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一、温馨心语: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
二、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重点词句落实,掌握个别实词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知识链接
1、关于柳宗元其人: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新学案》95页背景探寻。
四、自主学习与检测
完成《新学案》第95-96基础积累练习题。
五、合作探究——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1、翻译并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讨论此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文章都用了那些对比?
( 答案:(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 (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小结(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总结)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六、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教师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教师版)
【温馨心语】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1、诵读疏通文意
2、基础积累(见《新学案》第94页内容)
3、翻译下列句子
(1)、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2)、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被病痛折磨将死的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因为他完全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很高的铁匠,而把自己的死,当作造物者的杰作。
2、作者在文章中举子舆、子来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子舆大病一场,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然而它安然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子来有了病,气喘吁吁地将要死亡。可是他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治,变成鼠肝也好,变成虫臂也罢,无往而不可。庄子借这种奇特的思想,启示人们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要靠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3、哀骀它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哀骀它为什么能够不被他自己的容貌所影响?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三)、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1、文中将哀骀它及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
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哀骀它和子舆,实际上是把我们置于常人承受不了的绝境中。在此基础上,再来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方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即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闻一多认为,从艺术上说,《庄子》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荒诞丑恶的趣味”。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见《新学案》94页
3、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庄子力图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观念,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病和死,尤其是死。“人固有一死”,死永远都是人生不可改变的结局。然而如果对死亡的忧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承受的重压的话,那么生命就丧失了强度和韧性。庄子认为,被生死的哀乐捆缚住的人其实在承受着倒悬之苦。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一倒悬之苦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要做到心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也就是要安然地去领受人生的无奈,顺从命运的安排。
4、假如你为自己的相貌不如意烦恼过,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仅供参考)我没有发现我们班有谁生得丑。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准备,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
(四)、反思感悟——整理纠错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品味鲜活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舍
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过客:过往的客人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秉:执良:确实以:因由,道理
4、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大自然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
5、序天伦之乐序:通“叙”,叙说
6、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季:同辈排行中最小的,这里泛指弟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的过客。(天地是万物暂时寄身的旅舍,光阴是制造历史的来去匆匆的过客)
2、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虚浮的人生像梦幻一样,能有几多欢乐?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古人执着蜡烛在夜间游玩,实在是有道理的。
4、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
5、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我们)在这桃李芬芳的园里聚会,畅叙天伦间的乐事。
二、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道题:
1、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首先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其次春天的美景在召唤他,大自然提供的繁复、斑斓的形态和色彩在吸引他。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1)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从兄弟们各个都像谢惠连一样聪敏、多才,能在宴席上主客一同吟诵诗篇)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适意地高谈阔论,进而转成了辨名析理的清谈)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大家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光下不停地传杯递盏)
(4)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大家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并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
【合作探究】
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
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44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