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教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1、新生政权面临的形势
(退出国际战争;陷入国内战争):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根据《和平法令》的精神,苏维埃政权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
②西方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视态度。1918年3月,协约国集团以维护东部战线为由,派遣军队进入苏俄领土,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试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③与此同时,协约国还支持反布尔什维克和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策动武装叛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入国内战争中。
2、新生政权采取的对策: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
①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
②宣布“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按军事方式改组国民经济,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A(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除必要的口粮外,农民必须无条件完成国家摊派的征粮额;B(工业)加速工业国有化,设立管理总局体制;C(劳动力)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并按照军事体制固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D(流通和分配)流通和分配领域非市场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评价:(产生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政策和临时措施。(作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困难,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然而它反映了人们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迫切想法,试图用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因而脱离了俄国当时的发展阶段,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1、形势的变化: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①(工业)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②(农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政治)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2、应对政策:(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A(农业)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B(工业)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C(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D(分配)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评价:(定性)新的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用)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成立的基础)1917年,沙皇制度被推翻,俄罗斯帝国解体,大部分非俄民族地区独立,其中有些宣布独立的地区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中,苏俄与原属俄国的各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军事、政治联盟,为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创造了条件。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材教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六课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材教法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组织的,它推翻了沙星专制制度,其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即苏维埃俄国,指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苏联成立之前的俄国;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1922年12月成立,到1991年解体。苏联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但苏联的建设中的一些弊端有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前撤。
教学重点: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它的经验和教训有时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学难点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为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前国内外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初中学生基于知识和认知能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为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一点要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而初中学生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认识存在困难,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通过提问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结合视频播放《四月提纲》、俄国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起义和图片达到突破重点知识。
难点突破方案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原因,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利用教材49页中的小字进行通俗解释即可。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个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破
提问: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通过将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学生阅读,找出依据答出。)
关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的区别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组织的,它推翻了沙星专制制度,其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与以往一切革命的区别在于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尽管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相对落后的,日俄战争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残存着大量封建残余,制约了俄国的发展。俄国社会中保留的封建残余表现为: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势力很强;政治上沙皇实行专制统治。这两种历史局限性在一战中给俄国造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加深。以上俄国的特殊国情使起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革命在俄国的发生在所难免。从当时革命的任务和对象来看,俄国革命应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从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来看,俄同无产阶级的力量是强大的,无产阶级在组织性上是成熟的。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有能力领导一场社会主义茧命。况且,农村半无产的广大贫苦农民与沙皇政府的矛盾也非常尖锐,他们在革命过程中可以成为俄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战争引起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作为协约国集团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国内经济无力承受巨大的战争压力,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发生动摇。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与社会民主党人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面对反动的、战争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用武装斗争完成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革命制止战争”。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农利益的法令,还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从1918年至1920年,苏俄政府通过三年国内战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对世界最大的影响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苏德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始末
《布列斯特和约》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沙皇俄国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一方协约国的成员,但是,1917年11月7日发生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次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这个苏维埃国家第一个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强烈谴责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建议一切交战国人民和政府立即举行停战谈判,签订正义民主的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普遍和平。但是,这一建议遭到协约国列强的拒绝。当时前线的旧俄军队溃逃,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工农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的环境。12月3日,苏俄迫不得以决定单独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举行谈判,并于12月15日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战协定。
22日和平谈判开始。苏俄根据《和平法令》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25日,德方表示赞同,但提出要以协约国同意参加为条件。谈判休会10天后,德方于1918年1月9日借口协约国拒绝参加,表示不接受苏俄的谈判原则,谈判被迫中断。1918年1月18日,德国又提出要苏俄割让大片土地的苛刻要求。在敌强我弱、国内百废待举、民众厌战的情况下,列宁毅然同意签约,而布哈林等坚决反对签约,主张进行“圣战”。苏俄首席谈判代表、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30日,谈判恢复举行。列宁与托洛茨基谈好要尽量拖延谈判,等德方发出最后通牒后,再签订和约。2月9日,德方以强硬态度提出苛刻条件,10日,托洛茨基违抗列宁的指示,拒不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并宣布苏俄停止战争,拒绝签订和约,随即离开了布列斯特。德国借机大肆破坏和谈,派兵向苏俄发起全面进攻,逼近彼得堡。在苏维埃国家处于危急关头之际,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一方面动员红军阳全国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另一方面在党的最高领导层中就同德国签约问题进行紧张艰苦的说服工作,终于,党中央以绝大多数通过了接受德国不平等条件并迅速签约的决议。19日,列宁电告柏林同意签约。23日,苏俄政府收到德国的限时48小时答复,条件更加苛刻的最后通牒。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为使刚刚建立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独立,派契切林取代托洛茨基前往布列斯特,于3月3日签署了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和此后签订的补充协定,苏俄与同盟国之间停战,苏俄赔款60亿马克(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赔款),割地总共达100万平方公里之多。
1918年11月3日德国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君主政权,11月11日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次日,苏俄宣布废除它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当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7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7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2、特点: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作用:
(1)积极: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1、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考点2:"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二)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经验: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2)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3)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认识: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③建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
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政治: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1)农业方面: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处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2.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改革失败原因:(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1)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2)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3)同年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后果:1991年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之外的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解体。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2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意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直接目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经济
主要内容农业无代价的征收农民余粮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禁止商品贸易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政治影响由于对农民的剥削,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经济效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前提)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根本目的)巩固政权;(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贸和分配等方面;(结果)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及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模式与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中)、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联几种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集体化
工业大中型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国家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否点商品货币关系)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排斥商品和市场
分配实行实物配机制(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40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