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考历史第一轮经济文明史专题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专题十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
(一)19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协定关税,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③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从此中国社会封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并存,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
⑤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1953~1956年又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二)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线索
1、外商企业(19世纪40年代~建国初):
(1)性质及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兴衰过程:
①兴起: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
②发展: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者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早期,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输出资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国民政府前期,列强继续扩大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③最终归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3)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
2、洋务派企业: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创办: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影响: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分化: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
(1)各阶段原因、特点、影响
原因或条件特点影响
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作用
②洋务运动的作用
③原有的商品经济基础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
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新的经济因素
西方思想传播
阶级结构的变化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清政府政策调整集中在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①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短暂的发展春天(1912──1919)
(一战期间)社会政治条件
客观条件、直接推动力、思想条件时间短暂
行业发展不平衡
地区分布不平衡经济基础变化
阶级力量壮大
意识形态变化
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日、美的经济掠夺
四大家族的垄断;濒临破产①参加抗日统一战线;
②寻求第三条道路;
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获得新生
(建国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①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3)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
①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中共“三大”: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合作
②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纲领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③抗日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成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
④解放战争时期: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召开新政协会议。
⑤建国后:保护私营工商业,开展“五反”,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理清一条线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经历了如下九个历程:
①萌芽———明朝中后期;
②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④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⑤显著发展但受摧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⑥破产———抗日战争时期;
⑦毁灭性打击———解放战争时期;
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⑨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三大改造”后。
▲分析两组原因
(1)近代史前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及发展的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原因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④“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
⑤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可概括为三句话:封建主义不愿走,帝国主义不让走,资产阶级想走没走成。
①大地主阶级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绝不愿意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反对革命,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中国实行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
②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百般阻挠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
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带有两重性,不可能承担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都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理解两个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冲击着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决定了民族工业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分布区域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从发展原因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会。
这样,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势力的依赖性,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革命性和软弱性并存,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归纳三个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主要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新式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
(3)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民族经济发展的认识: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我国民族独立的经济和人民不受剥削的经济体系。民族经济的发展要以政治独立为前提,只有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人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才能行使自己的发展权。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哲学道理。
现今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联系有关时事,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更不应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外国存在较大差距时,更应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何影响?中国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怎样才能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联系时事,正确认识走私是冲击民族工业的祸水,从国家职能的角度认识打击走私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4、中国官僚资本(1927-建国初):
(1)性质与地位:
官僚资本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内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外依附于帝国主义。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份。
(2)兴衰过程: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各种手段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经济命脉;
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危机;
④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结束其统治。
5、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叫中共领导干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等。
6、自然经济:(1840――1952)
(1)性质与地位: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在近代占据着主体地位,也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2)瓦解过程: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其发展趋势是逐出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正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三)近现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决策
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建国后城市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①建立国营经济;②工矿企业民主改革;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建国后我国经济形态的四次转变: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它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统一集中。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1992年):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④1992年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发展,其史鉴作用日益突出。反映到高考中,资本主义经济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历年高考的考点来说,有各个时期的经济现象,有重要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经济概念,有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对经济与科技和政治关系的理解等。从命题的区间来看,蒸汽时代和二战后是命题的密集区。从分值来看,基本与政治史持平。考查的题型涵盖了高考的所有题型,其中,材料解析题比重高,简答题则多是从经济与政治联系的角度进行情境设置的。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简单协作时期: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
2.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 ??
(1)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早期殖民掠夺,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原始积累。
??(2)英国、法国、北美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中,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机器大工业时期:19世纪至今。
??(1)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先后在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期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制度体、市场体系、殖民体系)初步形成。③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①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②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生大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 (3)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了严重破坏,英法经济凋敝衰退。②美、日在大战中受益,成为债权国。③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变化,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4)30年代大危机后至今,逐渐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①30年代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发展军国主义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②二战期间的战时体制,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直保持着增长状态。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未消除,经济危机并未克服,资本主义仍处于温和衰退和缓慢上升之中。⑤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多极化趋势和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私人垄断、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
2、理解、分析每一种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存在的时间、含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其中重商主义可不做要求)
重商主义:(1)时间:16~18世纪的欧洲。(2)主要内容:①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场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②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等,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3)作用:促进原始积累,促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自由主义:
(1)时间:19世纪中期后。
(2)含义:[体现在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经济活动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
(3)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他们要求进一步解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束缚。
(4)影响:(三股进步潮流一个国际关系)①对资本主义: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②对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③对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④对国际关系:亚、非、拉沦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私人垄断: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含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由于竞争的加剧,少数企业就产量、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经历了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再到金融领域最后进入政治流域的过程。
(3)产生的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改变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②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①对资本主义:第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改变.由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发展到以垄断作为组织形式,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定型。第二,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资本主义政府经济职能不断扩大,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如政党政治、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的。 ②对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③对民族解放运动:"亚洲觉醒"。④对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产生深刻矛盾,导致"一战"。
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
(1)时间:酝酿于私人垄断时期,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典型是"罗斯福新政"],广泛发展于"二战"后。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理论。
(2)含义: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3)产生的原因: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②反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需要。③国际竞争加剧,长期性、风险大的投资项目,企业不能负担,需要政府介入。④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错误!链接无效。
(4)影响:①凯恩斯主义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反危机理论,针对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建立的一种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克服了私人垄断的弊端。③但它不是万能的,又引起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实质是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2、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资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3、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保证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20世纪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三次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三、土地政策(或三农问题)
土地政策
1、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2、法国: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了小地产制。拿破仑《民法典》保证农民革命时期得到的土地。
3、美国:美国西进运动和林肯颁布《宅地法》,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西部开发。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以缓和农业经济危机。?
4、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出钱赎买份地。
5、日本:明治政府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使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6、德国:容克贵族地主获得土地,进行资本主义化的生产。
基本认识: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一)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2、30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二)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时间调整原因核心内容影响
1950—1952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个体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3—1956
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1958—1978
人民公社化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化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1978年后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基本认识:①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市场
?(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与上面土地问题的解决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
(二)国际(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侵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2)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①.殖民扩张和掠夺。②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奠定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①对资本主义:在市场中占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②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被动地位,有双重作用。③对国际关系:加强国际联系,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3、资本主义发展与市场的关系:①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其兴衰。②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对市场的争夺。③英国、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兴衰证明了市场的作用。
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苏联: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实行配给制。②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严重经济困难。②20世纪50、60年代改革,企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又出现分散主义等问题。波兰经济改革提出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匈牙利把中央管理与商品、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成效显著。捷克斯洛伐克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因苏联出兵而失败。
基本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能科学认识市场的作用,始终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政治危机日趋严重,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推动下,最终出现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到重大挫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过渡时期:①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人,夺取市场领导权,稳定了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培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市场。
2、1956-1978年“文革”结束前:①照搬苏联模式,否定市场的作用。②“人民公社化”和“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③加之国际环境恶劣,被迫封闭,失去世界市场。二十年间经济建设与西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2、新时期,两代领导集体探索出正确的市场观和发展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发地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对外开放突出面向海外市场。邓小平多次强调市场的非意识形态性,解放了思想。②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1年中国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3、近、现代中国加入世界市场之比较
阶段近 代 中 国现 代 中 国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方式被迫的主动的
对中国的影响不同影响①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③近代中国由于是在遭受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加入世界市场的,再加上保守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在心理上或者行动上就本能地排斥着外来的东西(如义和团运动)。(1)在地位、权利和义务上同其他国家是平等的,
(2)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可以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
(3)入世,对政府的职能和效率、法律法规建设、乃至个人的观念意识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同影响
不管是近代被卷入世界市场,还是现代加入WTO,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冲击着中国固有的落后制度和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经济格局及大国的兴衰
(一)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几次变化。
先后经历了英国“世界工厂”→美国独掌世界经济霸权→资本主义经济多极化。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确立: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垄断地位。??
(2)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地位的演变
(1)确立:①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
②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横财;“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和日本市场。
??③标志: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动摇:①标志: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②原因:美国战后的世界霸权主义政策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苏联的争霸;欧日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如“欧佩克”提高石油价格的斗争。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崛起。②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③美苏争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方的经济实力。
(2)表现: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情况下,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方向发展。
(3)标志:20世纪90年代,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
(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
1、全球化(一体化)
?①过程:新航路开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②原因、表现、实质〖见教材P110〗
③评价: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发达的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
2、区域集团化
①过程:20世纪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80年代是发展时期→90年代是北美、欧盟、西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时期。
②三大组织:
欧盟:Ⅰ、1967(欧共体)→1993(经济政治联盟)→2004(欧盟宪法颁布)。Ⅱ、欧盟合作水平最高,属于经济政治联盟,其他两个性质上只是经济组织。Ⅲ、欧盟发展史就是西欧国家团结摆脱美国控制的历史。
北美自由贸易区:Ⅰ、1994年成立。Ⅱ、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强化了美国的战略地位。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Ⅰ、1989年成立,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1年加入。Ⅱ、反映了太平洋世纪的来临。
复习提示:1、将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结合起来分析。如,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重心为什么会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这一转移带来哪些影响?
2、注意揭示国际经济中心在空间上变迁的规律和必然性。
农耕社会:东亚(中国为代表)→15世纪末: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为代表)→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大西洋东岸(英国为代表)→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步转移到)美洲大西洋西岸、太平洋东岸(美国为代表)→今天:环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代表了三种发展模式)。
六、近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或质量观、效益观的变化)
(一)经济增长两种模式
1、从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是“粗放型”、“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恶化人类生存环境。
2、20世纪60年代期,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形成。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二)两种模式的原因分析和理解见05年专题复习(四)
1998年上海市高考.19世纪后期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解析]考查19世纪后期德英两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的内容,检验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的能力。解题时要强化概括历史知识的意识。
[答案]特点:英国经济发展迟缓,德国经济迅速崛起(或迎头赶上、发展迅速)。
原因:英国作为“殖民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取得巨额利润,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国内工业投资相对不足。它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的工业部门设备陈旧,影响了设备更新。德国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后,统一了国内市场,获得了赔款和矿产基地,它十分重视科学与工业相结合,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它注重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它还大造军火舰船,刺激了不少工业部门。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军事上的崛起,使它更富有侵略性。英德矛盾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据此回答1—5题。
1.“不管走哪一条道,在第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期,都不可能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最后完成。”这是因为该时期
A..封建顽固势力依旧强大B.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尚低
C.资本主义改革方式不彻底D.资产阶级革命只在少数国家进行
2.亚当斯密主张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反映了
①自由主义精神②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张③反对垄断主义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基本特征是
A.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B.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C.列强开始疯狂瓜分世界D.帝国主义间矛盾冲突加剧
4.下表为1970~1979年美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情况,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行业19701979
农业5%3%
制造业30%13%
服务和信息15%72%
A.结束越南战争的影响B.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D.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5.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呈现繁荣景象,这主要源于
A.减少政府干预B.实行美元贬值C.减少福利支出D.发展高科技产业
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据此回答6—7题。
6.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始于
A.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开辟C.文艺复兴运动D.殖民扩张
7.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本质是
A.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B.资本在全世界的又一次扩张
C.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D.商品流通、国际贸易全球化
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列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把握时机,便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以至相对落伍。据此回答8-9题。
8.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B.在世界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C.拥有统一的国内市场D.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比较高
9.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国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主要障碍是()
A.缺乏资金B.市场狭窄C.小企业太多D.农业落后
土地、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据此回答10-11题
10.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土地问题,下列国家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工业革命进行的是
①英国②法国③俄国④美国
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③
11.与西进运动一样,南北战争的胜利为美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条件,主要体现在提供了
A.技术B.市场C.资金D.劳动力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大混乱,但这次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据此回答12—14题。
12.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发生,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因为
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B.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C.世界的联系性加强,已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13.罗斯福新政在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改革的措施。其中,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和工资标准的措施属于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
14.下列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有利于建立诚信机制的是
A.对压缩产量的农民,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其损失
B.进行公共工程建设,给失业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988年5月3日凌晨,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进行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货币。”据此回答15-16题。
15.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
①经济区域化进一步发展 ②欧盟各国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6.欧盟的形成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有
①标志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彻底奔溃②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7.(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10分)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8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4分)
(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1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为一个亚洲强国,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二战以后,日本由一个战败国,到60年代末迅速发展成为居第二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分析影响日本两次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分别有哪些?(10分)
(2)日本经济的两次飞速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19.(34分)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工业生产即占世界第一位;一战后又上新台阶,广泛推行金元外交,试图支配世界事务;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但是,美国《时代》杂志主编黑德利多诺万则在1969年的公开演说中宣告“美国世纪”的衰落。当今世界,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简析19世纪末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⑵一战后,美国支配世界事务的企图未能得逞,说明了什么?(4分)
⑶为什么美国能在二战后初期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4分)
⑷仅就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而言,黑德利多诺万的说法有无道理(14分)
⑸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独霸世界。试举二例说明(4分)
20.(22分)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9分)
(2)20世纪的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了什么作用?(9分)
(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1.(16分)资本主义兴起后,世界经济格局几经变化。其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上演了一幕幕兴衰剧,研究其兴衰的原因、历程和影响,对当今社会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1)据图1,说明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发生了哪两次转移?引起这两次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在两次经济中心转移中崛起和衰弱的代表国家和地区分别有哪些?(9分)
(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施加决定性影响。”结合图2漫画所反映的事实,论证保罗肯尼迪的观点。(3分)
(3)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英国经济发展状况最为相似?这一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4分)
1.B2.A.3.B4.C5.D6.B7.B8.B9.C10.C11.B12.A13.B14.C15.A16.B
17、(1)经济思想:自由主义(2分)。产生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6分)
(2)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2分)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8分)
(3)列宁的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积极作用: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分)
僵化的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分)
弊端:管的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2分)
(4)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把宏观和微观,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或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5)要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等。(2分)
18、(1)外部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侵略朝鲜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4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影响。(6分)
(2)影响:第一次: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制定了大陆政策,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并在一战期间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4分)改变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对比,日俄之间、日美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如日俄战争、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等)。(2分)
第二次:对美国霸主地位形成冲击,加上西欧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的一枝独秀变为三足鼎立;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分)
19、(34分)⑴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内战北方的胜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8分)
⑵英法等欧洲大国实力仍很强大,美国尚不具备称霸世界的实力。(4分)
⑶二战中,欧洲各大国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4分)
⑷有道理。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衰退,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兴起,联合国不再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但是,“美国世纪”的衰落是相对的,美国在70年代仍是世界头号强国(14分)
⑸1998年美国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也可举其他事例)(4分)
20、(22分)(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分)
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6分)
(2)成功的调整: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城市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分)
(3)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调整或改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完全是政府。原因:两国的国情不同。(4分)
21、(16分)
(1)第一次转移:16世纪,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欧洲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后新航路的开辟。(1分)
代表: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和英国所取代。(2分)
第二次转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西岸转向美洲(和欧洲内陆的德国)。(2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代表:英法的经济发展缓慢,由世界第一、二位下降为三、四位;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由世界第三、四位上升为一、二位。(2分)
(2)德国随着经济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加强了;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激化,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建立了同盟国集团,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3分)
(3)法国。法国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狭窄;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普法战争失败后的割地赔款,使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资金不足;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4分)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上)
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阶段
(1)14-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17-19世纪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
(3)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时期
(4)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5)一战至二战结束: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时期
(6)二战后至20世纪后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时期
(7)20世纪后期:新旧世界政治格局交替和经济“滞胀”时期
2、重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1)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美国独立战争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七月革命
(6)1848年欧洲革命
(7)美国南北战争
(8)俄国二月革命
(9)德国十一月革命
3、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西欧宗教改革(16世纪)
(2)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
(3)意大利加富尔改革(1852年)
(4)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5)普鲁士俾斯麦的军事改革(1862年)
(6)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年)
(7)法国财政改革(20世纪20年代)
(8)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
4、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1)英国:1689年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3)法国:经过反复斗争,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4)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是沙皇君主专制政体。
(5)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日本:1889年宪法颁布后,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7)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8)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内容: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的西葡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②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张,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2)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
(4)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了法西斯集团。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7)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7、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点
(1)英国:①议会制度比较完善。②长时间推行两党政治。
(2)法国:①革命运动发生最多的资本主义国家。②政局不稳、政权更替频繁。③共和制与君主制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3)美国:①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②较长时间占据世界政治霸主地位。
(4)德国:①较长时间处在分裂状态。②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有较大影响,富有侵略扩张性。
(5)日本:①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②天皇专制长期存在,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低。
(6)俄国:①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对外扩张性。②沙皇专制长期存在,民主政治水平低。
(7)意大利:①长期处于分裂状态。②政治民主化程度低。
8、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随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1)在思想方面,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意大利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以人文主义为理论武器,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沉重打击了封建宗教势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自我意识日益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2)在社会发展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使国际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
(3)在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宗教神学,进行反封建斗争,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由于资产阶级处于形成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资产阶级还没有先进的理论武器。因此,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在政治制度方面,在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都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首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以上诸方面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桎梏,尼德兰革命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树立了典范。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
9、东方的衰落与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原因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古代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古国如中国、印度、阿拉伯等,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落后于西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的世界优势地位逐渐确立。
西方之所以在向近代的迈进中领先世界,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①殖民掠夺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迅速走向世界,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掠夺、宰割,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养肥了本国的资本家,从而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②文艺复兴运动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提供了精神食粮。在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影响下,种种束缚使人们不能放手干一番事业,而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掠夺榨取做好了精神准备,使人们产生了为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③宗教改革是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清道夫。中世纪的西方,教会与封建统治狼狈为奸,天主教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宗教改革解除了它对资产阶级的束缚,新教的许多教义则从精神上、心理上推动和鼓舞资产阶级肆无忌惮地对外扩张。④良好的政治环境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保驾护航。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前期,代表中央集权的王权需要新生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彻底战胜地方贵族;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保护自己的事业,因而双方能结成反封建联盟,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典型的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东方众多泱泱大国落后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生产方式落伍了。具体而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如中国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日本的幕府体制、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建立了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种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封建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②东方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就是一个明证。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日本都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影响了海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而繁荣的海上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东方各国轻视和忽视这个条件,只能落后于历史的进程。④缺乏新思潮的冲击。东方国家努力维持传统的教化、非正统的思想,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得不到舆论声援的资本主义萌芽极易夭折。
10、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规律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胜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权的问题。它只能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不可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是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联合掌权的三权分立制,法国确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和拿破仑的统治。即使这样,封建势力仍不甘失败,进行反扑。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表明:当时即便是资本主义力量最强大的欧洲,仍然是封建势力更强大些,资本主义的确立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经历更多的斗争。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主要有:①革命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因为资本主义力量尚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各国的革命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革命只能在小范围内爆发。其他主要君主国在革命影响下,通过改革的途径向资本主义过渡,但这一时期没有实现这种过渡。②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其同盟军。因为资产阶级具备了经济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力量,能够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此时的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资产阶级的领导,还没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③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构想,为日后各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④革命基本成功后,掌握政权的是大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相对强大,而且与政府往来密切,又能赢得群众拥护,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的代表。⑤革命进程曲折多变,如英国资产阶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也是如此。⑥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被取消,保留的一般是大资产阶级掌权时的成果,最终在成熟的基础上稳定下来,法国革命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主要表现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各国的革命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英国革命为美、法革命树立了榜样,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法国革命的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表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一、单项选择题:
1、15、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教派内部的派系斗争B、世俗封建主与教会间的争权夺利
C、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D、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英国的新贵族是指
A、资产阶级化的贵族B、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贵族
C、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贵族D、支持新议会的封建贵族
3、1789~1792年,法国初步改造的表现有
⑴实行君主立宪制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⑶结束了封建君主制⑷取消了农奴制度
A、⑴⑵⑶⑷B、⑴⑵⑷C、⑴⑵⑶D、⑵⑶
4、雅各宾派执政后,采取一系列专政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打退外来武装干涉B、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D、摧毁法国的封建制度
5、英法革命过程中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A、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B、人民群众为革命主力
C、打退外国的武装干涉D、处死封建国王
6、1848年欧洲革命的基本任务是
A、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B、排除沙俄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压迫
C、扫除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D、改善人民群众困苦的生活状况
7、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农奴制度B、发展资本主义
C、挽救统治危机D、实行“开明专制”
8、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主要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在改革前缺乏思想动员
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
C、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目标一致
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9、下列对德意志统一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普鲁士掌握着统一的领导权
B、俾斯麦是实现统一的主要领导者
C、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
D、普法战争后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
10、意大利统一与德意志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A、经济实力最强的邦或王国掌握了统一领导权
B、人民起义对统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最终排除法国势力实现统一
D、统一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B、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封建统治面临空前危机D、自由主义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基本特征是
A、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B、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C、列强开始疯狂瓜分世界D、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冲突加剧
13、1889年日本宪法的颁行表明
A、天皇的权力进一步削弱B、日本走上了议会制道路
C、日本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确立D、日本确立起三权分立体制
14、列宁说:“资产阶级向全世界表明,当严重危机到来的时候,当民族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资产阶级就不能管理国家了。”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意大利国王把政权交给墨索里尼
B、兴登堡把政权交给希特勒
C、匈牙利资产阶级把政权交给共产党
D、英国自由党让位于工党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或条件?
A、一战后革命运动的高涨B、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C、法西斯组织的建立D、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问答题:
16、17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的社会变革有何根本不同?具体表现怎样?两国之间的变革又有何内在的一致性?说明了什么?
一、选择题:
1、C2、A3、B4、C5、C
6、C7、C8、D9、D10、B
11、A12、B13、C14、C15、D
二、问答题:
16、不同:英国发生改变社会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则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
表现:①变革的任务(或内容)不同。英国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法国则主要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②变革的领导阶级不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法国则是路易十四为代表的封建势力。③变革的方式不同。英国是从议会斗争走上自下而上革命的道路,主要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法国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④改革的结果不同。英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则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
一致性:两国的变革根本上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的;客观上都促进了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37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