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三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和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2017·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5.(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2017·全国新课标2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又称为封建制度(分封的纽带:土地——义务)

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主体为同姓宗室。

3.主要诸侯国有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宋、晋、卫、齐(功臣姜尚)、楚等。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等级: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7.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8.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地增强,分封制走向瓦解。

二、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5.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注:1.同姓不通婚,如——秦晋之好。(请关注西周分封示意图)

2.礼乐制度是日常行为中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3.西周宗法等级类似于西欧封建等级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例题】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2015·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内容,主要是指地方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实行的原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理论

现实因素: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天下一统的需要。

三、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

四、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明太祖);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五、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的选拔与监督制度等。

六、发展历程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1)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2)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注: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地方官员都要由皇帝任命(人事任免权)。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2.三公九卿(中央)

(1)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相同。秦始皇未设,执掌军权。(秦朝时太尉是虚设)

(2)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主要为皇室服务)

3.郡县制(地方)

(1)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3)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秦朝专制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秦迅速灭亡。

(5)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例题】

1.(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 (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2.(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2013·浙江高考,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1.中央:中外朝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设中朝牵制外朝)汉代布衣为相,内朝尚书台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2.地方

(1)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后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注: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

(2)刺史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

中央: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

1.中央: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2)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

2.地方:节度使。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1.中央: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收兵权。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政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收财权。地方财政除留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设转运使)

元朝

1.中央:一省制度。只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关注元朝行省图)

(2)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2015·新课标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2015·新课标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朝

1.明太祖废丞相(秦始皇——明太祖) (导火线:胡惟庸案)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皇权达到高度集权,但政务缠身于皇帝。

2.明成祖设内阁

(1)原因:皇权过于集中,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力不从心。皇权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国家大事的妥善解决。

(2)形成与发展: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③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④明神宗:内阁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首辅权压群臣)。

(3)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策封闭)。

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2.(2014·新课标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2013·江苏高考,5)光绪《大清会典》记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四)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古代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世官制(先秦时期)、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

(2)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

①含义: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②举荐的标准:德行和才能

③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

④作用: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

⑤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庶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3)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①发展:开始于隋炀帝,确立于唐(唐太宗:明经科、进士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发展于宋(王安石变法废明经科,设明法科),成熟、衰亡于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

②优点:A.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D.保证了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③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阻碍社会进步。

选官

制度

世卿

世禄制度

察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

时间

西周至春秋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特点

官位世袭

推荐

依据门第出身

择优录取

局限

贵族范围内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2.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古代监察体制

(1)秦:御史大夫

(2)汉:刺史

(3)唐:门下省、御史台

(4)宋:通判、提点刑狱司

(5)明清:都察院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3.(2015·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2)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

(3)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4)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1)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致使政治黑暗、腐败。

(2)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题】

1.(2015·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2015·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3.(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一、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依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殷商时代各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同盟,所以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二、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及认识

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认识:对待宗法制我们要学会扬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三、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划分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

2.产生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由皇帝或朝廷任免。

3.权力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

五、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总之,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强化对奴隶的统治 D.实现权位财产的平稳过渡

2.《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扩展阅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知识与能力:

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1课时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小结:

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但时间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较好。理论分析到位,学生掌握较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


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一、选择题: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C。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
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选B。“周辙东,王纲堕”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
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结果。符合这一原理的只有B.
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选C。“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夺取王位,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王权衰微。
6.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选D。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7.读右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秦朝疆域图
:选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
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B.郡县制C.统一度量衡D.世袭制
: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吸取周灭的历史教训,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9.(2010浙江元济高中高三模拟)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
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选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0.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
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选B。结合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分析可得。
11.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选A。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乱平定后,通过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唐朝没有。
12.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
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选D。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
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选D。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康熙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14.权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这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君权与相权矛盾重重②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②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④是造成官僚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D。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两方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考虑。
15.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A.记录片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选D。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第一手材料——历史遗物、遗迹。
1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
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选D。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宫廷版的画像自然是慈眉善目;由于朱元璋从出身草莽到为强化皇权残杀功臣,民间也有丑化其的因素。
17.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选C。明初废丞相,六部皇帝听命于皇帝,各个衙门分工不同,管理较细,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牵制,但是正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18.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②大运河③十三行④票号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选A。①②③是秦、隋、清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兴建。④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9.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四朝中央机构设置情况。
20.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B、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分封制和郡县制
:选A。秦以前的政体大体是分封制;秦之后是中央集权制。

二、材料解析题:
21.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材料四: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3分)

解析:本题以有关不同时代地方制度的材料创设情境,考察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或区划制度:秦朝郡县制、西汉的刺史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问的材料很容易理解,纪年的转换掌握方法就很容易,就是246-26+1=221。关于李斯主张郡县制的理由,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解答。第(2)问解释“以卑临尊”在材料二中能直接找出答案,“秩卑”的积极作用材料三也能找到答案。第(3)问原则的解答可结合材料的出处,原因在材料可找到。第(4)问在总结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公元前221年。(1分)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2)“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1分)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
(4)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1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22.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
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四问都可以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


高三历史〈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热点复习

专题一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汉与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

分封制宗法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历史作用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相互关系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帝王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建立秦朝秦始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

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皇权至上

官员任命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展两汉汉武帝设“中朝”;各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隋文帝

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进一步发展宋元

时期宋太祖元世祖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了三冗、两积贫。

峰明清时期明太祖

明成祖

雍正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3.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对照表

希腊民主罗马法律

历史条件古希腊多山多岛、城邦小国寡民、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罗马建立帝国及独裁统治;

罗马奴隶制社会矛盾冲突与发展的产物

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罗马法包括《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中后者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组成。

历史作用希腊的古代民主政治为辉煌的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极盛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的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政体所形成的民主制度,有利地推动着古希腊经济文化的进步,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罗马的法律则是构成古罗马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核,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受益于古罗马的文明,现在的许多法律制度就来源于罗马法。

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手段

核心

概念

发展

过程

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

趋势

3.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4.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5.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6.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产生及运作就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上述特点。雅典民主虽然有其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它的民主仅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非全体国民的民主,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对人类民主政治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7.《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以《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主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法渊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奴隶则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力之外,因此它又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罗马法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各民族的新的共同法律——“万民法”。罗马法的创设,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调节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条件。

1.如何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宗法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这样,就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上起王下至庶民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宗法制与分封制不但解决了为王权而相互争斗的问题,也解决了周王室的巩固问题,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2.如何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特色?

俗话讲: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民主与法治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显著标志。西方人把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它们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明显特点。它们都是在奴隶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谓“辉煌”,是指雅典的民主思想与制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罗马文明的特征是其实用性,比如它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雅典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有其自身的盛衰史。在其繁盛期间,创造出了世界上叹为观止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艺术上。尤其是其被后世称为“古典模式”的民主政体,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现在,轮番为治、主权在民的政制特点也依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借鉴。但就是这样一个政体,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迅速地、无可挽救地衰败下去,为后世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对现代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些借鉴。西方的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并且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完善,民主法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他国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照搬其制度。每个国家制度选择都有其本身的国情和民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两大矛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还有第三个趋势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

(1)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另一方面,欧洲气候宜人,温暖多雨湿润,其麦田可以沿着山坡分布,不需要灌溉,也不需要排涝,也就不需要政府来协调水利,修河通渠。

(2)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于农耕,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来控制水系,协调农业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在同一水系,对水、土地的控制变得特别重要,一山不容两虎,在争夺中,容易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而形成强大的皇权。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农民随时面临天灾(旱涝蝗灾)、人祸(地主官僚欺压等),其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非常脆弱,一旦失去土地,就可能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威胁封建王朝。因此,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自然地理环境对风土人情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片面的夸大是不对的。对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亦应如此理解,是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确定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情;从哲学原理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图解是东西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特征。

高三历史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历史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内容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 “二府”制等权力机构,理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了解从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央集权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理解官吏的选拔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运用图示、图片和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的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

2.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的方式,将教材和补充材料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投影展示《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 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通过设问:皇帝的烦恼有哪些?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样做?导入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诗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感知历史。

【新课教学】

请学生快速浏览本课内容的标题,设问:本课内容从哪些方面讲述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课主要从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展开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叙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上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中外朝制度的形成(两汉时期)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投影展示“汉代中外朝制度结构图”,引导学生掌握中外朝制度的运行模式,概括汉代中外朝制度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图,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魏晋南北朝——隋唐)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投影展示“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模式,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3.二府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五代十国——宋元)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投影展示“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二府制度的运行模式,概括宋代二府制的特点。

时空穿越:课件展示材料,分析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提炼观点的能力。

总结提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式角度,总结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发展特点。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方式:选用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削弱相权;分散相权,使相互牵制,从而使君主独揽大权。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关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总结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识图学史:课件展示“汉代地方郡国示意图”,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度;课件展示“元代疆域图”,理解元代行省制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地图的方法,提高识图知史,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提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发展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课件展示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项目,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空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史料,论证和理解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组讨论:课件展示讨论主题: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参考观点)

趋势: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地方:逐渐趋于分散,绝对服从中央。

弊端: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四、课堂小结

从汉至元我国政治制度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构成了中国政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60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