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①英国迫切需要市场和原料。②英国入超。③中国禁烟运动
(2)经过:①1840英国发动战争——②1841英国扩大战争,占香港岛——③1842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3)爱国军民英勇抗敌事迹:
关天培在虎门、葛云飞在定海、陈化成在吴淞等率军抗敌,为国捐躯。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与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4)后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
①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赔款、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关税协定;
列强还在附件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③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本质意图的是:关税协定
(5)影响: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经过:①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左宝贵)——③黄海海战(邓世昌)——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失败原因:清政府未积极部署战备,并坚持片面求和方针。
(4)后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5)影响: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②“领土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
⑤“投资设厂”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终于汇集成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①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及沿线抗拒侵略军——③联军增兵,占领天津,攻陷北京——④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后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
①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多万两,以海关等税作保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4)影响:《辛丑条约》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被迫反抗(根本原因)。
②广西连年灾害,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发动群众反清
2.过程:前期:1851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后期:1856天京变乱——新的领导集团形成——颁布《资政新篇》——防御战——1864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治国方案
A.《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①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a.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但它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落后性;
c.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空想性。
B.《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①内容——a.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b.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c.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②评价——a.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
c.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a.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b.《资政新篇》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局限性:首先,单纯的农民运动是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
其次,运动的领导者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运动走向胜利。从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到其治国方案,到天京事变,无不体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辛亥革命
1.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酝酿准备
组织:从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指导思想(纲领)——“三民主义”的确定;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军事:1905~1911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4.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历史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四.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因素:①日本占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基本接受。
②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国内因素: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②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工人队伍壮大。
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大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
②学生运动遭到当局镇压,全国各地学生响应。
③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
④随后,三罢斗争的浪潮波及全国,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3.初步成果:
①撤销三个卖国贼(曹、章、陆)职务;
②释放被捕学生;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③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④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海,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含义的是
A.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C.清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B.清朝中国势力遍及世界各地D.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B.禁绝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事务D.封闭边界,固守边疆
3.中国近代开始查禁烟毒的主要原因是
A.烟毒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B.鸦片走私造成中国关税损失巨大
C.鸦片走私威胁的到清政府的统治D.鸦片影响国防力量的稳定
4.虎门销烟的最本质意义是
A.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B.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D.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B.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D.战争的结果是与作战方针有直接的联系
6.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内容是①割让香港岛②开发五口通商③关税协定④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7.下列不平等条约中的各项,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A.五口通商B.协定关税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8.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D.改变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
9.1840~1860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B.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本质D.第二次工业革命
10.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与香港问题有关的是①《南京条约》②《望厦条约》③《天津条约》④《北京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11.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和最南的是
A.烟台、淡水B.营口、琼州C.营口、汕头D.天津、淡水
13.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有①数量增多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14.下列现象不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个省
C.部分中国人产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D.中国各阶层人士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同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
A.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B.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
C.清政府的权利结构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开始商品输出
16.下列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广州②南京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7.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⑤
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
A.日本制定既定的侵华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
C.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D.中日海军黄海决战
19.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了
A.当时中国没有实力与西方列强抗衡B.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C.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D.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
20.《马关条约》签订后,参与干涉还辽的三国是
A.英法俄B.俄德法C.英德法D.英法美
21.促使三国干涉还辽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
C.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D.西方列强同情中国
2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内容是
A.给予日本巨额赔款B.割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开辟内河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阜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24.“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人民反饥饿斗争激烈D.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迅速发展
25.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没有认识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26.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是
A.失败的根本原因B.失败的客观原因C.斗争的侧重点D.运动的主要阶级基础
27.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以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下列各项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帝国主义从此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说明中国人民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D.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需要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
28.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首B.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上谕以永禁或设入为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29.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30.近代史上“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诗中的“两度劫”是指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天津条约》的签订③《北京条约》的签订④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大肆掠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B.农民阶级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C.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洪秀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
32.下列正确反映太平天国正确进军路线的是
A.金田→永安→武昌→南京B.金田→永安→南京→武昌
C.金田→南京→永安→武昌D.金田→武昌→永安→南京
33.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3年C.1856年D.1859年
34.《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B.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洪秀全的主观愿望
35.下列各项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思想的是
A.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6.《资政新篇》中载“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吾兄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这是洪仁玕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北伐失败B.天京变乱C.安庆失守D.天京陷落
37.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大的可能是
A.成为新的封建王朝B.中国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长期与清政府对峙D.建立起理想的大同社会
38.下列对于《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B.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产物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39.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C.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D.它们都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或方案
40.太平天国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C.斗争规模和时间都是空前的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4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B.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C.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D.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2.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是
A.利用宗教发动群众起来斗争B.军事策略上的错误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3.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最显著的进步表现在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B.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武装斗争
C.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针D.运用宗教理论发动农民起义
44.太平天国运动被称作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是因为它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了《资政新篇》
C.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D.既反封建又反对外来侵略
4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是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清政府内外交困③清政府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④义和团运动失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6.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含义是
A.反对民族压迫B.反对满族统治C.反清复明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47.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驱逐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48.三民主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主要矛盾?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D.中国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49.“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反封不彻底,反帝不明确B.没有反映人民的政治民主要求
C.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D.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纲领
50.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A.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政治纲领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开始形成
C.开始以武力反抗清王朝的统治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1.孙中山盛赞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并寿”。主要是指
A.这次起义的规模巨大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气慨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式的发展
52.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革命党人在其他地区的起义打击了清王朝B.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涨
C.危急时刻革命党人的革命主动精神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5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5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5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提高了国民的地位
C.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D.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是指
A.中华民国成立B.《临时约法》的颁布C.清帝下诏退位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58.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9.洪秀全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是
A.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B.依靠广大的农民阶级
C.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提倡民主、平等的反封建思想
60.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这在根本上是因为
A.中国广大民众觉悟程度太低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D.中国自然经济残余的影响
61.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A.把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它的殖民地B.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
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
6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有①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条件”②取消“二十一条”③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A.①B.②C.②③D.①②③
6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64.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65.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上海的工人觉悟高
66.五四运动取得的直接胜利成果是
A.废除二十一条、内惩国贼B.归还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7.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的作用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D.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68.五四运动具备的新时代特点表现为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B.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69.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C.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70.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主力军不同B.斗争的目标不同C.斗争的广泛程度不同D.斗争的结果不同
本单元练习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DACCABCABCABCDCACBBB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BDDBDCADADAACBDBAABB
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ADCDCDCCAADDADACCDCB
61626364656667686970
BDBCACDCDA

扩展阅读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马关条约》内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3)通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腐败是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提问:亚细亚的孤儿是谁?她是在什么战争后被侵占的?

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师:出示材料: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师:出示材料(日本大陆政策演示地图)

生:(观看后并作答)

师: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反映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一些列行动。

师:出示图表,日本军费预算的变化反映什么现象?

生:(阅读并作答)

师:除此之外日本还作了哪些准备?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因此这场中日战争并非像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的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而是…

生:蓄谋已久

师总结: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叫嚣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1887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征讨清国策》,即侵略中国的战争计划。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日本已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师:此时的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邀请中国派兵“代平内乱”,而日本以保护侨民等为由乘机出兵朝鲜。平息起义后日本不但不撤兵,反而增兵,并在1894年7月挑起战争。

师:下面是一段反映甲午战争的视频,边看,边思考①这里提到了哪几次战役?②李鸿章的态度怎样?③甲午战争中列强是否看好日本?

学生回答(略)

师:出示甲午战争形势图,在平壤战役中清军总兵左宝贵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北洋水师官兵不畏强敌,尤其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军舰中弹船身倾斜的情况下,毅然下令向敌人吉野号冲去,准备同归于尽。反映了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精神。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报”,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生:使中国失去了黄海、渤海制海权。

师:此时的战火已烧到的中国家园,国人应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保家为国。但是掌握实权最高统治者还想着她的六十大寿,一批官员还在拍马迎合。完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日军在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而此时的北京紫禁城却热闹非凡,歌舞升平。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生:(看图,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可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签约。割地

师: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出了一个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的回答的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打肿脸充胖子,厚颜无耻。

生:(阅读教材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回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1885正式划为单一行省,割一个省这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

生: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师:材料反映什么情况?

生:(阅读后回答)

师:确实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在日本统治的五十年中,台湾人民始终未停止过反日斗争。

师:辽东半岛在俄等国干涉下归还中国了,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后作答)

师:辽东半岛最后归还中国,但中国出了3000万两“赎辽费”。

师: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回想以往条约赔款数目。

生:(思考并回答)

师:2亿3千两白银,日本也没想到会赔这么多钱,相当于日本几年的财政收入,日本人可以拿笔钱来干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一直说上有天堂,(学生接),从南宋开始经济中心就南移,苏、杭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生:学生观察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图

师: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和以往有和不同

生:(根据地图演示回答)

师:允许在通商口岸开工厂,这也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此后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方式由倾销商品转变为输出资本。

师: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生:总结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师: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最后签定了《马关条约》。我们一直说以史为鉴,那么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哪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A学生回答较踊跃师:同学们提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说明大家很有想法,有的可以作为课题去研究一下,但中国为什么失败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B没有回答师:偌大的中国输给了一个蕞尔小国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师:清朝输得如此惨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来重温当时两国的最高层领导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观看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百姓在捐款)师:为什么捐款?(筹钱购买吉野号。)有个小女孩回到家,看到父亲在喝酒,她劝父亲不要喝酒,父亲告诉女孩,他已捐过款了,但女孩说她也要为购买吉野尽一份力,哪怕只够买一个螺母。

师:再出示材料“日本国为跟大清的北洋水师作战,欲从西欧国家购买先进的战舰,但是日本国力在当时仍然有限,……明治天皇于是下诏令,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约的钱用来捐给国家买军舰.明治天皇的举动传染般地感动了全日本的民众,……全国民众自发集结捐款,节衣缩食,资助国家购买最先进的军舰以战胜大清水师.”——刘涛《中国崛起策系列》

师:根据视频和材料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日本人(节俭责任自律…)

师:再来看看大清的统治者们在干吗?

生:(看慈禧用膳图)

师:看到这张图,你脑中马上会冒出哪些词语?(奢侈,腐败满汗全席)

师:请同学把书翻到21页,把小字倒数第三行读一下。(借办洋务之机而贪污挪用公款、中饱私囊的现象,比比皆是……)(贪婪私心)

师:何等鲜明的反差,一边是踊跃捐款,节衣缩食,一边是铺张浪费,贪污成风。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清朝就是在这样腐败的吏治下败下阵了,清朝的历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当然不允许历史重演。

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惩治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要政治任务。

师:既然关系到党的存亡,关系到国家兴亡。反腐倡廉刻不容缓。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自身能做些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天下兴亡,下一句是什么?(匹夫有责)

师: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说过:下一句应该是“我的责任”。班级卫生不干净,是我的责任,灯没关,我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希望我们同学能从小事作起,从身边做起。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专题六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重点关注:
(1)侧重再现1840年至194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基本史实,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1931~1945年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影响等,要在深化知识、理解教材和构建知识体系上深下功夫。
(2)注意从区域史的角度来反思相关问题,尤其是列强重点侵略的山东、东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发展演变,突出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辩证关系。
●关注热点
(1)年度间(从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发生的“逢十”大事。如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200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等等。对于这些重大事件,我们需要深刻领会,认识热点问题的内涵和反映的本质。如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需要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2)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梳理近现代史上中英、中法、中俄(包括苏联)、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当前的中日关系。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举动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知识整合
(一)近代列强侵华
1、军事侵略: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两次从广州北上,第一次打到天津白河口,第二次兵临南京城下。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侵略触角伸向内地。1857年底攻陷广州,设立联军委员会进行殖民统治;1858年攻陷天津;1860年攻陷天津和北京,焚毁圆明园。
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攻占旅顺、大连和威海卫等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先后攻占天津和北京,分别设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进行殖民统治。
⑤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南的大片领土;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2、政治侵略:
(1)破坏主权:①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③《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
④《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1915年,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四个阶段。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阐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
(2)干涉或镇压革命:①以《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发生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
②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武装干涉,后“严守中立”,积极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④国民大革命期间,英美等武装干涉,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后又积极扶植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为代理人,支持其叛变革命,篡夺胜利果实。
⑤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3、经济侵略:
①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前,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便疯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如提供奴役性贷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开办厂矿等),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场所。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的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等进行野蛮掠夺,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
④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清除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4、文化侵略:
(1)宗教麻醉:鸦片战争后,列强依据《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允许其建立教堂、自由传教的条款,向中国派遣大量传教士;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是文化侵略,为本国政府侵华出谋划策,起到了炮舰政策所起不到的作用。
(2)奴化教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残和消磨中国人民你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5、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
勾结:(1)原因: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原因一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在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是相互勾结的根本原因。
(2)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进行的,但法美也从中分享到许多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英美等国暗中协助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促成列强组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等。以上这些战争不管由谁发动,西方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
(3)影响:它们的相互勾结增强了侵略力量,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压力.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争夺:①原因: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在侵华过程中,列强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限制和削弱它国势力和权益,相互争夺不可避免。
②表现:“三国干涉还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实行和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
③影响:西方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及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列强的争夺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控制航运等。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
②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
列强侵华方式不得不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③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1912~1924年)。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列强一方面趁中国政治混乱之机加紧侵华;另一方面采取了隐蔽的政治经济侵略方式,促使中国政局呈现内战局面,中国政治进入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
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1924~1945年)。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在迅速扩大在华势力的同时,对日本侵华先是纵容,继而遏制,美日矛盾激化。
⑤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基本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进而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商品大量涌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一一破产。
整个近代百年,除了政治、经济侵略外,列强从未放松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奴役。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列强在中国设立教堂、开办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其侵略做舆论宣传,培养所需要的代理人,如基督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日本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等。
近代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及历史启示
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驱兵北京城。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恣意横行。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队达1860多舰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也就是说,一部列强侵华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这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必须从经济上确保海防经费的充足投入;必须变革旧制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更新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海权战略意识;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军在大沽重创英法联军。
(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击毙了外国侵略者华尔,严惩洋枪队。
(4)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5)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在廊坊等地抗击侵略者,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北伐战争期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8)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特点: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抗日)
(9)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斗争。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美蒋反动统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的结束。
(三)主要阶级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探索——迟钝的反应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运动: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
④内容:先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还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清末“预备立宪”与“新政”
2、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中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民间秘密结社基础上,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发展起来的一次自发的、分散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异同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主体以农民为主体
斗争形式采用暴力为斗争手段
缺陷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不同点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压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反帝爱国运动,也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
规模14年,18省1年,3省
领导方式有政权,有纲领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权纲领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3、资产阶级的探索——渐进的觉醒
(1)维新派掀起维新运动:
①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在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实行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④评价:他们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由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他们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爱国的意义。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因此被顽固派镇压。他们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2)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①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人物:孙中山、黄兴等。
③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
④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⑤作用: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因此,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⑦启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有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一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②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
③主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评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4、无产阶级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背景;经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嘉兴召开,确定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意义。)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背景:军阀混战使人民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
②经过:1924年,中共参加国民党“一大”,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924年5月,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个军阀,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③评价: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大革命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普遍的革命洗礼。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开始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3)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①背景: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均遭到失败。
②过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有,毛泽东决定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后来,由于博古、李得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
(4)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①背景:从1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社会各阶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却不断围剿红军。
②经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有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评价:领导全民族的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①背景:军事上,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上,新政协的召开获得空前广泛的支持。
②经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续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革命。
③评价: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新中国的诞生,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探索(1956~1976年):
①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②内容: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探索中的错误: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④结果:十年探索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十年经济建设屡遭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干部焦裕禄等;十年“文革”的动乱更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1978年至今):
①背景:“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左”的错误;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②内容:
A、1978年底,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是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新步伐。
B、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E、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③评价: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

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十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37-1945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
基本阶段特征:
1日本疯狂侵略:
(1)原因:日本是其军国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30年代的危机也为其侵华提供了客观环境。
(2)计划:初期以国民党为主要对手,以速决战为主要方法,从两个方向进攻企图灭亡中国,结果破产;相持阶段改变侵华方针,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后期负隅顽抗。
(3)罪行: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对沦陷区进行残暴殖民统治,包括扶植傀儡政权,经济搜刮掠夺,思想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等。
2、国民党两面性:
(1)被动抗日:初期组织正面抗战粉碎日寇计划,相持阶段消极避战,导致正面战场迅速恶化,出现豫湘桂溃败。
(2)积极反共:制造反攻高潮,以皖南事变为最,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3)反动统治:政治独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结合,实行经济统制官僚资本膨胀。
3、中共坚持抗战:
(1)促成和维护统一战线:发表抗日通电--红军接受改编—提出三大政策,击退反共高潮处理皖南事变,维护统一战线—服从抗日大局,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团结各个阶层抗日。
(2)始终坚持抗战: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展开局部反攻—对日寇最后一战。
(3)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巩固统一战线—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团结各阶级阶层抗日—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物质基础—整风运动影响深远为争取抗日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点思想基础。
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随着日本侵华搜刮和国民党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趋于萎缩。(2)政治上:中国出现四个政权并存局面,国土沦陷。(3)思想上:
团结抗日共赴国难成为时代主流。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1)提出阶段:九一八后,中共就发表抗日宣言;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随后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建立四个阶级的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2)促成阶段:华北事变:中共领导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为统一战线奠群众基础;西安事变发生,中共力主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形成阶段: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抗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1937年9月,公布国和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民族统一战线
(1)目标—前对内北洋军阀,后对外日本。
(2)力量—前四个阶级联盟,后所有阶级阶层。更广。
(3)形式—前党内合作,后党外合作;前有政治纲领,后无;前全方位政治军事思想合作,后仅军事合作。
(4)地位—前中共从属,妥协;后独立平等斗争。
(5)结局—前中途破裂,后渡过危机完成任务。
(6)国际—前得到苏联支持,后得到更多支持。
四、两大抗日战场的比较:
区别:(1)位置不同--敌前正面,敌后侧面;(2)方式不同--大规模正规阵地战,小规模非正规游击战;(3)路线力量不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的片面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路线;(4)地位不同—抗战初期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辅助地位;抗战中后期敌后战争日益成为抗日主战场。
联系: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主力,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根据地,而敌后的开辟减轻正面压力,加速相持阶段到来;相持阶段,正面趋于消极,敌后十分困难,中共坚持抗日担负抗日主任务;1944年后,敌后开展局部反攻。
五、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时的根据地和抗日时期的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主要任务,政治经济思想上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有哪些?又有何根本相同?
参考:
不同:地理位置: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分布在南方几省的交界处的山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大城市和交通线周围的广大农村。
主要任务:前者是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后者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思想:前者在政治是工农苏维埃政权,后者是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前者在经济上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后者则保留封建制度实行双减双交土地政策;思想上前者左倾思想,后者则经过整风走向成熟。
不同的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中共改变革命策略;中共逐渐走向成熟。
根本的相同之处:都是在中共领导下,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只是根据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而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54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