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交通建设

微专题12 交通建设
回扣导图
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中,运输量最大的是海运,最机动灵活的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
2.影响交通站点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条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阶段性因素,技术条件是解决制约因素的基本保障。
3.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弱。
4.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使用以桥带路的方式,以桥带路的主要作用有:节约耕地,线路平直、运行安全,跨越湿地和沙地等不利地形,跨越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不良地质地区,跨越河湖等不利地表障碍,给野生动物预留迁徙通道等。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改变能深刻影响沿线的聚落、商业等人类活动。
2014年12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以西湖南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沪昆高铁湖南段正式全线贯通。长沙至怀化单程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1小时40分左右。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回答1~2题。
1.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郊区,其作用不包括()
A.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加快高铁站核心区域发展
D.便于旅客集散
2.下列关于高铁和航空运输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航空运输因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优势明显
B.航空运输因价格高,长距离受高铁影响较大
C.高铁因运量小,在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D.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航空运输大
答案 1.D 2.A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第1题,高铁站的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布局在城市郊区,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高铁是人流的集散地,有助于郊区和城市核心区沟通,加速郊区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故选择D项。第2题,对比高铁和航空运输,航空运输速度快于高铁,在长距离运输上航空运输时间短,节约运输时间,优势明显;在运输价格上航空运输高于高铁,航空运输成本较高;在运量上航空运输量小,高铁运输量大;航空运输受气候影响大,不稳定性强,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于航空,故A正确。
我国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稻田占用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4.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答案 3.B 4.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城际高铁的路基特点,区域高铁通车带来的影响。第3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冻土,A错。CFG桩深入土层中,可能防止黏土地基沉降,B对。图中复合地基没有减少占地,C错。也不能降低洪水危害,D错。第4题,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属于短途运输,对航空影响不大,A错。城际高铁是客运,B错。城际高铁只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部关系不大,C错。客运便利,能够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D对。

延伸阅读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地质运动规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地质运动规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微专题6 地质运动规律
回扣导图
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2.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侵蚀前形成山地,侵蚀后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侵蚀前为谷地,侵蚀后形成山地。
3.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往往形成陡崖和断块山地。
4.“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地形倒置”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形成。
5.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修建水库、交通线路应避开断层。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回答1~2题。
1.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③①D.②①③
2.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1.D 2.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层分布状况判读和岩层性质的分析。第1题,岩层②在岩层①的下部,形成时间较早,③为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到①②岩层中,说明形成时间较晚。第2题,图中①和②岩层有明显的层次,属于沉积岩,可能有化石分布。③为侵入岩,④为变质岩,两者都不可能含有化石。
读“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历史变迁图”,回答3~4题。
3.图示期间,杭州湾南北两岸地貌的变迁及原因是()
A.南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
B.北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
C.南岸形成河流堆积地貌,以流水堆积为主
D.北岸形成河流堆积地貌,以流水堆积为主
4.舟山群岛区域风能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地处海岛地区,受冬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
B.位于浙江省,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
C.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D.台风活动频繁,利用价值高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从4世纪至现代,杭州湾北岸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由此判断,北岸以海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海浪侵蚀地貌;南岸海岸线从陆地向海洋推进,所以南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流堆积地貌。第4题,由图可知,舟山群岛地处海岛地区,受冬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位于浙江省,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在当前条件下,台风还不能被人类利用。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生态脆弱区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生态脆弱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微专题13 生态脆弱区
回扣导图
生态
环境
脆弱
区域表现典型地区考点内容
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水土流失我国黄土高原、东南丘陵、西南地区(1)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利弊分析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湿地退化三江平原、三江源保护区、洞庭湖和鄱阳湖(1)湿地的生态效益
(2)湿地退化的原因
(3)保护湿地的措施
森林退化亚马孙平原、刚果河盆地、东南亚热带雨林(1)森林的生态效益
(2)森林破坏带来的危
(3)森林保护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不同时期的用地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地村庄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2.图中M有可能是()
A.基本农田B.沙障工程
C.城市建成区D.育种基地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可知,该地的森林面积大幅萎缩,村庄、河流的数量急剧减少,沙漠面积扩大,原因最有可能是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砍伐,造成沙漠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M位于村庄和沙漠之间,最有可能是为了保护村庄、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张而设置的沙障工程。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现象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下图为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略图。读图回答3~5题。
3.从图中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①内蒙古自治区 ②湖北省 ③甘肃省 ④陕西省
⑤贵州省 ⑥四川省
A.①③⑤⑥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D.①②⑤⑥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小;陕西省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大,主要原因是()
①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②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③陕西省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两地植被破坏严重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5.关于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不正确的是()
A.修筑梯田、打坝淤地
B.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C.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D.加强监测,及时预报
答案 3.C 4.B 5.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甘肃、陕西和四川。第4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故水土流失面积小。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故水土流失面积大。第5题,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应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修筑梯田、打坝淤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水体运动规律


微专题5 水体运动规律
考向1 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塑造地表形态;促使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4.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5.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有:雨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6.一条河流往往具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形式的变化特点。
深化练习
读“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海洋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潜水面的变化特征是()
A.随地势的起伏略有起伏
B.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
C.随海平面的升高而升高
D.随海平面的升高而降低
2.如果地下水被污染,治理难度会更大,其原因主要是()
A.地下水流速快B.地下水流速慢
C.地下水蕴藏量大D.地下水与河湖海相通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潜水面的高低取决于入渗量的多少,入渗量的多少又与地表状况相关,地势低洼处有利于地表水汇集,入渗量多。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潜水面随地势的起伏略有起伏。第2题,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主要在于地下水流速慢,更新慢,自净能力弱。地下水蕴藏量大、与河湖海相通也是难以治理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读“世界主要河流径流季节分配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代表的河流依次是()
A.刚果河、乌拉尔河、长江、尼罗河
B.长江、刚果河、乌拉尔河、尼罗河
C.尼罗河、乌拉尔河、长江、刚果河
D.长江、尼罗河、乌拉尔河、刚果河
4.下列关于四条河流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均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乙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率最小
C.丙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D.丁河夏季径流量最大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根据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可以确定甲河主要位于亚热带地区、乙河和丁河主要位于热带地区、丙河位于温带地区;根据降水量的差异可以确定乙河应为尼罗河,丁河为刚果河。第4题,乌拉尔河为内流河,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根据各河径流季节分配来看,径流量季节变化率最小的是甲河;丙河位于温带地区,径流量最大的季节为春季,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丁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为秋季。
考向2 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洋流按性质分两类:暖流和寒流。
2.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此外还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的影响。
3.中低纬度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北印度洋海区,夏季海水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相反。分布在南半球40°~60°之间的西风漂流的性质为寒流。
4.大洋东西两岸的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5.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6.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有上升流存在的海域往往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深化练习
读“印度洋某海域及马六甲海峡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示时段最可能是()
A.3~5月B.6~8月
C.9~11月D.11月~次年2月
2.马六甲海峡海水的流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致是冬季快于夏季,其原因是()
A.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叠加
B.冬季赤道逆流与季风洋流流向叠加
C.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叠加
D.冬季赤道逆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叠加
3.7月,图中R处的天然橡胶运往我国上海,货轮在马六甲海峡中()
A.逆风逆水B.顺风顺水
C.无风顺水D.无风逆水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北印度洋海域盛行季风洋流,5~9月,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10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马六甲海峡内,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冬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流向叠加,使得海水流速较快;夏季两者流向相反,流速较慢。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与冬季季风洋流的流向相反;南赤道暖流对赤道以北地区影响很小。第3题,7月,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海水整体上由西向东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但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风力微弱。
2015年4月20日,翟墨率领的“东南卫视号”和“沣沅弘号”帆船队从福建平潭出发,开启了为期4个月的“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之旅。下图为本次活动航程图。读图回答4~5题。
4.翟墨说:“特别是到了索科特拉岛附近海域,帆船倾斜得非常厉害,这是我环球航海以来,遇到的最大的风浪……”翟墨描述的海域是()
A.中国南海B.马六甲海峡
C.北印度洋D.地中海
5.历经艰险与磨难,翟墨率领的帆船队终于在8月25日顺利抵达意大利。途中的“艰险”主要有()
①新加坡—马六甲市航段遭遇海雾困扰 ②马六甲市—科伦坡航段逆水逆风,航行困难 ③塞舌尔—红海段遭遇海盗跟踪 ④希腊—马耳他航段遭遇暴雨袭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由“索科特拉岛”名称可知,该处不属于中国,故A错误;马六甲海峡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风浪小,故B错误;北印度洋此时正是西南季风强盛时期,风高浪急,故C正确;地中海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处于无风时期,故D错误。第5题,新加坡—马六甲市航段受赤道低压控制,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不易出现海雾,①错误;马六甲市—科伦坡航段此时段盛行西南季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与航向相反,逆风逆水,航行困难,②正确;塞舌尔—红海航段内的亚丁湾,海盗活动猖獗,③正确;希腊—马耳他航段主要在地中海气候区内,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④错误。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工业生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工业生产”,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微专题11 工业生产

考向1 工业区位因素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主要工业区位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和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

2.工业导向类型: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

3.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3)社会因素: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成为重要工业区位因素。

4.易错工业导向型判断:石油开采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深化练习

下图为“京津地区汽车制造业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汽车制造业在京津地区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①劳动力丰富 ②市场广阔 ③科技发达 ④地价低廉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a→b、b→c阶段,都有利于()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减少污染区域 ③共享基础设施 ④获得最优区位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答案 1.B 2.A

解析 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及工业的分散。第1题,京津地区地价较高,劳动力虽然丰富但价格较高。京津地区的优势在于市场广阔,科技发达。第2题,a→b、b→c都是工业分散的过程。工业分散有利于降低成本,获得最优区位。②③是工业集聚的好处。

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是各自国家重要的传统工业区。读图回答3~5题。

3.本着扬长避短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原则,两地都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①石油化工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机械工业 ④电子工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两工业地域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①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 ②接近原料、燃料产地,节省运输成本 ③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 ④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5.“硅谷”是世界顶级的微电子中心,关于其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硅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B.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

C.高等院校多,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崛起中起了关键作用

D.便捷的交通条件,有航空线和高速公路与各地相联系

答案 3.B 4.D 5.B

解析 本题组考查重要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第3题,两地都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适宜发展钢铁工业,在此基础上可发展机械工业。第4题,两工业区均以重工业为主,原料、燃料需求量大,工业集聚有利于接近原料、燃料产地,节省运输成本;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第5题,“硅谷”位于北美洲西部,面临旧金山湾,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高等院校众多,其中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崛起中起了关键作用;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有航空线和高速公路与各地相联系。“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属技术导向型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

考向2 产业转移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2.影响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因素。

3.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4.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深化练习

下表是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企业成本上涨因素统计表,下图为某企业成本与产量变化曲线图(利润=总收入-总成本)。据此回答1~3题。

影响因素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重要程度得分

原材料价格上涨12164281.8

劳动力成本上涨2682098.8

其他成本上涨8127966.2

管理成本上升41091169.1

1.据表中数据分析,最先从该区域迁出的企业类型是()

A.资金密集型B.资源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1—Q2企业成本低于收入

B.Q2—Q3企业成本增加最快

C.Q3—Q4企业成本低于收入

D.Q4—Q5企业收入增加最快

3.该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需要维持的生产量是()

A.Q1B.Q2C.Q3D.Q4

答案 1.C 2.C 3.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的比重最大,所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C对。资金、资源、技术所占比重在表中没显示,说明不占主要地位,A、B、D错。第2题,读曲线图判断,Q1—Q2企业成本高于收入,A错。Q2—Q3企业成本增长幅度小,B错。Q3—Q4企业成本低于收入,C对。Q4—Q5企业收入增加稳定,企业成本增长最快,D错。第3题,读图,根据材料中公式,由利润=总收入-总成本可知,当生产量在Q4处,企业的利润最大,所以要维持的生产量是Q4,D对。

“上海制造”是中国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向“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转变。下图示意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对经营模式转变影响最小的是上海与迁入地区()

A.经济水平的差异B.产业政策的差异

C.生产成本的差异D.交通条件的差异

5.经营模式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业竞争力B.缓解就业压力

C.转移环境污染D.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答案 4.D 5.A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第4题,上海把企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外地,是因为周边省份由于经济水平和产业政策的因素,生产成本低于上海,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故A、B、C项影响较大,D项符合题意。第5题,把企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故A项正确;由于生产环节发生转移,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就业压力,排除B项;生产环节转移的目的不是转移污染和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故排除C、D项。

文章来源://m.jab88.com/j/7936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