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童区寄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传神的表达特点。
(三)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果却安然而返,这是为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介绍柳宗元和他的文章特色。
(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2.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荛布囊逾恒状易之为市植刃微伺
缚因得童恩专即虚
二豪贼劫持布囊其口植刃道上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之虚所卖之
郎诚见完与恩持童抵主人所疮手勿惮
3.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
为儿恒状以缚背刃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虽疮手勿惮大号愿以闻于官留为小吏,不肯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自由读课文。
1.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五)作业
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有心计,而且知事明理。
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也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第二层写“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区寄的惊人勇敢。
(二)相互质疑,合作探究
1.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些方面处于劣势?
区寄是小孩,年幼体弱,又是一人对二豪贼,又处于被劫持的被动地位,这些都是他的劣势。
2.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和对手的哪些弱点?
区寄利用了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前者如“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后者体现为豪贼把他绑缚后都放心睡去。区寄所利用的敌手的弱点主要是:①对小孩子的轻视,麻痹大意。区寄示弱后,“贼易之,对饮酒,醉”。区寄杀一贼后,另一贼只是把他绑紧些,仍倒头睡去,仍低估了区寄的智力和胆量。区寄充分利用了敌手的轻视麻痹,紧紧抓住了因此造成的疏忽的间隙和逃脱的机会。②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即再被贼人抓获后,危在旦夕,区寄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3.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区寄在自救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第一是胆略,超人的胆量,沉着镇定。这是一般孩子难以做到的。贼人对他的最大疏忽也在这里。因为有此,区寄的机智勇敢才能发挥,才能从容与敌周旋,才能瞅住逃脱的机会。第二是智勇双全,机智勇敢。首先是机智,伪儿啼哭,就火就刀绝绳,以“一郎僮”打动贼人,杀贼,哭叫报官等等,都是很有心计的谋划、决策。其次是勇敢,“虽疮手忽惮”“取刃杀贼”,这些勇气以及前面的心计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所以,结尾对其胆略智勇用了一个侧面描写,以秦武阳作比,以众贼不敢正视他,不敢过其门作了烘托。
4.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
获救后难能可贵的选择就是“留为小吏,不肯”。作为一个打柴放牛的农村孩子,面对这样的出路毫不动摇,毫不考虑,这行动本身已足够说明问题,即说明其品质上的过人之处。
5.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见教师用书)
6.读了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学生可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7.通过本文作者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见教师用书)
(三)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沉着机智、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纯朴可爱、不慕荣利,是一个少年英雄。
(四)归纳本课出现的一词多义的几个词语。例如:
即“即藏其尸”(马上,立刻)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靠近,接近)……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合作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四两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练习。

相关阅读

《夜雨寄北》及练习


《夜雨寄北》教案2及练习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贝多芬传(节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贝多芬传(节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大多数学生对文中人物贝多芬了解不多,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导语设计:
1.从课下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人手,导入课文。
2.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英雄》或《命运》的选段,师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课文。
3.网上搜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粼第九交响曲》的盛况,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画外音: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乐的人生。
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准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渎全文,师生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歌颂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气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怀。
思考:
3.师生讨论、解疑。
三、师生共同研读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5、7两段明确:
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第九交响曲》主题的深刻,乐曲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笔法细腻而传神,叙述、抒情、描写及议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在独立品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挖掘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逐字逐句地赏读、感悟。
四、再读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响曲》,休会交响曲中蕴含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并感受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的不屈抗争。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与音乐欣赏法相结合。
创意说明:通过对两篇同写贝多芬文章的品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深对这位音乐巨人的伟大人格的认识与了解,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陶冶性情都有益处。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更直观地体会伟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导语可同上。
2.认真品读两文,说说两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体会两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3.学习两文调动各感官描写音乐的方法,听一段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写一篇小文章。字数可不限。
4.推荐比较阅读篇目:罗曼·罗兰的《不朽的贝多芬》。
不朽的贝多芬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地沟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底深邃的力。葛里巴扎对贝多芬是钦佩之中含有惧意的,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原子混合为一。”舒芒提到《第五交响乐》时也说:“尽管
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他的密友兴特勒说:他抓住了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学生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那帕脱的哪一场战争,奥斯丹列兹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
说明的——都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教学设计C]专题讨论法
创意说明:此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以教材为立足点,利用广阔的语文资源,加深对作品主旨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次锻炼。
1.导语设计:
贝多芬1824年在音乐之都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第九交响曲》却已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在这两百年中,几乎所有的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尢数的听众被这部作品带来的占乐哲理及非凡的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人类历史K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2.师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包括音像资料),谈休会,交流感受。
3.认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品格。
4.梳理自己对音乐大师的认识,提炼观点,以“走近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为题,写一篇讲演稿。课上汇报表演。
5.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内展览。
[资料整合平台]
音乐家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赞美。
“我从来没有像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舒曼
“贝多芬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不就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斯塔索夫
“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尤憾。”——柏辽兹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是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瓦格纳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史上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

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通过学习国界、领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点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世界的13个分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相互配合。

教学用具《世界政区地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工业总产值对比的扇形统计图》(挂图)《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图》(挂图)。

教学提纲

一、世界政区地图

1.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国家及其划分

①国界
②未定国界
③国界的划分依据
3.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分布

2.差异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

1.划分依据

2.13个地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世界划分为哪几大洲?每一洲说出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称?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中国、埃及、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极洲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0℃以下。)

引入新课我们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认识了世界自然环境,也了解了世界上的人类,世界各大洲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本章将进一步了解世界政区的划分。

学习新教材

一、世界政区地图(板书)

1.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指导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中找到面积位于前列的六个国家(见课本第95页)的位置,看看它们各属哪一个洲,其中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教师指出面积最小的不足半平方公里的梵蒂冈)

[教师讲述]从地图上我们已看到世界上的国家面积大小不一,我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加在一起,共有190多个,再加上一些还未独立的30多个地区,总数可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不仅面积大小不同,各国人口数目相差也很大,其中我国人口最多,有12亿多,而梵蒂冈仅有1000人左右。

[指导读图]读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统计图。教师讲解横纵坐标的选择和基本画法,学生读出主要国家的人口数字,并对照《世界政区地图》找出上述国家所在大洲。

[教师总结]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有10个,亚洲占6个,并且它们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如果对照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可以看到,亚洲东部和南部正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综上所述,世界上的国家,面积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但是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一贯主张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共同求得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国界、领土等问题上更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那么什么叫国界?什么叫领土呢?

2.国界及其划分(板书)

[读图]读《世界政区图》,找出表示各种界线的图例,对比几种不同界线的表示方法,区别洲界限、国界线、未定国界线。再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图。使学生了解地图与实际的国界。

[教师讲解]国家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叫国界,少数国家之间尚未确定的地段叫未定国界线。

①国界
②未定国界
③国界的划分依据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7页的两幅图)分析这些国家是以什么为界的?

[教师总结]通常国界多用纬线、经线、湖泊、山脉划定,有些是根据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等原因来划定的。但是,国界对于一个国家有什么重要性呢?

[阅读课文]指定一位学生朗读课本第96页“国界线和领海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它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

[教师讲解]可见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所以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国界的划定。正是因为国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领土范围,因此它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纠纷,甚至导致战争。我们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这些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3.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

[教师讲解]历史上因政治、战争种种原因,国界几经变化,使有的国家在地图上消失,有些新的国家则在地图上出现。世界政区地图也几经变迁,才发展成为今天大家所读的《世界政区图》。

[提问]

①读1936年的《世界政区图》,与1989年的《世界政区图》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1936年时,世界上独立的国家较少。)
②1936年以前哪些洲独立的国家较少?(非洲、大洋洲等。)
③亚洲的哪些地区曾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强占为殖民地?(亚洲东南部、南部及朝鲜半岛)
④两张图对照哪一个洲变化最大?(非洲。)
[教师讲解]非洲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长达四百多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国家才相继独立,独立后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经济发展不能迅速跟上国际形势的发展,与西方一些工业化国家之间产生差异,按其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分类,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板书)

1.分布

[提问]请学生说出几个发达国家的名字。并在图上找出所在大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英国——欧洲等)

[教师讲解]目前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只有20多个,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而发展中国家有140多个,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二者之间有哪些明显差异呢?

2.差异

[指导学生绘图]教师边讲边绘两类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扇形统计图,并且讲解画法。在绘出两类国家各拥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数字后,要求学生按上法绘制一扇形统计图。

[提问]这两幅图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比例相差悬殊,各国的工业总产值差距巨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国际上把这种经济差别称为“南北之差”。这种差距的产生和长期的殖民统治所带来的创伤有直接关系。)

过渡为了尽快恢复创伤,发展民族经济,一方面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实现经济的腾飞和生产的现代化,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在不断协商、合作,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讨论]根据“南北之差”的涵义,解释“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意义。教师归纳给出定义。

[教师讲解]通过“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以达到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利于发展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

上述我们了解了世界政区及两类国家的大致情况,后面章节我们要深入到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世界地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将世界分为若干区域。

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

1.划分依据

2.13个地区

[读图]世界的区域划分图(让学生逐一说出各区域名称。)

复习巩固

[指导练习]按板书内容帮助学生一起回忆所学内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19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