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

专题一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汉与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

分封制宗法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历史作用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相互关系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帝王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建立秦朝秦始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

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皇权至上

官员任命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展两汉汉武帝设“中朝”;各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隋文帝

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进一步发展宋元

时期宋太祖元世祖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了三冗、两积贫。

峰明清时期明太祖

明成祖

雍正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3.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对照表

希腊民主罗马法律

历史条件古希腊多山多岛、城邦小国寡民、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罗马建立帝国及独裁统治;

罗马奴隶制社会矛盾冲突与发展的产物

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罗马法包括《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中后者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组成。

历史作用希腊的古代民主政治为辉煌的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极盛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的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政体所形成的民主制度,有利地推动着古希腊经济文化的进步,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罗马的法律则是构成古罗马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核,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受益于古罗马的文明,现在的许多法律制度就来源于罗马法。

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手段

核心

概念

发展

过程

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

趋势

3.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4.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5.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6.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产生及运作就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上述特点。雅典民主虽然有其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它的民主仅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非全体国民的民主,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对人类民主政治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7.《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以《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主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法渊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奴隶则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力之外,因此它又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罗马法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各民族的新的共同法律——“万民法”。罗马法的创设,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调节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条件。

1.如何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宗法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这样,就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上起王下至庶民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宗法制与分封制不但解决了为王权而相互争斗的问题,也解决了周王室的巩固问题,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2.如何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特色?

俗话讲: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民主与法治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显著标志。西方人把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它们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明显特点。它们都是在奴隶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谓“辉煌”,是指雅典的民主思想与制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罗马文明的特征是其实用性,比如它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雅典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有其自身的盛衰史。在其繁盛期间,创造出了世界上叹为观止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艺术上。尤其是其被后世称为“古典模式”的民主政体,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现在,轮番为治、主权在民的政制特点也依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借鉴。但就是这样一个政体,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迅速地、无可挽救地衰败下去,为后世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对现代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些借鉴。西方的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并且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完善,民主法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他国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照搬其制度。每个国家制度选择都有其本身的国情和民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两大矛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还有第三个趋势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

(1)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另一方面,欧洲气候宜人,温暖多雨湿润,其麦田可以沿着山坡分布,不需要灌溉,也不需要排涝,也就不需要政府来协调水利,修河通渠。

(2)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于农耕,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来控制水系,协调农业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在同一水系,对水、土地的控制变得特别重要,一山不容两虎,在争夺中,容易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而形成强大的皇权。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农民随时面临天灾(旱涝蝗灾)、人祸(地主官僚欺压等),其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非常脆弱,一旦失去土地,就可能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威胁封建王朝。因此,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自然地理环境对风土人情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片面的夸大是不对的。对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亦应如此理解,是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确定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情;从哲学原理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图解是东西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特征。

扩展阅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
(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实施的目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主要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3)作用:①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
(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①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又一表现。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实行郡县制。①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②基层机构:乡、里等;③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和直道;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④严刑峻法。
(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
①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②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它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削弱封国。
(2)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评价
(1)特点: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削实权(权)①削弱藩镇,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州郡设通判;③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④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军政,削弱宰相权力。
制钱谷(钱)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总管国家财政,相权进一步被分割。
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中央机构的特点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相权呈现出反弹、扩张之趋势。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皇权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发展。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从独相制互群相制),强化皇权;二是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汉唐宋元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明确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

1.明朝加强的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务。设立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
(2)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②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③皇帝批红,掌握最终决策权。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清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①清初,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②雍正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一人。
(2)影响: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外国对中国的窥视已露端倪。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思想出现,随之出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反思。这些影响到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农业时代,其统治基础就是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然的强化。形成结论性观点、规律性认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996年全国卷)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D)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000年上海卷)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D)
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
(2004年江苏卷)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B)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2004年全国文综卷)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B)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2000年全国卷)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2002年上海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D)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2005天津文综卷)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C)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2005年上海历史卷)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大夫士
C.王诸侯士兵大夫D.王大夫士卿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
D.嫡长子都被称为大宗
4.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
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6.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7.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8.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决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1.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认识相权的?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到辛亥革命时期被推翻历时2000多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也有人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是次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阐述理由。


1.C2.B3.C4.B5.B6.A7.C8.B9.B10.C11.A12.B
13.(1)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4.(1)汉承秦制。基本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宰相事权被皇权所依重。设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2)朱元璋认为相权威胁皇权。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3)特征: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主要方面,主要要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还是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这一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方面,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束缚了人才。

高三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和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2017·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5.(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2017·全国新课标2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又称为封建制度(分封的纽带:土地——义务)

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主体为同姓宗室。

3.主要诸侯国有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宋、晋、卫、齐(功臣姜尚)、楚等。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等级: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7.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8.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地增强,分封制走向瓦解。

二、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5.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注:1.同姓不通婚,如——秦晋之好。(请关注西周分封示意图)

2.礼乐制度是日常行为中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3.西周宗法等级类似于西欧封建等级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例题】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2015·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内容,主要是指地方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实行的原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理论

现实因素: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天下一统的需要。

三、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

四、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明太祖);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五、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的选拔与监督制度等。

六、发展历程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1)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2)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注: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地方官员都要由皇帝任命(人事任免权)。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2.三公九卿(中央)

(1)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相同。秦始皇未设,执掌军权。(秦朝时太尉是虚设)

(2)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主要为皇室服务)

3.郡县制(地方)

(1)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3)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秦朝专制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秦迅速灭亡。

(5)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例题】

1.(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 (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2.(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2013·浙江高考,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1.中央:中外朝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设中朝牵制外朝)汉代布衣为相,内朝尚书台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2.地方

(1)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后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注: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

(2)刺史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

中央: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

1.中央: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2)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

2.地方:节度使。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1.中央: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收兵权。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政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收财权。地方财政除留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设转运使)

元朝

1.中央:一省制度。只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关注元朝行省图)

(2)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2015·新课标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2015·新课标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朝

1.明太祖废丞相(秦始皇——明太祖) (导火线:胡惟庸案)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皇权达到高度集权,但政务缠身于皇帝。

2.明成祖设内阁

(1)原因:皇权过于集中,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力不从心。皇权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国家大事的妥善解决。

(2)形成与发展: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③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④明神宗:内阁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首辅权压群臣)。

(3)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策封闭)。

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2.(2014·新课标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2013·江苏高考,5)光绪《大清会典》记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四)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古代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世官制(先秦时期)、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

(2)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

①含义: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②举荐的标准:德行和才能

③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

④作用: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

⑤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庶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3)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①发展:开始于隋炀帝,确立于唐(唐太宗:明经科、进士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发展于宋(王安石变法废明经科,设明法科),成熟、衰亡于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

②优点:A.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D.保证了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③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阻碍社会进步。

选官

制度

世卿

世禄制度

察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

时间

西周至春秋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特点

官位世袭

推荐

依据门第出身

择优录取

局限

贵族范围内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2.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古代监察体制

(1)秦:御史大夫

(2)汉:刺史

(3)唐:门下省、御史台

(4)宋:通判、提点刑狱司

(5)明清:都察院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3.(2015·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2)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

(3)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4)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1)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致使政治黑暗、腐败。

(2)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题】

1.(2015·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2015·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3.(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一、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依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殷商时代各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同盟,所以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二、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及认识

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认识:对待宗法制我们要学会扬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三、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划分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

2.产生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由皇帝或朝廷任免。

3.权力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

五、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总之,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强化对奴隶的统治 D.实现权位财产的平稳过渡

2.《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讲授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包括希腊文明的产生、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及其作用。俗话讲: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民主与法治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显著标志。从希腊罗马历史的角度来看,希腊民主政治机构在古典世界相对完善,成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而在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构成了现代西方法治制度的法律基础。通过讲授,要求学生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理解民主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民主政治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地位。认识民主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法律在人类政治生活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第1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等史实,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及希腊城邦的特征、城邦政体的形式和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三面环水,海洋阻隔、海岛众多和山峦重叠(多山多岛);形成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特征。
(2)希腊城邦实行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受较为充分的政治权利。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按照希腊城邦政体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度,还有寡头制和僭主制。其中最流行的是斯巴达的贵族制度和雅典的民主制度。贵族制由元老院和贵族会议掌握,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是一种充分的民主政治;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而君主制和僭主制本质上都是个人专制。
2.雅典民主政体建立的历史条件、基本特点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1)历史条件: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在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对立的背景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道路;公元前509年的克里斯提尼进一步实行民主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措施主要有: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
3.雅典民主制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启示
(1)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实现了古希腊人关于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设想,这是伟大的创举。
②使希腊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促进了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极盛。
(2)局限性:
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妇女则没有民主权利,是狭隘的民主。
②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3)启示: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加强对民主的监督和保障民主的实施,避免民主走上极端。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地少人多,使得古希腊人因为本地的条件无法满足生存而对外扩张,航海业与海军优势是其对外扩张优越的条件。向海外殖民扩张使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了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古希腊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另外还存在着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贵族制由元老院和贵族会议掌握,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是一种充分的民主政治;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而君主制和僭主制本质上都是个人专制。

雅典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有其自身的盛衰史。在其繁盛期间,创造出了世界上叹为观止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艺术上。尤其是其被后世称为古典模式的民主政体,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现在,轮番为治、主权在民的政制特点也依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借鉴。但就是这样一个政体,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迅速地、无可挽救地衰败下去,为后世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对现代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些借鉴。
第2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等史实;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利益。
(2)意义及局限性:《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利益。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贵族也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法的基本法。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主要内容:罗马法包括《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中后者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组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汇集了各种法律,最终形成严肃的罗马法体系;是罗马法律和法律理论的总集,是罗马法传统的结晶,所以说它是集罗马法之大成。
(2)评价:①《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是以罗马法为基础。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规范的总称。古罗马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法律制度。罗马法包括公民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等,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则体现着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虽然罗马共和国最终被帝国取代,但它的生命力终将至近代重放光芒!虽然罗马国力之强盛,幅员之广大,早已成了历史。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近现代欧洲各国法制之发展都深深留下了罗马法的烙印。近代自然法学说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其思想渊源正是受罗马时代的自然法思想及自由人在私法关系上的地位平等原则的重大影响。因此,有人说罗马法是西方法治的源头。

西方人把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它们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明显特点。它们都是在奴隶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谓辉煌,是指雅典的民主思想与制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罗马文明的特征是其实用性,比如它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4年全国卷)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A)
A.贵族和平民B.奴隶主和奴隶
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D.农民和手工业者
(1992年全国卷)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的十将军由(A)
A.公民大会选举 B.全体居民选举C.首席将军任命D.执政官指定
☆注明:本单元由于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加的新内容,而自1995年以来教材已经不再包含此内容,所以一直在高考中未出现过。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平等且独立自治的小城邦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容易形成一种民主的传统
C.公民大会使各城邦公民能够在国家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D.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促成了希腊的民主传统
2.将雅典引上民主轨道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B.克里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亚历山大改革
3.通过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
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屋大维
4.在雅典民主制时期,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首席执政官B.城邦大会C.公民大会D.五百人会议
5.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世袭制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政治的明显缺陷是
A.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B.不能保证公民较高程度的自由
C.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享受到民主D.陪审法庭的权力过大
7.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
A.罗马帝国B.雅典C.东罗马帝国D.斯巴达
8.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小前提:雅典民主制是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
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9.罗马共和制的机构中权力最大的是
A.元老院B.执政官C.公民大会D.贵族
10.下列罗马成文法中颁布最早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民法新敕》D.传统的习惯法
11.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为罗马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梭伦B.伯利克里C.查士丁尼D.奥古斯都
12.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是古罗马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统称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查士丁尼法典》是对罗马法的总结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
D.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13.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其中罗马的伟大指的是
A.民主制度B.公民大会制度C.法律制度D.帝国制度
14.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①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②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③雅典的奥运精神④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下列不是直接源于罗马法的是
A.陪审制度B.律师制度C.诉讼原则D.民权思想
二、非选择题:
16.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
(1)假如你是生活在民主制全盛时期看到()
A.终身制的君主B.世袭制的君主C.公民大会D.民众法庭E.五百人议事会
(2)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偏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3)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4)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动作方式,请列举两项。
(5)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认识及评价。
17.罗马的兴衰虽已成为过去,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却千古犹存,特别是法律方面的建树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什么是罗马法?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2)恩格斯说,罗马法是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影响。

(3)有人说,罗马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罗马帝国彪炳辉煌的同时,又设置了埋葬罗马帝国的陷阱。结合罗马法的性质,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D2.A3.B4.C5.D6.C7.B8.B9.A10.B11.C12.B13.C14.A15.D
二、非选择题:
16.(1)C、D、E(2)人民主权(3)轮番而治
(4)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
(5)积极: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积累经验;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消极: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则没有民主权利。(从两个方面评价即可。)
17.(1)以《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为代表的罗马法律法规的统称,《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很多法律原则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3)罗马法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必然遭到奴隶、平民的反抗,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终导致帝国灭亡。

高一历史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51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