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m.Ys575.Com 述职报告之家】

景美人惊叹

杭形胜间

民乐赞美

州繁华天

官愉堂羡慕

相关推荐

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宋仁宗时期,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2、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朗读《望海潮》,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节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朗读完了是不是注意到:这首词与《雨霖铃》最不一样的是这首词意境扩大,情感豪迈。而且,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像《雨霖铃》那样节奏长短相间,朗读起来缠绵悱恻。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情歌王子”──柳永的另一种情怀。

二、研读诗歌

问: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

那也就是说,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1、我们先来看看上片: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一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字字铿锵,力能镇纸,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同时也点出了将要歌咏的重点:“形胜”、“繁华”。

问: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怎么写“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钱塘八月观潮,市场商品的丰富。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笔力舒展,分别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一派水乡清新别致的画面。“参差十万人家”笔力又强劲地挽回。表现整个都市人口蕃庶。作者似乎站在高处俯瞰,写完了市内的景色接着就写郊外的景色。“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犹如云雾一般,“饶”,既写出长堤曲折的态势,又表现了长堤因有了树而显得迤逦柔美。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李白称钱塘江潮“涛似连山喷雪来”。这里的“卷”以及江潮席卷而来带来的浪挥洒成了“霜雪”都写出了江潮的浩大气势。杭州之景,既有柔美雅致的一面,又有雄伟豪壮的一面。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富庶的百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百姓富庶到了争相比富的穷奢极欲的地步。

上片运用了对句加散句的手法,用对句来铺陈,使语气放弱些,用散句来收束,语气转强,有力挽千钧之势。对句加散句,对句加散句,使整段话波澜起伏,有节奏感。

2、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先从景写起。要写杭州的美景,一定要提到西湖。因此,下片的前半段专咏西湖。以一句“重湖叠巘清嘉”总起打头。“重湖”是因为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为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西湖边重重叠叠的山峰。湖光山色以“清嘉”作为概括。“清嘉”给人以一种清新、秀美、安静的感觉,在杭州,你既可以领略豪壮之美,又可以享受恬淡之情。在市内,夏季你尽可以放眼欣赏“接天莲叶”、“十里荷花”,任由湖面送来的缕缕荷香;金秋,萧萧秋风中夹杂着山上桂子的甜香。“荷花”和“桂子”是杭州特有的物产,让人感受到江南的清新与温情,

问:《太湖美》里有句歌词“水上有白帆,水底有红菱”,为何柳永不说“湖里有荷花”山上有“桂子”?

意蕴不够丰富。以“十里”和“三秋”来修饰,又使这种“清新”和“温情”显得格外饱满。

这三句的格式与前面的不一样,前面,我们说过,是对句加散句,这三句,是散句加对句,用散句来换头,一来别开生面,二来,接下来的对句,再加上一个对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四个对句连用,显得紧凑了些,,接着一个散句“嬉嬉钓叟莲娃”,又舒缓了语气,不仅有节奏感,而且有音乐的美感。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情韵悠扬,怡然自得。这两句应是互文,意为:不管白日里还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悠扬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弄”显得笛声轻巧悠扬,“泛”写出笛声和歌声借着湖面传过来,显得婉转轻飘。除了笛声和歌声,还有欢快的笑声。“嬉嬉钓叟莲娃”。因着这些笛声、歌声、笑声,西湖,乃至杭州都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笑。

西湖的美景既有湖山之美,又有人情之和谐,一派祥和。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治理者的美政。

问: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笔?你评价一下这下片的后半部分。

注解里提到这是“投赠之作”,因而必然最后要歌颂词人要投赠的那个人。

你看那,“千骑拥高牙”郡守威武的出行队伍,“乘醉听箫鼓”,爱好词艺,与民同乐的郡守,“吟赏烟霞”,志趣高雅的郡守,三句是对句加散句,笔致洒脱,音调雄浑,仿佛让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音,笑傲与山水之间。结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中书省地近宫禁,因此,在此指代中书省。“好景”将上述到的美景及未述到的政绩都包拢进来。意为:邓孙何“归去凤池”,入朝执政时,将杭州的美景及守杭的良好政绩画成图本,一并献与朝廷。既是赞颂孙何又是祝愿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廷时能擢登相位。

虽然,他衔接的很好,但它这些奉承之词与上面的内容有些不融洽。也就是说,因为它的投赠的性质,使它有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诗歌的艺术性。

3、这首词不但画面美,音律也很美,这是柳永词的特点。《望海潮》是柳永所创的新声。《雨霖铃》只能浅斟低唱,而这首《望海潮》大可以引吭高歌。

让我们再一次朗诵《望海潮》,感受一下词人笔下美丽的杭州吧。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创新教案


《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美在何处?

桂花意象特点:清香淡雅

尘也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宫,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美在什么地方?

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荷花冰清玉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美在什么地方?绿叶红花,颜色鲜艳,卷舒开合,姿态优雅,冰清玉洁。

这点点滴滴的花朵,清香淡雅,充溢着时间的分分秒秒,这卷舒开合的花朵,冰清玉洁,牵动着每一寸目光的涟漪。置身此景,顿时心神肃静,涤荡尘世杂芜,内心充满了圣洁和宁静。带着这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齐读两遍。

板书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指导诵读

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抬眼望,烟柳长堤,帘幕轻摆。低首时,桂香淡雅,沁人心脾。远处钱塘江潮水翻涌,荷花在微风中亭亭玉立。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

齐读这一句接上上面两句写景的句子

安居

1.那么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

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

向往。

欧阳修只是说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到底有多富庶不得而知,柳永是如何表现的?意象:珠宝罗绮(精致,奢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板书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指导诵读

2.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愉快的样子。

能联想到什么?

(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

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指导学生读

官民

1.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

是如何描写的?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翻译吟赏观赏吟唱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官员是在乐什么吗?

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醉是一种微醺,是陶醉,是沉醉,是满足,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

学生读

板书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

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老子曾说,大美合乎自然。也许你能想象天堂有多美,杭州也不过如此吧。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

作业:梨花节来了,试就这首词牌,以梨花节为对象,填词一首。

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优秀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及作者的基本常识,了解点染的手法,体会本诗层次之美。

2.反复吟诵,体会音韵情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体会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词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运用想象体会诗意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用具:板书、PPT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宋词文体导入,引出作者及背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今天我们就来讲宋词。(词的介绍)词出现于隋唐,到了宋代经济发展,勾栏瓦舍兴起,由于娱乐需要,这些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板书:曲子词。词又称曲子词)开始兴盛(展示PPT)。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演唱而自己填词,后来扩展到文人雅士之中,按谱填词很快成为一种风气(注意是“填”,作诗填词)。我们一般把词分为那两个流派?(婉约和豪放,展示PPT)词调蕴藉者为婉约,气象恢弘者为豪放。那么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家能想到哪位(辛弃疾苏轼等),婉约呢?(李清照,温庭筠,柳永)还有柳永,那个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婉约派代表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柳永,看课后注释1.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因为排行第七所以又叫做柳七。他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和歌女们关系都很好,所以他很多作品都是为歌女所作。柳永仕途不顺,他曾作一首词《鹤冲天》,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还说自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被宋仁宗看到,就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但柳永真的甘于这种沉醉烟柳巷陌的生活吗?从注释二看(写作背景)(谒见:见地位或辈分比较高的人)他想见孙何,还写诗投赠是为了什么?(能帮到他),那这首词一定要能吸引到孙何的注意,一定要能打动他。那接下来你们就是孙何,写作这首词就呈现在你们面前了,你们看看能不能被打动。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揣摩一下怎么读才更有味道,之后我会请同学示范朗读。

(三)朗诵文本,整体感知

1.展示基础知识PPT

2.学生范读,点评(从断句节奏和情感上看)

3.提示朗读注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读了好几遍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揭示出所咏之地,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都市的繁华,有总领的作用),所以要停顿一下为下文蓄势,两个字一断等,重点字词,“盈”,“图将”等,情感要饱满,语气较轻快,但具体一些地方要舒缓)

4.再齐读一遍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朗读评价,我没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那种杭州美景扑面而来的感觉,下面我给大家找了几幅图片,大家来来试试用望海潮里面的诗句来给图片拟标题。

(PPT展示图片)

图片是简单的,诗的语言却韵味无穷,有人说望海潮,一句即一景,而诗歌中所描述的景物,就应该是(意象)。下面请大家再次细读文本,从这一幅太平盛世中杭州的繁华图景中找出你认为特别出色的画面,品味其用墨的精妙(语言)之处。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水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歌词“春雨如酒柳如烟”,就是比喻柳树本身,初春柳树刚抽芽的时候,明年初春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们学校的柳树。烟柳画桥,淡雅中不失华丽,风帘翠幕层层叠叠,参差,阁楼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坐落在烟柳画桥之中,替我们展示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这里写得是钱塘堤岸和潮水,云:像云一样的,写出了树之葱郁。绕,环绕,写出了堤岸的弧线,绵延迤逦。怒涛,浪潮之大。卷,动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波涛比作霜雪,写出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孟浩然“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竞相展现自己的豪华,物阜民丰的繁华之景)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三秋,时间,十里,空间,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出了西湖之美景。)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玩赏,“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泛,荡漾,飘荡。嬉嬉,欢乐的样子。人民游乐的情景,安乐,怡然自得。)

6.官员之乐,吟赏烟霞(风雅)。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祝愿之语,含蓄点出了写作目的,总括全篇,实属巧妙之辞,无关格调高低。)

(五)梳理结构(总结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最终这篇文章落在这个“夸”上。那我们下面来总结一下他到底夸了什么,提示一下,上阙和下阙有区别。

下阙:重湖叠巘清嘉人民和乐点染

→归去凤池夸

写作目的:

(六)朗诵一遍结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77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