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选修一第一单元 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选修一第一单元 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5人口迁移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从吸引力和排斥力两方面来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3.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从课文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图入手,进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初步学会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迁移的原因。

三、德育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关知识

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五节 文化的空间扩散 教案


第三单元第五节文化的空间扩散教案

【教学目标】用实例说明文化的扩散类型;

【教学难点】文化的扩散类型

【教学过程】

【看图分析】观看"文明发源地及其推测的早期扩散路线"图,分析其中的文化扩散现象,用事例说明这种推测的路线的可信性。

【提问】文化的扩散包括哪两类?如何区分?(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提问】如何理解扩展扩散的三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1.传染扩散;

2.等级扩散;

3.刺激扩散(展示旱冰和真冰的图)

【过渡】文化扩散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请大家看这两个动画,想想文化扩散的效果和文化扩散形式有什么关系?

【播放动画】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两个版本的动画。

【总结】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这首歌曲得以迅速传播,可见文化扩散的效果和它的扩散形式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要扩散某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扩散形式。

人口迁移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口迁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江苏省丹阳六中教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执教
学习要求: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认识人口移动动因和效应,对人口移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迁入或迁出,而发生的永久性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三大要素──跨越行政区界线
──永久性或长期性
2.人口迁移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分②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
____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的吸引或逃避、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人口迁移主流:①由“旧大陆”流向“______”,②由_________向未开发地区迁移,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和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________。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________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___________出现和___________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二、人口流动
1.概念:通常指因、学习、、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外出活动,而不变更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和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①迁移方向为从农村到______,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______城市和工矿区。②主要迁出地为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主要迁入地为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③迁移方式以______流动为主。④主要目的是务工和。⑤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地区间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效应: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和效应、经济效应和效应。
⑴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并对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迁入人口必然会对和产生深刻影响。
⑵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以及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
的融合与、的交流。

导学检测: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非洲迁往东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A.甲地工资待遇较高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4.下面是部分大洲人口迁移示意图(表示第二次大战前,表示第二次大战后),其中正确的是:
思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
5.外籍工人流动的总趋势是()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由西半球流向东半球
C、由平原国家流向高原国家D、由富国流向穷国
6.我国“民工流”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 B、交通运输不能满足需要
C、经济迅速增长的地区不平衡D、人口增长过快
7.20世纪70年代以来,造成西亚外籍劳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这里人口稀少B石油经济发展C地处交通要道D农业经济发展

巩固训练:1、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图序与选择排列顺序能够正确对应的是(图中的Q表示迁出地)

A、①中国②美国③俄罗斯④拉美B、①中国②俄罗斯③美国④拉美
C、①拉美②中国③俄罗斯④美国D、①中国②拉美③俄罗斯④美国
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读图并分析回答3~6题。
3.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A、CB.B、DC.C、DD.A、D
4.如果A~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5.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变化的是A.AB.BC.CD.D
6.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变动现状的是A.AB.BC.CD.D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A.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B.永久性移民比例明显减少C.从已开发国流向未开发国D.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消失
8、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9(2007年山东文综)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10(2006年江苏地理)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双选题)

(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1.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因素B.战争因素C.气候因素D.土地因素
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改变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
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迁出地的影响
B、人口迁移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迁出地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一般都会加剧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破坏
D、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会推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能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主要原因是()
A.当地人口政策影响的结果B.当地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
C.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结果D.当地农业发达,粮食产量大
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回答5~6题。
5.阶段③处于()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6.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战争
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B.土壤盐渍化C.文化教育发达D.老龄化
8.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的是
A.交通不便B.国家政策C.气候干旱D.地形崎岖
9、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10、读“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示意图(1959-1960年)”,回答问题:
(1)美国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所谓南方阳光地带指图中A___和B 。
(2)图中迁出地区主要是美国的工业区,外迁的原因主要是 
(3)美国的这类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属于迁移。
课后作业题源:

问题统计与分析

高二地理选修一《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一《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第五节碱金属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五节碱金属”,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节碱金属
【知识网络】
【易错指津】
1.注意钠及其化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中,Na及Na2O2溶于水均会产生气态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应是原混合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产生气体的质量。
2.注意Na2O2跟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时的先后顺序。若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必还发生2NaOH+CO2=Na2CO3+H2O,即应先考虑Na2O2跟CO2的反应。
3.正确理解“焰色反应”:
(1)它是元素的一种物质性质。无论是金属离子或金属原子均能发生焰色反应。它属物理变化过程。
(2)不是所有元素都有特征的焰色。只有碱金属元素以及钙、锶、钡、铜等少数金属元素才能呈现焰色反应。
(3)焰色反应的显色过程与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各色火焰的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焰色反应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自身发生燃烧反应而产生各种颜色火焰的过程,而是它们的原子或离子的外围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的各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典型例题评析】
例1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2001年上海高考题)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
思路分析:碱金属与卤素两族元素为活泼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选项中①②③符合离子晶体的通性。
答案:A
方法要领:从物质结构的观点出发,理解物质所具体的性质。
例2下列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1996年上海高考题)
A.干冰灭火剂B.黄沙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D.泡沫灭火剂
思路分析:Na为活泼金属,除能与O2反应外,还能与H2O、CO2等物质反应。干粉中NaHCO3受热会分解产生H2O和CO2;泡沫灭火剂中含水等物质。
答案:B
方法要领:灭火一是降低温度,二是隔绝空气,此外灭火剂不能和被扑救的物质发生反应。解题中应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方法。
例3联合制碱法中关键的一步是把NH4Cl从几乎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分离出来,为此根据NaCl和NH4Cl溶解度的差异,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某种气体,同时加入磨细的食盐,可析出不夹带NaHCO3的NH4Cl.NaCl和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以下操作正确的是(1998年上海高考题)
通入气体温度控制
(A)
(B)
(C)
(D)CO2
CO2
NH3
NH330~40℃
0~10℃
30~40℃
0~10℃
思路分析:本题是电离平衡与溶解平衡统一在联合制碱法中一个很好的能力考核点。由于通入NH3使HCO3-与NH3.H2O反应转化为CO32-、NH4+与H2O,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而不易析出,又由于增加了NH4+,并在降温条件下更易使NH4Cl析出(根据NaCl与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这是非常巧妙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答案:D
方法要领:选项已指明了通过两个操作可达目的。由溶解度曲线知温度应低为好;再结合:NH4Cl(s)NH4++Cl-,要析出NH4Cl晶体,可增加[NH4+],因此可通入NH3。
例4(1)分别写出由氧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下列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反应条件)。(2000的广东高考题)
①O3:②Na2O2:③Na2O:
(2)指出氧在下列各物质中的化合价:
O3:;Na2O2:;Na2O:
(3)KO2能吸收CO2生成K2CO3和O2,故可用作特殊情况下的氧气来源,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人体内O2-离子对健康有害,使人过早衰老,但在催化剂SOD存在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O2-+H2O=H2O2+O2+
思路分析:前2题为送分题(但要注意题目对反应条件的要求),3题关键是配平,4题先逆向配平:H2O2→O2-(O价态:-1到-0.5,变1价),O2→O2-(O价态:0到-0.5,变1价),则1H2O2+1O2——2O2-+2H2O。由电荷守恒及H、O守恒判缺项为OH-。或先由H、O守恒判缺项为OH-,再观察配平。
答案:(1)①3O22O3②2Na+O2Na2O2③4Na+O22Na2O
(2)0;-1;-2(3)4KO2+2CO2=2K2CO3+3O2(4)2O2-+2H2O=1H2O2+1O2+2OH-
方法要领: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基本化学用语的能力。难点在第(4)小题,该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对中学生来说属于新知识、新情境。由电荷守恒可知,产物中必为一种阴离子,在H、O两种元素范围内组合,应为OH-。
解题的前提是要具备由Na2O2与CO2反应到KO2与CO2反应的迁移能力和从电荷守恒角度掌握缺项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技能。
例5若以X、Y和Z代表三种元素,且知X与Y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甲,Y与Z也可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乙,又知甲分子含18个电子,乙分子含38个电子,请填空:
(1)元素Y在第周期。(2)化合物甲的分子式是。(3)化合物乙的分子式是。(2001年高考试测题)
思路分析:二元化合物甲的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显然组成它的两种元素(X和Y)都只能在短周期。X与Y的原子数之比为1:1,因此,很容易想到可能是HCl。但是无论是H还是Cl作元素Y都不可能再形成满足题设条件的化合物乙,于是化合物甲可考虑是H2O2(原子比为1:1,分子含18个电子)。进而把O作为元素Y,则化合物乙就是Na2O2(原子比为1:1,分子含38个电子)。这样,本题要求填写的三个空白均迎刃而解。
答案:(1)二(2)H2O2(3)Na2O2
方法要领:本题考查考生对分子组成、元素性质和周期表的掌握程度。18个电子的微粒有:Ar、F2、HCl、H2S、PH3、H2O2、SiH4、N2H4、CH3OH、C2H6、S2-、Cl-、K+、Ca2+、HS-。
例6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mol/L盐酸和蒸馏水)。(1994全国高考题)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实验中Na2O2和Na2O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选用的装置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标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由于Na2O2和水反应放出O2,而Na2O与水反应不放出气体,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O2的量计算Na2O2的量,由于试样的量一定,即可求出Na2O2的纯度。
答案:方法1:(1)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2)(G)接(A)(B)接(F)
方法2:(1)2Na2O2+2CO2=2Na2CO3+O2Na2O+CO2=Na2CO3(3)(G)接(D)(C)接(H)(I)[或(I)(H)]接(J)(K)〔或(K)(J)〕接(A)(B)接(F)
方法要领:设计实验确定混合体系中某一物质的纯度,一般步骤是:
(1)断题:
a.称量
课题(加入某物质或加热)b.生成沉淀
c.生成气体
通过称量混合物增重或减轻值可确定纯度;通过过滤、洗涤、烘干、称重可确认纯度;通过生成气体压水测气体体积亦可确认某物质的纯度。如确认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纯度用a;确认NaCl和BaCl2中NaCl纯度可用b;Na2O2和Na2O中Na2O2的纯度用c。
(2)框图分析(以Na2O2和Na2O混合物为例)
①首先应明确设计最佳实验的标准:Ⅰ.原理正确;Ⅱ.现象明显;Ⅲ.操作简单;Ⅳ.仪器药品易得;Ⅴ.安全可靠
②Na2O2和Na2O产生气体(压水测气体体积)
若选CO2与Na2O2反应,则CO2尚需制备;若选盐酸与Na2O2直接反应,则生成H2O2在酸性条件下分解速率没有在碱性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故选择水直接和混合物反应产生O2,气体压出水测出O2的体积,从而可计算Na2O2的纯度,此法最简单,符合题意。
(3)此类题目解题模式的构建
①思维的总过程:
启动→发散→收敛→共识

明确问题→途径→核心→模式
②模式
思路的设计→优选方案→分析比较→操作程序→归纳总结
例7将70g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混合物跟98g水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试分别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混合物中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质量各为多少g?
思路分析:设混合物中Na2O2物质的量为x,Na2O物质的量为y,则有:
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
x2xx/2y2y
78g/molx+62g/moly=70g
根据题意得方程组:
解得:x=0.5moly=0.5mol
则:m(Na2O2)=0.5mol×78g/mol=39gm(Na2O)=0.5mol×62g/mol=31g
答案: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Na2O2:39g、Na2O:31g
一题多解:上述反应式知,Na2O2与H2O反应Na2O2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产生的O2来自Na2O2,相当于2Na2O2=2Na2O+O2↑;若设Na2O2的物质的量X,则混合物与H2O反应可理解为将(70-16X)gNa2O与H2O作用。
根据题意,由钠离子守恒:
得:X=0.5mol。(以下略)
例8某天然碱(纯净物)可看作由CO2和NaOH反应后的产物所组成。称取天然碱样品四份,溶于水后,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溶液30mL,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如下表:(2000年上海高考题)
ⅠⅡⅢⅣ
盐酸液的体积(mL)30303030
样品(g)3.324.155.817.47
二氧化碳的体积(mL)672840896672
(1)由第Ⅰ组数据中的CO2体积与样品质量之比,可以推测用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CO2_________mL(标准状况)。
(2)另取3.32g天然碱样品于300℃加热分解至完全(300℃时Na2CO3不分解),产生CO2112mL(标准状况)和水0.45g,计算并确定该天然碱的化学式。
(3)已知Na2CO3和HCl(aq)的反应分下列两步进行:
Na2CO3+HCl→NaCl+NaHCO3Na2CO3+HCl→NaCl+CO2↑+H2O
由上表中第Ⅳ组数据可以确定所用的HCL(aq)的浓度为mol/L。
(4)依据上表所列数据以及天然碱的化学式,讨论并确定上述实验中CO2(标准状况)体积V(mL)与样品质量W(g)之间的关系式。
思路分析:试题以天然碱的组成及碳酸盐的性质为依托,构筑一道有层次、有深度且思维容量较大的计算题。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72mL/3.32g)×2.49g=504mL。
(2)由题意可知,天然碱含NaHCO3、Na2CO3。
n(NaHCO3)=2n(CO2)=2×(112/22400)mol=0.01moln(Na2CO3)=(672/22400)mol-0.01mol=0.02moln(H2O)=[(0.45g-(112/22400)mol×18mol)/18mol=0.02mol
所以天然碱组成为2Na2CO3.NaHCO3.2H2O(式量332)。
(3)7.47g样品中:n(Na2CO3)=(7.47g/332g.mol-1)×2=0.045mol,则:
Na2CO3完全生成NaHCO3消耗HCl:0.045mol;生成672mLCO2消耗HCl:672mL/22400mL.mol-1=0.03mol。故c(HCl)=(0.045mol+0.03mol)/0.030L=0.025mol/L。
(4)30ml盐酸中n(HCl)=0.075mol,设样品与HCl反应全转化为NaCl,由:
2Na2CO3.NaHCO3+5HCl=5NaCl+3CO2↑+3H2O知:需样品质量:(0.075mol/5)×332g/mol=4.98g
设样品中Na2CO3与HCl反应完全转化为NaHCO3(无CO2气体放出),由:
(2Na2CO3.NaHCO3)+2HCl=2NaCl+3NaHCO3知:需样品质量:(0.075mol/2)×332g/mol=12.45g
讨论:①0W≤4.98,HCl过量:V(CO2)=(Wg/332g.mol-1×3)×22400mL.mol-1=202.4WmL
②4.98≤W≤12.45,Na2CO3转化NaHCO3消耗n(HCl)=(Wg/332g.mol-1)×2;剩余n(HCl)=0.075mol-(Wg/332g.mol-1)×2,生成CO2物质的量等于剩余HCl物质的量,故V(CO2)=[0.075mol-(Wg/332g.mol-1×2)]×22400mL/mol=(1860mL-134.9W)mL
③W≤12.45,HCl全部用于使Na2CO3转化NaHCO3,故V(CO2)=0。
答案:(1)504(2)2Na2CO3NaHCO32H2O(3)2.5(4)①0W≤4.98V(CO2)=202.4WmL或V(CO2)=(Wg/332g.mol-1×3)×22400mL.mol-1;②4.98≤W≤12.45V(CO2)=1680-134.9WmL或V(CO2)=[0.075mol-(Wg/332g.mol-1×2)]×22400mL/mol;③12.45≤WV(CO2)=0
方法要领:本题是有关NaHCO3和Na2CO3混合物系列计算,主要考查运用实验数据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其难点主要是在第(4)小题的讨论上,关键是抓住盐酸的量是一个定值,即2.5mol/L×30×10-3L=0.075mol,由此依据NaHCO3、Na2CO3与盐酸的反应式求得样品在不同情况下的用量,从而确定W的取值范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8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