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双十协定》的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背景
A、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但标榜"和平建国";
B、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C、国共重庆谈判,中共努力斗争的结果。
(2)《双十协定》确定的原则: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
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上,双方未达成协议。
(3)《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
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显示了中共和平、民主的诚意,挫败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其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6年召开,重庆
讨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实质上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由于中共的争取,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并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P93
问题:什么是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作用:显示了人民的要求和力量,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力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行。
二、土地改革
1、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目的: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支持抗日民主政权。
对减租减息政策的认识: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说明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目的: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
(2)内容:①《五四指示》(1946年)
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其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前提,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则是其方法。耕者有其田实际上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共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3)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
国民大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原因:为反对军阀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
原因: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原因: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原因:为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政策: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影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土地政策制定的依据:由社会主要矛盾和斗争的任务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带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原因: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政策: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影响: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发开辟道路。
三、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1、中共确立民主斗争的目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947、10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2、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
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3、新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从民主发展历程的角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革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证明和具体体现,会上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高二历史知识点-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亚洲觉醒的背景、标志、特点;朝鲜的义兵运动;印度国大党的成立;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独立后拉美国家的状况;1910年~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2.能力方面: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各国人民进行掠夺和压榨,使这些国家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这是导致这一时期亚、非、拉丁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情感。
(2)通过学习亚、非、拉各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对“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的历史背景、运动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学会归纳、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2)引导学生做《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表》,训练他们用列表的方式,归纳、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3)引导学生阅读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亚洲觉醒的背景、特点是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对亚洲的侵略,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新高潮。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加剧了亚洲旧的经济结构的瓦解,此时,亚洲社会内部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正是这一变化,决定了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不仅有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同时也包括以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一突出特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2.难点分析:反帝反封建仍是独立后的拉美人民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在独立战争以后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但这些国家却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成了实际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国内,封建势力即大地产制的保存与发展,使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停滞并且难以摆脱外国控制;而政治上代表大地主实行专政的“考迪罗”军阀独裁体制,既破坏了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帝国主义侵略拉丁美洲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国外,则有英美等国的资本大量渗透,并伴之以军事和外交上的粗暴干涉。这一切因素,使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迟滞、片面和畸形,拉丁美洲要发展,必须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各国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哪位同学能够概括地谈一谈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作答)
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此同时,亚、非、拉美各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为了争取民族解放,亚、非、拉美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场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到来了。(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亚洲的觉醒
1.亚洲的觉醒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此时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发生在亚洲觉醒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亚洲觉醒时期,亚洲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具有怎样的特点?关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我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下面让我们再考虑一下这一时期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和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的情况。
2.朝鲜义兵运动
师: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朝鲜是日本侵略的重点地区之一。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日本侵略朝鲜的情况。
生:(和老师共同回忆)
师:日本将朝鲜变为其保护国以后,在1907年强迫朝鲜解散军队。朝鲜广大爱国官兵拒绝服从命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武装斗争,形成了全国性的义兵运动。1911年,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镇压下,义兵运动失败。这场运动显示了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师:1905年~1908年,印度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这场运动的情况,并思考一下:同1857年~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有什么新特点?
生:(在老师指导下读书,了解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基本情况,并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和1857年~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有如下特点:(1)从斗争的领导者看,民族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王公承担起了领导任务。(2)从斗争的参加者看,1857年~1859年民族大起义时,参加者主要是封建王公、土兵和农民;而1905年~1908年反英斗争中,参加者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工人、社会其他阶层,而且1908年孟买工人的总罢工将运动推向了最高潮。(3)从斗争方式看,1857年~1859年民族大起义时,以武装起义为主;而1905年~1908年反英斗争中,则是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4)从斗争的目标看,1905年~1908年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提出了权利平等和自治的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发生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时期的重大事件。同为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产生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师: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写道:“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亚洲各国人民的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但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有了新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广泛展开并逐渐取代旧式农民起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亚洲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师: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时,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非洲人民掀起了反帝斗争的高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概况,并做《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表》。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列表)
师:(待学生基本完成图表以后,用投影仪打出图表)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表
师: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方式是怎样的?
生:(回答)
师: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虽然多数失败了,但这些斗争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志。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独立后拉美国家的状况
师: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普遍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但它们却没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造成拉美国家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阅读课文,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生:(阅读课文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归纳)经济上大地产制的存在与发展,政治上的考迪罗体制,加之英美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和军事上、外交上的粗暴干涉,使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迟滞、片面、畸形,人民没有自由,生活异常贫困。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实际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拉丁美洲要发展,必须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面临的艰巨的任务。1910年~1917年墨西哥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事例。
2.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0年~1917年)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以下问题)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不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为什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谁?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阅读,并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点)
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请同学们分析第115页原始材料中所引的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有关条文,想一想为什么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生:(分析材料并回答)
师:1917年的墨西哥宪法,针对大地产盛行和外国资本势力强大,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规定土地、水流、矿藏归国家所有,规定国家有权拆散大地产制,这有利于墨西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墨西哥人民要求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所以说,1917年墨西哥宪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引导学生完成第115页问答题)
生:(思考、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本课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亚、非、拉美都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起了重要的作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这些并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尽管大部分斗争失败了,但在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概述
主要知识点是三民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注意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
知识点总结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常见误区提醒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
(3)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比较。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好习惯。
高二历史知识点-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雅典城邦的兴起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雅典城邦的兴起”,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雅典城邦的兴起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xx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雅典城邦的兴起,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

(1)雅典的地理环境:

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

(2)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

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

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

(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1)萨拉米斯岛问题:萨拉米斯岛;

(2)公民的爱国精神;

高二历史知识点-雅典城邦的兴起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历史背景: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必然性)

☆春秋战国概念:

①平王东迁,东周开始:BC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②东周的分期:两个时期——春秋(前770—476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前475—221封建制确立时期)

③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经济上(生产力的进步):大发展

①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兴修水利;农田施肥;开垦荒地。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政治上:大动荡

①(生产关系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A、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阶级关系变动;

B、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②上层建筑的变化

A、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B、途径:变法与改革;

C、变革的内容: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战争的需要):大国争霸——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①春秋: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②战国: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战争更加频繁。

4、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动):“百家争鸣”

①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私学兴盛(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

③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

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

“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①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②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二、大变革: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高二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备注: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鲁国初税亩(BC.594年):“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③“尽地力之教”: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④“平籴法”:是李悝平抑粮价的措施,

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

⑤《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⑥战国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的原因:

A、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B、新兴地主势力壮大,要求通过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C、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2、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及其根本原因:

①同:

A、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②异:

A、目的:春秋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战国是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B、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

C、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D、性质:春秋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是封建制改革。

③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必要性

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称霸西戎:但没有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

秦国地理位置位于西部;秦穆公称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之列;但与东方诸侯相比,秦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

②秦献公改革(BC4初):

A、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B、结果:没有改革落后的整体面貌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①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A、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B、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C、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主要介绍了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②历史机遇

A、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B、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抓住历史机遇)

A、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B、商鞅至秦,辅佐秦孝公变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5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