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12 交通建设
回扣导图
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中,运输量最大的是海运,最机动灵活的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
2.影响交通站点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条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阶段性因素,技术条件是解决制约因素的基本保障。
3.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弱。
4.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使用以桥带路的方式,以桥带路的主要作用有:节约耕地,线路平直、运行安全,跨越湿地和沙地等不利地形,跨越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不良地质地区,跨越河湖等不利地表障碍,给野生动物预留迁徙通道等。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改变能深刻影响沿线的聚落、商业等人类活动。
2014年12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以西湖南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沪昆高铁湖南段正式全线贯通。长沙至怀化单程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1小时40分左右。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回答1~2题。
1.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郊区,其作用不包括()
A.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加快高铁站核心区域发展
D.便于旅客集散
2.下列关于高铁和航空运输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航空运输因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优势明显
B.航空运输因价格高,长距离受高铁影响较大
C.高铁因运量小,在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D.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航空运输大
答案 1.D 2.A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第1题,高铁站的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布局在城市郊区,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高铁是人流的集散地,有助于郊区和城市核心区沟通,加速郊区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故选择D项。第2题,对比高铁和航空运输,航空运输速度快于高铁,在长距离运输上航空运输时间短,节约运输时间,优势明显;在运输价格上航空运输高于高铁,航空运输成本较高;在运量上航空运输量小,高铁运输量大;航空运输受气候影响大,不稳定性强,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于航空,故A正确。
我国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稻田占用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4.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答案 3.B 4.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城际高铁的路基特点,区域高铁通车带来的影响。第3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冻土,A错。CFG桩深入土层中,可能防止黏土地基沉降,B对。图中复合地基没有减少占地,C错。也不能降低洪水危害,D错。第4题,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属于短途运输,对航空影响不大,A错。城际高铁是客运,B错。城际高铁只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部关系不大,C错。客运便利,能够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D对。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地质运动规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地质运动规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微专题6 地质运动规律
回扣导图
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2.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侵蚀前形成山地,侵蚀后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侵蚀前为谷地,侵蚀后形成山地。
3.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往往形成陡崖和断块山地。
4.“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地形倒置”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形成。
5.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修建水库、交通线路应避开断层。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回答1~2题。
1.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③①D.②①③
2.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1.D 2.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层分布状况判读和岩层性质的分析。第1题,岩层②在岩层①的下部,形成时间较早,③为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到①②岩层中,说明形成时间较晚。第2题,图中①和②岩层有明显的层次,属于沉积岩,可能有化石分布。③为侵入岩,④为变质岩,两者都不可能含有化石。
读“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历史变迁图”,回答3~4题。
3.图示期间,杭州湾南北两岸地貌的变迁及原因是()
A.南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
B.北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
C.南岸形成河流堆积地貌,以流水堆积为主
D.北岸形成河流堆积地貌,以流水堆积为主
4.舟山群岛区域风能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地处海岛地区,受冬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
B.位于浙江省,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
C.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D.台风活动频繁,利用价值高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从4世纪至现代,杭州湾北岸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由此判断,北岸以海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海浪侵蚀地貌;南岸海岸线从陆地向海洋推进,所以南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流堆积地貌。第4题,由图可知,舟山群岛地处海岛地区,受冬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位于浙江省,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在当前条件下,台风还不能被人类利用。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城市建设
微专题9 城市建设
考向1 城市化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城市化的标志主要有: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
3.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秩序混乱等。
深化练习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
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3.有关图中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曲线代表的国家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B.②曲线代表的国家大部分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C.①曲线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所出现的问题都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行消除
D.①②两曲线代表的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 1.D 2.D 3.D
解析 本题组主要通过图考查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第1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一般在38%左右(2000年)。第2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城市化早期,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快;通过201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城市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此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分别约为55.6亿、13.3亿,即世界总人口数约为68.9亿,而此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分别约为25亿、10亿,即世界城市人口总数约为35亿,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了一半;大约自1965年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就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总数。第3题,①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正处于后期成熟阶段;②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任何国家的城市化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有的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这些问题不会自行消除。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A.避免城市交通拥堵B.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调整城市产业结构D.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5.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海绵体”。关于“海绵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透水路面不是“海绵体” ②改变了城市水循环的类型
③改变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④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湖泊、森林、湿地、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信息判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轻城市雨涝问题。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透水路面是“海绵体”;城市水循环类型取决于水循环的空间位置,与城市建设无关;“海绵体”是人为建设的景观,会改变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绿地、湖泊等的建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考向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一是交通便捷程度,二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3.中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4.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位于市中心、交通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5.三大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为住宅区,最小的为商业区;位于市中心的一般为商业区,位于城市边缘或者河流下游或者盛行风下风向的是工业区,位于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的为住宅区。
深化练习
读“某城市的昼夜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主要位于该城市的()
A.东部B.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处为商业区B.②处为居住区
C.③处为工业区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知识。依据题干信息中“卧城”的定义及该城市的不同区块昼夜人口变化情况可知,③处为“卧城”。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知识。依据该城市的不同区块昼夜人口变化情况可知:①处可能为城市生态功能区,②处为商业区,③处为居住区,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2016年1月,江苏省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建设在江苏省两会得到热议。委员们建议江北新区应加快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读“江北新区位置图”,回答3~5题。
3.江北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A.空间大,土地价格较低
B.邻近南京主城区,联系便利
C.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
D.邻近安徽省,扩大南京辐射范围
4.江北新区建成后可以()
A.降低南京市城区的房价
B.缓解南京市区的人口压力
C.作为南京的高级住宅区
D.方便南京各区之间的联系
5.江北新区产业布局合理的是()
A.西部地区—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B.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滨江地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
D.丘陵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粮食生产
答案 3.A 4.B 5.C
解析 第3题,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的北边,面积大,且之前经济欠发达,土地价格较低。受长江阻隔,江北新区与南京主城区联系不便。第4题,江北新区的建成可以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的压力,市区人口和工业可向本区迁移。第5题,滨江地区水运交通便利,适合发展航运物流和港口贸易;西部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东部地区位于河流的下游,适合重化工业的发展;丘陵地区适合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生态农业。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流域的综合开发”,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微专题15 流域的综合开发
回扣导图
河
流
综
合
开
发
区
域典型地区考点内容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湄公河流域
田纳西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伏尔加河流域
莱茵河流域(1)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
(2)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原因
(3)流域内的资源状况
(4)流域内水能开发条件和河运条件评价
(5)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特点、产生问题及解决措施
(6)流域内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甘肃、陕西两省,于陕西潼关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西部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流经关中平原,南岸支流来自秦岭山地,北岸支流来自黄土区。读“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内泥沙累积冲刷和淤积量变化图”,回答1~3题。
1.渭河干流含沙量最大的月份集中在()
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
2.一年中渭河下游河槽泥沙冲淤的速度()
A.全年变化不大B.全年都快
C.汛期变快D.非汛期变快
3.导致泥沙在渭河加速淤积的人类活动是()
A.上游植树造林B.上游水土保持
C.下游修建水库D.下游疏通河道
答案 1.C 2.C 3.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化,影响泥沙淤积的人类活动。第1题,渭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9月,此时侵蚀能力最强,河流含沙量大,A、B、D错。第2题,渭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所以一年中渭河下游河槽泥沙冲淤的速度全年变化大,A错。只有汛期河流流量大,流速快,冲淤速度变快,其他时间慢,C对,B、D错。第3题,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都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导致河流含沙量变小,不是加速淤积的活动,A、B错。下游修建水库导致泥沙在库区沉积加快,C对。下游疏通河道,水流通畅,沉积减少,D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滇池流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加之沿岸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我国六大淡水湖之一的滇池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目前,湖底存有淤泥8000万m3~1亿m3,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下图是历史上滇池水域的变迁图。据此完成4~6题。
4.据图判断,滇池湖水较深的区域可能是()
A.西南部B.西北部
C.中部D.东部
5.滇池湖底淤泥可能来源于()
①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 ②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 ③大气干湿沉降,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 ④湖底火山喷发物淤积 ⑤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6.目前,滇池外海淤泥疏浚三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该工程的意义有()
A.使滇池的发电能力增强
B.利于改善滇池水质,消除富营养化
C.增加了滇池的通航能力
D.促进滇池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答案 4.A 5.B 6.D
解析 本题考查湖岸线,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开展淤泥疏浚工程的意义。第4题,根据图中湖岸线变化,宽度越大,说明湖水浅,反之表示湖水深。所以最深的区域可能是西南部,A对。第5题,滇池湖底淤泥可能来源于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①对。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②对。大气干湿沉降,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③对。湖底火山喷发物形成岩浆岩,不是淤泥,④错。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堆积,⑤对。第6题,根据材料,淤泥太多,导致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所以滇池外海淤泥疏浚工程的施工,主要意义是改善滇池水质,促进滇池水环境的良性循环,D对。发电、通航不是滇池的主要功能,A、C错。能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是消除,B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87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