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教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1、新生政权面临的形势

(退出国际战争;陷入国内战争):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根据《和平法令》的精神,苏维埃政权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

②西方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视态度。1918年3月,协约国集团以维护东部战线为由,派遣军队进入苏俄领土,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试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③与此同时,协约国还支持反布尔什维克和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策动武装叛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入国内战争中。

2、新生政权采取的对策: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

①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

②宣布“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按军事方式改组国民经济,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A(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除必要的口粮外,农民必须无条件完成国家摊派的征粮额;B(工业)加速工业国有化,设立管理总局体制;C(劳动力)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并按照军事体制固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D(流通和分配)流通和分配领域非市场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评价:(产生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政策和临时措施。(作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困难,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然而它反映了人们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迫切想法,试图用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因而脱离了俄国当时的发展阶段,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1、形势的变化: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①(工业)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②(农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政治)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2、应对政策:(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A(农业)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B(工业)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C(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D(分配)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评价:(定性)新的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用)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成立的基础)1917年,沙皇制度被推翻,俄罗斯帝国解体,大部分非俄民族地区独立,其中有些宣布独立的地区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中,苏俄与原属俄国的各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军事、政治联盟,为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创造了条件。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

精选阅读

第十五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39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复习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十五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39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复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五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39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3.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走向灭亡

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作用

D.帝国主义对苏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

4.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列宁在农业方面的正确实践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

5.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交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6.“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B.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当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2)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现交换。

——苏共大会、代表决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苏俄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苏俄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意义。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的政策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39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1.C2.B3.C4.B5.D6.D

二、7.(1)余粮收集制。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这一政策。(2)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建设道路。(3)认识:政策要有灵活性,要依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需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十月革命的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进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及意义。

2、知识拓展:

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分析归纳俄国具备了那些革命的条件?

①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低限度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的各种落后性使其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促成了革命条件的成熟。

③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早在十月革命前期,列宁就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落后的俄国爆发并取得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重点难点:

1、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

②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2、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②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

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②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则有广泛的群众支持。

③革命取得胜利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一战期间,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思想,其基本含义为()

A、把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

B、变帝国主义战争为民族解放战争

C、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利用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危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20世纪初,俄国一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这种“客观物质条件”主要是指()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战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B、一战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这个条件

4、下面关于俄国二月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B、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C、推翻了沙皇统治

D、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

A、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举行武装起义

D、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6、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A、打击对象基本相同B、领导力量基本相同

C、革命性质基本相同D、产生结果基本相同

7、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8、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同点不包括()

A、背景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

B、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

C、都是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D、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二)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4月16日,列宁和他的几位助手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的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何不负责的。——《全球通史》

材料二: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进行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那些主张?(2)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3)依据材料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材料二11月10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联合发出一份照会威胁说:“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最严重的后果。”材料三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霍宁将军组织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军留在前线。材料四11月27日,德军总司令部的答复来了,他表示同意和平谈判。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四反映了德国的态度,德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4)材料一、四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材料二的态度是怎样表现在行动上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C4、B5、D6、B7、C8、D

二、材料题:

1、

(1)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完成。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一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还在继续的情况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的。

(3)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

2、(1)进行停战谈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2)帝国主义列强胁迫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代表不要退出战争,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害怕削弱协约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

(3)德国可借此减少东线压力,得到喘息机会。

(4)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大战。协约国协同白军,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③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评价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原因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4、成效: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

自己支配

工业政策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

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政策

国家垄断贸易,取消自

由贸易。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分配制度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余粮收集制

: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

:B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可以调动全国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在工业化、核武器等方面成就卓越,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严重弊端,它否定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农民工人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D

1.(2010·全国Ⅰ)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通过题干派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可以判断是1918---1921年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余粮收集制。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前,一战期间。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是在1927年以后。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面临者内忧外患的局面。

答案:B

2.(2010·重庆高考)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B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答案:B

3.(2009·广东高考)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4.(2009·山东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D

5.(2008·四川高考)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B有材料可知,此时的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6.(2010·江苏高考)(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第⑴问题指向非常明确,依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要求不难回答。答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要求弄准确,避免答非所问。此问的审题要点是:“工业化政策”;“理论和实践”视角进行评价。新经济政策是一定程度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管理模式。第⑵问第一小问判断的关键在于注意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加以分析判断。苏联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忽视农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比例失调。第二小问,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能力要求最高。

答案要点:(11分)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矛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D.加强了宏观调控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所以相似之处在于加强了宏观调控。

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

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A从列宁的生卒时间,首先排除CD。“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缓和了农民的敌对情绪,经济得以恢复发展。3.关于中国、苏联两国工业化建设方针的相同点有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五年计划

③都变革了农村生产关系④农业都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A中国的农业并非为工业服务,农业做为社会主义改造三项内容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4.(2010·广东省六校高三联考)有史学家认为:“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

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1932年(在苏联)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的工业化是从进口机器设备开始的

B.苏联的工业化完全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C.苏联工业化利用了西方大萧条的国际环境

D.引进外国专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C 注意题中涉及的时间:1931年、1932年。此时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5.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A教材基础知识的再现。

6.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

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

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

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从材料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列宁表明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当然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中小企业。7.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废除实物分配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A③不符合史实。

8.(2010·山东省潍坊市北四县高三模拟)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最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保证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后剩余的农产品

:B提取信息:列宁所说的实际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方面:通过恢复一定的私有制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所以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9.右图反映的是苏联“全盘集体化”的情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解决粮食危机

B.消灭富农阶级

C.农民自发要求

D.联共(布)“十四大”颁布决议

: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集体化,关键词是“直接原因”。由于1926年发生粮食供应困难的

现象,1927年联共(布)加入集体农庄“十四大”决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并非农民自发要求,消灭富农阶级是“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实行的。10.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

A.1918—1920年B.1921—1924年

C.1925—1936年D.1985—1991年

:A1918——1920年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期,这个时期粮食食品由国家征收和控制,不可能出现排队购物的情景。

11.1933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威廉·福斯特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美共有史以来的最高选票。当时,美

国失业工人甚至到苏联驻美使馆排队领取签证。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在1932年的德国总统选举中排名第三。当时的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西方国家人民的认可

B.各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斗争扩大了自身的力量和影响

C.斯大林模式是最有效的经济建设道路

D.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西方严重经济危机的鲜明对比

:D,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

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是指

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B.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倾向

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

13.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1917年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武装干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严重危机

D.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1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

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体制。

15.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的工作。”这段话突出的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存在严重弊端

B.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

C.斯大林体制伤害了群众积极性

D.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

:C,有材料可知,斯大林体制弊端开始凸现出来。

二、非选择题:1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图片材料分析1928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2分)

材料二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3)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3分)

材料三

图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画

(4)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我国为改变这种体制做了哪些努力(2分)

(5)结合上面四幅图片,从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本题以图片为切人点,考查对斯大林体制有关史实的掌握及从中得到的启示。第(1)题实际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及其成因;第(2)题和第(3)题从不同角度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及成就;第(4)题要从经济体制和政治路线方面回答其影响;第(5)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变化:实行农业集体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变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开创“斯大林模式”。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到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影响:照搬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受“左”倾路线影响出现严重困难。努力:经济上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大农业投人,加快新农村建设;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5)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注意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对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探索。
课前自主学习
1._______年苏联开始三年国内战争,为集中____________,苏俄实施____________政策。
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____________政策,在农业方面以____________取代____________,而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山、油田等以____________形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苏联为解决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其提供资金,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____________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1920年,苏俄人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思考:你知道这样的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吗?
1.实施的背景和目的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采取非常措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3.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没有立即改变这一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思想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以下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错误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其实施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恢复
D.其实施使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该政策()
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
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超过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什么原因使俄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呢?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列宁等人决定调整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2)在工业方面,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在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在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1)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4)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由于后来的苏共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了。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它。”这反映了斯大林什么意图?他又是如何实现这一意图的?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背景:苏联建立;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的经济体系。
3.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原因:
随着工业的发展,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为了加强管理,摆脱困难,苏联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内容: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结果:
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播种面积的几乎100%。
4.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及评价
(1)概念: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评价
历史功绩: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特征和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取之过甚
C.片面强调产值、产量,轻、重工业品种单一D.片面集中发展重工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是()
A.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B.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巩固测试
1.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取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苏俄进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引发了1921年春的经济政治危机
C.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D.战争、天灾造成的饥荒使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A.普遍推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粮食税D.恢复私人企业
4.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
5.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是()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恢复资本主义D.发展商品生产,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6.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
A.苏俄加速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早在国内战争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就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D.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建成
7.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
8.苏联工业化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15.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2)据材料二,苏俄实施的新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55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