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第4单元

考点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前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背景:

(1)国际: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 工业革命 ,为了开拓 海外市场 和掠夺生产资料,加紧对外扩张。

(2)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

(3)导火线:林则徐 虎门销烟 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

(1)1840年,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英军扩大侵华战争,强占 香港岛 ,威逼广州。

(3)中国军民抗击:镇江战役中满族将领 海龄 壮烈殉国。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内容包括:割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 2100万 银元;开放 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4.影响:

(1)中国 主权 和 领土 完整遭到破坏。

(2)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国家。

(3)标志着 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

指点迷津:这种观点忽视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是错误的。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他们渴望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是表面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外国侵略中国也是必然要发生的。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所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爆发。你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 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 广州 ,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 天津 。

(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 圆明园 。

3.结果:

(1)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 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 内地 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航行。

(2)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 北京条约 》:增开 天津 为商埠;割 九龙司 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加深。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指点迷津:

(1)继续:从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战争性质、战争结果分析。

(2)扩大:从战争进程、危害和影响等方面分析。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 后,实力上升,制定侵略中国的“ 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

(2)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可利用的时机。(导火线)

(3)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2.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2)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趁机控制 黄海 的制海权。

(3)辽东半岛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4)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 辽东半岛 、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二亿 两白银;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了。

(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刺激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原因: 义和团 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2.过程:

(1)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天津、北京。

(2)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 廊坊 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3.结果:1901年签订《 辛丑条约 》。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斗争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居六部之上。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款是什么?

指点迷津:《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这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代言人,即意味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精讲精练

1.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国情的对比。

(1)政治: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2)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思想:英国思想文化繁荣活跃,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愚昧无知,夜郎自大,科技落后,文化专制。

(4)外交: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殖民霸主;中国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总之,从本质上看中国是落后的农耕文明,而英国是先进的工业文明。

(2009广东文基)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英国政府;“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联式悲歌”喻指中英两国胜败对比;由此可以判断B、C、D不正确。

答案:A

变式训练: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

A.专制政体的终结B.近代化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D.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前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A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B项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应该在明末。

答案:C

2.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马关条约》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2)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门户开放等。

(3)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010江苏单科)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

答案:A

变式训练: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解析:“近代中国”指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答案:C

3.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②《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③《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④《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⑤《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⑥1915年,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⑦1947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②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③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待遇,就是片面协定关税。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始于()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D.《南京条约》

解析:中国片面协定关税始于《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答案:D

变式训练: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答案:D

特别提示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即借口中国的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口通商,但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十处通商,但没有天津;《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商埠,但没有北京。

3.《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扩展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4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3第4单元

考点7物理学与生物学的重大进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经典力学

1.背景: 文艺复兴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过程:

(1)奠基: 伽利略 等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2)建立——1687年,牛顿出版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

①内容:物体 运动三大定律 和 万有引力定律 。

②特征:以 实验 为基础和以 数学 为表达形式。

③运用:发现 海王星 。

④作用: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哪些特征?

指点迷津: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三大特征:①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②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③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些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1.背景:

(1)经典力学面临挑战。

(2)爱因斯坦的多年研究。

2.内容:

(1)狭义:质量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广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发展了 牛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次重大革命。

二、相对论的创立(20世纪初)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如何?

指点迷津:①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②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之中,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③总而言之,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1.背景:

(1)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1900年, 普朗克 提出量子假说。

3.发展:

(1)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了 光电效应 。

(2) 玻尔 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 量子力学 建立起来。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4.意义:

(1)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 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 现代物理学 的基础。

(3)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4)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条件: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 启蒙运动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 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政治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 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和 拉马克 的早期进化思想。

2.诞生:

1859年,《 物种起源 》一书的发表。

四、生物进化论

3.内容:

(1)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意义:

(1)否定了神创论,第一次把 生物学 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有力挑战了 封建神学 ,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3)对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有哪些?

指点迷津:二者分歧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不同。基督教将上帝造人视为天经地义,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科学认识程度的差异,二是教会和进化论者所代表的利益的差异,教会既是封建残余势力的利益代表,又习惯固守封建神学观,进化论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科学理论时间原因成果认识

学经典力学17世纪~18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

(2)伽利略的研究基础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学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科学家对电的研究深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相对论和量子论19世纪~20世纪初(1)经典力学面临挑战(2)科学家的深入研究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理论时间原因成果认识

生物学进化论19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以来,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2)细胞学说和早期进化思想奠定基础沉重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生物学的发展

课堂精讲精练

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2010江苏单科)“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物理学理论突破的理解。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

答案:A

变式训练:(2010福建文综)右图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解析:此题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第一层信息月亮受地球引力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运行同时还受其它星体引力的影响,科学家们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

答案:B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条件。

(1)思想文化基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展,思想文化领域更加开放,风气更加活跃。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世界市场扩大的需求,工业革命从英国兴起而席卷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理论基础: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010广东文综)《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答案:C

变式训练:近代一个生物学家,他曾提出过两个闻名的原则,就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穷与冷漠中度过的,尤其是晚年的境遇很凄凉。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时,巴黎植物园向各界募捐,才算为他建立了一块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他女儿的话:“我的父亲,后代将要羡慕您,他们将要替您报仇雪恨!”这位科学家是()

A.胡克B.拉马克C.施莱登D.达尔文

解析:从材料中,他提出的两个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以及“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时”,可知这位科学家是拉马克。

答案:B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1)生物进化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①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它以详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刺向神创说的要害,证明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而来的,并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看做是绝对和神圣的。

②根据达尔文及其拥护者的理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此说在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看来,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的伤害。但是科学的真理并非宗教和迷信所能阻挡的,这是人类认识的巨大的飞跃。

③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2)对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影响: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述翻译,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

②传播: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痛感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和国家民族的落后不幸,希望人们能够以生物进化为鉴,遵循生物进化之理,变法图强,卓然自立于世界。

③影响:以进化论为武器,中国的仁人志士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安徽文综)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

答案:B

变式训练: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是指达尔文()

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

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

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解析: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并不能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排除A;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的是伽利略,排除B;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C;达尔文提出的社会进化论学说,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学说,从而把世界翻了一个个。

答案:D

特别提示

1.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伽利略和牛顿都注重实验的重要性,但牛顿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2.相对论既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又继承和发展了经典力学。因为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所以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第4单元

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原因: 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 外争主权 , 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2)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

(2) 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3)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指点迷津:①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 的帮助。

2.成立:

(1)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

(2)主要内容:

①规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

②党的中心工作是 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③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的“新”?

指点迷津: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②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③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

(1)合作原因:

①必要性:中共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 统一战线 。

②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③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广州)。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 吴佩孚 、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进程: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往 武汉 。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全面破裂 ,大革命失败。

(2)失败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背叛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 工农运动 ,放弃革命领导权。

(3)教训: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并掌握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时并存哪两种革命思想,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指点迷津:并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其中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原因:①社会性质;②共同的革命任务;③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④中共力量薄弱、国民党力量较强。

四、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军队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

(1)井冈山的道路: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较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3)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影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5)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②政治建设:1931年在江西 瑞金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 毛泽东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指导。(根本原因)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

(2)经过:

①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 ”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 ,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 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被人们誉为“长征精神”,你能否概括一下“长征精神”都包含哪些?

指点迷津: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开拓进取;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等。

课堂精讲精练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平等、自由和民主、共和

革命前途人民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

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江苏单科)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变式训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某事件这样评价:“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了。”这一事件指()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D.土地革命

解析:主要考查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根据参与阶级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另外结合材料信息如“六三运动”可知,材料所述事件为五四运动。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怎样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进入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武装起义成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大城市的道路。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5)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数量的增加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充分证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2009上海单科)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重庆文综)《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八七会议”纠正的错误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答案:A

3.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2)遵义会议是共产国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而且处理得正确、妥善。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主要理由是()

A.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B.红军从此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处境

C.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身问题

D.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解析:政党成熟的标志是它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答案:C

变式训练: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长征,而且是中共的转折点,所以应该是遵义会议。

答案:A

特别提示

1.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性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3.“左”倾与右倾是中共在革命或建设时期出现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1第6单元

考点12祖国统一大业

课前自主学习

一、祖国统一大业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 台湾 问题。

2.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台湾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2)过程:1982年起,中英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 关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金门 ,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2.历史性变化: 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的突破: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胡连会: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 和平 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连战,这是 60 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新时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

指点迷津: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课堂精讲精练

1.“一国两制”的界定。

(1)“一国”是前提:“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

(2)“两制”是保障:“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3)高度自治:台、港、澳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如行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诸多事务自行处理,可同外国签署商务、文化协定,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4)和平解决,协商处理,但对外国干涉势力与台独分子不放弃使用武力之权。

(2009上海)“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只有在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才会出现由皇家警察转变为香港警察的情况。

答案:D

变式训练:“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港、澳、台的基本方针,但是,在驻军问题上,国家在对台方针有别于港、澳,允许台湾保留军队,这是()

A.为尽快实现两岸统一,中国可以不在台湾驻军

B.因为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军队也是中国的军队

C.因为美国实力远远超越英、葡

D.因为台湾军队有能力保护台湾安全

解析: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政府的对台政策,A项“可以不驻军”是错误的;C项台湾是中国内政,与美国实力强弱无关;D项表达不全面。

答案:B

2.“一国两制”提出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②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③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2)意义:

①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存在的观点。

②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③大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解析: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答案:D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⑤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解析:由于“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阻碍着我国的统一大业,我们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④项表达有误。

答案:B

特别提示

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2.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必修1第2单元

考点3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的起源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

1.地理环境:

(1)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

(1)形成: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形成。

(2)特点: 小国寡民 和 独立自主 。

(3)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 成年男子 ,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 公民 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有人从希腊民主政治兴盛的条件中得出结论:自然环境对其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指点迷津:不对。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而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民主制产生的前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3)内容:

①根据 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 公民大会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 四百人议事会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 公民陪审法庭 。

⑤废除 债奴制 等。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 部落 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建立 五百人议事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十将军委员会 。

④继续扩大 公民大会 的权力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

(1)所有 成年男性公民 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 五百人议事会 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 陪审法庭 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四、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进步性:

(1)奠定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最初的基础。

(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3.局限性:

(1)少数人的民主: 外邦人 、妇女、奴隶无权。

(2) 小国寡民 的产物,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局限性?

指点迷津:

①从民主的范围看:局限在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②从性质看: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从民主的方式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④从阶级属性(实质)看:它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

五、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的习惯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由 贵族 担任法官,因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 平民 利益。

2.罗马的成文法:

(1)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 十二铜表法 》。

(2)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贵族 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3.罗马的公民法:

(1)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 罗马公民 ,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2)影响:在 公民法 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六、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

1.背景:

(1)对外扩张导致民族矛盾显现: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已成为地跨 欧 、 亚 、 非 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 公民法 的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2)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版图的拓展, 国际交往 的扩大, 商品经济 和 贸易 的发展,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3)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 罗马法 的组成部分。

(4)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5)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2.罗马的万民法:普遍适用于 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 自由民 。

3.《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 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 民法大全 》, 罗马法 体系最终完成。

七、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对罗马:

(1)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罗马法保护 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2)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罗马法保护 奴隶制度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为 奴隶主 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2.对世界: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 一 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立法 和 司法 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为什么能成为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

指点迷津: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基础,同时罗马法对亚洲国家和美国等美洲国家的法律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罗马的陪审制度为法国所继承,又于11世纪时经法国传入英国。在英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终于发展成一套完整独立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这种制度很快推及美、法等国,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此外,西方国家也普遍继承了罗马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课堂精讲精练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山谷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励和改革。

(2010天津文综)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A是斗争的方式,B与史实不符合,C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答案:D

变式训练: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解析: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有利于雅典直接民主的实现。

答案:C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主权。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轮番而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3)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4)少数人的民主。体现的是奴隶主的意愿,外邦人、妇女、奴隶无权。

(5)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2009安徽文综)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民主的本质,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希腊民主本质上是奴隶主性质的民主,广大奴隶等毫无民主权利。

答案:D

变式训练: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B.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C.伯利克里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

D.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解析:伯利克里的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政治,但能享受政治权利的只是少数人,它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

答案:D

3.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具体内容:罗马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护其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诉讼权,充分保护个人权利。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对解决纠纷的条款、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诸多法则体现在法律中,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2)历史作用: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局限性:它毕竟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罗马法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

(2010江苏单科)“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罗马法是法律诉讼,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答案:A

变式训练: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原则B.权利平等原则

C.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D.注重证据原则

解析:所给材料无法说明谁是弱者,故A项不对;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故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特别提示

1.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都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作,并参加立法。

2.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万民法是公民法的拓展。

3.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93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