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地形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水源
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交通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
2、(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
2、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我们生活在泰山脚下,面对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保护与开发?
泰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景区游客过多、环境承载过重、违章建筑多、有很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
泰山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济南,南接曲阜;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典故、美丽传说、碑林石刻,是世界地质公园。
开发泰山文化,泰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帝王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还有石敢当、药材和泰山传说等民俗文化;要坚决拆除泰山景区内的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严禁破坏景区内的一草一木,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54页和55页的“综合运用”一、二题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4、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5、民居与自然环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湘教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湘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湘教版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
2、公元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缓慢,此后特别是20世纪世界以来人口迅速增长。
3、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5、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6、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7、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8、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世界人口问题
9、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0、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1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2、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会引发: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13、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资源方面: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等。
环境方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干扰等。
社会方面: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犯罪率上升,交通拥挤等。
6、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2、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3、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5、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人种肤色大致有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
2、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3、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二、世界的宗教
1、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以亚洲为最多,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典型建筑为寺庙。
2、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中国穆斯林以西北地区相对集中。
3、多数中国人不信教,少数信仰佛教、道教和基督教。除三大宗教外,犹太教和印度教也是重要的宗教。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村庄和城镇)。
2、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别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
乡村人口少,规模小,城市人口多,规模大。
乡村建筑以平房为主,城市建筑以高楼为主。
乡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市环境污染较重。
3、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问题:住房紧张、交通阻塞、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业困难等。
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4、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气候温暖湿润。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会处、沿海港口、河流的交汇处等)。
6、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湘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湘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湘教版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1、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时间短、变化快)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黄色表示沙尘暴。
4、记住简单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情况。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6、这个符号叫做“风旗”,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这个符号中的小短线,叫做“风尾”,每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1个风级用半个短线表示,如:北风五级北风三级。则是东风8级。则是东北风6级。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5、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6、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是由于位于低纬度迎风坡而形成的。
9、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2、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3、海陆分布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气温:夏季陆地高,海洋低。冬季陆地低,海洋高。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同纬度地区降水:近海迎风坡降水多,近海背风坡降水少,远离海洋的地区少。
4、地形地势
对气温的影响: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山的阴坡低,阳坡高。
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5、人类活动:人类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6、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时期
一天
一年
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时差
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8、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9、五带的划分:(根据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温度带
名称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景观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分明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明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及大陆的西岸地区
热带荒漠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中国美国巴西东南部、阿根廷等沿海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中纬度(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俄罗斯和加拿大针叶林面积最大。
温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冷夏温,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
苔原气候
终年寒冷干燥
北冰洋沿岸
苔藓
冰原气候
格陵兰岛,北极地区岛屿及南极洲

高山高原气候
分布于中纬度的山地高原。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如果气温曲线向上凸,则是北半球;如果向下凸,则是南半球
最低月气温
最低月气温
最低月气温
15°C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低于400mm
热带季风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高于600mm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干燥
0—15°C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雨
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均匀
0°C
温带季风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高于2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低于100mm
大部分月份均在0°C以下
寒带气候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名称
特征
相同点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
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
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3、世界上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4、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大陆架是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洋盆)。最深的地方(海沟)。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方(大洋中脊)。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6、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ABC
DEF

7、判断坡度陡缓的方法:等高线密,坡度陡;等高线疏,坡度缓。
第四节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红海扩大——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不断张裂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