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①英国迫切需要市场和原料。②英国入超。③中国禁烟运动
(2)经过:①1840英国发动战争——②1841英国扩大战争,占香港岛——③1842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3)爱国军民英勇抗敌事迹:
关天培在虎门、葛云飞在定海、陈化成在吴淞等率军抗敌,为国捐躯。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与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4)后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
①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赔款、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关税协定;
列强还在附件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③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本质意图的是:关税协定
(5)影响: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经过:①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左宝贵)——③黄海海战(邓世昌)——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失败原因:清政府未积极部署战备,并坚持片面求和方针。
(4)后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5)影响: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②“领土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
⑤“投资设厂”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终于汇集成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①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及沿线抗拒侵略军——③联军增兵,占领天津,攻陷北京——④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后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
①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多万两,以海关等税作保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4)影响:《辛丑条约》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被迫反抗(根本原因)。
②广西连年灾害,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发动群众反清
2.过程:前期:1851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后期:1856天京变乱——新的领导集团形成——颁布《资政新篇》——防御战——1864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治国方案
A.《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①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a.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但它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落后性;
c.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空想性。
B.《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①内容——a.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b.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c.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②评价——a.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
c.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a.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b.《资政新篇》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局限性:首先,单纯的农民运动是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
其次,运动的领导者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运动走向胜利。从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到其治国方案,到天京事变,无不体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辛亥革命
1.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酝酿准备
组织:从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指导思想(纲领)——“三民主义”的确定;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军事:1905~1911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4.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历史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四.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因素:①日本占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基本接受。
②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国内因素: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②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工人队伍壮大。
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大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
②学生运动遭到当局镇压,全国各地学生响应。
③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
④随后,三罢斗争的浪潮波及全国,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3.初步成果:
①撤销三个卖国贼(曹、章、陆)职务;
②释放被捕学生;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③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④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海,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含义的是
A.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C.清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B.清朝中国势力遍及世界各地D.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B.禁绝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事务D.封闭边界,固守边疆
3.中国近代开始查禁烟毒的主要原因是
A.烟毒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B.鸦片走私造成中国关税损失巨大
C.鸦片走私威胁的到清政府的统治D.鸦片影响国防力量的稳定
4.虎门销烟的最本质意义是
A.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B.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D.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B.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D.战争的结果是与作战方针有直接的联系
6.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内容是①割让香港岛②开发五口通商③关税协定④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7.下列不平等条约中的各项,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A.五口通商B.协定关税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8.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D.改变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
9.1840~1860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B.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本质D.第二次工业革命
10.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与香港问题有关的是①《南京条约》②《望厦条约》③《天津条约》④《北京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11.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和最南的是
A.烟台、淡水B.营口、琼州C.营口、汕头D.天津、淡水
13.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有①数量增多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14.下列现象不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个省
C.部分中国人产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D.中国各阶层人士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同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
A.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B.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
C.清政府的权利结构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开始商品输出
16.下列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广州②南京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7.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⑤
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
A.日本制定既定的侵华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
C.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D.中日海军黄海决战
19.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了
A.当时中国没有实力与西方列强抗衡B.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C.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D.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
20.《马关条约》签订后,参与干涉还辽的三国是
A.英法俄B.俄德法C.英德法D.英法美
21.促使三国干涉还辽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
C.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D.西方列强同情中国
2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内容是
A.给予日本巨额赔款B.割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开辟内河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阜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24.“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人民反饥饿斗争激烈D.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迅速发展
25.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没有认识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26.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是
A.失败的根本原因B.失败的客观原因C.斗争的侧重点D.运动的主要阶级基础
27.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以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下列各项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帝国主义从此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说明中国人民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D.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需要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
28.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首B.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上谕以永禁或设入为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29.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30.近代史上“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诗中的“两度劫”是指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天津条约》的签订③《北京条约》的签订④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大肆掠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B.农民阶级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C.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洪秀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
32.下列正确反映太平天国正确进军路线的是
A.金田→永安→武昌→南京B.金田→永安→南京→武昌
C.金田→南京→永安→武昌D.金田→武昌→永安→南京
33.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3年C.1856年D.1859年
34.《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B.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洪秀全的主观愿望
35.下列各项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思想的是
A.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6.《资政新篇》中载“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吾兄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这是洪仁玕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北伐失败B.天京变乱C.安庆失守D.天京陷落
37.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大的可能是
A.成为新的封建王朝B.中国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长期与清政府对峙D.建立起理想的大同社会
38.下列对于《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B.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产物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39.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C.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D.它们都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或方案
40.太平天国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C.斗争规模和时间都是空前的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4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B.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C.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D.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2.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是
A.利用宗教发动群众起来斗争B.军事策略上的错误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3.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最显著的进步表现在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B.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武装斗争
C.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针D.运用宗教理论发动农民起义
44.太平天国运动被称作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是因为它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了《资政新篇》
C.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D.既反封建又反对外来侵略
4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是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清政府内外交困③清政府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④义和团运动失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6.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含义是
A.反对民族压迫B.反对满族统治C.反清复明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47.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驱逐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48.三民主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主要矛盾?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D.中国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49.“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反封不彻底,反帝不明确B.没有反映人民的政治民主要求
C.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D.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纲领
50.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A.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政治纲领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开始形成
C.开始以武力反抗清王朝的统治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1.孙中山盛赞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并寿”。主要是指
A.这次起义的规模巨大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气慨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式的发展
52.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革命党人在其他地区的起义打击了清王朝B.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涨
C.危急时刻革命党人的革命主动精神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5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5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5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提高了国民的地位
C.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D.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是指
A.中华民国成立B.《临时约法》的颁布C.清帝下诏退位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58.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9.洪秀全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是
A.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B.依靠广大的农民阶级
C.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提倡民主、平等的反封建思想
60.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这在根本上是因为
A.中国广大民众觉悟程度太低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D.中国自然经济残余的影响
61.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A.把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它的殖民地B.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
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
6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有①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条件”②取消“二十一条”③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A.①B.②C.②③D.①②③
6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64.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65.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上海的工人觉悟高
66.五四运动取得的直接胜利成果是
A.废除二十一条、内惩国贼B.归还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7.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的作用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D.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68.五四运动具备的新时代特点表现为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B.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69.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C.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70.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主力军不同B.斗争的目标不同C.斗争的广泛程度不同D.斗争的结果不同
本单元练习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DACCABCABCABCDCACBBB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BDDBDCADADAACBDBAABB
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ADCDCDCCAADDADACCDCB
61626364656667686970
BDBCACDCDA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总体特征: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本单元内容可以归纳为:
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互相配合;三个阶段:抗日战争的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四种力量: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但近年来出题频率在增加。对“七七事变”应突出其全面侵华和全民族抗战的特征;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掌握其主要步骤与实现的标志;对“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应了解课本上的三大会战及主要战役并分析片面抗战路线。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应突出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和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对“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应熟悉经济掠夺的总方针和掠夺的方式并了解奴化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对“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应了解残暴统治的手段及人民反抗的斗争事例。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是近年来的高考重点;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是近年来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应掌握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和恶果并了解皖南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对“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要突出两大战役和溃败原因并指出抗战时期的外交成果。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提法上一、四节联系):(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应了解其背景、内容和意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应注意洛川会议并对应人物与根据地;对“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应强调百团大战的意义和敌后军民的斗争方式;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应注意巩固根据地的四方面措施(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并明确中共七大原内容与意义;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应突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1)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本大举侵华,分路深入中国领土,企图以速战灭亡中国,侵略态势达到顶点。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夜
(2)简况: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3)影响: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抗战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四大步:号召、确定、初步、正式)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发出号召,组织抗日;
(2)华北事变后,中共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八一;瓦窑堡会议;毛的报告)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4)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向正式建立。
①中共抗日通电;②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③国民政府自卫宣言;(抵抗暴力)④红军接受改编;(八路军、新四军)⑤公布合作宣言。(1937年9月,正式建立)
(二)正确战场的抗战
1.背景:日军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类似德国“闪电战”);国民政府在正确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2.概况:(总共四大会战高中课本未含武汉会战)(三场会战、两城失守、一大屠杀)
(1)淞沪会战:日军意图;战争结果。
(2)太原会战:配合正面战场——115师平型关,120师雁门关,129师阳明堡;
正确战场战役——忻口战役。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多万人,谷寿夫,松井石根,杀人游戏
(4)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临沂、台儿庄)川宫王铭章部
(5)武汉、广州失守:1938年10月,防御阶段结束。
3.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功过
(1)功: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企图,使使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2)过: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中国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路线:
1937年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
2.行动:
挺进敌后,独立游击,建立根据地,后方变前线。(洛川会议以后才有“敌后战场”)
3.分布:(口诀)
一一五呢绒净茶几,(一一五师,聂荣臻,晋察冀根据地)
一二O合龙关静水,(一二O师,贺龙、关向应,晋绥根据地)
际遇(冀豫)加上俊(晋)和努(鲁),
一二九刘邓猛如虎,(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晋冀豫和冀鲁豫根据地)
陈毅苏南皖东张,陕甘宁是总后方。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1.背景:
抗战初期,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
2.目的:
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3.内容:
分析中日特点,驳斥两种论调,预见战争持久,指出正确道路。
4.意义:
(1)它是马列原理同中国抗战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
(2)它驳斥了不利于抗战的论调,对坚定信心、争取胜利,有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2)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日本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由抗战初的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敌伪顽强斗争。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从1945年8月初到9月初。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就中国命运展开了新的斗争。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汪精卫建立伪政权(以华制华)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2)原因:
①日本:战线太长力量不足;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②中国:中国人民还需长期斗争才能取胜。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原因:抗战相持阶段到来(“速战速决”计划改变,陷入长期战争泥潭)。
(2)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3)影响:(属课外补充,简述)
①日本诱降;(“近卫三原则”)②英美劝降;(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③国民党内部分裂;(蒋、汪之间)④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日军扫荡;国军封锁)
3.汪伪政权建立:
(1)时间、地点:1940年3月,南京
(2)性质: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1.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2.主要方式:
(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推行“统制事业”;(统一控制)(日本公司专营,满足战争需要)
(3)金融:抢战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三)推行奴化教育
1.内容:
(1)学校教育:加大初等教育比重;消磨民族反抗意志。
(2)社会教育:进行反动宣传,查禁进步书籍。
2.目的(特点或实质):实现民族同化。(象日本人一样效忠天皇)
(四)残暴统治与人民反抗
1.残暴统治: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2.人民反抗:组织领导(中共);斗争形式(工人罢工,农民暴动)
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时间:1939年初)
(1)背景: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领导集团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2)内容: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3)影响:
①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
②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所谓“抗战到底”)
2.后果: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实质:两面政策——在抗日和反共问题上两面飘摇。
(2)两面政策的原因:日本政治诱降——蒋想投降;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未变——不放弃抗日;蒋的阶级本质——蒋要反共;中共力量可以利用来抗日——不敢彻底决裂。
(3)两面政策的恶果:①削弱、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使国民政府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③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④埋下了国民党败亡的伏笔。
3.斗争: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1)提出斗争方针:在顽固派军事进攻前,提出“三坚持三反对”,继续争取维持合作,巩固扩大统一战线。
(2)进行坚决回击:面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持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二)皖南事变(时间:1941年初;地点:安徽南部茂林地区)
1.背景:
(1)方针改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顽固派开始实行积极反共路线;
(2)二次阴谋: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又谋划第二次反共高潮;
(3)贻误良机:中共中央早就指示新四军军部应尽早北移,但项英等人行动迟缓,贻误良机。
2.概况:
强令北移,遵令北上,突遭袭击,血战牺牲,军长被扣,副军长被杀。
3.围绕事变的斗争:
(1)蒋介石诬蔑威胁;(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声称将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2)中共的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顽固派阴谋——周恩来题词)
(3)国内民主人士愤怒声讨;
(4)国际进步舆论强烈谴责。
4.结果:
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民主党派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
(三)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1.枣宜会战:(1940年5月)
(1)背景: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华中华南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结果: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
2.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初至11月底)
(1)背景: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中国大陆的交通线。
(2)规模: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败因: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3.外交成果:废除治外法权。(《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2.经济掠夺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统制:用政治手段统一控制经济活动)
归纳: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内:积极反共,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2)对外:消极抗日,废除治外法权。
四.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
1.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
2.背景:
(1)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日本诱降)(2)英美加紧劝降活动;(英美劝降)
(3)反共投降日益滋长。(汪已降蒋欲降)
3.目的:
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形势好转。
4.涉及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豫
5.意义:
打击日军气焰,提高中共和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人民信心。(缺点:过早暴露实力)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日军的“扫荡”
(1)目的:消灭抗日根据地,巩固占领区,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2)手段:集中兵力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施放毒气、细菌,制造无人区。
2.根据地反“扫荡”
(1)战略: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2)战术:民兵积极配合正规军、地方游击队作战,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
(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3.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
(1)原因: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军队包围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2)表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经济困难。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军事:反“扫荡”斗争
意义: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2.政治:“三三制”原则(政权)
(1)性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2)意义: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经济: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和大生产运动
(1)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
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意义:“减租减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主的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大生产运动
①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②意义: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思想:整风运动(1942年延安)
(1)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学风)、反对宗派主义(党风)、反对党八股(文风)。
(2)意义: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性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4)不足:对敌情过分估计;过干部过火斗争。
(四)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春,延安)
1.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2.内容:
(1)毛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2)提出党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确立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4)选举中央委员。(毛泽东为首)
3.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党代会)
(五)日本无条件投降
1.反攻阶段到来:第一种观点:1944年春(局部反攻)——1945年8月(全面反攻);第二种观点:1945年8月初到9月初。
2.日本无条件投降:
(1)国际形势:
①日本孤立: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孤立无援;
②苏联参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③美国投弹: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2)国内形势:
①毛发声明: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②蒋下命令:蒋介石命令人民军队“原地驻防待命”,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命令日军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
③共军行动: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3)日本投降: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回顾过去: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展望将来: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放眼全球: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提高地位: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昔日“东亚病夫”令人刮目相看)
4.抗战胜利的原因
(1)统一战线:在中共倡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
(2)国共合作: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配合抗日;
(3)路线方针:中共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4)国际配合: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配合,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只是一次反抗力量的联合。
(3)国共双方在统一战线中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
(5)中共的领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2.正确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组织了大规模的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要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往往造成被动挨打局面,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4)抗日战争中后期,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全面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3.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政治态度和政策上的两面性
(1)抗战初期,由于日本的侵略直接危害了蒋介石集团的利益,也危及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加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使蒋介石集团不得不起来抗日。在武汉失守前,国民政府的政策重点在抗日方面,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的高潮。但国民党并未放弃独裁和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
(2)武汉失守后,日本改变了侵化策略,国民政府的政策重点逐渐转到反共反人民方面。但由于灭亡中国的侵略目的没有改变,同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这种现实就决定了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和政策上的两面性,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想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3)这种两面性政策的核心是维护蒋介石集团的统治。想投降,又怕日本灭亡中国后失去统治地位,即使日本能保留其统治地位,又怕日益壮大的人民革命力量所不容,所以还要表示抗日;想反共,又怕全国人民反对而难以维持统治,也怕日本乘机灭亡中国而失去统治地位。在这两难之中,由其阶级本质所决定,蒋介石集团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4.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中期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有何异同
(1)相同点:日本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南京);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
(2)不同点:主要是结局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全面胜利)。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①从领导因素看,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求和;后者国共两党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②从民众因素看,前者清政府极力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后者中共倡导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③从战略战术看,前者李鸿章避战自保、消极应战,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协同配合,进行持久战,最后取得抗战胜利。④从国际环境看,前者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许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5.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点
(1)斗争目标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统一战线的力量不同。第一次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了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华侨,更具有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国民党只有小块根据地和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及少量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又没有军队,两党共同为国民革命的胜利而奋斗;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团结合作并发动民众抗战,为取得抗日斗争全面胜利而斗争。
(4)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形式;第二次则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没有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
(5)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反对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日益尖锐,它们支持中国全面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C
通过对“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关键句的分析,从战术和战果上可知这是台儿庄战役。
2.(2009年北京文综19)图8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B.②
C.③D.④图8
D
图中只有④这一处为八路军所取得的抗日胜利。
3.(2009年山东文综12)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B
A项不可能影响华北铁路交通,C、D两项不符合题中所述情况。
4.(2009年四川文综15)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图6
C
右边笔筒上有“民国二十七年”字样,正是1938年抗战期间。
5.(2009年广东历史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B
A项错在“最早”,C项错在“第一部”,D项错在“根据……实行的”。
6.(2009海南历史18)“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1926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D
题中歌词意为日寇占据北京、河南、湖南,号召驱逐日寇。
7.(2009海南历史19)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16%4.4%7.3%
1942年58%78%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A
从时间上判断为抗日战争,从重工业比重上判断为适应抗战需要。
8.(2009年重庆文综39题第(1)小题)
材料一 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须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造成的严重后果。(4分)
(1)主要特征:掠夺为侵略战争服务;掠夺的资源以煤、铁为主;主要运往日本和东北;数量不断增加(4分,任答两点)。严重后果:中国沦陷区的经济变成了日本的附庸经济,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实力,有助于其扩大侵略战争(4分)。
从目的、构成、方向、数量等材料信息概括特征;分别从中国和日本方面简述严重后果。
一.易错知识点
1.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正确评价。首先要明确,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在抗战时期这个特殊阶段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坚持抗战,但又不放弃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始终抗日,但政策发生过动摇。
2.对抗战中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客观评价,往往忽视正面战场作用。
3.对敦促日本投降,往往认为美国的两枚原子弹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忽视了中国人民自身的抗战。
4.蒋介石的两面性是由主要矛盾和自己的利益决定的。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单元内容,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分阶段、分专题归纳课本知识。按专题可分为日本的侵华活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国共关系的等。按阶段分为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同时注意培养运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战争局势的变化发展;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这三个区域的比较。
2.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分析、理解:日本全面侵华的国际背景;解放区的困难及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关系;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抗战取得胜利的国际因素。
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日本发展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通电、庐山谈话、自卫宣言、红军改编、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史实: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失守、太原会战。
正面战场抗战指导思想:片面抗战路线。
结果: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洛川会议。
敌后战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战的指导方针——《论持久战》。
日本侵华:侵华方针改变、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残暴殖民统治。
对外:汪公开投敌、蒋消极抗日、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
对内:政策转反动、掀起反共潮、政治独裁、经济掠夺。
军事方面:百团大战、反“扫荡”斗争。
中共坚持抗战政治上:“三三制”原则。
根据地建设经济上:调整土地政策、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延安整风运动。
国际:从1944年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成定局。
背景国内:正面战场大溃败、敌后战场局部反攻、中共七大迎胜准备。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全面反攻美国投掷两颗原子弹;
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抗战胜利意义增强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考点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日本全面侵华:1936年日本制定了“”的侵华方案;全面侵华的标志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①中共发表“七八”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②几天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的方针”;③“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表示要“抵抗暴力;④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了八路军和;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2.正面战场的抗战
(1)指导思想:片面抗战路线(仅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2)初期四大会战:①1937年8月,会战,粉粹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中,林彪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国民党军队在山西阻击敌人,这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光辉典范。
③1938年春,会战,李宗仁指挥的,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
(3)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中国丢掉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国民党片面抗战带来的恶果)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指导思想: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秋,会议确定的。
(2)根据地:第一块是,是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4.抗战指导方针的确立:面对“”和“”,为了给全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之中。
考点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政治上:以华治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原因: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威胁,由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内容:对国民党实行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集中兵力打击。
(3)结果:1938年底,汪精卫叛国,年建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这是日本推行“以华治华”政策的产物。
2.野蛮的经济掠夺(经济上:以战养战)
(1)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经济。
(2)掠夺的表现:农业;工矿交通运输被定为“事业”;金融方面。
3.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1)学校教育: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和,实行政策。
(2)社会教育: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
4.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1)日军:在华北推行“”;在华中推行“”。
(2)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
考点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领导集团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1939年初,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党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针对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中共提出“、、、”,继续争取与国民党合作。
2.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派兵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中共给予,打退了它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蒋介石又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中共给予坚决回击的方针,并宣布重建的命令,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3.消极抗日:1940年5月,在会战中,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1944年初,日军需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发动了战役,这是其抗战以来,日军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结果国民政府丢掉了大片领土,原因是执行的路线。
1943年,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4.国统区的统治:政治上实行独裁:、和三者结合。
经济上实行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地位,急剧膨胀起来。
考点四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共坚持抗战
(1)军事上:1940年,由指挥,发动了,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面对日本的“扫荡”,根据地的军民积极开展了反“扫荡”。
(2)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原则,巩固了统一战线;精兵简政。
(3)经济上:实行的土地政策,巩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为克服经济上的困难,进行了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思想上:1942年,开展了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共七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为争取的最后胜利和
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3.日本无条件投降
(1)背景:国际上: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转折;国内:正面战场溃败,敌后战场局部反攻,中共七大作了重要准备。
(2)全面反攻:国际上:苏联出兵中国;美国在日本的和投下两枚原子弹。国内:毛泽东发表《》的声明,号召全国规模的反攻。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月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4)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和,为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得到提高。
考点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策基准七七事变长城确定了准备抗战自卫宣言新四军国共合作宣言
2.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平型关忻口徐州台儿庄战役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洛川晋察冀陕甘宁延安
4.抗战指导方针的确立:速胜论亡国论论持久战民众
考点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政治上:以华治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速战速决政治诱降1940
2.野蛮的经济掠夺(经济上:以战养战):附庸统制
3.文化教育(奴化教育):民族意识反抗意志民族同化
4.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
考点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2.积极反共:坚决回击新四军军部
3.消极抗日:枣宜张自忠豫湘桂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英美等国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国统区的统治: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统制经济垄断官僚资本
考点四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共坚持抗战:彭德怀百团大战三三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大生产整风运动
2.中共七大: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3.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广岛长崎对日寇的最后一战92第一次完全自尊心自信心民主革命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地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2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