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4课 玛雅文明的假说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v
玛雅人是中美洲最早的居民,体质上属印第安人,肤色上属黄种人。从地质学上看,几大洲曾联成一片大陆
从生物遗传学、地质学的角度理解,印第安人的故乡可能在亚洲
利用现存的典籍、遗物及现代遗传学、地质学知识加以分析
从各地区的
人种、肤色、
板块结构加
以论证
比较玛雅人与其他地区人种,尤其是与亚洲特别的关系,更深切了解祖先文明
玛雅文明的渊源
文明扩散论,玛雅人祖先创造说和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玛雅文明并不是外来文明在中美洲的简单移植或复制,而是有其多元性、多样性
运用玛雅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比较,判断其渊源
情景再现
历史比较
课堂辩论
拯救玛雅文明,珍爱人类文明的成果
古典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环境因素,气候变迁,耕地耗竭,阶级斗争,城邦战争等
缺乏足够的证据,只能作为假说
运用社会学及考古资料加以论证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组织讨论
借鉴文明失落的原因,关爱人类今日之生存环境,免蹈覆辙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人与玛雅文明的溯源。
难点
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古典时期来历、渊源与失落的假说。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之时,又戛然而止。公元800年中叶,经历两千年的玛雅文明开始衰落。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这个伟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体失踪,他们异常璀璨的文化也突然中断,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现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玛雅人后代在文化方面已经退化到新石器时代的水平,他们对伟大的祖先创造的文化一无所知。在玛雅文明高度发展之时,超越了当时人类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城市相继屹立在丛林和平原上,一块块雕刻精细的纪念碑相继树立在城市中央,金字塔高耸入云,玛雅人熙熙攘攘,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一起相映生辉,散发出迷人的光芒。他们对宇宙的深刻认识,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至今令人惊叹。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在它走向顶峰之时竟突然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玛雅人义无返顾地激流勇退呢?面对世界历史上巨大的历史之谜,教材从体质类型上和地质学上对玛雅人的来历进行大胆的假说。对玛雅文明的渊源也归纳了三种主要假说:一是文明扩散论说,认为美洲文明源于欧洲或其他大陆文明的传播;二是玛雅人祖先创立;三是认为玛雅人迁徙和定居到中美洲大陆后创造的,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对于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教材认为它既是热点,也是研究中的难点。教材列举了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没的多种假说,其中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做了主要分析,玛雅文明从产生到消亡仍是疑窦丛生,尚无定论,只以假设概之,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研究以及考古发掘的兴趣。
本课教材通篇以假设为前提,引文以引人入胜的步步设问为先导,客观的叙述了玛雅文明研究的各种观点。假说,就是探究,因此,通篇课文充满了探索,文字可读性强,建议教师打破常规,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撰写小论文,课堂采取论辩的形式,消化吸收,深化教材的内涵。
第一目“玛雅人的来历”
教材首先肯定玛雅人是中美洲的最早居民,也是真正的主人。但玛雅人又来源于何方?是土生土长还是移民?因为历史文献没有任何记载,只能从生物的、社会的(人种肤色)和自然的(地质学)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推测其结论是玛雅人→印第安人→蒙古人种→美洲分支→黄种人→根在亚洲。在地质学上推测其结论是亚洲→白令海峡→美洲阿拉斯加→美洲大陆和岛屿(包括玛雅地区)。由大胆设想到小心求证,证明玛雅人是其亚洲移民;黄种人中蒙古人的后裔。
教材用一幅玛雅人的彩陶论证玛雅人具有中国人(蒙古人种)的体貌特征,如面孔方正,肤色黄中透红,黑头发黑眼睛,单眼皮,鼻梁扁平(区别欧罗巴种高大挺直),使其直观。
教学建议:可以让学生搜集各大洲人种特征的直观图,比较论证玛雅人(印第安人)属于亚洲人、蒙古黄种人的论据。同时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将世界各大洲比拼成一幅图,用计算机模拟逐步散开,再勾勒出一条远古时期玛雅人沿亚洲到美洲大陆的路线图。教师同时也应提出下列设问:最早玛雅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是捕猎、逃难、迷途,还是亚洲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恶化?抑或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驱使?
第二目“玛雅文明的渊源”
教材首先提出目前人们分歧和争论较大的问题是谁创造了玛雅文明,究竟是土著还是异域远方的外族?教材罗列了三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前来美洲的西方人,主要是种族主义者,由于其阶级立场的不同,主观臆测,对印第安文明视而不见,不屑一顾,甚至制造谎言,但又无法面对客观存在的高度文明,只能以其文明扩散论来解释,将玛雅文明追溯到欧洲或其他大陆更高的文明。
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教材的“历史纵横”中,就叙述了有学者提出“玛雅──中国文明连续体”的假说,认为两种文化可能源于同一种祖型文化。如中国学者王大有等人经过长期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玛雅文明根在中国,它是中国文明的一个分支。如玛雅语与汉语的基本词汇很多是相同的,如“人”“天”“昊”,巴蜀金文与玛雅象形文字有共同的符号和组合方式,从古蜀文物及文献关于蜀人与中原,与美洲的关系记载来看,这种联系绝不是巧合,黄帝及其子孙与蜀人联姻,少昊曾在蜀生活,又一起去美洲;古老的文字在蜀和中美洲同时保存下来是完全可能的。玛雅人的十二生肖为虎、兔、龙、猴、狗、猪及六种与我国不同的生肖。这一点说明玛雅人迁出中国时十二生肖未定型或未统一,也可能是玛雅人对十二生肖作了改动,就像伊朗人用鳄代替龙、用豹代替猪一样。
人祭。玛雅人用活人的心祭太阳神。如《礼记·明堂位》说:“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甲骨文记载的人祭成千上万!周代有了俑代替人殉,才结束了活人殉葬的历史。但《后汉书》记载巴人的廪君为虎图腾,让虎喝人血。直到20世纪60年代,佤族“猎人头”的习俗才渐渐被取消。
尚玉器。中国与美洲对玉器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日常生活的范围,而是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商代人对玉的崇尚和利用,达到了自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前)以来中国玉器文化的顶峰。看玛雅文物,玉器非常精美、丰富,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地方有这么辉煌的玉器文化?
教材又列举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这些遗迹归属于玛雅人的祖先,完全是土著居民的创造,明确接受了它们是在当地和美洲起源的观点,并指出这种看法有许多人接受。
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但也不是玛雅文明是外来文明在中美洲的简单移植或复制,尤其举例,美国大陆有玉米文明,而其他文明地区则有水稻文明和小麦文明,并由此结论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多样性,以及人类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规律发展进化的。
教学建议。玛雅文明的渊源,至今尚无定论,今后若干年恐怕也很难有结论,故不妨组织学生搜集材料,寻找论据,写成历史小论文,或组织辩论会,可能会更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第三目“古典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指出它是玛雅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所谓“热点”,因为随着考古挖掘的越来越深入,玛雅文化吸引众多研究者、爱好者。惟其难点,因为众多研究者拿不出足够的证据,使其观点趋于一致,只能作为假说。教材列举了目前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没提出的许多假说。事实上,有关假说还远不止这些,如最近有学者提出,在遥远的古代,美洲热带丛林中可能来过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智能生命,他们走出飞船,教给了尚在原始时代的玛雅人各种先进知识,然后又飘然而去。他们被玛雅人奉为天神。玛雅文化中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高深知识,就是出于外星人的传授。外星人离去时,曾向玛雅人许诺重返地球,但在玛雅人的祭司预言天神返回的日子里,这些外星人并未重新返回。于是,这导致了玛雅人对其宗教和祭司统治的信心丧失,进而引起了整个民族心理的崩溃,终于使人们一个个离开故乡,各自走散,玛雅文化就这样消失了。教材将其归纳成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进行了分析。
美国学者布朗和维彻认为,玛雅文明的覆灭可能正是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造成的恶果。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玛雅社会也许经受了战乱、饥荒等种种灾难的打击,直至最后不堪重负彻底崩溃。布朗认为,促使玛雅文明瓦解的导火索不一定是某些重大事件,对于一个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的社会体系来说,即使是很小的干扰,对它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就像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雪团可以造成大规模的雪崩一样,某些相对平凡的事件,比如一场普通的战争、一次不合时宜的政变或经济衰退等都有可能成为曾经辉煌灿烂的玛雅文明的终结者。如果玛雅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排除其最终的消亡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比如战乱加上收成欠佳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近考古工作者发现,后期玛雅社会已经产生了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丛林以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而在低湿地区采取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不仅可排除洪水,而且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垒高地表。当时玛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大豆,也有棉花、可可之类。但是,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的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这些土地的3/4属于侵蚀高敏感地区,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木材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是河流中泥沙的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沟渠的淤塞,地下水位的抬升。另外,玛雅社会不饲养家畜,因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的补给不足,环境及资源的恶化直接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威胁着玛雅文明的生存。公元800年,食品的生产开始下降,墓葬发掘显示出婴儿和妇女因营养不足而大量死亡。随之而来的是统治者和军队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并频繁发动城市之间的战争。在随后的几十年内,高死亡率导致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了废墟,整个丛林只剩下少数的幸存者,历史上又一个高度的文明消失了。
教学建议:本目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最易调动学生探究思维所在。建议教师课前分若干个小组,分别搜集资料,网上下载信息,注意最新研究动态,并组织课堂交流,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探究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玛雅人的来历”一目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玛雅人是中美洲的真正的主人和最早的定居者,建议教师首先描述玛雅文明的辉煌灿烂的成就(可以用光盘),随即提出玛雅人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分布的地区有哪些?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究竟来自何方?
(用光盘放映世界主要肤色主要人种)从生物学、从遗传学、从体质类型上分析玛雅人的分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后,初步推测印第安人(玛雅人)的故乡有可能在亚洲。
分析地质学上假说时,借助于大陆漂移假说,用计算机演示世界各大洲本是连成一体,由于地壳运动逐步分离,再用计算机模拟亚洲古老的居民,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到达亚洲东北角,沿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又呈扇形逐渐南下,逐步向美洲大陆和周围岛屿迁徙,从而定居。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因为本目教材就是假说,在电脑设计时,对荒芜杂乱的美洲大陆原有的动植物进行描述,人们进入原始大陆也可进行“假想”。
关于“玛雅文明的渊源”一目的教学,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内容,指出玛雅文明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特点?用光盘展示世界地图上人类发展史上的四大文明区:东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次大陆文明区,东亚文明区和中南美洲印第安文明区,以及它们所显示的最主要的成就和特点。然后指出,美洲玛雅文明究竟是土生的还是外来的,抑或是兼而有之?此时让三位学生各自归纳三种观点,组织小组展开辩论。
对一些历史概念如文明扩散论,大三角,斯蒂劳斯,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作简要的解释。
在分析文明扩散论时,建议教师特别要展示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假说如:
太极八卦文化。所有印第安历图,中间必有太极形。玛雅、密斯特克、阿斯特克历图均为八卦格局。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为止,一直在应用。反观中国的八卦历图(河图洛书),才知其深刻内涵。
又比如,时间、空间、颜色、五行一体的观念。从玛雅人、阿斯特克人的类似体系可以看出,八节、八方相配,五色、五行、五主相配,是有悠久历史的,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内容,《五帝德》固然有后人附会的地方,但其依据是远古时代的实践。太昊木德与扶桑(建木)有关,炎帝火德与尚火有关,黄帝土德与土星有关。
再比如,中国和美洲都有巨鳖之类托载大地的说法。欧洲人舍本逐末的“龟岛──大西洲”之说虽然可能与大陆沉入大洋的事实巧合,但不知道龟岛本是中国人的古老观念,在黄帝后裔易洛魁人中有详细的传说,等等。
关于“古典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一目的教学。教材用文明史上“千古奇案”“人类历史上最为彻底全面的”文化失落,可见玛雅文明的失落是空前绝后,令人振聋发聩的,意在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建议教师借此引出话题进行设问:玛雅文化为什么会崩溃?到目前为止能列出哪些原因?玛雅文化又是如何崩溃的?对我们今天文明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针对教材列举了玛雅文明在9—10世纪突然泯灭的具体表现,建议教师从网上下载资料或将教材上列举的史实刻成光盘放映,以达到渲染恐慌、灾难、惊疑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探究性。教师设问:玛雅文明为什么盛极而衰?教材列举了考古学界提出的哪些假说?同学们在搜集的各种资料中还能提出什么假设?建议请一些事先有准备的同学展示相关玛雅文明湮灭之谜的图片、资料、光碟。同时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结合教材,参照学生提供的资料,可将玛雅文明失落归纳为两大要素,即自然的和社会的两种因素。自然因素又包括环境变迁、土地耕种、干旱气候等。而社会因素,教材又从阶级斗争、城邦之间毁灭性战争、武装起义打击等等加以概述,但需指出的是,以上都缺少足够的证据,只能作为“假说”,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鼓励学生将来有机会加强对象形文字的释读、考古发掘和历史资料的研究,也许终将解开疑团。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玛雅人的来历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4幅图片。
图片1:玛雅人彩陶
面孔方正,肤色黄中透红,黑头发黑眼睛单眼皮,鼻梁扁平,嘴唇较厚,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及中国人的体貌的特征。
图片2: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
皮肤颜色浅淡,头发柔软呈波浪直发状,颜色呈金黄色、亚麻色、灰黑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鹰钩状,眼睛颜色较淡,多为蓝色、灰黑色,体型高大,体毛胡须发达。
图片3:赤道人种(黑色人种)
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发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为中等。
图片4:蒙古人种(黄种人)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黑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高度与宽度及嘴唇厚度呈中等,胡须体毛不发达,头发为黑色直发,眼睛颜色较深。
案例二 在介绍玛雅人可能从远古的亚洲长途跋涉到达美洲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3幅图片
图片1:大陆漂移假说——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指出,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以后,原来的大陆分裂成几块,慢慢的漂移分离,才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状况。
图片2:板块构造学──六大板块示意图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六大板块。地质现象说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是连成一体的。北部的白令海峡较浅,冰川时期作为陆桥相通。研究两岸的动物、植物种类相似,地质、地层结构也相同。
动画片3:印第安人(玛雅人)进入美洲大陆
教师设计印第安人(玛雅人)沿着亚洲的东北角→穿越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向美洲大陆和岛屿(包括玛雅地区)向纵横发展。
案例三 在学习“失落的玛雅文明”一目时
1.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数千年前,玛雅人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无与伦比的数学造诣,独特的谜一样的文字,尤其是天文历法成就,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天,仅误差0.0002天。他们有精美绝伦的雕刻、绘画和青铜艺术,他们的象形文字用800个符号和图形组成,词汇量多达三万个,这使任何人不能不深深地产生这样的思考:古代玛雅人如何得到那么高深的知识却又如何销声匿迹?
2.教师从网上下载资料或将教材上列举的史实刻成光盘放映,以达到渲染灾难、恐慌等效果,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起主导性的因素又是什么?今天的人类如何面对文明的沦丧?
四、问题解答
关于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美洲,还有其他传说与猜测,你了解哪些?
解题关键:研读《山海经》等上古文献和古代神话传说。
思路引领:比较中玛文化的异同。
答案提示:
玛雅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从中国迁出,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玛雅人的天文学、数学成就达到了极高水平,超过了中国。但是两者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例如:
1.太阳扶桑崇拜。太阳崇拜是各地古老民族都有过的现象。但《山海经》说的扶桑、三足乌与太阳崇拜相结合却仅见于中国文明和源于中国文明的一些文明。玛雅有人形扶桑,与甲骨文、金文男、女合体相同。
2.龙蛇崇拜。《山海经》反映出中国人对龙蛇的崇拜,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存在。这与欧洲、近东的观念差异很大。龙本为鳄,但早已变为虚幻的龙。
3.丘墟坛台文化。中国虽没有玛雅人的金字塔那样的上古建筑保存,但在文献中、古文字中则充分证明我国远古时代有类似建筑。《山海经》记载的“共工之台”“轩辕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楚辞·天问》说的“简狄在台,喾何宜”,其中的台都是四方的建筑。“共工之台”隅有一蛇,与玛雅金字塔上绘蛇形象一致。简狄居九层瑶台,是阶梯式金字塔之类的建筑。这种建筑或繁或简,在中国自远古时代起极为普遍。京、高、郭等汉字显示的正是这类建筑式样。
4.玛雅人的最高神——羽蛇神既是凤,又是风神,又是金星(启明星)……与少昊金天氏相同。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挚为凤鸟图腾。古凤、风通。金星又名太白,“大司马位谨候此”(《史记·天官书》),因为金天氏曾为“司马”(《逸周书·尝麦解》)。羽蛇神与金星的关系不仅在中国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而且在民间传说中保留着这一史实。称金星为太白金星,太白金星为玉皇大帝的大臣。在中国本土,少昊是诸侯,但在美洲,被尊为最高神,揭示了中国的少昊把高度文明传给美洲的事实。《山海经》“少昊之国”的记载非常精确。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人来自哪里?
解题关键:体质类型上,玛雅人的人种、肤色。
思路引领:地质学上,大陆漂移假说。
答案提示:玛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从生物遗传学上看,属黄种人;从体质类型上看,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一部分。故玛雅人的故乡可能在亚洲。大陆漂移的学说可以证明,他们的祖先可能穿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
2.古典期的玛雅文明突然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从考古学的角度提出各种假说。
思路引领:结合世界历史上各国各地区文明失落湮灭的原因加以推测。
答案提示:至今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考古学界提出许多假说,主要两大因素即分为自然因素如气候变迁、连续干旱、人口爆炸、耕地耗竭、口粮不足、瘟疫爆发等,社会因素如外族入侵、阶级斗争、城邦之间战争、农民起义等等。
二、学习延伸
1.如何认识玛雅文明的渊源?
解题关键: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玛雅文明。
思路引领:比较玛雅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异同。
答案提示:玛雅文明在美洲是水平最高的,在许多方面都独步于世。就其渊源有三种观点:一是文明扩散论,美洲文明可以追溯到欧洲或其他大陆上存在的更早期的文明;二是完完全全由土著居民创造的;三是迁移到玛雅地区才创造了文明。由此可见: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文化发展是多样性的,而人类发展也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规律发展进化的。
2.结合《山海经》和殷人东渡,你如何评价中国人到过美洲的观点?
解题关键:读懂《山海经》,熟知中国与玛雅人的古代传说。
思路引领:比较古代中国与玛雅人文明中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研究《山海经》和古代神话传说,发现中国人到过美洲说有很多值得可信的地方。教材中美国学者墨茨博士就认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到达了美洲。而中美洲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对于少昊、羲和、常羲的记忆与《山海经》相同。《吕氏春秋·勿躬》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羲。这二人,一为日母,一为月母。美洲许多印第安民族的文化都说来自一个相似的最高神,即玛雅人的羽蛇神,也就是少昊。他是大多数印第安民族公认的始祖。这与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也知道炎帝之前还有始祖一样。印第安人也有伏羲女娲图,玛雅文化有太昊文化(在中国失传)。羲和蝶蛾图腾,有玛雅文物和出土的奥尔梅克文物为证。常羲之名也见于古埃及《冥书》,古埃及的拉伸与少昊的等同,揭示了古代埃及与远古时代中国的联系。《山海经》《淮南子》记载竖亥、大章步测大地东西极距离与南北极距离,看似荒诞,可是若没有这类实践,怎么会有《山海经》的记载与《天下图》的标注呢?
玛雅国家形态与商周政治格局。美洲的古代社会与中国同为马克思说的亚细亚所有制方式。玛雅有繁琐的仪式;通过宗教仪式把握和决定政治行为;文字只用于宗教、政治和历法;亲属制度、氏族制度也与国家是同一类型。在政治上相互对抗的城邦,其实属于同一个社会,并分享了一种文明,而又各自形成特色。这是个纷争不断的社会,它的历史充满兼并……(上海书店出版社《玛雅古城》)这简直就是中国的东周社会的写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形态,玛雅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炎黄时代到战国时代)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至于体征的相似,古史传说与神祇的相近,玛雅文明各阶段的汉字、钱币、佛像、服饰等明显的中国文物,就不用多说了。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玛雅文明的历程
玛雅文明起源于奥尔梅克文化,经历了形成的前古典期、全盛的古典期、衰退期1的后古典期,最后进入衰退期2的殖民地时期
全面了解玛雅文明的兴起轨迹、辉煌及突然衰落的历史
探讨文明的兴衰原因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1.玛雅文明业绩辉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文化摇篮之一,体现了印第安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由“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玛雅人的城邦
了解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
了解玛雅城邦文明的特点
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
特点的归纳与比较
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了解玛雅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鲜明的特色
玉米为什么是玛雅人的主食
购买玉米,煮熟了带到课堂分享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与体验
玛雅人的宗教
宗教已与玛雅人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也是其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然崇拜和多神教、神灵信仰的原因
讨论“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展的若干历程、玛雅的农业文明。
难点
玛雅文明的失落之谜。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历史:玛雅文明的历程、玛雅人的城邦、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和玛雅人的宗教。有关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历史传说比较多样化,建议老师上课前指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网站查询资料,增强感性了解,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丰富和提高大家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加深理解这一古老文明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引言由名人用语及其评价、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三个部分组成。建议老师根据中国汉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作为一种活的历史化石对文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古老语言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悠久文明的鲜明表证。
第一目:“玛雅文明的历程”
①玛雅文明的来源:
人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即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以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以玛雅为首的印第安文明在人类文明殿堂上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常任理事”席位,其魅力何在?
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玛雅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玛雅文明的内容和灵魂。
玛雅文明包括渊源的奥尔梅克文化;主要发展历程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阶段;再次失落走向失传的西班牙殖民控制期。
奥尔梅克文化,是玛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共同渊源,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奥尔梅克人用整块石头雕凿了高约4米、重达30吨、面带微笑的巨大石刻人头像。他们留下许多用硬玉雕成的脸形奇特的人像。还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石器陶器。为墨西哥“古典时期”文化的先驱。
②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
“前古典期”,起止于公元前10世纪—3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形成期。那时,有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农业文明发达,勤恳的农艺家们伐林焚草,开荒耕植,培育了大量品种的高产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手工业发达、交换也较发达。
③玛雅文明的“古典期”:
“古典期”,起止于公元3—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全盛期。那时,文明成就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民族融合活跃,城邦建设发达,各类文化艺术,如数学、历法、艺术、文字等发展成就均达到巅峰状态。这一时期,已知的拥有象形文字铭刻的城邦就有110个,还有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城邦。最大的城邦有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等。另外,有着“象形文字梯道”之称的玛雅科班城,也是玛雅学术活动的中心,它的楼道宽8米多,在90多级的石阶上刻有20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是世界题铭学上少见的珍贵文物。
9世纪末,玛雅文明核心区在短期内突然全面衰落,城市变成废墟,居民去向不明,留下了千古历史之谜。
④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期”:
“后古典期”,起止于公元10世纪—16世纪,一方面,文明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文明有所退化、并逐步衰亡。最后被西班牙文明所摧残,衰亡加速。
⑤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荷枪实弹,踏上尤卡坦半岛的时候,玛雅人曾把他们当作神的使者欢迎,然而厄运也就降临到他们头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似乎有天才的预见,趁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来得及挥向他们脖子的时候,突然间销声匿迹了。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震惊,尤其使今日的考古者百思不解!
现在关于玛雅文明在短期内全面衰落而消失或“失落”有以下几种原因推测:
第一种:野蛮战争说。
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野蛮的古代战争。依据为考古学家们破译了大量文字,这些文字刻绘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墙上。从这些被破译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译者们看到了一些关于玛雅人的描述,有战争策略、血腥的战场以及用被俘的敌人来进行祭祀。(注:从这一角度我们所看到的玛雅的统治者,都是些好战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类所提出的,玛雅人是一群非常爱好和平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因为大部分文字记载的都是他们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各个城邦在相互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摧毁了,从他们在伯利兹的一个地方发现的武器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成堆的人头,从这些被砍下的头颅中,考古学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估计玛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其数量就锐减到其以前的5%。
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有人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大自然“淘汰”了玛雅文明。依据是古气候学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有大量的沉积物沉淀在湖底。在这些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的沉积物中很高。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况下,硫酸才会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时期。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灭亡可能是因为有严重的干旱发生在这一时期,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庄稼歉收、饿殍遍野、疾病盛行。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第三种:殖民摧毁说。
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第四种:外来文明说。
也有不少人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认为他们可能是“神”的后裔?宇宙中的“神”──外星人知道他们的处境,在一个没有星光的黑夜,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把他们载入了茫茫的太空?那现在散居于各地的零星的玛雅人,是不是当年逃逸者的后裔?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可是,上述说法本身也有着不少未解之节。如:如果他们怀着愤恨,集体告别了人世?那应会在殖民扩张和追捕斩杀中发现他们的踪迹。如果是一场内部纠纷?那么胜利者为何没留在原址。如果是气候异常变化?迁移350公里的距离又不足以逃避这广阔的灾难。而且他们居留地的选择也令人迷惑不解,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着河流和海岸发展,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地中海的岛、岸,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尽管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三面临海,又背靠太平洋,他们却把新的城镇建靠在深深的丛林和山巅。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没有一条相连的道路,他们怎样交往?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重新建造城市、寺庙和金字塔?在蒂卡尔,他们建造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为164000立方米,工程浩大,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就难,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
难道是“神”的启示……总之,他们坚决地、神秘地失踪了,给世界留下了空荡荡的宏伟基业,又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疑团!真不可思议!
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建议教师(1)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相关网站查询资料,全面了解有关玛雅文明的史实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及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做好课堂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2)利用课本插图,直观的介绍作为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3)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讨论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努力试着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启示。
第二目:“玛雅人的城邦”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于公元前后建立“城邦”。玛雅人的城邦,以供奉部族神的金字塔庙坛建筑为中心,在其附近形成居民点。玛雅文化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达1400万左右,仅居住在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附近森林中的玛雅人就达200万人,蒂卡尔城内就居住着5万人。城邦由祭司贵族执政,居民则组成农村公社。玛雅城邦数量多、范围小、人口10万以下,是神权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统治。
在玛雅城邦国家的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已有相当发展。捕获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除战俘外,小偷、未赎身的奴隶子女、杀人犯、离婚的妇女、孤儿、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人,以及与奴隶结合的自由人都变成奴隶。奴隶买卖的风气很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为贵族们耕种田地、建筑房屋,为商人搬运重物,乃至做纤夫和在海里捕鱼等等。
城邦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统治方式是“家天下”,政权性质是政教合一。城邦的统治特点为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这些与历史上的古代希腊城邦文明相似。
玛雅城邦的建筑,一定程度上是玛雅奴隶制文明的直接写照。1972年在一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深处,发现一座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石棺上盖着重达40吨的石刻板,板上刻着栩栩如生的玛雅人像和多种想象丰富的图案。根据板上所刻的象形文字判断,为7世纪的作品。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的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个墓葬充分说明当时玛雅地区的社会分化。这个墓室的发现,也打破了过去一贯认为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只是神庙一类建筑物的台座而非陵墓的说法。
教学建议:
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体会独特的玛雅建筑风格及其政治的、宗教的内涵;并试着动手总结出一幅玛雅城邦社会组织形式简图,明晰玛雅奴隶制城邦国家统治的真实面貌。
第三目: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玛雅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既不会炼铁,也不懂得使用车辆和大牲畜,却有着自己宏伟的城池和金字塔,有着自己的精确的历法和奇妙的文字,这不可思议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发展的?玛雅文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灿烂辉煌的程度?
其实玛雅文明经济生活的基石在于农业。玛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即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不有利于农业生产。玛雅文明的成就之一,就是从野生植物中培植出六十多种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在粮食作物中,有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由于玉米最适宜中美洲的光照和贫瘠的地力,加上它的高淀粉高糖的生物特性而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同时培植了番茄、南瓜以及辣椒和西葫芦等农作物。他们还栽种花生、橡胶、烟草和可可以及棉花、龙舌兰和制作兰靛的经济作物。此外,玛雅人饲养火鸡、狗和蜜蜂,也集体从事狩猎和捕鱼。近年来,人们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水渠网和“台田”。水渠网纵横交错,与附近河流相通,以利排水;修渠挖出的泥土则被垒在耕地上堆成一块块长条形的“台田”,玛雅人在台田上精心耕作,旱涝保收,可见当时的农业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用陶土、木头和石头制造器皿,陶器讲究对称均衡;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但不知冶铁;有用羽毛织在布上带有艺术特色的纺织品,有棉纺、毛纺两种,衣着简朴随意。有用金、银、铜、锡等合金制成的器皿和装饰物。
作为互相交易的场所,市场上买卖各种食物和日用品,并开始用可可和豆子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玛雅文化。丰富的经济内涵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奠定了玛雅人创造辉煌灿烂古文明的物质基础。
它的文化成就辉煌,包括成熟的象形文字、巨大的金字塔、精致的巨型石建筑、精确的天文历法、领先的零数字的使用等。
教学建议:(1)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各种玉米,体会和分享古老的印第安人给我们人类创造的饮食文明。(2)补充有关资料,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
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第四目:玛雅人的宗教
玛雅人宗教的特点是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崇拜。还信仰法力巨大的神灵,如:羽蛇神,集天地创造者、王权化身和玛雅文明创设者为一身。虎神为一切神力的代表。它们是玛雅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玛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面对各种各样的欢乐与苦恼,他们试图寻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支撑自己。众神繁多,神灵百余,偶像十万。宗教的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文明的再创力。
教学建议:(1)出示图片《祭祀石碑》:它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2)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介绍“圣井”的财宝不仅是玛雅人酬神的岁贡所然,而且同时还发掘出众多尸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玛雅传说中的“神泉取妻”。提出问题:那么,对于玛雅文化中其他的不可思议的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不是更该加倍关注与探索了呢?也许正是它们,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真实线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玛雅文明的历程”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建议教师利用“小组学习法”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图书馆、相关互联网站查阅、搜集图书、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资料,全面了解玛雅文明有关史实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激发兴趣,增强认识,做好课堂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同时,利用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应用“看图说话”的方法介绍归纳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议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探讨、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最后,结合讨论内容,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关于“玛雅人的城邦”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绘制一张玛雅城邦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简图,认识其奴隶制的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
也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将玛雅城邦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进一步突出印第安人城邦文明的独特智慧和创造性。
关于“玛雅人的社会生活”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亲历历史”:出示教材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曾是玛雅人主食的各种玉米,补充有关印第安人“栽培花生”和现代记者印第安“部落采访见闻与思考”两则资料,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和分享印第安人创造的古老的饮食文明;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培养资料搜集、问题探究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玛雅文明的历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图片1:
同课本上的插图《花瓶装饰画橡胶球比赛》,强调“橡胶”代表了奥尔梅克的经济特色;“橡胶比赛”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而是最隆重的宗教祭奠。
图片2:
同课本插图《公元前8世纪作品:奥尔梅克石雕》,是众多的奥尔梅克文化石雕艺术之一。头像纹饰头盔,脸庞宽阔,鼻子扁平,嘴唇很厚,双眼阴沉威严,人称“虎人”。这种图象表现的是现实中的首领还是想象中的神祗,至今人们仍不清楚。
材料1:根据课本的问题,补充四种有关玛雅文明失落之因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
第一种:野蛮战争说。
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第三种:殖民摧毁说。
第四种:外来文明说。
案例二 在介绍“玛雅人的社会生活”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一:
最初长在南美洲的植物──花生的种子特性:既不能在鸟类的胃里存活,经水长时间浸透后也不能发芽。虽然现代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主要的花生产地,但也要到本世纪才开始种植花生。那么中国沿海的江苏和浙江两省,为什么会发现公元前约3000年生长的干瘪花生呢(经放射性碳分析,证明年代无讹)?这么说来,经过人手将花生从一个半球移植到另一个半球,难道没有可能吗?如果这一可能成立,那么太平洋两岸古时有来有往的接触与联系仿佛就必然成立。加上中国和中南美洲文化上相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以用巧合来解释。如:死者口中含玉,用作护符的风俗,即是一例。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有此风俗,中国人也有这种风俗。尤其奇怪的是,在太平洋两岸,有时人们又会把绿玉染成赭红色。固然,隔得很远、天各一方的民族,也可能有相同的风俗,但相同到如此微细就绝非寻常了。同样,中国商代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奥尔梅克文化(约公元前1300—公元前900年),都拜大型猫科动物(中国崇拜虎,墨西哥崇拜美洲虎)为土地神,这虽不足为奇,但这两种文化在塑造崇拜的巨型猫科动物时,常常都塑成没有下颌的,就极为离奇了。
这些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会使你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资料二:
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那高耸的图腾柱是他们的标志物,有的色彩绚丽灿烂,有的质朴自然。不少图腾柱在接近顶端处还有两个横的“小翅膀”。初看,感到新奇;细想,还正是与我们的华表十分相似。不仅外形有相似之处:直立、高耸、雕刻图腾(华表为龙、云等,印第安图腾柱为人头、鸟头等);作用也同是吉祥物。不同的是我们是石做的,这里是木制的。而与我国民间信奉“石敢当”(虽然矮小得多)之类,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共同的。中国立石崇拜也许源于夏代,传说禹生于石,禹子启又生于石。而后民间立石柱崇拜,发展到写上“泰山石敢当”已是文字以后的事了。“石敢当”有大有小,然与华表、与印第安人图腾柱,在对一种耸立的“物崇拜”上,其宗教心理、宗教思维是完全一样的。
我又想起读过的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其中又转引张超人记东北赫哲人的一段内容:“屋前多有大方柱矗立,顶为人头形,有目有口,两面皆有人头像及动物像……”这不是图腾助又是什么?赫哲人居黑龙江两岸,他们与印第安人一样以熊为吉祥兽。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三: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玛雅”即中国华夏古人的一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张光直曾提出“中国——玛雅,是同一祖先所创造的文明”。
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王朝前已有夏族。商灭夏,夏族开始迁徙。据何光岳《夏源流史》考,夏是一个迁徙极广的民族。西迁至中亚建大夏国,南迁之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等到台湾、加里曼丹岛……而“玛雅人东迁中美洲……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玛雅即木雅、姆夏的转音,原系黄河流域大夏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玛雅人有五大家族,其中一个叫‘修’或‘熙’,其相貌与华北人亦与牛河土陶像一样。”“熙”是夏禹父的名字,“修”是夏禹母的名字,何先生认为“玛雅中的修、熙家族疑即夏族的一支后裔,不然,不会连总族名支族名都那么巧合。”
玛雅很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的商灭夏时迁往山东的夏族一支,后北上辽东,再经白令海峡到北美,又不知经历几代人到达中美。但始终恋恋不忘是夏族之后因而立国名为“玛雅(夏)”,不忘祖先而崇大禹之父母熙与修。玛雅文化达到顶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自中原迁徙至此,约经历了近两千年。
从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图片1:
《玉石项链及风神形象坠饰》
玛雅人常用玉石和绿色石头制作饰品来表现自己的美感。
图片2:《印第安人的玩偶》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人的宗教”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1:
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把玛雅文化的突然消亡,归结为某种不可言状的、极其恐怖的劫难。历史学家猜测,这种劫难也许是天灾、瘟疫、战祸、或者是内讧。且莫漠视印第安人的传说,20世纪初,一个名叫汤姆逊的美国人,听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有趣传说。说金字塔旁有一口圣泉井,那是古代玛雅人祭祀雨神的地方。每年玛雅人都把一名美丽的纯洁的少女推入圣泉奉献给雨神,同时还把许多金银财宝投入井中,作为她的嫁妆。汤姆逊相信了这个传说,并且在圣泉井里挖掘和打捞。当时许多人都嘲笑他的天真。可是,他果然从井里打捞出了当年殉难少女们的尸骨和陪嫁的金银财宝。后来,汤姆逊又在金字塔的内部发现了传说中古玛雅帝国的宝藏。这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许多印第安传说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种事,也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发现的新热情。
──《世界全史(上)》
图片3:《祭祀石碑》:石碑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
图片4:霍奇皮伊瓮:霍奇皮伊是代表春天、鲜花与歌唱的神,以玛雅人的轮回观来讲,他又与死亡密切相连。
图片5:《绿石面具》:面部所饰的浅浮雕横带,是脸部涂绘的象征。据说这种面具罩在死者的脸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照顾。
四、问题解答
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解题关键:本题材料中的三个时间段划分;注意材料引用的倾向性与西班牙侵略有关。
思路引领:本题若处理成开放性问题,会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与培养。
答案提示: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因为史料记载:1.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2.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地区后烧毁了许多写在鹿皮和树皮上的记载玛雅社会情况的手抄本,才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文明散落。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祭祀礼典,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3.也有迹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一、本课测评
1.玛雅文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解题关键:奥尔梅克文化、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殖民地时期。
思路引领:文明的兴衰历程:起源──形成期──全盛期──衰退期。
答案提示: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也是玛雅文明的源泉。自公元前10世纪—16世纪,经历了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以及17世纪初起西班牙殖民控制玛雅文化时期。玛雅文明的兴衰史是一部奴隶制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农业发达、城邦文明迅速兴起、发展,并开始扩张。因城邦征战,黩武不休,文明渐衰;因西班牙人入侵征服,文明再次失落,并加速衰亡。
2.玛雅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解题关键:贵族、祭司、平民、奴隶。大邦强国统治。
思路引领:社会结构的组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演变模式。
答案提示:玛雅社会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政权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以家天下、政教合一的方式统治管理。统治特点: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
二、学习延伸
说明:本栏目为开放性思维训练题,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方法,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第二问,要结合地理和生物上的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征服玛雅文明
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时空范围、中心;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的过程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文明与玛雅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地图分析
问题探究
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玛雅考古的开端
西班牙人在玛雅地区的零星探察活动;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活动
探究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斯蒂芬斯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启示与疑问
玛雅考古的变革玛雅考古变革的历程
阅读分析
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
难点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1839年10月;地点: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
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
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来源,“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1)关于“玛雅”的来源,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
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来源。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一词的两种来源都与西班牙人有关。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
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据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据中新网2004年6月1日报道: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
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
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
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诗中写道:
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
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
房子被掀去了屋顶,
墙壁被鲜血染红。
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大约为现今墨西哥的版图)。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
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
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
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
教学建议。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来源的依据是什么?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
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
(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
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
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
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
(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
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
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时,意识到许多文字中都含有固定的时间段,相隔大约56年到64年,大致是一代人的寿命。于是她得出结论:玛雅文字里写的不是宗教,而是历史;记录下来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这使人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古玛雅历史突然间变得有了特定意义。通过破译玛雅文字,人们对玛雅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玛雅研究的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流行病学浮出水面。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
(3)玛雅考古的成就。
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运用阅读的技巧,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掌握本目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征服玛雅文明”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玛雅文明,为本章和本节学习做好铺垫,首先利用教材引言和教材的开始,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思维导航。教师强调指出本课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毁灭”指的是“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教材:“玛雅”一词是怎么来的?在教材地图中找到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北部三个玛雅城邦的位置,在地图上用彩笔标出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标出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玛雅地区的路线。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左图右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掌握“玛雅”的来历和玛雅地区的范围,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另外,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班牙殖民者除了军事征服玛雅之外,还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史实分析、对比,得出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历史结论。
关于“玛雅考古的开端”一目的教学。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图片“斯蒂芬斯肖像”、卡瑟伍德绘制的“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蒂卡尔遗址,介绍玛雅地区文化的发现过程。教学时可以按教学内容介绍这三幅图,当作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转换中,理清玛雅文明早期发现的过程,掌握相关信息。讲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之前,先联系本节导言介绍斯蒂芬斯的简历,让学生了解,一方面欧亚非古老文明的游历给斯蒂芬斯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另一方面游记发行的成功激发了他对中南美洲游历的兴趣。讲“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时,引导学生从图片的来源,判断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考古分工方面的特点,阅读,再现中美洲丛林考古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斯蒂芬斯发现美洲的路线,并知道玛雅文明的发现,是从大三角的周围向核心深入的。通过解答“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于“玛雅考古的变革”一目,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斯蒂芬斯以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在玛雅考古研究中贡献突出的考古工作队和学者都是谁?玛雅考古迄今取得怎样的成绩?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本课课、目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征服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失落;玛雅考古的开端──玛雅文明的发现;玛雅文明的变革──玛雅文明的回归。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导入本课标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1839年10月的一天,英国双桅帆船“玛丽·安”号从纽约港出发,急速向内战纷扰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进发。船上有两名异常激动的中年男子。他们想去干什么?他们的行动对美洲、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案例二 在讲解“征服玛雅文明”一目时,悬挂中美洲地图,幻灯或多媒体打出的玛雅文明分布地区图,或者直接利用教材地图。(1)在图中标出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2)在图中用彩笔大致画出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3)在图中标出西班牙殖民者军事征服玛雅地区的路线图(哈瓦那──半岛北岸──半岛西岸──墨西哥城──整个玛雅)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考古的开端”时,幻灯投影“斯蒂芬斯肖像”。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由于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斯蒂芬斯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后来成为玛雅文明的“发现者”。
案例四 在学习“玛雅考古的变革”时,向学生实物展示《全景玛雅》一书。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他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怎样说明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概念的含义?
解题关键:玛雅潘;玛伊雅或玛雅姆。玛雅文明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时期的划分。
思路引领:联系教材,解释历史概念。
答案提示:“玛雅”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历的说法是,10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其中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150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船队第四次航海,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处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舟上的人自称来自“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另一种“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处于形成时期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古典期是指公元3至9世纪,繁荣昌盛数百年,最后戛然而止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后古典期是指公元10至16世纪繁荣昌盛后,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毁的玛雅文明。
2.玛雅地区包括什么范围?
解题关键:尤卡坦半岛。
思路引领:经纬度范围、现今的国界范围。
答案提示:玛雅地区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度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的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部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
二、学习延伸
1.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
思路引领:玛雅文明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热切关注的对象。
答案提示:在斯蒂芬斯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玛雅城市遗址的存在。斯蒂芬斯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他的有关玛雅地区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他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2.考古学在玛雅文明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思路引领:对遗址的发现作用;对玛雅文明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认识的作用;对象形文字解读的作用。
答案提示:随着玛雅文明的发现,专业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队成了从事这项工作主要的人或团体。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六单元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征服玛雅文明
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时空范围、中心;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的过程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文明与玛雅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地图分析
问题探究
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玛雅考古的开端
西班牙人在玛雅地区的零星探察活动;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活动
探究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斯蒂芬斯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启示与疑问
玛雅考古的变革玛雅考古变革的历程
阅读分析
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
难点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1839年10月;地点: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
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
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来源,“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1)关于“玛雅”的来源,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
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来源。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一词的两种来源都与西班牙人有关。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
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据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据中新网2004年6月1日报道: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
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
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
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诗中写道:
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
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
房子被掀去了屋顶,
墙壁被鲜血染红。
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大约为现今墨西哥的版图)。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
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
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
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
教学建议。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来源的依据是什么?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
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
(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
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
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
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
(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
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
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时,意识到许多文字中都含有固定的时间段,相隔大约56年到64年,大致是一代人的寿命。于是她得出结论:玛雅文字里写的不是宗教,而是历史;记录下来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这使人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古玛雅历史突然间变得有了特定意义。通过破译玛雅文字,人们对玛雅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玛雅研究的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流行病学浮出水面。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
(3)玛雅考古的成就。
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运用阅读的技巧,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掌握本目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征服玛雅文明”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玛雅文明,为本章和本节学习做好铺垫,首先利用教材引言和教材的开始,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思维导航。教师强调指出本课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毁灭”指的是“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教材:“玛雅”一词是怎么来的?在教材地图中找到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北部三个玛雅城邦的位置,在地图上用彩笔标出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标出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玛雅地区的路线。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左图右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掌握“玛雅”的来历和玛雅地区的范围,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另外,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班牙殖民者除了军事征服玛雅之外,还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史实分析、对比,得出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历史结论。
关于“玛雅考古的开端”一目的教学。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图片“斯蒂芬斯肖像”、卡瑟伍德绘制的“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蒂卡尔遗址,介绍玛雅地区文化的发现过程。教学时可以按教学内容介绍这三幅图,当作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转换中,理清玛雅文明早期发现的过程,掌握相关信息。讲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之前,先联系本节导言介绍斯蒂芬斯的简历,让学生了解,一方面欧亚非古老文明的游历给斯蒂芬斯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另一方面游记发行的成功激发了他对中南美洲游历的兴趣。讲“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时,引导学生从图片的来源,判断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考古分工方面的特点,阅读,再现中美洲丛林考古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斯蒂芬斯发现美洲的路线,并知道玛雅文明的发现,是从大三角的周围向核心深入的。通过解答“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于“玛雅考古的变革”一目,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斯蒂芬斯以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在玛雅考古研究中贡献突出的考古工作队和学者都是谁?玛雅考古迄今取得怎样的成绩?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本课课、目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征服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失落;玛雅考古的开端──玛雅文明的发现;玛雅文明的变革──玛雅文明的回归。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导入本课标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1839年10月的一天,英国双桅帆船“玛丽·安”号从纽约港出发,急速向内战纷扰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进发。船上有两名异常激动的中年男子。他们想去干什么?他们的行动对美洲、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案例二 在讲解“征服玛雅文明”一目时,悬挂中美洲地图,幻灯或多媒体打出的玛雅文明分布地区图,或者直接利用教材地图。(1)在图中标出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2)在图中用彩笔大致画出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3)在图中标出西班牙殖民者军事征服玛雅地区的路线图(哈瓦那──半岛北岸──半岛西岸──墨西哥城──整个玛雅)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考古的开端”时,幻灯投影“斯蒂芬斯肖像”。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由于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斯蒂芬斯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后来成为玛雅文明的“发现者”。
案例四 在学习“玛雅考古的变革”时,向学生实物展示《全景玛雅》一书。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他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怎样说明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概念的含义?
解题关键:玛雅潘;玛伊雅或玛雅姆。玛雅文明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时期的划分。
思路引领:联系教材,解释历史概念。
答案提示:“玛雅”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历的说法是,10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其中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150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船队第四次航海,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处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舟上的人自称来自“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另一种“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处于形成时期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古典期是指公元3至9世纪,繁荣昌盛数百年,最后戛然而止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后古典期是指公元10至16世纪繁荣昌盛后,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毁的玛雅文明。
2.玛雅地区包括什么范围?
解题关键:尤卡坦半岛。
思路引领:经纬度范围、现今的国界范围。
答案提示:玛雅地区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度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的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部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
二、学习延伸
1.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
思路引领:玛雅文明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热切关注的对象。
答案提示:在斯蒂芬斯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玛雅城市遗址的存在。斯蒂芬斯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他的有关玛雅地区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他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2.考古学在玛雅文明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思路引领:对遗址的发现作用;对玛雅文明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认识的作用;对象形文字解读的作用。
答案提示:随着玛雅文明的发现,专业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队成了从事这项工作主要的人或团体。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361.html
更多