)选举中,纳粹得到了33.1%的选票。但是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所得选票之和达37.3%(共产党16.9%,社会民主党20.4%)。

——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下册)一年级

材料四、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到1938年德国基本上消灭了失业,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

——赵刚《“迷人”的法西斯》

材料五、(四年计划期间)“要大炮不要黄油”“军火……增长1150%”

——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下册)(一期课改)

材料六、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德国工业生产降低40.6%,出口总额降低69.1%,进口总额降低70.8%,1932年失业人数600万。

——《法西斯新论》

材料七、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新教教士马丁尼莫拉

材料八、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凡是具有德意志血统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的同志。

只有公民才享有决定国家领导和法律的权利。

我们要求对所有托拉斯实行国有化要求参加大企业的分红。

——纳粹党《二十五点纲领》

材料九、“事无巨细,元首具有绝对权威,并完全负责……元首的意志,以及他以任何方式发表的意图……都可以取消法律和修改至今为止通行的法律。

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人口。

我们要求1914年3月2日以来迁入德国的非德意志人立即离开帝国。

反对国内外犹太人的唯物主义精神。”

——希特勒1923年:《我的奋斗》转引自朱庭光:《法西斯新论》

材料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希特勒1933年2月1日

延伸阅读

第7课早期反法西斯战争


第7课早期反法西斯战争

一、共产国际七大1、背景形势:(1)突出特点:19世纪30年代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2)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逐渐高涨;(中国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战争)2、主要目的: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3、大会概况:

项目

基本概况

时间地点

1935年七八月间,莫斯科;(季米特洛夫作重要报告)

中心议题

讨论对法西斯的侵略进行斗争的问题(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

主要

内容

①号召在工人阶级实现团结的基础上,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②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以适应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依据在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复杂不一;4、历史意义(1)突出贡献: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2)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3)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各国主要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西班牙:1936年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3)朝鲜:金日成领导建立祖国光复会;(4)国际纵队: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由世界各国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织;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1、侵略目的:(1)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2)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扩张方向:(1)德国、意大利: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2)意大利:侵略非洲的埃塞俄比亚;(3)日本:侵略亚洲的中国、朝鲜;3、基本认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使得19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质,这一特性不同于以前的民族解放运动。三、亚非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埃塞俄比亚抗意民族解放战争(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项目

基本概况

时间

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条件

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本性和战略意图决定;②埃塞俄比亚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③国际环境有利:英法忙于应付国内危机;(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结果:1936年5月,意大利攻陷亚的斯亚贝巴,不久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①意强埃弱,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根本原因)②塞俄比亚贫穷落后,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③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寄希望于国联制裁意大利;④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埃塞俄比亚孤立无援;(4)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项目

基本概况

基本含义

30年代,英、法、美等国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实行一种姑息纵容的政策;

主要表现

①国联名不符实的制裁;一方面:承认意大利为侵略国,宣布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一方面:重要战略物资石油未列入禁运范围;②英、法绥靖纵容政策;英、法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大利军队使;③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制定

1935年,通过《中立法》而确定;以防美国卷入战争;

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推行

原因

①根本原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竭力避免战争,以维护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牺牲苏联以求得西欧无战争;造成危害有利于意大利,不利于埃塞俄比亚,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2、朝鲜抗日民族解放战争(1)统一战线:祖国光复会;(2)抗日武装:朝鲜抗日义勇队,由流亡中国的朝鲜爱国者组成;(3)抗日活动:①朝鲜抗日义勇队同中国抗日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②1937年,金日成领导取得普天堡大捷,影响极大。四、西班牙内战1、西班牙共和国政府(1)成立: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2)改革:①分配土地给农民,改善工人生活;②解散法西斯组织,打击法西斯势力;2、西班牙内战爆发(1)内战爆发:1936年夏,法西斯军官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开始;(2)平叛斗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共和国政府打退了叛军的进攻,控制了局势;3、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项目

基本概况

开始

1936年8月;

干涉

原因

①控制西班牙①支持佛朗,扩大法西斯影响力,以便未来战争中对己有利;②西班牙战略地位重要;①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咽喉②可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③可以控制地中海,切断英法与东方殖民地的联系;③可以获得西班牙丰富的战略资源:煤和铁;②把西班牙变成检验德意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基本

认识

①德意的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②德意在西班牙的侵略严重损害了英法等国的利益;4、列强的绥靖政策(1)英法:不干涉政策;

项目

基本概况

①害怕引火烧身;②害怕人民革命基于法西斯势力;

规定:不支持西班牙内战的任何一方;①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②禁止西班牙交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

基本

认识

①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任法西斯分子在西班牙胡作非为;②实质上是纵容侵略,从中渔利;(2)美国:中立政策;实际上也是执行不干涉政策,纵容侵略。5、进步势力的援助(1)具体表现:①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援助西班牙人民;②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以积极的道义声援和物质支持;③“国际纵队”大力支持西班牙共和国;☆组成: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

☆行动:同西班牙人民一道,直接参加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2)基本认识:西班牙内战是一场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具有一定的国际反法西斯性。6、西班牙内战结局(1)内战结局:1939年3月,马德里陷落,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建立。(2)共和国政府失败之因:①德意侵略军和佛朗哥叛军联合,法西斯势力强大;②英法美绥靖纵容,遏制了共和国政府;③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力量弱小;共和国政府内部出现了叛徒;※知识归纳:1、19世纪30年代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中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项目

基本概况

备注

主要政治力量

①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支持叛军;成为当时国际矛盾的集合点,被称为“二战的彩排”;②西方大国

绥靖

纵容

①英法“不干涉政策”;②美国“中立政策”;③苏联大力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④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

认识

表明当时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

①以退让换取和平,注定会失败;②只有共同联合,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才能制战争。2、19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战争:

项目

基本概况

备注

型事件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突出特点:具有反法西斯性质;(与以前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同)②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③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同之处

①性质都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①表明当时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②表明反法西斯局部战争无法遏制二战的到来;②都受到英法美绥靖政策的抑制;③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状态;五、法西斯轴心同盟的建立1、法西斯势力的膨胀(1)扩张获得了巨大的物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2)英法美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有恃无恐;2、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1)侵略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之间矛盾日益加剧;(2)共同对抗英法美利益的需要;(3)主要前提:改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秩序;3、法西斯轴心同盟建立过程

同盟建立

时间

主要协定

备注

柏林-罗马

轴心同盟

1936年10月

《德意秘密协定》

德意加强在对外侵略中的合作

德意日

三国轴

心同盟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同盟)

1936年11月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打出

反共“旗号”,

结成

侵略性同盟

①战略意图在于欺骗英法以利于进一步扩张;②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想过早刺激英法美;

1937年11月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法西斯集团初步形成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标志法西斯政治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形成。4、严重后果: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知识总结:1、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1)主要力量:①苏联:主张集体安全,以中立自保;②英法美:绥靖纵容侵略;③德意日:极力侵略扩张;④弱小国家: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坚决反抗法西斯侵略;(2)世界主要矛盾变化:①一战前后:英德矛盾为主演变为英美矛盾为主;②三十年代: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之间的矛盾成为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3)30年代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

导致

决定

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反法西斯力量未实现联合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无法遏制世界大战的爆发(4)30年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5)凡-华体系破产的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2、绥靖政策(1)绥靖政策的类型:

类型

基本概况

备注

英法式绥靖政策①国联名不符实的“制裁”;英、法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②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式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实质是纵容侵略的政策;模糊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苏联式绥靖政策“中立自保政策”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②直接原因:竭力避免欧洲爆发战争;☆一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极力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论☆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满足法西斯的贪欲;

☆祸水东引,牺牲苏联以求得西欧和平;(3)绥靖政策的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纵容侵略的政策。(4)绥靖政策的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企图置中国东北于国际共管;②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未受英法制裁;③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制裁”名不符实;④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未受英法制裁;⑤1936年,德意干涉西班牙革命,英法美实行不干涉政策;⑥1938年,默认德国吞并奥地利;⑦1938年,英法炮制“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⑧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⑨二战爆发后,英法推行“静坐战争”“奇怪战争”,坐视波兰灭亡;(5)绥靖政策的影响①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导致法西斯日益嚣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②牺牲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③推毁了集体安全体系的构建;(6)绥靖政策破产标志: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下台;

第3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第3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背景形势:1942年和1943年,在欧洲、太平洋和非洲各大战场,同盟国军队同法西斯军队英勇战斗,使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转折变化。一、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历史背景(1)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2/3陆军,无法发动新的进攻,寄希望于海军;(2)日本企图巩固海上优势,彻底摧毁美国舰队;2、海战经过(1)时间:1942年6月;(2)概况:日本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伏击取得巨大成功;3、美军取胜关键: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作了周密的应战布置;4、海战影响(1)日本海军主力丧失殆尽,是日本海军近一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惨败;(2)日本从此失去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丧失了海上优势;(3)给美国赢得了一个喘息机会,有时间补充和增加太平洋舰队的力量;(4)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发生了重大转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入反攻;(5)使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发生转折的战场;二、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历史背景(1)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南方战略要地;(2)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全面进攻;(3)德国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以夺取苏联重要粮、油产区;(4)主要目的是包抄莫斯科;2、战役经过(1)1942年7月,德军南北夹击,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2)1942年冬,苏军发动反攻,分割包围德军主力;(3)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3、历史意义(1)改变了苏德战场形势,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苏联由防御转入反攻;(2)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3)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4)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最重要影响)※提示:二战转折点之的以出现在苏德战场,是因为苏德战场是欧洲主战场,抗击着德国绝大部分兵力。(5)导致“轴心国”集团内部出现了深刻的军事政治危机,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三、北非战场形势1、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历史背景:1942年夏天,德意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2)战役概况:1942年1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3)历史意义①沉重地打击了北非的德意法西斯,鼓舞了英国和非洲人民打败法西斯的信心;②阿拉曼战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2、北非战场的结束: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胜利结束;四、地中海战场1、西西里岛登陆战(1)背景: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有利于盟军开辟地中海战场;(2)概况: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3)意义:把战火烧到意大利门口,加速了意大利法西斯的灭亡;2、意大利投降(1)概况:1943年7月,意大利发生七月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2)意义:①意大利投降,标志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②从此,欧洲大陆的战争则由德国法西斯单独进行,从而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点拨提示: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项目

基本概况

政治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进一步巩固①1943年开罗会议,协调了中美英对日作战的行动;②1943年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协调了对德作战的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

各大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①苏德战场,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②北非战场,德意军队投降,使北非战事胜利结束;③地中海战场,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中国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度过严重困难时期,形势开始好转;⑤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后,美军取得了绝对优势;

第3课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

★课标要求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图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时间国别强占租借地或割占领土
1897年德国胶州湾
1897年俄国旅顺和大连
1898年法国广州湾
1898年英国“新界”和威海卫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达到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激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这次上书奏折在请工部堂官代递时,该部堂官竟因“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这句话言词过激不肯代递。无奈之下,康有为又欲南归继续从事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恰在此时,已与康有为有过接触的翁同龢,于一月初四日(12月12日)出面挽留,告诉康有为光绪帝的变法图强的态度仍十分坚决,希望他继续留在北京。
自甲午战后直到德占胶州、俄据旅大以来,光绪帝对国家前途愈加忧虑。当胶州事件发生,翁同龢便向光绪帝推荐了正在呼吁变法救亡的康有为。接着,以敢言而著称的兵部给事中高燮曾,又以康有为“学问淹长,熟谙西法”奏请予以召见。高燮曾的公开奏请,给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但是控制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欣以康有为的职位太低,皇帝直接召见没有先例为由,反对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奕欣建议先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一谈,如果其言可用,才好为康有为破例。光绪帝只得命总理衙门大臣“随时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命令如有所见及有著述论政治者,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呈。” 
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及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康有为。在这次接见中,康有为面对朝廷中最有势力的几位大臣,宣讲了变法革新的必要,也驳斥了守旧官员的谬论。在诸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当天,翁同龢便将诸臣接见时康有为的言词向光绪帝奏闻,当光绪帝得到康有为在被接见中有荐书的表示时,便立即命总理衙门大臣“呈进工部主事康有为所著《日本变政考》、《俄皇大彼得变政考(记)》等书”。在大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第6天(1月29日),光绪帝又谕令总理衙门大臣,进一步明确重申“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并命康有为具折上言”。正是在光绪帝的谕令之下,此后不久,原被工部堂官拒递的康有为之《上清帝第五书》,由总理衙门大臣递到光绪帝的面前。光绪帝看到康有为的这份充满热忱的奏折,被其深深地打动了,尤其当他看到“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话语时,肃然动容,并以此对军机大臣说:“非忠肝义胆,不顾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方陈于朕前乎!”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中影响也最大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分别于1898年3月24日和4月13日由总理衙门呈递给光绪帝,康有为希望光绪帝“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就是仿照俄国“以君权变法”,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新政。
《日本变政考》为编年体,起自1868年(明治元年),止于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经验有六:“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这也正是康有为变法主张的基本纲目。他向光绪皇帝推荐此书说:“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其凡百章程,臣已采择具备,待措正而实行之,其他英、德、法、俄变政之书,聊博采览。然切于中国之变法自强,尽在此书。臣愚考万国书,无及此书之备者,虽使管、葛复生,为今日计,无以易此。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且惟以今日采用之,犹有可及,少迟则俄路(按:指西伯利亚铁路)已成,虽欲变法,将为波兰,亦无能为计矣。”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保国会《章程》宣告:“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并明确地提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国会打算按照强学会的模式,成为全国性的而不是地区性的组织,在北京和上海都设立总会,最终在全国各省、府、县设立分会。保国会成立之后,参加者颇为踊跃,强学会只有30名会员,而保国会有186人,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3个同样性质但规模较小的其他学会也在北京建立起来,它们是保浙会、保滇会和保川会。保国会的成立,是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集合变法力量的一次重要尝试。
保国会成立伊始,就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守旧势力编写的一份《驳保国会议》小册子,很快在北京流传开来。御史黄桂鋆、李盛铎先后呈折攻击保国会,御史潘庆澜则以“聚众不道”的罪名弹劾康有为与保国会。军机大臣刚毅则宣称“将查究会中人”。对此,光绪帝表示:“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
在守旧势力的攻击下,最早和康有为联合倡议的李盛铎也变了卦,参与弹劾以保护自己。同时,保国会成员构成复杂,各自入会的目的不尽相同。大多数举人在4月中旬的会试结果揭晓后已离开京师。这样,只举行了3次会议,维持了大约1个月之后,保国会便被迫自动解散,销声匿迹了。
围绕保国会所展开的这场激烈斗争,是在甲午战后进行的变法与反变法之争的继续。在国家危亡岌岌之时,组织保国会本身就颇具号召力与吸引力。康有为、梁启超通过自己的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广泛宣传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当康有为在会中演讲,“声气激昂”地痛述国家之危动员同胞“愤起救天下”时,在场的听众有“为之下泪者”。保国会成立之后,有人在《国闻报》上刊文指出,“苟无民何有国,苟无国何有君,国者君与民之公称”,要打破“一国之治皆出于君”的传统观念,应“君民相与”,共同奋起救中国。通过这场斗争,保国会虽然解散,但却使变法图存的呼声进一步深入人心。此后“各省志士纷纷继起,自是风气益大开,士心亦加振厉,不可抑遏矣。”
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由此也可见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的情况。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绪颁布《定国是诏》(翁同和拟),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历史上把这次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定国是诏》怎么读?是啥意?
初中历史书和部分参考书记载其颁布诏书叫做“明定国是”诏或《明定国是诏》。《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必修本)和新人教必修3教师用书和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将其叫做《定国是诏》。虽然名称有差异,但实际上是指同一意思。许多同学将其中的《定国是诏》读为《定国是诏》,把其中的“是”解释为“这个”之意。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其中“是”写错了,应为“事”。上述读法和理解都是不正确的,“是”这个字也没有写错。查《现代汉语词典》知:“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因此,上述的《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是光绪帝颁布的改革纲领。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
政治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有涉及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制度局、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文教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注: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可是,他的这种主张,在百日维新的上谕中没有只字的反映。光绪皇帝允许资产阶级发言的限度,仅仅是“士民有上书言事者,……不准稽压,倘有阻格,即以违旨惩处”。
康有为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建议是:“开制度局于宫中,选公卿诸侯大夫及草茅才士二十人,充总裁,议定参预之任,商榷新政,草定宪法,于是谋议详而章程密矣。”这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和《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的中心内容。制度局下面又设法律局等十二个局来分管各事。康有为关于制度局的第一次奏折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送上去以后,光绪皇帝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妥议具奏”。拖了两个多月,庆亲王奕?复奏,否定了康有为的建议。皇帝又命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大臣重议,“毋得空言搪塞”。但是,仍遭到这些大臣们的坚决抵制。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锋等于六月十五日复奏,提出了些所谓“变通办法”,把康有为的建议实际上否定了。对于世锋等的复奏,光绪皇帝表示同意,“奉旨允行”。关于制度局的第二次奏折送上去以后,也石沉大海,连下部议的待遇也没有得到。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于……,动摇了……)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社会上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ChinaHistoryofThelateChing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百日维新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具体措施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教学反思:
1、课前精心准备,资料引用和问题设计具科学性、思辨性、趣味性于一体,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历史学素养的影响。这节课多媒体制作很有实效性,而且整个课题紧紧围绕“百日维新”这一中心内容展开。选择的材料也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答题的同学有30多个,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做选择题的时候争先恐后回答。
2、科学合理地延伸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的走向。如“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按照光绪帝的设想做下去,是通向君主立宪政治之路的。”及“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比较”等,能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历史天地,走向历史的深隧。
3、营造开放的教学时空,张扬学生个性。如两个问题探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各选其中一个,分两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很好的注意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4、不足之处:对教师分析讲解预设太多,学生学法指导相对薄弱,少数基础差的学生难以跟进教学进程。由于是在学生既有知识基础上的在探究,师生都有点轻松,对时间的把握今后要注意。
5、课程问题:从学生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变革时序倒置”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来看,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较差,这显然与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有关。抛开通史体例的模块式教学,割裂了历史的链条,使学生很难理出历史变化发展的规律来,窃以为这是历史教材编写体例上的倒退。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本课测评:
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主要措施见教材相关内容。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提示: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学习延伸:
(略)

第5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第5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各国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战斗相互支持;

2、具体原因:

(1)反日法西斯战场:

①中国是反日的主要力量;

②美国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灭亡;

③苏联出兵东北加速了日本崩溃;

(2)反德法西斯战场:

①苏联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②盟军北非战场,消灭了德意军队;

③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加速德国灭亡;

④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3)国际会议的召开,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具体分析

总体性质

西线战场

大战初期,英

法与德国作战

具有大国争霸性;

从整体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性质的战争。

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

具有民族解放性;

北非

战场

英军与德意

作战

具有大国争霸性;

争夺殖民地性;

苏德战场

苏联对德作战

具有卫国战争和反法西斯性;

太平洋

战场

美国与日本

作战

具有大国争霸性;

具有反法西斯性;

欧洲第二战场

美英对德作战

具有反法西斯性;

中国战场

中国对日作战

具有发放解放和反法西斯双重性;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1)规模巨大:历时六年多,遍及世界各地;

(2)破坏巨大:损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涂炭无数生灵;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二战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

(2)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3)战争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4)在战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1)战争使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1)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各国大力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

(2)战后,为战争需要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总结提示

1、二战后期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及评价。

(1)召开背景:

①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战争主动权转到反法西斯联盟;

②为加强反法西斯国家间的合作,以协同作战;

(2)主要会议:

①中美英开罗会议;②苏美英德黑兰会议;

③苏美英雅尔塔会议;④苏美英波茨坦会议;

(3)基本评价:

①进一步加强了反法西斯盟国的团结合作,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快了二战进程;

②宣扬了民主、和平,使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③大国的妥协和分歧体现了强权政治,为战后冷战和矛盾纷争埋下了祸根;

④导致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2、二战基本知识整理;

一次撤退

1940、5敦刻尔克撤退;

四次

会议

1943、11,开罗会议;

一次会师

1945、4美苏易北河会师;

1943、11,德黑兰会议;

两大

联盟

德意日轴心军事同盟;

1945、2,雅尔塔会议;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945、夏,波茨坦会议;

两次

登陆

1943、7,美英西西里岛登陆战;

五大

战役

1940、7,不列颠之战;

1944、6,美英诺曼底登陆战;

1940-1941,莫斯科保卫战;

三大

转折性

战役

1942、6,中途岛海战;

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

1942、6,中途岛海战;

1943、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10,阿拉曼战役;

三大

法西斯

投降

1943、9,意大利投降;

六大

战场

中国战场

中日作战;

1945、5,德国投降;

欧洲西线

美英对德作战;

1945、8,日本投降;

欧洲东线

苏联对德作战;

四大

突袭战

1939、11,德军突袭波兰;

太平洋战场

美日作战;

1940、4,德军突袭北欧、西欧;

东南亚战场

英日作战;

1941、6,德军突袭苏联;

北非战场

美英与德意作战;

1941、12,日军突袭珍珠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280.html

更多
上一篇:识字一 下一篇:这儿真好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